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畝補貼一百元、貯藏還有補助,種它,國家有指導!

有沒有啥種植品種,

市場前景好,

國家有政策支持,

每畝給100元補貼,

儲藏還給補助?

有!那就是——馬鈴薯!

國家對馬鈴薯的補貼

①中央財政對馬鈴薯實施脫毒種薯擴繁和大田種植補貼:每畝補貼100元,

補貼對象是農民、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或企業。

②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自2012年起中央財政每年安排轉移支付資金進行支援, 五年來資金規模累計達36億元, 實施區域覆蓋全國20個省(區、市)632個縣, 共扶持近5萬個農戶、8300多個合作社新建馬鈴薯貯藏窖、果蔬貯藏庫和烘乾房等初加工設施10萬餘座。

另外, 農業部曾表示:

①有關部門將完善馬鈴薯生產扶持政策, 落實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鼓勵各地方對馬鈴薯加工企業實行用地、電、水、氣等價格優惠;

②加大對馬鈴薯生產的投入, 支援種薯生產、貯藏設施建設、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市場與資訊服務環節;

③積極探索馬鈴薯產業信貸保障和保險機制, 引導金融機構擴大對馬鈴薯主食產業的信貸支持力度, 增加授信額度, 實行優惠利率等。

國家對馬鈴薯是怎麼計畫的?

根據農業部印發的《關於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

1. 種植面積

到2020年, 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到1億畝以上,

平均畝產提高到1300公斤, 總產達到1.3億噸左右。

2.產業發展

到2020年, 優質脫毒種薯普及率達到45%, 適宜主食加工的品種種植比例達到30%, 主食消費占馬鈴薯總消費量的30%。

3.重點區域

《意見》的發佈對象是北京、河北、內蒙古、黑龍江、上海、浙江、江西、湖北、廣東、四川、貴州、陝西、甘肅、寧夏等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農牧)廳(委、局)。 這也意味著, 馬鈴薯產業開發將以這14個省(區、市)為重點。

下一步, 我國將利用南方冬閒田、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和華北地下水超采區, 因地制宜擴大馬鈴薯生產。

需求廣闊 謹慎種植

我國栽培馬鈴薯有400多年的歷史, 但大多是鮮食食用。 馬鈴薯主糧化, 就是把馬鈴薯加工成適合中國人消費習慣的饅頭、麵條、米粉主食產品, 作為我國三大主糧補充, 成為第四主糧作物。 當然, 種馬鈴薯, 也有一定的風險。

首先要選擇優質品種, 並提高優良品種的使用率, 同時控制好生產中的病蟲害, 特別是晚疫病。

其次要控制成本。 這就要有一套靠譜的盈利模式, 比如提升產品價值、依靠政策扶持以及銷售加工模式等,

來確保生產經營的可持續及利潤。

對於普通種植戶及合作社、農企、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 或種植其他項目不賺錢甚至賠錢的, 想改變經營模式的朋友來說, 馬鈴薯的利好趨勢都將成為一個重大機遇, 希望您能根據實際情況酌情選擇!

各地馬鈴薯種植小貼士

農業部去年曾發佈《全國馬鈴薯生產指導意見》,為農民朋友提供了詳細的指導,在這裡為大家簡要提一下。

(一)東北一季作區

本區主要分佈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和內蒙古東部地區,包括黑龍江省黑河、齊齊哈爾、綏化、牡丹江,吉林省白城、松原、敦化,遼寧省朝陽、錦州、阜新,內蒙古赤峰、通遼、呼倫貝爾、興安盟等地。

本區除遼寧南部適合馬鈴薯兩季栽培外,其他地區均可進行馬鈴薯種薯生產。防病是本區馬鈴薯生產的首要任務,主要病害是晚疫病和早疫病。

選用良種:如中薯3號、中薯5號、克新系列、東農系列、春薯4號、延薯4號、尤金等。

耕作模式:本區馬鈴薯生產區域基本與東北雜糧區相重疊。與馬鈴薯輪作的作物種類較多,玉米、大豆、小麥、牧草、雜糧作物(芸豆、綠豆、大麥、粟子、穀子、高粱、蕎麥等)都可與馬鈴薯輪作倒茬。在遼寧南部,馬鈴薯可與玉米套種。

(二)華北一季作區

本區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包括錫林郭勒、烏蘭察布、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以及山西北部、河北壩上地區。

