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三河古鎮歷史厚重,從這裡登船走向世界的大人物就有100多位

走進三河古鎮, 緣於去安徽省會合肥市公幹。 緊張的工作結束後, 次日便要返回揚州。 合肥的朋友極力推薦:“去三河古鎮玩玩吧, 鎮上有楊振寧的舊居, 還有他與翁帆的結婚照呢。 ”

素來喜歡假工作之便倘漾於山水之間的我, 聞訊不由心動。 匆匆吃過午飯後, 便和朋友們驅車趕往距合肥市40多公里外的三河古鎮。

三河古鎮古稱“鵲渚”, 有2500多年歷史。 因小南河、杭埠河、豐樂河三條河在此交融而得名。 在沒有動力驅逐的運輸工具的古代, 有如此繁盛的水系便於行舟, 因而造就了三河的繁榮。

2500多年來, 三河鎮一直是商賈雲集之地, 歷來有裝不完的三河、皖中商品走廊的美譽。

1991年三河鎮暴發洪水, 僅僅23分鐘, 整個古鎮竟然全部被洪水淹沒, 在3米多高的洪水裡整整泡了76天。 2001年開始重建, 所以古鎮很新, 鮮有古老的建築。

登上鎮裡的寶塔, 放眼看去——整個小鎮煙波縹緲, 綠柳拂面, 望眼盡是小橋流水人家。

順主幹道英王街前行約800米, 踏上了一座石拱橋。 “此橋名叫三縣橋, 以它為界, 三河古鎮的容顏就呈現了。

”漂亮的女導遊給我們指點道。

踏過三縣橋向左拐, 一條明清建築風格的古街巷撲入眼簾。 狹窄的街道約三四米寬, 兩側遍佈著糧米店、雜貨鋪、理髮店、三河特色土菜館。 店鋪門板高大, 房屋頂部均是飛簷翹角的馬頭牆。

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

泛起黝黑清亮的光澤。 如今歲月流逝, 青石板上車軋馬過, 裂痕斑駁, 已然有了上千年的歷史。 兩邊小巷飛簷瑣窗, 黑瓦白牆, 依稀是往日的徽派建築。

三河橋也是英才輩出的橋。 從三河橋登船走向中國、走向世界的遠行者眾多, 歷史上能叫出名的大人物就有100多位。

諸如莊子、曹操、朱元璋、朱熹、陳獨秀;諸如華佗、吳敬梓、胡適;諸如畢升、胡雪岩、詹天佑。當然當然,還有因榮獲“諾貝爾獎”物理獎轟動世界的楊振寧……俊傑輩出,輝耀著中華民族的史冊。

由此看來,在以水陸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年代,從此走出並薈萃到所屬時代大潮中的英才俊傑,仰仗就是三河的秀水。

古鎮上老民居,建築風格非常獨特。古民居多以小磚牆,木板門,花格窗,雙層小疊瓦,坡屋頂,馬頭牆等建築構件組成。二層小樓,從天井上方傾灑縷縷陽光。

導遊說,這種“有堂皆設天井”的建築佈局,是徽派建築顯著特色。

美好的生活,令這位騎車美女笑顏逐開。

有獎徵答——這牆壁上的石頭裝飾,是用來做什麼的?

有獎徵答——這只木桶是幹嗎用的?

這就是古鎮著名的“一人巷”——位於街巷中央,寬度僅僅只容一個成年人經過。

房屋的主人是誰?不得而知。想必,當年居住這裡的是一戶富貴人家。或許,是大戶人家的小姐閨樓…… 塵封久遠的往事,讓人動容的故事很多很多。

在高聳的兩牆壁牆間,“一人巷”那般地狹長而幽深。盡頭左側便是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搏士的舊居。這是一座清朝時的古民宅。當年,十幾歲的楊振寧上學放學時經常從“一人巷”穿行。

