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抗日戰爭、恢復高考、全民炒股、金融危機……家國歷史都在這一封封家書中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 我出生在上海近郊一個叫瞿家橋的村莊, 就是現在康健街道的海上華庭原址, 上世紀80年代前, 這裡只有滬閔路一條馬路, 徐閔線一輛公交, 買菜都要到鎮上。 ”


5月26日上午, 徐匯區檔案局與康健街道共同舉辦了上海市“6·9”國際檔案日宣傳活動, 徐匯分會場舉行的是康健街道第十屆家庭檔案展示。 活動現場, 7位來自康健街道不同家庭的講述者, 向大家講述了自己眼中康健地區在過去半個世紀中的歷史變遷。

1993年, 沈智星家動遷之前的老房子。

沈智星就是其中一位。 今年66歲的老沈是土生土長的康健人。

1992年12月, 上海第一座體現上世紀九十年代住宅現代化設計, 且工程優良率達到95%以上的居民社區在徐匯區康健新村街道落成, 取名為“康樂社區”。 老沈說, 自己就是看著這個樣板房社區一點一點拔地而起的。 緊接著第二年, 康健街道正式成立, 成為上海一個典型的大型居住社區。


雖然街道歷史不長, 但大部分居民都是土生土長的本地農民, 或是從市區搬遷到這裡的“老上海”, 家家戶戶都能講出不少故事。 於是在徐匯區檔案局的指導下, 2004年起, 康健街道每隔一兩年都會舉辦一次家庭檔案展示。 前九屆活動中, 已故“撲克大王”董瀛的個人創業史、蔡祖愉老人半個世紀前的選民證、陳鴻康老人的“鴻康體育文化收藏館”等,

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孩童沈智星在老家瞿家橋

今年展示活動舉辦至第十屆, 居民們通過曬家書、寫家書、談家書的形式, 將個人記憶、家庭記憶和社會記憶相互融合, 不僅展示自家珍藏多年的家屬, 更展示了屬於上海的一珍貴民間記憶。

沈智星記得, 上世紀八十年代, 上海城市飛速發展, 康健地區便是在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 和許多鄉親們一樣, 老沈位於瞿家橋的老宅基地動遷, 全家人住進了壽山坊裡的新家園。 “短短30年過去, 昔日田間地頭變得車水馬龍, 今天的康健高樓林立, 商家遍佈, 道路縱橫, 康健的變化代表了上海的變化。 ”

青年沈智星

康健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 今年2月起, 街道向社區廣泛徵集家信,

共收到不同歷史時期的家信626封。 作為社會變遷的產物, 家書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 從626封家信中, 街道選出7戶家庭進行訪談, 邀請這些家庭展示家書, 話題涉及國破家亡、志青壯志、家風家教、特殊教育關懷、本地人鄉土情等等。

此外, 街道搜集的家書還包含改革開放時期恢復高考、農村改革、城市改革、出國潮、下海潮、返鄉探親、兩岸三通、炒股、金融危機、抗震救災等各式各樣的內容, 從側面反映了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和卓越成效。

今日海上華庭

部分書信內容摘抄


家書之一

馥弟:(注:真名李福康)
這幾天你在做些什麼事呢?我想你一定是很努力用腦, 讀書, 臨大帖、小帖、作文、熟讀英文、算術等實務。 你的頭腦靈敏, 天資聰明, 人人所羡慕。

你的年齡, 花朵全開月正圓, 似東方剛出的太陽, 有如此的人才, 將來前途無量……有空作幾篇作文, 附在信內, 讓我來閱讀閱讀好嗎?
仰尚手勒 寫於燈下(注:真名姜武賢)
八月十三日夜十一時半
(第一封寫於1940年8月13日)
馥弟:
分別的短短一星期中, 世上已經大大的變動。 太太平平的洋中, 已經變了流血的洪溝, 繁華的孤島, 變了蕭條冷落的魔窟, 遍地難胞, 到處荊棘。 路旁, 呻吟聲, 呐喊聲, 啼哭聲, 不斷的在我耳中送進。 路旁的長蛇形式, 到處是之。 今天又加了, 明天更加了, 一天一天的增加、放長。 不知誰人賜予?
仰尚手勒
十二月十四日下午二時寫
(第五封信寫於1941年12月14日)

