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歷時15年,清華大學女教授將圓明園“復活”!美到極致

再現歷史,

是為了使歷史,

不再現。

“復活”圓明園

1860年10月,

一場大火在北京,

燒了三天三夜。

這場大火燒毀的,

不僅僅是北京的這處角落,

更是人類文明史上,

輝煌無比的一頁記錄。

黑色的煙霧遮天蔽日,

就像它不散的陰魂。

絕望, 恐懼漫布整個中華大地,

控訴著雙雙貪婪蠻橫的手。

已到垂暮之年的清王朝,

完全沒有一絲抵抗之力,

只能躺於病榻之上,

看著聯兵,

奪走珠寶, 砸破瓷瓶,

砍倒大樹,

最後再點一根火把,

把祖宗之像也燒了。

寶物遠渡重洋,

零散地重組了各自的生命,

點綴著他人的家園。

而作為它們故鄉的圓明園,

從此在世界上消失了。

接下來的一個多世紀裡,

圓明園就像個無法痊癒的傷疤,

始終留在中國人的心頭上。

隱隱作痛,

卻不知如何治療。

人們對於這座萬園之園的瞭解,

只能從歷史檔案上知道。

不管是國內還是海外的記錄,

所有的語言,

在它曾經的輝煌面前,

都顯得蒼白無力。

即使用盡一切華麗富貴之詞,

也無法形容它的價值。

公眾對於它的好奇心與日俱增,

修與不修的爭論,

持續了30年,

從未停歇。

這時,

一位教授出現在公眾眼前,

她帶領著80多位學者和專家,

穿梭於圓明園遺址等各處相關地點中。

15年的共同努力,

終於完成了,

圓明園的虛擬復原。

10000餘件歷史檔案,

80位元專業人員。

4000幅復原設計圖紙,

2000座數位建築模型,

6段歷史分期120組時空單元,

嚴謹精確的數位化建造,

重現圓明園燦爛的歷史。

圓明園,

始於康熙年間修建,

由於六位清帝的高度重視,

它彙聚了世界上最偉大建造技藝,

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奇珍異寶,

被雨果稱為“理想與藝術的典範”。

荒蕪黯淡了一個多世紀,

得幸于現代科技發展,

和熱心人士的參與,

這座“世界奇跡”建築,

再次出現在眼前。

而這背後團隊的總負責人,

就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郭黛姮,

在她50年的學術生涯中,

目光從未脫離過圓明園。

就是因為郭黛姮多年來的努力,

帶領著一群群人考察研究和積累,

才使得圓明園數位技術,

到2010年,

僅僅開啟一年時間,

就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

曾經也有一些影視作品,

使用了重現圓明園技術,

然而受多種因素的限制,

這些項目都未能有足夠的準確度。

“國內做得最認真最科學的一次”,

每一項工作,

都是綜合了各種史料資訊,

橫跨建築、歷史、園林等學科技術,

再使用網路工程和視覺藝術等

眾多領域的浩大工程,

為的就是,

呈現一座最真實的“圓明園”。

金碧輝煌的宮殿,

玲瓏蜿蜒的橋樑,

一望千里的湖泊,

精緻華麗的內室,

讓人仿似有穿越之感,

也做一回大清子民。

文源閣藏書豐富

復原一個景區就有十多道程序:

遺址資訊精確採集與記錄,

殘損構件的虛擬拼接,

文獻資料精細研讀,

樣式房建造技術分析等。

《乾隆四十景》上的風景,真實度極高

“樣式雷”圖譜

即使同一個景區,

每一位皇帝愛好不同,

一些景點也會隨著變化。

因此,

郭黛姮團隊根據歷史分期的不同,

呈現了每個景區不同年代的樣子。

上下天光 乾隆時期

上下天光 道光時期

每一個景區建築的材料,顏色,

室內裝飾,搭配佈景,

周圍的植物景觀,

都需要結合歷史資料,

嚴格的論證。

而歷史檔案浩如煙海,

不僅要從國內尋找,

有些還要遠赴異國他鄉。

半畝園室內

古代文獻的記載,

也會出現錯誤和殘缺,

工作人員必須結合當時具體情況,

再作分析。

一道道程式,環環緊扣,

絲毫不得出現差錯。

經過確定景觀的所有要素之後,

根據實地考察,

精確模型,

再使用數位技術,

讓遺址重新復活起來。

這樣的復原,

在郭黛姮看來,

也是圓明園的另外一種重生,

“它不僅解決了遺產保護,

與遺產重生的矛盾,

又滿足了公眾的需求和認知。”

“走進”圓明園,

當一座座建築出現在眼前,

我們已經跨越時空,

看到這曾經震撼世界的園林,

是怎樣的一種輝煌景象。

當封建王朝走向末年,

帝國迎來了最後一道強光,

康乾盛世的繁華,

讓統治者有足夠的財富,

去建造一座這樣的園林。

這裡成為皇室的第二座離宮,

皇帝長時間在此工作,生活;