2001年,榮歸故居的楊振寧教授, 60多年後再次穿行少年時走過的窄巷,進入舊居,撫摸當年睡過的雕花木床,老式木桌椅、麻油燈等物品,倍感親切溫馨。

楊振寧是合肥人,其舅舅家在三河。楊振寧幼時曾隨母親羅孟華來三河。青少年時,楊振寧隨父在外讀書。1937年“七•七”事變後,全家自北平回合肥避難,楊振寧借讀於合肥廬州中學高一年級。

開學不久,為避日本侵略者飛機轟炸,學校遷往三河鎮,楊振寧由此到三河學習生活過一段時間。1938年1月,楊隨父去昆明西南聯大。

一九七六年楊振寧一家攝於美國

獲諾貝爾獎後,風華正茂的楊振寧和同樣風華正茂的妻子杜致禮。

一九九五年汕頭國際物理學大會期間楊振寧、杜致禮、翁帆合影。

這是一張放大了的楊振寧和漂亮的翁小姐之結婚照 。眾遊客紛紛停下腳步,懷著一股子複雜的心態,細細觀賞。

領著我們走近這展板前,小導遊帶著自豪,笑著說:瞧瞧吧,楊振寧和翁小姐的結婚照,漂亮不?!”

一位遊客感慨地說:“莫不是老人家那時便瞞著老夫人與翁帆有了這個這個……私情?”

滿屋大笑。

聞聽,小導遊粉顏變色,曆聲喝道:“楊振寧與翁帆的結合體現出了人間至真至美的愛情。不得污蔑我的家鄉人!”

那遊客猶自不服,仍舊爭辯:“好好,你說的都對。我只問你一個問題行不?”

那廂,小導遊怒氣未消,卻頗為敬業地說:“問吧,只要是我知道的!”

朋友壞笑著說:“請你換位思考一下,要你是翁帆的話,會不會嫁與八旬老人為妻?”

頓時,眾人目光齊刷刷盯著漂亮小導遊。

小導遊,昂頭一曬:“楊振寧是世界知名的大科學家,能照顧這樣的老人,也算是對全人類做貢獻!”

頓時,眾人冷汗淋漓,自慚形穢。

走出楊振寧舊居,漫步的古鎮街道上。猛然發現:在一家屋簷下,一隻小狗狗靜靜地瞧著我。此刻,一位七八十歲的慈祥老太,倒背雙手緩步走過。

於是,便被這恬靜平和瞬間感動,情不自禁按動手中相機的快門。

登上古鎮高高的城牆,才發現竟然是當年的老牆,炮眼和瞭望眼歷歷在目。當年太平天國時期戰鬥時所架的8門大炮,已經有7門送到南京歷史博物館收藏,只剩一架鏽跡斑斑的大炮,佔據城牆最高處,睨視著整個小鎮,威風不減當年。

撫摸著鏽跡斑斑的炮身,耳畔仿佛又響起了金戈鐵馬,炮聲隆隆,廝殺慘烈之聲……

如今,小鎮徹底寧靜下來了

三河古鎮的歷史是厚重的。這裡所發生過的諸多歷史事件,大量留存的歷史遺跡,數不勝數。三河水系發達,自古以來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西元前510年春秋時期,吳國大將吳子胥曾在三河擊敗過楚軍,即著名的“鵲岸之戰”。

三國時期魏主曹操曾在距三河7公里遠的巢湖訓練水軍,揚帆船隻穿行於三河的水道上,成為曹軍的駐地。

1642年,明朝農民起義軍將領張獻忠在此同明軍大戰,繳獲巨舟300餘艘。不久後由此入江,下湖南,占四川,建立起大西政權。

最讓三河古鎮名聲遠揚,當屬清咸豐八年發生的(151年前)“三河大捷”戰役。當年深秋,太平軍將領陳玉成、李秀成在三河鎮上修築城牆,憑河設險,合圍阻擊進犯的湘軍。10晝夜鏖戰,全殲湘軍精銳6000餘人。咸豐皇帝聞此噩耗“不覺隕涕”。

