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海淘奶粉亂象背後 代購管道存隱患

近年來, 乳製品尤其是配方奶粉在國內一直處於“外來的和尚好念經”的熱捧狀態, 但海淘奶粉並不是消費者想像中的“完美無缺”。

3月6日, 據《央廣網》報導稱, 據溫州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獲悉, 報檢的一批從澳大利亞進口的某品牌嬰兒配方奶粉, 被檢出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四烯酸(ARA)實測含量與標籤上標示值不符, 被溫州市檢驗檢疫局判為不合格;無獨有偶, 3月1日, 國家質檢總局公佈《2017年1月未予准入的食品化妝品資訊》, 來自澳大利亞澳紐可嬰兒配方奶粉再次上黑榜, 因為“牛磺酸含量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要求”被勒令銷毀。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由於近年來國內消費者追崇“洋奶粉”, 導致包括歐洲、大洋洲等國家的眾多品牌和乳品湧向國內市場, 其中部分廠商的生產工藝和標準並不符合我國相關的標準;另一方面, “洋奶粉”管道的五花八門也使得消費者在購買時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海淘管道暗藏玄機

當下跨境購、海外代購等線上管道成為眾多消費者的選擇, 根據歐睿資料統計, 2016年網購奶粉銷售額比重大概在23%, 且在2017年會上升至30%左右, 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 但記者瞭解到, 目前市場上各類線上甚至線下的進口管道都存在一定的隱患甚至違規、違法現象。

在許多線上代購平臺上, 記者發現許多商家打出現貨充足等字樣, 在價格上也相對較低, 對於較低的價格以及充足的貨源, 商家的解釋多為“特殊管道”等模糊的概念。 記者針對這類現象, 聯繫了海淘城進口電商總監郭淑萍, 她告訴記者, 對於正規管道的進口奶粉, 實際上並沒有現貨這一說法,

目前批量進口的奶粉, 特別是管道通過線上銷售的平臺, 是以保稅的形式進口到自貿區。

保稅是經銷商通過海外採購, 將商品購置自貿區的保稅倉由海關監管。 消費者線上上通過電子平臺購買商品, 由海關審核並進行三單對碰(客戶訂單、支付流水、物流資訊)之後, 由保稅倉向消費者發貨。

記者也注意到, 京東、天貓等主流平臺也在諸多進口奶粉標明自貿區等字樣, 郭淑萍告訴記者, 保稅商品需滿足“合理自用”的原則, 所有的交易均是線上上平臺完成。 換言之, 電商平臺並沒有線下現貨可以發送, 所有的商品進關都由海關統一監管, 如果銷售商稱自己手中有所謂的“現貨”, 如果不是虛假的宣傳, 那麼基本可以認定是不合規管道的走私品甚至是偽造品。

在走訪中記者發現, 有消費者反映在購買的進口奶粉中, 罐上的二維碼無效等防偽標識的問題。 郭淑萍則告訴記者, 進口奶粉大部分是沒有針對國內市場的防偽標識, 因為這些產品本身為當地流通的貨物, 防偽手段和標識多數時候在國內是無效的。 這也就使得海淘奶粉存在一定的隱患, 消費者無法甄別到手的產品的真偽, 所以從進貨管道的正規與否, 就成為把控產品的唯一途徑, 但也就使得其中存在一定的隱患。

有業內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 部分經銷商體量過小, 並沒有足夠資金的備貨, 所以在國外等設有專門的“買手”, 這種現象業內被稱為“掃單”, 當有訂單下達時, 買手就通過商超或者聯繫當地的經銷商,

以二次購買的形式獲得產品, 再通過直郵進入國內, 且區別於大批量海關進口, 並沒有嚴格的把控和檢驗措施, 但消費者在購買這類產品時, 根本無法辨別真偽, 從而會存在以次充好等現象。

郭淑萍告訴記者, 近年來國家對跨境電商的管控日趨規範和嚴格, 針對跨境電商的“四八新政”, 加速行業的洗牌和規範, 但各類虛假的手段和途徑仍有發生, 而海淘奶粉作為跨境電商的重要角色, 也成為各類虛假、偽劣商品的“重災區”。

乳業分析師宋亮指出, 目前協力廠商線上平臺充斥不在少數的偽劣產品, 許多國外臨近過期的奶粉通過非法的途徑輾轉流入國內, 部分線上商家把控不嚴或蓄意的銷售, 使得整個海淘奶粉的品質並不樂觀,未來企業應該與供應商以及正規的電商成立各類線上的旗艦店,也呼籲消費者應選擇正規的、自營平臺購買。

貼牌奶粉或成行業危機

自三聚氰胺事件之後,“洋奶粉”幾乎一夜之間成為國內消費者的不二之選,國產奶粉則迎來了一段漫長的寒冬期,但洋奶粉並不是如消費者想像中的完美無缺。

正是抓住消費者對“洋奶粉”的較為信任的心理,貼牌奶粉逐步成為行業的另一個危機爆發點。2013年央視《焦點訪談》欄目曝光了國內8成進口奶粉為貼牌生產,引發了行業內的高度關注。國外註冊牌子,再找其他企業代加工,然後只在國內銷售的奶粉模式,成為了眾多貼牌奶粉的標準流程。部分企業只注重市場銷售,忽視了品質把控,所以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除了品質穩定性讓人堪憂外,有些貼牌奶粉還存在誇大或者虛假宣傳的問題。

