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道譯|丈夫去世半年,但妻子還必須為他的手機充值

半年前, Ann的丈夫去世了。 在這之前, 她一直認為一個人的死亡就是終結, 是所有事情的終結。 但是現在她卻發現, 就算一個人死了,

你也有可能繼續為他買單。 她的銀行卡還一直在為丈夫的手機支付服務費, 而她卻無權停止這項無用的支出, 因為她不知道丈夫生前設置的安全問題的答案。

“我想要停止服務就必須通過身份驗證, 而要通過身份驗證就必須正確回答安全問題, 我丈夫設置的第一個安全問題就把我難倒了, 因為我需要答出他童年玩伴的名字。 ”Ann覺得這類安全保護設置很荒謬, “我丈夫去世時已經81歲了, 我想他自己可能都已經不記得這個問題的答案了。 ”

互聯網遺產已經成為一個大問題

在互聯網出現之前, 人們只要通過一張遺囑就可以將身後事交代得清清楚楚, 大到財產怎麼分配, 小到心愛的書籍要留給誰, 私密的日記要怎麼處理。

但在今天, 這樣的遺囑已經遠遠不夠, 因為現代人的生活早已和互聯網緊緊綁在一起。 從個人資訊到生活軌跡, 互聯網記錄了許多連家人都不清楚的資訊。 但大多數人都沒有想過, 如果有一天自己突然離去, 這類資訊該如何處理?

“社交媒體改變了人們的死亡體驗, 如今的互聯網用戶已經習慣於在像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這樣的平臺上, 分享自己的生活, 給朋友點贊和留言。 我想要提醒人們, 需要將這些帳號的密碼和註冊資訊都記錄下來, 以防萬一。 ”英國互聯網專家Aleks Krotoski博士在國際科學峰會上就曾這樣說。

而這樣的嘗試已經有人在做了, 互聯網資料專家Wendy就是其中一個。

“我和丈夫每個人都有一個大紅本, 我們約定好當一方去世後,

另一個人就可以去看這個本子。 那裡面記錄了我所有的個人互聯網資訊, 比如用戶名和密碼, 還有我在哪些網站上註冊過, 以及我用過哪些服務等等。 我們每3個月都會更新一次資訊以防不時之需”。

但只靠用戶的個人努力是遠遠不夠的, 互聯網的威力就在於它將所有人都聯繫在一起, 每個人的個人行為都不再是單純的個人行為。

早在2014年, 雅虎日本就曾推出一項名為“Yahoo Ending”的互聯網“臨終服務”。 通過它用戶可提前給多達 200 人設置自己的臨終留言。 一旦用戶離世, 雅虎會將這些留言發給指定的收件人。 除此之外, 雅虎還會註銷死亡用戶的帳戶, 刪除其在雅虎盒子中存儲的檔、照片和視頻。

同時, 雅虎與喪葬公司 Kamakura Shinsho 合作, 為用戶提供葬禮、入殮、火化等一系列額外服務,

售價4500美元。 比如用戶可以通過它, 提前學習如何寫遺囑, 提前策劃追悼會甚至通過互聯網給自己提前選購墓地。

雅虎的這項服務是互聯網遺囑的創新, 它給互聯網用戶提供了新的遺產解決方案。 但也有專家質疑雅虎的設置過於簡單粗暴, 一旦系統認定使用者死亡, 那麼關於他的帳戶資料會全部被刪去, 雅虎並沒有提供除此之外的第二選擇, 比如將它傳給親屬, 或者是將它公開等等。

而更大的問題是, 所有這些服務都有一項前提, 那就是認定用戶已經死亡了。 然而, 互聯網公司又該如何判定用戶的死亡呢?

死亡證明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嗎?

為了停掉丈夫的手機, Ann必須親自到手機運營商的服務中心,

提供包括社保號碼、死亡通知書和結婚證在內的一系列檔。 並且還要忍受漫長的等待, 因為運營商需要經過短則數周, 長則幾個月的時間, 去查證檔的真實性和關聯性。 而在這期間, 運營商會一如既往地從Ann的信用卡裡扣錢。

遺產專家認為, 死亡證明是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 不同於死亡通知書, 死亡證明並不是關於死亡的鑒定和證明, 而更像是個死後授權。 有了這個授權, 就可以將過世親屬的帳戶處理權轉到自己名下, 不管是個人帳戶的登出還是個人資訊的轉移, 都只要驗證自己的身份就好。

但開具死亡證明也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Ann所在的洛杉磯, 想要開一份死亡證明, 需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 需要跑好幾個地方,要簽上百份檔來確認這件事情。而相關部門,在這這項業務的審核上很不成熟,存在著很多不清不楚的地方。

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也開始以保護用戶為名,將自動刪除使用者資訊寫入系統代碼和公司條例,比如支付寶就規定如果用戶連續12個月不登陸,系統就會自動將使用者資訊刪除。

同時,為了保護互聯網帳號的獨立性和私密性,大多數公司都規定,帳號是不允許轉贈和繼承的,但像支付寶這樣涉及到使用者財產,以及理財服務的帳號,相關財產和權益是可以繼承的。

但在世界範圍內,不管是認定互聯網用戶的死亡,還是處理互利網遺產的親屬繼承,都仍未建立起一套標準化流程。相關法律體系也仍未建立起來,互聯網遺產的繼承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使用者資訊保護是個自相矛盾的系統

一方面,人們的個人資料越來越多,另一方面,人們對個人資料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在這樣的雙向驅動下,互聯網公司紛紛出臺各種保護和驗證措施,以贏得用戶的信任。但這真的能帶來更多的便利和安全嗎?

