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若滄海未曾巨變,我便授屠龍一技,助君自診心理健康

健康快樂是生活的陽光

生活節奏的加快, 日常選擇的多元, 文化價值的小眾, 這個時代既給我們豐裕的物資供給, 讓我們衣食無憂的野蠻成長;這個時代也讓我們比前輩有了更多的自信和傲嬌,

個性張揚的多彩覆蓋著集體模式下的蒼白。

無疑, 這是一個社會轉型的時期。 在大勢如潮下, 不管願不願意社會都會產生改變的動力, 相應地也會產生反作用力。 心理疾病不是現代社會才有的, 自古有之, 我們比較熟悉的不僅有發生在帝王將相身上的疑心病, 也有文藝作品中的“失心瘋”, 如範進中舉後就發病了。

“日落而出、日落而息”的單調生活, 早被“晚上12點夜生活正式開始”的宣言所覆蓋。 我們依舊隨著時間的車輪奔向未來, 但是相比較過往, 我們有了更多的生活壓力源, 失戀、失業、失親、不善社交、易被打擊、經濟壓力等等, 都會成為產生心理問題的導火索。

每個人都有心理問題

生病了, 該多喝白開水, 白開水不見效, 那就及時問診啊。 該吃藥的吃藥、該掛點滴的掛點滴、該動手術的去開刀啊。 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有什麼病, 得治啊。 治要走對方向, 南轅北轍, 那是會害人的。

心理疾病也一樣, 每個人要發現自己心理有點不正常了,

就該給診斷診斷。 放任不理固然不對, 但是迷於燒香誦經、求助神漢巫婆也是不上道啊。

你得根據心理科學, 給自己望聞問切一通, 沒有人比你自己更瞭解自己, 自我治癒未嘗不是一個好方法。 當然, 你發覺自己能力不行, 別怕有心理諮詢師啊, 人家那可是祖師爺賞得吃飯本事。

那些實在自己無力給自己診斷的, 那就趕快去找心理諮詢師啊。 千萬別害臊, 這事關你的人生成長和健康問題, 這也關係到你的社會責任和道德問題, 每個人都不去找心理諮詢師, 人家活不下去都得吊樹上去了。

封閉無助于解決

心理諮詢師不是什麼人都能成為其客戶的, 他們只接受正常的人。 對於具有器質性疾病的人, 心理諮詢師是無能為力的, 或許專業性知識有可幫助的一面, 但是病人們更適合心理醫生去治療。 這類病人一般為人格障礙、精神分裂、精神症、癔病等。

因此, 心理諮詢師初見客戶的時候, 首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區分客戶是否具有器質性疾病,

相關的體檢報告是必查的材料之一。 如果是, 就會建議去醫院。 如果不是, 嘿, 喝杯茶, 繼續諮詢。

他們聊他們的, 我們聊我們的, 現在今天的文章正式進入主題, 我要教的“屠龍一技”是什麼呢?

充滿生機的綠意

“屠龍一技”無非是一些最基本、最基礎的心理診斷手段, 是一組聯合拳,一套接著一套,讀者朋友請接招,天資聰明的看我一招打完,就學會了;愚鈍點的,請趕快錄影,事後多看幾遍,也就會了。

因為道理很簡單,推演很連貫,不是什麼高難度動作。但是我設置前提條件了,就是“你若滄海未曾巨變”,如果對於病人,這套拳法是沒用的。

好啦,大家開始集合。排除了器質性疾病的病患後,我們要從身體健康的人當中區分心理健康上的是病非病,即沒有心理問題的健康態以及有心理問題的一般性心理態、嚴重心理態、神經症心理態。

保持自助或他助的能力

第一招:是病非病三原則,違反任意原則便為異常(有心理問題)

1、主客觀統一性原則:在生活中的所見要腦子裡的認知保持一致。

簡單的說,比如你看到一條狗在叫,如果身邊所有的人都認為這條狗在叫,那麼你就可以認定你的認知與現實的狀況是符合的。不然,你認為狗在叫,其他人都認為沒在叫。結論就只有一個,要麼你有病,要麼大家有病。

2、內在協調的一致性原則:保持認知、情感、意志的相一致。

舉例來說明,最好的朋友不幸遇到車禍去世了,而平時你是個特別重感情的人。但是,朋友去世的消息被證實後,你居然表現出來很高興的樣子來。顯然,關於這個事件,你的認知不正常、情感錯位、意志不對頭,恭喜你,你發病了。而正常的狀態,你應該很傷感。