乳業專家王丁棉告訴記者,貼牌奶粉相比較傳統的奶粉生產企業,最大的特點就是違法成本過低,只需要在國外申請注冊商標,取得相關的註冊許可,便可請任何地區的任何生產商為其代工,即使在海關檢測出現問題,也大可放棄原有牌子,再另起爐灶。

同時,國外較為知名的乳企也問題頻發,近期,國家質檢總局公佈《2017年1月未予准入的食品化妝品資訊》,這其中來自澳大利亞澳紐可嬰兒配方奶粉再次上黑榜,因為“牛磺酸含量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要求”被勒令銷毀。在不久前2016年10月的公告中,澳紐可配方奶粉因為同樣的理由被依法做退貨或銷毀處理。3月13日,根據國家質檢總局公示,由於酵母菌超標等問題,進口自澳洲的一批優酪乳等乳製品被依法銷毀。

在2016年7月,央視集中檢測了來自7個國家19個品牌的1段嬰幼兒配方奶粉,有8個樣品不符合我國食品安全標準,樣品不合格率達到了42.1%。

宋亮認為,近段時間內,國外乳製品頻頻被檢查出各類問題,一方面是國家相關政策的嚴格和完善,對於批次進口的配方奶粉,檢測項目就達十餘種,甚至高出國外的檢測水準,這也使得想要“渾水摸魚”的產品和企業大批被拒之關外;另一方面,由於國家之間對於乳製品的標準不同,企業在不熟悉中國的相關政策的情況下,可能會在奶粉的檢測的標準上有一定出入。

對於國內消費者追崇洋奶粉的現象,王丁棉指出,在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國產奶粉在品質上是完全可靠的,且乳製品的特性決定了距離出產日期越近,產品的新鮮度和營養比損耗的也就越少,而許多海淘奶粉需要經歷漫長的物流和配送,甚至有部分品牌為此延長了保質期,對於奶粉的消費和使用,不應該盲目地追崇,消費者在購買時,應根據自身的需求理性消費。

·END·

新消費

由《中國經營報》快消連鎖版組打造

挖掘消費行業新趨勢、新機會與新模式

打造快消業與連鎖業上下游良性聯動的新型生態圈

請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使得整個海淘奶粉的品質並不樂觀,未來企業應該與供應商以及正規的電商成立各類線上的旗艦店,也呼籲消費者應選擇正規的、自營平臺購買。

貼牌奶粉或成行業危機

自三聚氰胺事件之後,“洋奶粉”幾乎一夜之間成為國內消費者的不二之選,國產奶粉則迎來了一段漫長的寒冬期,但洋奶粉並不是如消費者想像中的完美無缺。

正是抓住消費者對“洋奶粉”的較為信任的心理,貼牌奶粉逐步成為行業的另一個危機爆發點。2013年央視《焦點訪談》欄目曝光了國內8成進口奶粉為貼牌生產,引發了行業內的高度關注。國外註冊牌子,再找其他企業代加工,然後只在國內銷售的奶粉模式,成為了眾多貼牌奶粉的標準流程。部分企業只注重市場銷售,忽視了品質把控,所以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除了品質穩定性讓人堪憂外,有些貼牌奶粉還存在誇大或者虛假宣傳的問題。

乳業專家王丁棉告訴記者,貼牌奶粉相比較傳統的奶粉生產企業,最大的特點就是違法成本過低,只需要在國外申請注冊商標,取得相關的註冊許可,便可請任何地區的任何生產商為其代工,即使在海關檢測出現問題,也大可放棄原有牌子,再另起爐灶。

同時,國外較為知名的乳企也問題頻發,近期,國家質檢總局公佈《2017年1月未予准入的食品化妝品資訊》,這其中來自澳大利亞澳紐可嬰兒配方奶粉再次上黑榜,因為“牛磺酸含量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要求”被勒令銷毀。在不久前2016年10月的公告中,澳紐可配方奶粉因為同樣的理由被依法做退貨或銷毀處理。3月13日,根據國家質檢總局公示,由於酵母菌超標等問題,進口自澳洲的一批優酪乳等乳製品被依法銷毀。

在2016年7月,央視集中檢測了來自7個國家19個品牌的1段嬰幼兒配方奶粉,有8個樣品不符合我國食品安全標準,樣品不合格率達到了42.1%。

宋亮認為,近段時間內,國外乳製品頻頻被檢查出各類問題,一方面是國家相關政策的嚴格和完善,對於批次進口的配方奶粉,檢測項目就達十餘種,甚至高出國外的檢測水準,這也使得想要“渾水摸魚”的產品和企業大批被拒之關外;另一方面,由於國家之間對於乳製品的標準不同,企業在不熟悉中國的相關政策的情況下,可能會在奶粉的檢測的標準上有一定出入。

對於國內消費者追崇洋奶粉的現象,王丁棉指出,在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國產奶粉在品質上是完全可靠的,且乳製品的特性決定了距離出產日期越近,產品的新鮮度和營養比損耗的也就越少,而許多海淘奶粉需要經歷漫長的物流和配送,甚至有部分品牌為此延長了保質期,對於奶粉的消費和使用,不應該盲目地追崇,消費者在購買時,應根據自身的需求理性消費。

·END·

新消費

由《中國經營報》快消連鎖版組打造

挖掘消費行業新趨勢、新機會與新模式

打造快消業與連鎖業上下游良性聯動的新型生態圈

請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