三河大捷,保證了太平天國的大本營天京(今南京市)得以化險為夷。

1938年,日軍侵佔三河,燒殺搶掠,對三河鎮摧殘極大。後來日軍在抗日軍民打擊下退出三河。隨後,合肥、蕪湖等淪陷區居民大量湧入。一時間,三河鎮人口達近十萬人,日夜開市,號稱“小南京”。 解放後,三河鎮重新發展,全鎮有各種行店超過千家。

由於 三河古鎮位於合肥至黃山、九華山的黃金旅遊線上,加之古鎮具有的古河、古橋、古圩、古街巷、古茶樓、古民居、古廟台、古戰場這“八古”風景,引誘的天下遊人紛至遝來。

這位正在做米粉的婦女,面對我們的詢問,笑顏逐開、得意滿滿地說:“我伲三河,就是古代詩人們說的那種‘小橋流水人家,水鄉古鎮特色;從來都有’游在黃山,食在三河‘的美譽“。

聞聽此言,眾人不禁嘖嘖有聲,發出感慨:是呵,這就是今天的三河古鎮,這就是最純正的民俗生活一角

諸如莊子、曹操、朱元璋、朱熹、陳獨秀;諸如華佗、吳敬梓、胡適;諸如畢升、胡雪岩、詹天佑。當然當然,還有因榮獲“諾貝爾獎”物理獎轟動世界的楊振寧……俊傑輩出,輝耀著中華民族的史冊。

由此看來,在以水陸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年代,從此走出並薈萃到所屬時代大潮中的英才俊傑,仰仗就是三河的秀水。

古鎮上老民居,建築風格非常獨特。古民居多以小磚牆,木板門,花格窗,雙層小疊瓦,坡屋頂,馬頭牆等建築構件組成。二層小樓,從天井上方傾灑縷縷陽光。

導遊說,這種“有堂皆設天井”的建築佈局,是徽派建築顯著特色。

美好的生活,令這位騎車美女笑顏逐開。

有獎徵答——這牆壁上的石頭裝飾,是用來做什麼的?

有獎徵答——這只木桶是幹嗎用的?

這就是古鎮著名的“一人巷”——位於街巷中央,寬度僅僅只容一個成年人經過。

房屋的主人是誰?不得而知。想必,當年居住這裡的是一戶富貴人家。或許,是大戶人家的小姐閨樓…… 塵封久遠的往事,讓人動容的故事很多很多。

在高聳的兩牆壁牆間,“一人巷”那般地狹長而幽深。盡頭左側便是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搏士的舊居。這是一座清朝時的古民宅。當年,十幾歲的楊振寧上學放學時經常從“一人巷”穿行。

2001年,榮歸故居的楊振寧教授, 60多年後再次穿行少年時走過的窄巷,進入舊居,撫摸當年睡過的雕花木床,老式木桌椅、麻油燈等物品,倍感親切溫馨。

楊振寧是合肥人,其舅舅家在三河。楊振寧幼時曾隨母親羅孟華來三河。青少年時,楊振寧隨父在外讀書。1937年“七•七”事變後,全家自北平回合肥避難,楊振寧借讀於合肥廬州中學高一年級。

開學不久,為避日本侵略者飛機轟炸,學校遷往三河鎮,楊振寧由此到三河學習生活過一段時間。1938年1月,楊隨父去昆明西南聯大。

一九七六年楊振寧一家攝於美國

獲諾貝爾獎後,風華正茂的楊振寧和同樣風華正茂的妻子杜致禮。

一九九五年汕頭國際物理學大會期間楊振寧、杜致禮、翁帆合影。

這是一張放大了的楊振寧和漂亮的翁小姐之結婚照 。眾遊客紛紛停下腳步,懷著一股子複雜的心態,細細觀賞。

領著我們走近這展板前,小導遊帶著自豪,笑著說:瞧瞧吧,楊振寧和翁小姐的結婚照,漂亮不?!”