李福康出生於1930年9月, 浙江省平湖縣乍浦鎮。 2005年, 李福康將自己珍藏了近70年的42封家信全部捐贈給徐匯區檔案局。

這些家信的作者均為李福康的表舅, 出生于1922年的姜武賢。 1937年的一天, 姜武賢目睹同伴在收賬途中被日本鬼子抓住, 被刺17刀身亡, 心中悲憤不已。 1940年, 姜武賢在上海加入中共地下黨, 改名“伍一”, 並于1943年毅然奔赴新四軍根據地, 踏上救國救亡的道路。

1940年8月至1943年8月, 姜武賢在抗戰時期前後寫了8封信給李福康。 寫第一封信時姜武賢18歲, 李福康10歲, 一個是熱血青年, 一個仍是孩童;到了1943年8月17日的第8封信, 此時姜武賢已經離別上海投筆從戎。 李福康說, 每當遇到人生挫折或關鍵抉擇時, 總會拿出表舅姜武賢的來信仔細品讀, 以此激勵自己堅定理想信念, 不畏艱難。

李福康攝於1941年上海復興公園

李福康

家書之二

媽媽:
我知道自己是一個特殊的孩子,出生9個月,我因腦癱在兒科醫院進行康復訓練,那真是一個漫長辛苦的過程。在我最早的記憶中,是媽媽陪伴我往返奔波。您總是鼓勵開導我,學習不是百米賽跑,而是一場馬拉松,它不在乎你開始時的爆發力有多快,起跑的有多好,而是看你耐力的持久與意志的堅強。
您還給了我學習外更廣闊的天空。破萬卷書行萬里路,您不顧自己身體日漸衰老與我出行的不便,堅持每年帶我出去走走看看。於是我們在西子湖畔看了楊柳夾岸豔桃灼灼;在天目山大峽谷看怪石星羅棋佈,享受山中清泉的涼爽愜意;在蓬萊閣上遙想海市蜃樓,八仙過海;在灕江山水體驗“船在水中行,人在畫中游”的意境……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媽媽,我一定努力學習,自強自信,做一個自食其力的人。
此致
敬禮
楊欣芃

楊欣芃出生於2002年9月,是一名早產兒。2003年,9個月大的楊欣芃被確診為腦癱(痙攣型雙癱)患兒。等到上學年齡,為了讓楊欣芃和普通孩子一樣正常上小學,與校方多次溝通後,小楊的母親決定每天在學校陪讀,他的父親也特意選擇了一份夜班工作,為的就是能每天輪流推著輪椅車,風雨無阻地陪伴小楊到學校上課。在父母的鼓勵呵護下,楊欣芃始終過著與其他孩子一樣的生活,今年即將升入初三年級。

文/舒抒

李福康

家書之二

媽媽:
我知道自己是一個特殊的孩子,出生9個月,我因腦癱在兒科醫院進行康復訓練,那真是一個漫長辛苦的過程。在我最早的記憶中,是媽媽陪伴我往返奔波。您總是鼓勵開導我,學習不是百米賽跑,而是一場馬拉松,它不在乎你開始時的爆發力有多快,起跑的有多好,而是看你耐力的持久與意志的堅強。
您還給了我學習外更廣闊的天空。破萬卷書行萬里路,您不顧自己身體日漸衰老與我出行的不便,堅持每年帶我出去走走看看。於是我們在西子湖畔看了楊柳夾岸豔桃灼灼;在天目山大峽谷看怪石星羅棋佈,享受山中清泉的涼爽愜意;在蓬萊閣上遙想海市蜃樓,八仙過海;在灕江山水體驗“船在水中行,人在畫中游”的意境……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媽媽,我一定努力學習,自強自信,做一個自食其力的人。
此致
敬禮
楊欣芃

楊欣芃出生於2002年9月,是一名早產兒。2003年,9個月大的楊欣芃被確診為腦癱(痙攣型雙癱)患兒。等到上學年齡,為了讓楊欣芃和普通孩子一樣正常上小學,與校方多次溝通後,小楊的母親決定每天在學校陪讀,他的父親也特意選擇了一份夜班工作,為的就是能每天輪流推著輪椅車,風雨無阻地陪伴小楊到學校上課。在父母的鼓勵呵護下,楊欣芃始終過著與其他孩子一樣的生活,今年即將升入初三年級。

文/舒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