3、個性的相對穩定性:每個人的性格特徵相對是保持穩定的。

如果不經過特別事件或者經歷,一個人的性格是被認為很難發生改變的,會保持長時間的穩定性。俗話說的好“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生活中,一個一毛不拔的“鐵公雞”,突然變得大方起來,無非是兩種情況:一來有非奸即盜的企圖,二來是他發病了。

第二招:觀察是否出現特異行為表現

觀察一個人的行為,是不是與往常的行為模式很不一樣,有一些奇特的舉動或者怪異的行為。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會突然告訴別人自己長時間的聽到一種聲音,而別人卻聽不到的情況,這是“幻聽”的症狀。類似的還有“幻視”“妄想”的表徵的特異行為,他們都是發病了。

第三招:主動地向身邊人或者醫生尋求幫助的行為

一個人突然主動地向身邊人傾訴自己的心理煩惱和困惑,甚至會主動去尋找心理諮詢師或者專業醫生以求得幫助。說明這個人還是有一定自知力的,面對心理問題,能直面並解決問題。但是,很可能他的確心理上出現問題了。

稍微總結下,通過以上三招,我們基本辨析出身體健康人群中的無心理疾病者和有心理疾病者。話說有心理疾病者分為一般性心理態、嚴重心理態、神經症心理態,我們繼續來辨析。

衝動是魔鬼

一般性心理態、嚴重心理態、神經症心理態,可以再細分為一般性心理態、嚴重心理態、疑似神經症心理態、神經症心理態(下文名詞採用略稱),前三者是心理諮詢師的範圍,而神經症已經是需要醫生藥物治療了。

這裡有點繞,上面這段再看一遍,最好記到紙上,劃分清楚。現在開始將兩個概念:一是變形,包括神經症和疑似神經症。二是常形,包括健康人(不存在心理問題的人)、一般心理、嚴重心理。

所謂變形,就是與平常的行為很不一樣了,或者說行為產生質變。它有兩大標準:

一是變形與現實的處境沒有關係或者聯繫。變形的事情都是生活中的雞毛蒜皮的小事情,一般人不會操心,而當事人會“芝麻看成西瓜大”,特別花心思。例如,一個人愛洗手,不是洗個一兩次就算了,而是控制不住的一直洗下去,洗破了皮膚還要洗。

二是變形的事情沒有明顯的道德色彩。還是上面這個例子,洗手這件事情完全是個人行為,也不會影響到道德評判。也就是說這件事情,跟文化、價值、美德等因素無關。

如何去區分“變形”和“常形”?看下麵的評分表格。分數相加,不到3分,不是神經症;4-5分,疑似神經症(可疑神經症);過了6分,就是神經症了。

評分表格

生活很美好

到現在為止,我們來個小結。首先,區分出器質性疾病的人和身體健康的人。然後,在身體健康的人當中區分出沒有心理疾病的人和有心理疾病的人。接著,在有心理疾病的人當中去區分一般性心理態、嚴重心理態、疑似神經症心理態、神經症心理態,到目前為止區分出疑似神經症心理態(這個心理諮詢師能解決)、神經症心理態(這個要吃藥)。

那麼現在來區分一般性心理態、嚴重心理態、疑似神經症心理態,這是大部分有心理問題的人的症狀。這裡可能需要對“泛化”做一下解釋,用一個比方吧,“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講的就是泛化問題。因為由於怕蛇,而導致把這種怕擴散到一切像蛇一樣的事物上來,這就是把怕的狀態泛化了。

表現情況圖

撰文到此為止,我想說的是,心理問題並不可怕,人人都有,只是或多或少、或輕或重的區分。關鍵在於,有問題要早點去解決,千萬不能小事托大、大事拖炸。

是一組聯合拳,一套接著一套,讀者朋友請接招,天資聰明的看我一招打完,就學會了;愚鈍點的,請趕快錄影,事後多看幾遍,也就會了。

因為道理很簡單,推演很連貫,不是什麼高難度動作。但是我設置前提條件了,就是“你若滄海未曾巨變”,如果對於病人,這套拳法是沒用的。

好啦,大家開始集合。排除了器質性疾病的病患後,我們要從身體健康的人當中區分心理健康上的是病非病,即沒有心理問題的健康態以及有心理問題的一般性心理態、嚴重心理態、神經症心理態。

保持自助或他助的能力

第一招:是病非病三原則,違反任意原則便為異常(有心理問題)

