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沒英文名看喜羊羊就沒朋友?看完“育兒鄙視鏈”還怎麼敢生娃

2017-05-27 王昱 澎湃新聞

王昱 | 文

鄭開欣帶著5歲的女兒在國貿玩耍, 一個年齡相仿的小女孩湊到女兒面前說:“我叫Lucy, 你叫什麼?”女兒回答:“我叫Eva。 ”於是兩個人開始玩耍。 這時, 旁邊另一個男孩子也想要加入, 但是得知對方沒有英文名字後, Lucy拉著鄭開欣的女兒跑開了。 在一旁目睹了全程的鄭開欣略感尷尬, 夾雜著一絲竊喜和滿足。 她給女兒報的英語補習班, 每學期的學費約2.5萬元, 這是和Lucy交朋友的代價。

家住朝青地區某中產社區的王富貴夫婦, 5月初剛剛為3歲的女兒選定了一所每學期(半年)收費近6萬元的美式幼稚園。

剛交完第一學期學費, 王富貴就發現, 某幼稚教育APP上正在進行補貼式行銷, 每學期學費直降1.8萬元, 再加上其他優惠, 僅需3萬餘元即可被錄取。 “降低學費就是降低了生源品質, 我的小孩怎麼能和他們的小孩在一起玩!”感到被騙的王富貴在與園方交涉無果的情況下, 憤怒地說。

“中產焦慮”是個常談常新的話題, 每隔段時間就會進入人們的視野。 描摹中產焦慮的文字, 總能贏得廣泛的認同與轉發。 這回的議題是“絕不讓娃和沒英文名、看喜羊羊的孩子同讀沒外教的幼稚園”。

很多人從動畫片、旅行目的地、興趣班、幼稚園等方面, 精心繪製了金字塔狀的“中產鄙視鏈”, 高處塔尖的是價碼昂貴者, 在它們風光的映襯下, 居於塔底的選擇顯得十分寒酸。

網路上流傳的一份中產階級育兒五大鄙視鏈

不久前, 成都幾個社區之間, 為了誰的孩子更有資格就讀學區內最優質的一所小學而引發了比收入、比職業、比出身的“中產階級內部踩踏事件”。

香港最新電視紀錄片《沒有起跑線》紀錄的一對中產父母可謂登峰造極:為了讓孩子入讀“只收10名一月出生的學童”的好學校, 夫妻二人精准計算受孕時間,信誓旦旦地表示要讓孩子“贏在射精前”、“贏在子宮裡”。

同為中產階層,內部竟也有嚴酷的傾軋與分化。這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一些父母不甘人後的焦慮根源。但我認為,“育兒鄙視鏈”暴露出最嚴重的問題,是在如今的社會語境下,“中產階層”陷入了一種物化的困境。

這種物化困境,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方面,是一些中產父母的自我物化。絕不讓孩子和沒有英文名的夥伴讀同一個幼稚園,一定要挑選更體面的服飾、更昂貴的早教班、更高端的旅行地,為孩子打造更奢華、更精美的成長環境,竭盡腰包所能,追逐“頂配”的童年。只有實現了這些要求,才覺得自己是一個合格的中產父母,對物質的追求,到了白熱化的程度。

而另一方面,是整個社會看待“中產階層”時的物化眼光,習慣於用赤裸裸的物質條件去衡量一個人算不算中產——他的收入有多少、房子有多大、孩子學費有多高、每年去什麼樣的地方度假、會不會打高爾夫球等等。有些時候,物質水準甚至成了測量一個人中產化程度唯一的社會尺規。

中產階層,是個看似明晰、實則模糊的定義,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准入門檻,國際國內概莫能外。但在物化的困境中,評價標準簡單粗暴。網上流行的說法是,年收入超20萬(一說為50萬)即為中產。其實,判斷一個人是否屬於中產,關係到個人興趣、文化品位、社會擔當、政治參與、價值取向、對主流秩序的認同感等諸多方面的因素,收入狀況與物質享受只是眾多框框中的小小條。中產不僅僅是一個收入的分野,還是一種社會概念和文化概念。在精神層面的“中產”,意味著知識的傳遞和應用,意味著優雅從容的生活心態。

但翻翻如今網上那些談論中產、吐露中產焦慮的文章,我們幾乎看不到一絲與財富增長而伴生的社會擔當、精神追求,庸俗得只剩下抱怨房價高、抱怨工資長得慢、抱怨孩子學費貴、抱怨周圍人的優越讓自己不堪重負,只關心到哪兒投機能迅速實現階層跨越,到哪兒炒房能讓財富翻番,如何才能讓自己和孩子更有面子,充滿了對物質的迷戀與強烈的攀比。這種對“物化”的偏執追求,正在吞噬著“中產階層”題中應有的從容、優雅、文明、睿智,取而代之的是市井小民的怨婦情結,是功利虛榮、焦躁猙獰的群體肖像。這是我們必須予以警惕的。

也正是由於上述的中產症候,如今除了中產內部的鄙視鏈,還衍生出了一條“鄙視中產的鄙視鏈”——只談利益不談責任,拿“中產焦慮”去包裝病態攀比。

其實,這樣的相互鄙視只是徒勞的對峙與撕裂,並不會在尋求突圍中進行有益的探索。當每個人都被密集的欲望洪流裹挾,物化困境將不止是中產階層獨有的苦惱。在物質水準越來越豐裕的時代,如何讓人們把聚焦於一己之身的目光,分散出一些給社會公共生活,如何讓人們走出病態競爭、病態攀比的魔咒,轉而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構築起強勁的時代品格,不是大而無用的空話,而是整個社會亟須面對的真問題。

網友熱評:

@彬:好一條完整的鄙視鏈,好一個不變的人性現場。

@電鍍原料供應商:其實都是窮人,何苦這樣?

