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TVM防空導彈制導體制,解決同時攔截目標數量太低的傳統難題

1958年, 美國海軍對如何提高艦艇同時攔截空中目標數量的問題, 進行了大量研究。

美國艦空導彈研製廠商針對過去大黃蜂計畫的3T導彈同時接戰目標數量不足問題進行研究, 最後提出了制導導彈的TVM機制。

在TVM機制 下, 發射艦的火控雷達輪流照射每個需要接戰的目標, 導彈前端制導頭接收火控雷達從目標反射的回波, 將參數回傳給發射艦。

發射艦上火控系統比較目標方位與導彈接收的回波參數, 計算出目標與防空導彈之間的相對運動關係, 然後計算出飛行參數, 再上傳給導彈進行修正 。

進入彈道終段, 導彈才進入半主動制導模式, 制導頭接收回波之後, 自行控制導彈朝目標接近。

在傳統的全程半主動雷達制導機制下, 一台火控雷達只能全程為一枚導彈提供照射, 根本無法滿足多目標接戰需求 。 如果想讓照射雷達為多枚導彈提供分時輪流照射, 導彈本身就必須擁有較為強大的自動駕駛計算能力, 從母艦上傳的修正指令與間歇照射獲得的目標資訊來產生完整的航道資訊, 包括自身位置以及根據目標相對位置的飛行參數。

但是當時的電子科技有限, 無法將所需的慣性導航加上計算能力縮小到可放入彈體的程度, 因此才有TVM這種機制出現, 導彈在中途階段僅當作雷達回波的中繼傳輸平臺, 導彈中途修正控制指令則完全由船艦上功能較強大的大型電腦負責運算, 這樣就能在分時的雷達照射之下, 控制更多在空中的導彈。

在TVM體制下, 導彈系統的雷達被要求同時兼具搜索、精確跟蹤與導彈火控等多種能力。

相關成果催生了標準系列艦空導彈, 而在陸軍方面的代表就是愛國者導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