本區為馬鈴薯春播區,一般4月下旬開始播種,5月中旬結束。

重點推廣加工型品種(荷蘭薯系列、中薯系列、冀張薯系列、青薯等),採用脫毒種薯,推廣運用滴灌栽培、病蟲害綠色防控(重點是土傳病害和早、晚疫病的防控)、覆蓋節水栽培、馬鈴薯輪作倒茬等技術。

耕作模式:主要有雜糧雜豆—馬鈴薯—小麥輪作,馬鈴薯—小麥輪作,馬鈴薯—雜糧雜豆輪作,馬鈴薯—小麥或雜糧雜豆—向日葵—小麥或雜糧雜豆輪作等模式。適宜玉米種植區可玉米進行輪作。

(三)西北一季作區

本區主要分佈在寧夏、甘肅、青海、新疆等省(區),以及陝西北部。

種植模式為一年一熟,一般4月底-5月中旬播種,9月中旬-10月中下旬收穫。

在以甘肅為主的中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重點發展高澱粉和優質菜用型品種;

在水肥條件較好的北疆盆地和河西沿山冷涼地區,重點發展專用薯品種;

在南部高寒陰濕區及東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重點發展優質菜用型品種。

耕作模式:主要有馬鈴薯—玉米(油菜)輪作,馬鈴薯與玉米、雜糧等作物套作。

(四)中原二季作區

本區主要分佈在長城以南,華北平原黃河下游段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包括河北省中南部,北京市、天津市、山東省、河南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蘇省、上海市全部和湖北省北部、湖南省東部。

華北平原適度發展早熟馬鈴薯,拉開收穫上市時間。華中地區以山區、丘陵和平原盆地為主,山區立體氣候特徵明顯,可發展馬鈴薯種薯和加工原料薯生產;平原地區種植早熟馬鈴薯,作商品薯。耕作模式主要有馬鈴薯—玉米—蔬菜、馬鈴薯—玉米—馬鈴薯、馬鈴薯—玉米間套作等方式。

湖北、湖南可重點利用冬閒田發展馬鈴薯生產,不與小麥、玉米和水稻三大主糧搶水爭地,形成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的新格局。耕作模式主要有馬鈴薯—水稻輪作、馬鈴薯—玉米輪作,以及馬鈴薯—玉米間套作等。

選用早熟品種,如費烏瑞它、中薯3號、中薯8號、早大白、中薯5號等。

(五)西南混作區

本區主要分佈在雲南、貴州、四川、重慶、西藏等省(區、市),以及湖北西部、湖南西部、陝西南部。

高海拔地區僅能一年生產一季馬鈴薯,採用高產穩產栽培技術提高單產,發展馬鈴薯加工業。

中低海拔地區,大力發展馬鈴薯周年生產,特別是春秋作和冬作馬鈴薯生產,以外銷拉動生產,提高效益。

耕作模式:冬作、小春輪作主要有馬鈴薯—水稻輪作(水旱輪作),一季作馬鈴薯—蘿蔔輪作,馬鈴薯—蘿蔔—牧草輪作等。同時,有馬鈴薯與玉米、蔓菁等作物套作。

(六)南方冬作區

本區分佈在廣東、廣西北回歸線以南,以及福建南部、雲南南部和海南省全部。

以一年三熟制為主,即早稻—晚稻—馬鈴薯或蔬菜等。馬鈴薯一般在晚稻收穫後10月下旬-11月中旬播種,翌年2-3月收穫。晚疫病是該區最重要的病害,是防治的第一要務。

耕作模式:早稻—晚稻—馬鈴薯輪作是主要的耕作方式。雲南、廣西馬鈴薯可與水果、蔬菜等作物間套作,提高單位面積產出效益。

關注農業苑,每天輕鬆掌握最新的糧食價格,農資行情,農業資訊! 隨時隨地發佈農產品供求資訊。

各地馬鈴薯種植小貼士

農業部去年曾發佈《全國馬鈴薯生產指導意見》,為農民朋友提供了詳細的指導,在這裡為大家簡要提一下。

(一)東北一季作區

本區主要分佈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和內蒙古東部地區,包括黑龍江省黑河、齊齊哈爾、綏化、牡丹江,吉林省白城、松原、敦化,遼寧省朝陽、錦州、阜新,內蒙古赤峰、通遼、呼倫貝爾、興安盟等地。

