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靈均後裔鐘靈遠(假日觀察)

河南新鄭姓氏文化廣場上的姓氏牆。 本報記者 朱佩嫻攝

屈原,名平。 屈姓是個非常典型、古老的姓氏,關於這一姓氏的研究也相當豐富。

屈氏來源有7種

中國屈原學會常務理事、秭歸縣屈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譚家斌介紹,屈氏來源有7種:一是來自遠古時期狂屈豎的後代;二是來自夏王朝屈驁的後代;三是來自春秋時期封地;四是來自春秋時期姬夷吾封地;五是來自南北朝時期拓跋部漢化改姓;六是來自蒙古汗國時期屈出律漢化改姓;七是來自滿族漢化改姓。

“但傳統意義上的屈氏遠祖,始于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楚武王之子瑕。

瑕受封于屈,子孫後代遂以封地名為氏,距今已近4000年。 ”譚家斌認為,屈氏是楚國的公族,屈氏起源於羋姓。 春秋戰國時屈氏和景氏、昭氏為楚國最有勢力的三大王室宗族,其中以三閭大夫屈原最為著名。

對這種觀點,秭歸縣縣委黨校研究員鄭承志也表示認同。 “《水經注》中有‘秭歸,蓋楚子熊繹之始國,而屈原之鄉里也’的記載;郭沫若也認為屈原故里是在秭歸縣境內。 至今,關於屈原生卒時間及出生地雖然有爭議,但郭沫若等人的秭歸說一直占主流。 ”

鄭承志認為,楚人本羋姓。 根據他的研究,羋姓初居中原,分支眾多,但長期遭受商王朝打擊;後來,羋姓之部落首領鬻熊苦於商之不斷征伐,以九十高齡投奔文王並備受敬重。

史料記載,西元前704年,楚子熊通僭越自號為王;之後封其子瑕于屈,其後遂以封地為氏,是為屈氏。 “也就是說,‘屈’其實是個地名。 ”鄭承志認為,屈地當在秭歸縣香溪河口至興山峽口一帶,樂平裡為其屬地,香溪兩岸官莊坪、萬古寺為核心區域。

五百年前是一家?

2009年,譚家斌曾對屈氏及屈原後裔做過專題調研。 “屈氏在全國分佈很廣。 初步統計,除西藏、青海沒有屈氏家族聚居外,其他各個省市區都有分佈,尤以湖北、湖南、河南、陝西、四川最多。 ”他說,屈氏在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82位,人口約130萬,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1%左右。

《秭歸縣地名志》中說,秭歸“有以屈命名的地名18處,有7戶以上屈姓聚居點38處,這些村點中的屈氏家族,以香溪河東岸的黃陽畔村(今萬古寺村)為最。

”萬古寺村全村六成以上人口姓屈,是名副其實的“中華屈氏第一村”。 全村總人口700多戶、2000餘人,其中屈氏365戶、1285人,分別約占總數的51%、56%。

1981年4月,秭歸縣屈原紀念館在文家店村獲得一部民國十二年(1923年)手抄本《屈氏宗譜》,從明朝宣德年間(1426—1435年)記起,至民國十二年(1923年),曆16代。 一世祖為屈軫,生於1425年,秭歸縣龍城鄉人,尊屈原為始祖,為屈原第五十六代孫,葬于文化村的三尖角,墓尚存。

譚家斌介紹,根據大範圍的尋訪調查,分佈在全國的屈氏基本源流可以歸納為三個方向:一是湖北秭歸及其周邊地區,鄰近的巴東縣、襄陽市等有關區縣以及黃岡麻城等地,也包括安徽南部、江西部分地區;二是由楚地遷關中的屈氏,經過2000多年的歷史變遷,不斷向周邊分散,內蒙古、甘肅、青海、遼寧、山東、山西、河南、江蘇、浙江、安徽、廣東等地屈氏多為關中後裔;三是湖南衡陽一支屈氏,是湖南、江西部分地區、四川、重慶、雲南、貴州等地屈氏的發源地。

西元前223年楚國為秦所滅,屈氏從此開始徙奔四方。 漢滅秦後,曾遷六國貴族後裔和關東豪族于關中,屈氏亦列其中,為屈氏入陝之始。 譚家斌告訴記者,陝西各地屈氏分佈十分廣泛,包括現在的西安、渭南、韓城、耀州等地,戶縣、武功、蒲城、合陽等縣以屈為村名的不計其數,數千人的屈氏村莊不在少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