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尺大五分厚五斤重,平涼鍋盔,獨大西北

這是甘肅平涼著名民俗文化學者邸廣平寫的一篇文章, 征得邸先生同意, 發頭條與諸君共用!

陝西八大怪之一的“鍋盔像象鍋蓋”, 說的是鍋盔大如鍋蓋。 我在周圍陝西的幾個市縣轉過, 發現陝西鍋盔沒有平涼大。 也許, 陝西這一怪就包括平涼, 因為平涼和陝西相連, 在歷史上曾屬陝西管轄。

平涼鍋盔呈圓形, 直徑尺二, 厚度五分, 重五斤。

製作鍋盔料取麥面精粉, 壓稈和麵, 淺鍋慢火烘烤, 製作工藝精細, 素以“幹、酥、白、香”著稱。 平涼鍋盔幹硬耐嚼, 內酥外脆, 白而泛光, 香醇味美。 存放時間長, 便於攜帶。 過去, 平涼人出差、旅行常都會買個鍋盔,

切成牙帶上。 定做的鍋盔和一般的鍋盔區別不大, 就是在面裡放點清油, 存放時間更長些。 平涼賣鍋盔者多為回族, 其中王家鍋盔最為有名, 每天一出攤, 就被人們你一斤他一塊“哄搶”一空。

關於鍋盔的來歷, 民間相傳唐武周(武則天)時期, 官兵為武則天修建乾陵, 因工程量大, 民工們不能回家, 在工地吃住, 因工地無烹調用具, 所以官兵以頭盔為炊具來烙制面餅, 故取名鍋盔。

製作鍋盔, 需要用木杠壓面。 用木杠壓的面, 面排揉的到, 能使饃色增白, 香氣濃郁, 味美可口。 過去用柴禾燒在小鍋內烙制, 如今改成了用煤烘烤在鏊內烙制。 這樣可以上下烘烤, 溫高氣保, 火色均勻, 熟的足到, 達到耐存放的目的。

鍋盔具體作法是:麵粉十斤, 水四斤(水溫要按季節掌握), 酵面夏季五兩, 春季七兩.冬季一斤, 堿面按季節零點五至一兩, 面水酵面, 搭上堿面, 和成麵團, 放在案上用木杠邊折邊壓, 壓的過程中, 再加麵粉二 斤左右, 直壓到面光色潤, 酵面均勻時, 分成一斤三兩重的小塊, 再分別逐個用木杠邊壓、邊轉, 製成圓直徑八寸, 厚六分的菊花式圓形餅, 上鏊烙制。 第一鏊是上下火, 火候要小而穩, 主要是給饃被木杠壓後產生的波浪上面上火色, 讓酵面進一步發酵和最後定型, 然後進第二鏊。 二鏊是一面火, 火候較旺, 因火旺鏊內可放一個鐵圈, 將饃置於空中, 主要是起烘烤作用, 兩個鏊一共要達到三翻六轉, 大約二十分鐘可烙制而成。

這是平涼鍋盔的小兄弟——靜寧鍋盔

平涼鍋盔製作者大多是回族, 在歷史長河中, 回族形成了經商的傳統。 背上幾個鍋盔, 走南闖北, 少了吃飯不方便的麻煩。 千百年來, 平涼人出門走親訪友, 都會帶上一個鍋盔, 給遠方的親朋品嘗, 獨大西北的平涼鍋盔美名遠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