本區除遼寧南部適合馬鈴薯兩季栽培外,其他地區均可進行馬鈴薯種薯生產。防病是本區馬鈴薯生產的首要任務,主要病害是晚疫病和早疫病。

選用良種:如中薯3號、中薯5號、克新系列、東農系列、春薯4號、延薯4號、尤金等。

耕作模式:本區馬鈴薯生產區域基本與東北雜糧區相重疊。與馬鈴薯輪作的作物種類較多,玉米、大豆、小麥、牧草、雜糧作物(芸豆、綠豆、大麥、粟子、穀子、高粱、蕎麥等)都可與馬鈴薯輪作倒茬。在遼寧南部,馬鈴薯可與玉米套種。

(二)華北一季作區

本區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包括錫林郭勒、烏蘭察布、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以及山西北部、河北壩上地區。

本區為馬鈴薯春播區,一般4月下旬開始播種,5月中旬結束。

重點推廣加工型品種(荷蘭薯系列、中薯系列、冀張薯系列、青薯等),採用脫毒種薯,推廣運用滴灌栽培、病蟲害綠色防控(重點是土傳病害和早、晚疫病的防控)、覆蓋節水栽培、馬鈴薯輪作倒茬等技術。

耕作模式:主要有雜糧雜豆—馬鈴薯—小麥輪作,馬鈴薯—小麥輪作,馬鈴薯—雜糧雜豆輪作,馬鈴薯—小麥或雜糧雜豆—向日葵—小麥或雜糧雜豆輪作等模式。適宜玉米種植區可玉米進行輪作。

(三)西北一季作區

本區主要分佈在寧夏、甘肅、青海、新疆等省(區),以及陝西北部。

種植模式為一年一熟,一般4月底-5月中旬播種,9月中旬-10月中下旬收穫。

在以甘肅為主的中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重點發展高澱粉和優質菜用型品種;

在水肥條件較好的北疆盆地和河西沿山冷涼地區,重點發展專用薯品種;

在南部高寒陰濕區及東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重點發展優質菜用型品種。

耕作模式:主要有馬鈴薯—玉米(油菜)輪作,馬鈴薯與玉米、雜糧等作物套作。

(四)中原二季作區

本區主要分佈在長城以南,華北平原黃河下游段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包括河北省中南部,北京市、天津市、山東省、河南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蘇省、上海市全部和湖北省北部、湖南省東部。

華北平原適度發展早熟馬鈴薯,拉開收穫上市時間。華中地區以山區、丘陵和平原盆地為主,山區立體氣候特徵明顯,可發展馬鈴薯種薯和加工原料薯生產;平原地區種植早熟馬鈴薯,作商品薯。耕作模式主要有馬鈴薯—玉米—蔬菜、馬鈴薯—玉米—馬鈴薯、馬鈴薯—玉米間套作等方式。

湖北、湖南可重點利用冬閒田發展馬鈴薯生產,不與小麥、玉米和水稻三大主糧搶水爭地,形成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的新格局。耕作模式主要有馬鈴薯—水稻輪作、馬鈴薯—玉米輪作,以及馬鈴薯—玉米間套作等。

選用早熟品種,如費烏瑞它、中薯3號、中薯8號、早大白、中薯5號等。

(五)西南混作區

本區主要分佈在雲南、貴州、四川、重慶、西藏等省(區、市),以及湖北西部、湖南西部、陝西南部。

高海拔地區僅能一年生產一季馬鈴薯,採用高產穩產栽培技術提高單產,發展馬鈴薯加工業。

中低海拔地區,大力發展馬鈴薯周年生產,特別是春秋作和冬作馬鈴薯生產,以外銷拉動生產,提高效益。

耕作模式:冬作、小春輪作主要有馬鈴薯—水稻輪作(水旱輪作),一季作馬鈴薯—蘿蔔輪作,馬鈴薯—蘿蔔—牧草輪作等。同時,有馬鈴薯與玉米、蔓菁等作物套作。

(六)南方冬作區

本區分佈在廣東、廣西北回歸線以南,以及福建南部、雲南南部和海南省全部。

以一年三熟制為主,即早稻—晚稻—馬鈴薯或蔬菜等。馬鈴薯一般在晚稻收穫後10月下旬-11月中旬播種,翌年2-3月收穫。晚疫病是該區最重要的病害,是防治的第一要務。

耕作模式:早稻—晚稻—馬鈴薯輪作是主要的耕作方式。雲南、廣西馬鈴薯可與水果、蔬菜等作物間套作,提高單位面積產出效益。

關注農業苑,每天輕鬆掌握最新的糧食價格,農資行情,農業資訊! 隨時隨地發佈農產品供求資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