@Proteus的眼:這已經不是看完不敢生娃了,廣大單身同胞表示,請務必再寫一篇看完不想脫單不想結婚系列。

@彬:厲害了,傲慢與偏見的日常生活,又在此刻出現,將女兒們送去參加某一階層的舞會,和現在將孩子們送去某一階層的幼稚園,是一樣一樣的。

@Auslink King:這都是家長的問題。家長的虛榮和愚昧。

@咸蛋超人:其實這些所謂的中產就是沒事找事瞎折騰孩子。你自己怎麼不去努力提升自己呢?孩子喜歡什麼是他的事。孩子覺的自己喜歡和快樂就好。

@紅髮安妮:希望我將來的孩子能夠多與大自然做朋友 在學校裡能夠遇見溫柔的老師 交到真心的朋友 也希望自己不要迷失在強大的育兒洪流裡。

夫妻二人精准計算受孕時間,信誓旦旦地表示要讓孩子“贏在射精前”、“贏在子宮裡”。

同為中產階層,內部竟也有嚴酷的傾軋與分化。這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一些父母不甘人後的焦慮根源。但我認為,“育兒鄙視鏈”暴露出最嚴重的問題,是在如今的社會語境下,“中產階層”陷入了一種物化的困境。

這種物化困境,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方面,是一些中產父母的自我物化。絕不讓孩子和沒有英文名的夥伴讀同一個幼稚園,一定要挑選更體面的服飾、更昂貴的早教班、更高端的旅行地,為孩子打造更奢華、更精美的成長環境,竭盡腰包所能,追逐“頂配”的童年。只有實現了這些要求,才覺得自己是一個合格的中產父母,對物質的追求,到了白熱化的程度。

而另一方面,是整個社會看待“中產階層”時的物化眼光,習慣於用赤裸裸的物質條件去衡量一個人算不算中產——他的收入有多少、房子有多大、孩子學費有多高、每年去什麼樣的地方度假、會不會打高爾夫球等等。有些時候,物質水準甚至成了測量一個人中產化程度唯一的社會尺規。

中產階層,是個看似明晰、實則模糊的定義,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准入門檻,國際國內概莫能外。但在物化的困境中,評價標準簡單粗暴。網上流行的說法是,年收入超20萬(一說為50萬)即為中產。其實,判斷一個人是否屬於中產,關係到個人興趣、文化品位、社會擔當、政治參與、價值取向、對主流秩序的認同感等諸多方面的因素,收入狀況與物質享受只是眾多框框中的小小條。中產不僅僅是一個收入的分野,還是一種社會概念和文化概念。在精神層面的“中產”,意味著知識的傳遞和應用,意味著優雅從容的生活心態。

但翻翻如今網上那些談論中產、吐露中產焦慮的文章,我們幾乎看不到一絲與財富增長而伴生的社會擔當、精神追求,庸俗得只剩下抱怨房價高、抱怨工資長得慢、抱怨孩子學費貴、抱怨周圍人的優越讓自己不堪重負,只關心到哪兒投機能迅速實現階層跨越,到哪兒炒房能讓財富翻番,如何才能讓自己和孩子更有面子,充滿了對物質的迷戀與強烈的攀比。這種對“物化”的偏執追求,正在吞噬著“中產階層”題中應有的從容、優雅、文明、睿智,取而代之的是市井小民的怨婦情結,是功利虛榮、焦躁猙獰的群體肖像。這是我們必須予以警惕的。

也正是由於上述的中產症候,如今除了中產內部的鄙視鏈,還衍生出了一條“鄙視中產的鄙視鏈”——只談利益不談責任,拿“中產焦慮”去包裝病態攀比。

其實,這樣的相互鄙視只是徒勞的對峙與撕裂,並不會在尋求突圍中進行有益的探索。當每個人都被密集的欲望洪流裹挾,物化困境將不止是中產階層獨有的苦惱。在物質水準越來越豐裕的時代,如何讓人們把聚焦於一己之身的目光,分散出一些給社會公共生活,如何讓人們走出病態競爭、病態攀比的魔咒,轉而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構築起強勁的時代品格,不是大而無用的空話,而是整個社會亟須面對的真問題。

網友熱評:

@彬:好一條完整的鄙視鏈,好一個不變的人性現場。

@電鍍原料供應商:其實都是窮人,何苦這樣?

@Proteus的眼:這已經不是看完不敢生娃了,廣大單身同胞表示,請務必再寫一篇看完不想脫單不想結婚系列。

@彬:厲害了,傲慢與偏見的日常生活,又在此刻出現,將女兒們送去參加某一階層的舞會,和現在將孩子們送去某一階層的幼稚園,是一樣一樣的。

@Auslink King:這都是家長的問題。家長的虛榮和愚昧。

@咸蛋超人:其實這些所謂的中產就是沒事找事瞎折騰孩子。你自己怎麼不去努力提升自己呢?孩子喜歡什麼是他的事。孩子覺的自己喜歡和快樂就好。

@紅髮安妮:希望我將來的孩子能夠多與大自然做朋友 在學校裡能夠遇見溫柔的老師 交到真心的朋友 也希望自己不要迷失在強大的育兒洪流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