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而思現象:更加自信中國的真實寫照

一說到教育, 每個人都有很多自己的想法。

因為絕大多數人, 都有一段屬於自己的教育經歷。 在那一段教育經歷中, 我們哭過、笑過、愛過、恨過。

漸漸長大, 有了自己的事業和家庭, 有了孩子, 對教育, 則多了一份期待。

我們甚至為此爭吵。 比如前段時間學而思在成都的事件, 媒體報導指摘熱烈火上澆油, 而家長群裡卻全是支持的聲音。

歸根結底, 是因為教育畢竟是關乎家國民生的大事, 因此“什麼才是真正好的教育”這一類的話題, 才會敏感而持久。

究竟什麼才是好的教育?

也許在20年內, 大家都很難找到意見較為統一的答案。 換個角度, 也許我們是太急於想得到一個標準答案了。

中國人向來有實用功利主義的處世價值觀, 因此我們常常過於重視如何解決問題, 而忘了問題是需要被“發現”的, 而教育是一項需要長期耐心養成的事業。

比如你會發現,

至今你可能也回答不了小時候老師的提問, “你為什麼要上學?”

那時候的標準答案:當科學家。 可我們絕大部分人並沒有成為科學家。

但是我們仍會感謝曾經努力用功的自己, 學校的時光不僅僅學到知識, 還鍛煉了思辨能力和興趣探索。

更重要的, 通過考試, 我們還建立了足以與他人競爭的自信。

嗯, 這就是我的觀點:作為生命體, 你不需要上學;可作為社會人, 上學就非常重要了。

那麼, 我們為什麼要考試?

這個從小到大, 問爸爸問媽媽問老師問自己的問題, 直到今天, 似乎也就漸漸淡忘了。

回想一下, 那時候爸爸媽媽的答案, 是恐嚇。 “考試考不好, 將來會當乞丐”, “娶不到媳婦”。

老師的答案, 是大道理。 “考試才能知道你學的怎麼樣,

考的好就是學的好。 ”

自己的答案, 是競爭。 那時候開始暗暗較勁, “我不能比某某差”, “這次要拿到全班第一名”。

那麼, 為什麼開始要所有孩子都坐在位子上, 填上班級姓名, 不能和其他同學說話也不能翻書, 時間到了就要收卷子呢?

我想, 那是因為考試是一件相對公平的競爭。 人不可能天生會考試, 但人可以適應考試這種競爭機制。

就像學而思這個事件, 支持態度的家長們, 理由是包含考試在內的各種知識、習慣、技巧和能力, 理所當然的, 也是競爭的要素, 因此學而思們就有存在的必要。

社會競爭是每一個社會人存在的常態, “躲避”、“繞路”都不是解決的辦法, “坦然面對”或許才是解決之道。

教育還能反映一個民族的自信和崛起。

這必然也代表著民族中堅力量圈層人群的一個集體意識。

以前我們崇尚新東方, 某種層面上是認為, “出國可以讓生活變的更好”。

現在我們喜歡學而思, 潛臺詞的表達則是, “我們希望該子在國內可以有更公平的競爭環境。 ”

新東方是集體逃離體制的渴望;學而思是體制內脫穎而出的渴望, 這難道不是一個“更加自信的中國”的真實寫照嗎?

這也就意味著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競爭一定會更加激烈。

所以, 與其抱怨公共教育資源的不足, 還不如扶植更多學而思們進行補充。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 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教育的意義, 可能就像余華小說《活著》中的描述一樣, 終究是指向人類個體的存在和發展本身。

教育應該是神聖的, 也應該是實際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