200多座宮殿,3000多畝面積,

成為帝國的心臟。

煙水迷離的江南水鄉,

傳說中東海的蓬萊小島,

詩情畫意的人間仙境,

都凝結成了道道風光。

萬方安和

這座形態似“卍”字的建築,

四面環水,冬暖夏涼,

帶有濃厚的政治含義,

象徵大清江山的永久傳承,

是雍正皇帝的最愛場所。

方壺勝境

方壺勝境的建造,

靈感來源於古代神話傳說。

臨水而建的白玉臺階,

平水而立的宮闕亭台,

如夢似幻,

宛若仙境。

西洋樓

歷時150餘年,

六位皇帝的精心營造,

圓明園見證了帝國最後的旖旎風景,

也同它一起,

化作一滴清露,

消失在寂寥無色的清晨。

時間無法逆流,

歲月不可輪轉。

這座歷史遺跡,

一直在向我們訴說著,

那道由血淚凝成的過去。

虛擬復原圓明園技術,

撥開了歷史的重重迷霧,

讓我們看到了,

如真實一般的圓明園。

曾輝煌,曾敗落,

只是一份華夏情,

不曾凐滅。

END -

(圖片源自數位圓明園視頻截圖,

和網路,版權歸原作者)

即使用盡一切華麗富貴之詞,

也無法形容它的價值。

公眾對於它的好奇心與日俱增,

修與不修的爭論,

持續了30年,

從未停歇。

這時,

一位教授出現在公眾眼前,

她帶領著80多位學者和專家,

穿梭於圓明園遺址等各處相關地點中。

15年的共同努力,

終於完成了,

圓明園的虛擬復原。

10000餘件歷史檔案,

80位元專業人員。

4000幅復原設計圖紙,

2000座數位建築模型,

6段歷史分期120組時空單元,

嚴謹精確的數位化建造,

重現圓明園燦爛的歷史。

圓明園,

始於康熙年間修建,

由於六位清帝的高度重視,

它彙聚了世界上最偉大建造技藝,

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奇珍異寶,

被雨果稱為“理想與藝術的典範”。

荒蕪黯淡了一個多世紀,

得幸于現代科技發展,

和熱心人士的參與,

這座“世界奇跡”建築,

再次出現在眼前。

而這背後團隊的總負責人,

就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郭黛姮,

在她50年的學術生涯中,

目光從未脫離過圓明園。

就是因為郭黛姮多年來的努力,

帶領著一群群人考察研究和積累,

才使得圓明園數位技術,

到2010年,

僅僅開啟一年時間,

就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

曾經也有一些影視作品,

使用了重現圓明園技術,

然而受多種因素的限制,

這些項目都未能有足夠的準確度。

“國內做得最認真最科學的一次”,

每一項工作,

都是綜合了各種史料資訊,

橫跨建築、歷史、園林等學科技術,

再使用網路工程和視覺藝術等

眾多領域的浩大工程,

為的就是,

呈現一座最真實的“圓明園”。

金碧輝煌的宮殿,

玲瓏蜿蜒的橋樑,

一望千里的湖泊,

精緻華麗的內室,

讓人仿似有穿越之感,

也做一回大清子民。

文源閣藏書豐富

復原一個景區就有十多道程序:

遺址資訊精確採集與記錄,

殘損構件的虛擬拼接,

文獻資料精細研讀,

樣式房建造技術分析等。

《乾隆四十景》上的風景,真實度極高

“樣式雷”圖譜

即使同一個景區,

每一位皇帝愛好不同,

一些景點也會隨著變化。

因此,

郭黛姮團隊根據歷史分期的不同,

呈現了每個景區不同年代的樣子。

上下天光 乾隆時期

上下天光 道光時期

每一個景區建築的材料,顏色,

室內裝飾,搭配佈景,

周圍的植物景觀,

都需要結合歷史資料,

嚴格的論證。

而歷史檔案浩如煙海,

不僅要從國內尋找,

有些還要遠赴異國他鄉。

半畝園室內

古代文獻的記載,

也會出現錯誤和殘缺,

工作人員必須結合當時具體情況,

再作分析。

一道道程式,環環緊扣,

絲毫不得出現差錯。

經過確定景觀的所有要素之後,

根據實地考察,

精確模型,

再使用數位技術,

讓遺址重新復活起來。

這樣的復原,

在郭黛姮看來,

也是圓明園的另外一種重生,

“它不僅解決了遺產保護,

與遺產重生的矛盾,

又滿足了公眾的需求和認知。”

“走進”圓明園,

當一座座建築出現在眼前,

我們已經跨越時空,

看到這曾經震撼世界的園林,

是怎樣的一種輝煌景象。

當封建王朝走向末年,

帝國迎來了最後一道強光,

康乾盛世的繁華,

讓統治者有足夠的財富,

去建造一座這樣的園林。

這裡成為皇室的第二座離宮,

皇帝長時間在此工作,生活;

200多座宮殿,3000多畝面積,

成為帝國的心臟。

煙水迷離的江南水鄉,

傳說中東海的蓬萊小島,

詩情畫意的人間仙境,

都凝結成了道道風光。

萬方安和

這座形態似“卍”字的建築,

四面環水,冬暖夏涼,

帶有濃厚的政治含義,

象徵大清江山的永久傳承,

是雍正皇帝的最愛場所。

方壺勝境

方壺勝境的建造,

靈感來源於古代神話傳說。

臨水而建的白玉臺階,

平水而立的宮闕亭台,

如夢似幻,

宛若仙境。

西洋樓

歷時150餘年,

六位皇帝的精心營造,

圓明園見證了帝國最後的旖旎風景,

也同它一起,

化作一滴清露,

消失在寂寥無色的清晨。

時間無法逆流,

歲月不可輪轉。

這座歷史遺跡,

一直在向我們訴說著,

那道由血淚凝成的過去。

虛擬復原圓明園技術,

撥開了歷史的重重迷霧,

讓我們看到了,

如真實一般的圓明園。

曾輝煌,曾敗落,

只是一份華夏情,

不曾凐滅。

END -

(圖片源自數位圓明園視頻截圖,

和網路,版權歸原作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