1、主客觀統一性原則:在生活中的所見要腦子裡的認知保持一致。

簡單的說,比如你看到一條狗在叫,如果身邊所有的人都認為這條狗在叫,那麼你就可以認定你的認知與現實的狀況是符合的。不然,你認為狗在叫,其他人都認為沒在叫。結論就只有一個,要麼你有病,要麼大家有病。

2、內在協調的一致性原則:保持認知、情感、意志的相一致。

舉例來說明,最好的朋友不幸遇到車禍去世了,而平時你是個特別重感情的人。但是,朋友去世的消息被證實後,你居然表現出來很高興的樣子來。顯然,關於這個事件,你的認知不正常、情感錯位、意志不對頭,恭喜你,你發病了。而正常的狀態,你應該很傷感。

3、個性的相對穩定性:每個人的性格特徵相對是保持穩定的。

如果不經過特別事件或者經歷,一個人的性格是被認為很難發生改變的,會保持長時間的穩定性。俗話說的好“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生活中,一個一毛不拔的“鐵公雞”,突然變得大方起來,無非是兩種情況:一來有非奸即盜的企圖,二來是他發病了。

第二招:觀察是否出現特異行為表現

觀察一個人的行為,是不是與往常的行為模式很不一樣,有一些奇特的舉動或者怪異的行為。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會突然告訴別人自己長時間的聽到一種聲音,而別人卻聽不到的情況,這是“幻聽”的症狀。類似的還有“幻視”“妄想”的表徵的特異行為,他們都是發病了。

第三招:主動地向身邊人或者醫生尋求幫助的行為

一個人突然主動地向身邊人傾訴自己的心理煩惱和困惑,甚至會主動去尋找心理諮詢師或者專業醫生以求得幫助。說明這個人還是有一定自知力的,面對心理問題,能直面並解決問題。但是,很可能他的確心理上出現問題了。

稍微總結下,通過以上三招,我們基本辨析出身體健康人群中的無心理疾病者和有心理疾病者。話說有心理疾病者分為一般性心理態、嚴重心理態、神經症心理態,我們繼續來辨析。

衝動是魔鬼

一般性心理態、嚴重心理態、神經症心理態,可以再細分為一般性心理態、嚴重心理態、疑似神經症心理態、神經症心理態(下文名詞採用略稱),前三者是心理諮詢師的範圍,而神經症已經是需要醫生藥物治療了。

這裡有點繞,上面這段再看一遍,最好記到紙上,劃分清楚。現在開始將兩個概念:一是變形,包括神經症和疑似神經症。二是常形,包括健康人(不存在心理問題的人)、一般心理、嚴重心理。

所謂變形,就是與平常的行為很不一樣了,或者說行為產生質變。它有兩大標準:

一是變形與現實的處境沒有關係或者聯繫。變形的事情都是生活中的雞毛蒜皮的小事情,一般人不會操心,而當事人會“芝麻看成西瓜大”,特別花心思。例如,一個人愛洗手,不是洗個一兩次就算了,而是控制不住的一直洗下去,洗破了皮膚還要洗。

二是變形的事情沒有明顯的道德色彩。還是上面這個例子,洗手這件事情完全是個人行為,也不會影響到道德評判。也就是說這件事情,跟文化、價值、美德等因素無關。

如何去區分“變形”和“常形”?看下麵的評分表格。分數相加,不到3分,不是神經症;4-5分,疑似神經症(可疑神經症);過了6分,就是神經症了。

評分表格

生活很美好

到現在為止,我們來個小結。首先,區分出器質性疾病的人和身體健康的人。然後,在身體健康的人當中區分出沒有心理疾病的人和有心理疾病的人。接著,在有心理疾病的人當中去區分一般性心理態、嚴重心理態、疑似神經症心理態、神經症心理態,到目前為止區分出疑似神經症心理態(這個心理諮詢師能解決)、神經症心理態(這個要吃藥)。

那麼現在來區分一般性心理態、嚴重心理態、疑似神經症心理態,這是大部分有心理問題的人的症狀。這裡可能需要對“泛化”做一下解釋,用一個比方吧,“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講的就是泛化問題。因為由於怕蛇,而導致把這種怕擴散到一切像蛇一樣的事物上來,這就是把怕的狀態泛化了。

表現情況圖

撰文到此為止,我想說的是,心理問題並不可怕,人人都有,只是或多或少、或輕或重的區分。關鍵在於,有問題要早點去解決,千萬不能小事托大、大事拖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