一位遊客感慨地說:“莫不是老人家那時便瞞著老夫人與翁帆有了這個這個……私情?”

滿屋大笑。

聞聽,小導遊粉顏變色,曆聲喝道:“楊振寧與翁帆的結合體現出了人間至真至美的愛情。不得污蔑我的家鄉人!”

那遊客猶自不服,仍舊爭辯:“好好,你說的都對。我只問你一個問題行不?”

那廂,小導遊怒氣未消,卻頗為敬業地說:“問吧,只要是我知道的!”

朋友壞笑著說:“請你換位思考一下,要你是翁帆的話,會不會嫁與八旬老人為妻?”

頓時,眾人目光齊刷刷盯著漂亮小導遊。

小導遊,昂頭一曬:“楊振寧是世界知名的大科學家,能照顧這樣的老人,也算是對全人類做貢獻!”

頓時,眾人冷汗淋漓,自慚形穢。

走出楊振寧舊居,漫步的古鎮街道上。猛然發現:在一家屋簷下,一隻小狗狗靜靜地瞧著我。此刻,一位七八十歲的慈祥老太,倒背雙手緩步走過。

於是,便被這恬靜平和瞬間感動,情不自禁按動手中相機的快門。

登上古鎮高高的城牆,才發現竟然是當年的老牆,炮眼和瞭望眼歷歷在目。當年太平天國時期戰鬥時所架的8門大炮,已經有7門送到南京歷史博物館收藏,只剩一架鏽跡斑斑的大炮,佔據城牆最高處,睨視著整個小鎮,威風不減當年。

撫摸著鏽跡斑斑的炮身,耳畔仿佛又響起了金戈鐵馬,炮聲隆隆,廝殺慘烈之聲……

如今,小鎮徹底寧靜下來了

三河古鎮的歷史是厚重的。這裡所發生過的諸多歷史事件,大量留存的歷史遺跡,數不勝數。三河水系發達,自古以來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西元前510年春秋時期,吳國大將吳子胥曾在三河擊敗過楚軍,即著名的“鵲岸之戰”。

三國時期魏主曹操曾在距三河7公里遠的巢湖訓練水軍,揚帆船隻穿行於三河的水道上,成為曹軍的駐地。

1642年,明朝農民起義軍將領張獻忠在此同明軍大戰,繳獲巨舟300餘艘。不久後由此入江,下湖南,占四川,建立起大西政權。

最讓三河古鎮名聲遠揚,當屬清咸豐八年發生的(151年前)“三河大捷”戰役。當年深秋,太平軍將領陳玉成、李秀成在三河鎮上修築城牆,憑河設險,合圍阻擊進犯的湘軍。10晝夜鏖戰,全殲湘軍精銳6000餘人。咸豐皇帝聞此噩耗“不覺隕涕”。

三河大捷,保證了太平天國的大本營天京(今南京市)得以化險為夷。

1938年,日軍侵佔三河,燒殺搶掠,對三河鎮摧殘極大。後來日軍在抗日軍民打擊下退出三河。隨後,合肥、蕪湖等淪陷區居民大量湧入。一時間,三河鎮人口達近十萬人,日夜開市,號稱“小南京”。 解放後,三河鎮重新發展,全鎮有各種行店超過千家。

由於 三河古鎮位於合肥至黃山、九華山的黃金旅遊線上,加之古鎮具有的古河、古橋、古圩、古街巷、古茶樓、古民居、古廟台、古戰場這“八古”風景,引誘的天下遊人紛至遝來。

這位正在做米粉的婦女,面對我們的詢問,笑顏逐開、得意滿滿地說:“我伲三河,就是古代詩人們說的那種‘小橋流水人家,水鄉古鎮特色;從來都有’游在黃山,食在三河‘的美譽“。

聞聽此言,眾人不禁嘖嘖有聲,發出感慨:是呵,這就是今天的三河古鎮,這就是最純正的民俗生活一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