仍以Ann為例,過去幾十年,她的銀行帳戶都是和丈夫共用的,丈夫是開戶人也是主管人,銀行的通知都發到丈夫的郵箱,由他來處理。現在她想把銀行的戶主變成自己,把接收通知的郵箱也換成自己的,卻很難辦到。“因為需要戶主同意”,Ann十分無奈,“還需要接收手機驗證,而我不久之前,才費了好大力氣把他的手機停掉。”

隨著資訊存儲技術的不斷提升,今天的人們甚至不再需要自己的儲存空間和計算終端,到處都是雲儲存和雲計算。尤其是大資料時代,資料即價值,每個人的個人資料實際上已經成為互聯網公司的資產。在大多數情況下,使用者早在註冊的那一瞬間,就通過同意使用者協定,轉移了自身資料的永久免費使用權,可以說,普通使用者對自身資料的控制能力近於零。

隨著第一代互聯網用戶進入老年階段,在未來的20到30年內,關於互聯網遺產的討論勢必越來越多。畢竟,互聯網遺產的繼承,並不是通過一句簡單的刪除或轉移就可以實現的。如何認定,如何繼承,如何執行,如何優化這一系列過程,政府和企業都還需要不斷付出努力。

本文由邱雅與南七道根據赫芬頓郵報,華盛頓郵報,蘇格蘭先驅報等報導綜合編譯而成。

南七道:南七道新媒創始人&CEO,虎嗅等年度作者,互聯網明星創業公司臉萌、FaceU等品牌操盤手,關注互聯網和科技創業。歡迎關注我們。

需要跑好幾個地方,要簽上百份檔來確認這件事情。而相關部門,在這這項業務的審核上很不成熟,存在著很多不清不楚的地方。

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也開始以保護用戶為名,將自動刪除使用者資訊寫入系統代碼和公司條例,比如支付寶就規定如果用戶連續12個月不登陸,系統就會自動將使用者資訊刪除。

同時,為了保護互聯網帳號的獨立性和私密性,大多數公司都規定,帳號是不允許轉贈和繼承的,但像支付寶這樣涉及到使用者財產,以及理財服務的帳號,相關財產和權益是可以繼承的。

但在世界範圍內,不管是認定互聯網用戶的死亡,還是處理互利網遺產的親屬繼承,都仍未建立起一套標準化流程。相關法律體系也仍未建立起來,互聯網遺產的繼承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使用者資訊保護是個自相矛盾的系統

一方面,人們的個人資料越來越多,另一方面,人們對個人資料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在這樣的雙向驅動下,互聯網公司紛紛出臺各種保護和驗證措施,以贏得用戶的信任。但這真的能帶來更多的便利和安全嗎?

仍以Ann為例,過去幾十年,她的銀行帳戶都是和丈夫共用的,丈夫是開戶人也是主管人,銀行的通知都發到丈夫的郵箱,由他來處理。現在她想把銀行的戶主變成自己,把接收通知的郵箱也換成自己的,卻很難辦到。“因為需要戶主同意”,Ann十分無奈,“還需要接收手機驗證,而我不久之前,才費了好大力氣把他的手機停掉。”

隨著資訊存儲技術的不斷提升,今天的人們甚至不再需要自己的儲存空間和計算終端,到處都是雲儲存和雲計算。尤其是大資料時代,資料即價值,每個人的個人資料實際上已經成為互聯網公司的資產。在大多數情況下,使用者早在註冊的那一瞬間,就通過同意使用者協定,轉移了自身資料的永久免費使用權,可以說,普通使用者對自身資料的控制能力近於零。

隨著第一代互聯網用戶進入老年階段,在未來的20到30年內,關於互聯網遺產的討論勢必越來越多。畢竟,互聯網遺產的繼承,並不是通過一句簡單的刪除或轉移就可以實現的。如何認定,如何繼承,如何執行,如何優化這一系列過程,政府和企業都還需要不斷付出努力。

本文由邱雅與南七道根據赫芬頓郵報,華盛頓郵報,蘇格蘭先驅報等報導綜合編譯而成。

南七道:南七道新媒創始人&CEO,虎嗅等年度作者,互聯網明星創業公司臉萌、FaceU等品牌操盤手,關注互聯網和科技創業。歡迎關注我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