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廣東清遠:英德人舊火車站煥發新生 搖身一變成為文化旅遊景點

被日軍炸飛的一段粵漢鐵路。 (資料圖片)

現在的連江口鎮老車頭站擺放著一台從北方重金買回來的火車頭。

這台長25.5 米, 高4.9 米的黑色金剛最初命名為“工農型”, 1959 年由大連機車車輛廠與唐山機車車輛廠聯合研製。

百年老站

大洋網訊 曾經, 綠皮火車承載著多少人的鄉愁和思念。 今天, 站在關閉已多年的京廣鐵路英德連江口老站, 鐵軌雖已消失, 但耳邊似乎還依稀響起列車的悠遠鳴笛。 京廣鐵路的前身是粵漢鐵路, 曾在英德的連江口鎮設站, 被當地人稱為車頭站, 其舊址位於現湞陽坊內。

清晨, 連江口鎮老車頭站的位置,

從鋪著碎石的鐵軌到老式火車頭再到古老的信號燈, 這裡的一切都像模像樣地重現了當年車站的面貌, 一列舊式的蒸汽火車頭猶如凝固的雕塑, 又似一位疲倦的垂暮老人, 在江濤和船笛的和聲中, 享受著不再風雨賓士的安靜“晚年”歲月。

如今的車頭站成為了一個火車主題的旅遊點, 經常會有一些有綠皮車情懷的遊人來此追憶老時光。

老鐵路之險峻奇美

英德湞陽峽以其“秀、奇、險、幻”而聞名, 北江在鐵路旁奔騰而過, 江峽沿岸還有九道灣、八丈石、盲仔石、犀牛石、將軍石等景觀。 上世紀90年代以前, 京廣鐵路湞陽峽這段地貌堪稱京廣鐵路最美風景線之一, 沿途江流湍急, 崖壁森然, 融山水奇峻、地勢險要為一體, 途經的遊客無不被窗外的壯麗景致所震撼。 英德市民劉未英至今難忘老京廣線湞陽峽的奇險。 “那時我還很小, 每次坐火車經過江邊時, 特別是過鐵路橋時, 我就不敢往窗外看, 仿佛覺得列車要飛躍天塹一般, 特別驚心動魄。 ”

湞陽峽不但險, 還美。 北江如玉帶蜿蜒而過, 乘坐在快艇上乘風破浪, 在江面上疾馳, 兩岸的青山巍峨聳立, 偶有成群白鷺在江面上飛過, 不遠處還有農舍、田園, 眼前的景色就像一幅優美的山水畫。 當年的綠皮車沿著河岸一路在山水奇石間穿行的景觀讓人歎為觀止。

老鐵路之龜速簡陋

說起老鐵路, 英德人有很多說不完的段子, 其中, “龜速”怕是很多老英德人關於綠皮車的記憶。 那個年代, 老車站站線少、設備簡陋、運輸效率低, 一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都是單線, 人稱“老京廣”, 連江口站每天運送旅客不足千人次,

行李包托運只有幾十件。 “以前那年代沒有雙軌線, 站站要停車讓快車先走, 讀小學時坐過慢車去馬壩, 那時是2元的成人票, 從早上九點多到下午五六點才到馬壩, 暈死。 ”英德市民劉生記得非常清楚, 那時的綠皮車每逢小站都停, 搖搖晃晃, 不緊不慢, 十分考驗乘客的耐心和耐力, 另一位網友回憶道:“1992年讀大學的時候, 是從英德大坑口坐到廣州的, 一坐就是最少6小時, 如果不好運的話, 10個小時也不一定能到。 ”

早期的京廣鐵路一直是單線運行, 運行速度也比現在慢多了, 那時候的客車分快車和慢車, 快車中途只停縣級以上的站, 如清遠的源潭、花縣(現廣州花都)的新街、曲江的馬壩等, 而慢車則每個小站都停, 如英德境內的河頭、莫屋、波羅坑、連江口等, 兩個小站之間的執行時間從七八分鐘到十幾分鐘不等,如果坐一趟慢車去廣州,往往需要五個小時以上,如晚點就更長。

英德到銀盞坳之間的車站。

英德,仍在使用

上流,1988年關閉

九渡灣(今名波羅坑),2008年關閉

連江口,變身景區

大樟,1988年關閉

小樟,1988年關閉

黎洞,2008年關閉

雞坑,1988年關閉

舊橫石,仍在使用

粵漢鐵路曾連通兩湖與英德

據史料記載,1908年底,粵漢鐵路黃沙至清遠源潭段72公里的鐵路通車。從源潭向北至英德之間,地勢逐漸複雜,隧道、橋涵眾多,工程進展緩慢。1910年,廣東鐵路公司舉行了股東大會,高票選舉詹天佑任總經理兼總工程師。詹天佑上任後,鐵路修築步入正軌。

1911年8月,源潭至黎洞段通車。10月,武昌起義爆發,在局勢混亂的時候,詹天佑選擇留下。

1912年5月17日,辭去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來到廣州,在詹天佑的陪同下視察了廣東鐵路公司。孫中山聽取了詹天佑對鐵路修建的意見,並提出聯絡湖南、湖北兩省,儘快建成粵漢鐵路。1912年,詹天佑被民國政府任命為粵漢鐵路會辦。1913年,英德黎洞至連江口線路竣工,5月,鐵路修到了英德,8月英德至沙口段竣工,詹天佑也正式辭去了在廣東鐵路公司的職務。英德火車站,始建於1913年,位於英德大站鎮站前廣場北側,當時站房面積約2600㎡,可容納旅客3200人。

小火車站變身旅遊點

幾年前,還有一些綠皮車發燒友結伴乘坐新京廣複綫,一路尋找連江口等舊站的遺址,當看到蜿蜒的公路替代了這些小站時,心中泛起複雜的情緒,就像眼見一位位老朋友悄悄離去。那些小站如今人去樓空,火車提速後無人上落,工業用途也不大,索性就被關閉了。

銀英公路1991年修建,是利用廢棄的京廣鐵路進行改造,有的路段甚至直接借用粵漢鐵路的路基,連原先的鐵路隧道至今作為公路隧道使用。連江口的小站與其他那些邊遠的小站就這樣結束了歷史使命,揮手告別了大山和北江,像汽笛那樣逐漸消失在隧道的盡頭。

今天,古老蒸汽機列車頭重新出現在公路側,寓意北江河畔的連江口鄉鎮正拉動旅遊經濟的車頭。英德依託粵漢鐵路的歷史沉澱,將湞陽坊打造出火車主題一條街。成為紀念粵漢鐵路的一座旅遊項目。

文/圖 廣報記者曹菁

兩個小站之間的執行時間從七八分鐘到十幾分鐘不等,如果坐一趟慢車去廣州,往往需要五個小時以上,如晚點就更長。

英德到銀盞坳之間的車站。

英德,仍在使用

上流,1988年關閉

九渡灣(今名波羅坑),2008年關閉

連江口,變身景區

大樟,1988年關閉

小樟,1988年關閉

黎洞,2008年關閉

雞坑,1988年關閉

舊橫石,仍在使用

粵漢鐵路曾連通兩湖與英德

據史料記載,1908年底,粵漢鐵路黃沙至清遠源潭段72公里的鐵路通車。從源潭向北至英德之間,地勢逐漸複雜,隧道、橋涵眾多,工程進展緩慢。1910年,廣東鐵路公司舉行了股東大會,高票選舉詹天佑任總經理兼總工程師。詹天佑上任後,鐵路修築步入正軌。

1911年8月,源潭至黎洞段通車。10月,武昌起義爆發,在局勢混亂的時候,詹天佑選擇留下。

1912年5月17日,辭去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來到廣州,在詹天佑的陪同下視察了廣東鐵路公司。孫中山聽取了詹天佑對鐵路修建的意見,並提出聯絡湖南、湖北兩省,儘快建成粵漢鐵路。1912年,詹天佑被民國政府任命為粵漢鐵路會辦。1913年,英德黎洞至連江口線路竣工,5月,鐵路修到了英德,8月英德至沙口段竣工,詹天佑也正式辭去了在廣東鐵路公司的職務。英德火車站,始建於1913年,位於英德大站鎮站前廣場北側,當時站房面積約2600㎡,可容納旅客3200人。

小火車站變身旅遊點

幾年前,還有一些綠皮車發燒友結伴乘坐新京廣複綫,一路尋找連江口等舊站的遺址,當看到蜿蜒的公路替代了這些小站時,心中泛起複雜的情緒,就像眼見一位位老朋友悄悄離去。那些小站如今人去樓空,火車提速後無人上落,工業用途也不大,索性就被關閉了。

銀英公路1991年修建,是利用廢棄的京廣鐵路進行改造,有的路段甚至直接借用粵漢鐵路的路基,連原先的鐵路隧道至今作為公路隧道使用。連江口的小站與其他那些邊遠的小站就這樣結束了歷史使命,揮手告別了大山和北江,像汽笛那樣逐漸消失在隧道的盡頭。

今天,古老蒸汽機列車頭重新出現在公路側,寓意北江河畔的連江口鄉鎮正拉動旅遊經濟的車頭。英德依託粵漢鐵路的歷史沉澱,將湞陽坊打造出火車主題一條街。成為紀念粵漢鐵路的一座旅遊項目。

文/圖 廣報記者曹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