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杭州有個和周志華學小熱昏的古稀老人,他自己就是本行走的故事書

時光流逝, 一個又一個鮮為人知的老故事就像時間流沙中的遺珠, 黯然蒙塵, 於是有了拾珠人。 比如, 杭州文暉街道流水西苑社區的杜傳富。 聽說書長大的他, 今年71歲, 記性卻好得沒話說, 完全是一本“行走的故事書”。

杜傳富

去年開始, 杜傳富著手整理幼時口口相傳如今幾乎失傳的老故事。 四五個月過去, 他已寫了厚厚一疊手稿, 整理了20多個老故事。

杜傳富整理的故事

他的全部童年都泡在爺爺的茶館裡

1919年起,

艮山門外河岸上多了一家二開間二層樓的茶館, 叫長興圓茶店。

杜傳富打從記事起, 這間爺爺開的茶館就是他的全部童年。

“七家茶店, 生意最好的就數我們了。 ”杜傳富笑得眉毛一揚, “茶客沒帶錢, 也可以來吃茶。 紅茶一斤可以賣64位客人, 每壺八分;綠茶一斤可以賣80位客人, 每壺6分。 開水是一把熱水瓶一分。 茶葉是老東嶽的。 胡家胡頭一個長子叫阿榮, 每十天送一次, 老茶客都說他的茶葉香味好。 ”

所用的樂器

每年的大年初一喝茶, 叫元寶茶。 那一天的茶葉特別好, 裡面要放桂圓、青果、烘青豆、金橘、小紅棗等。

那時, 茶客也回禮。 送的東西有芝麻、花生, 最多的是年糕。 “芝麻開花節節高嘛!”杜傳富笑著說, 眼神發亮, “有很多茶客那天中飯都在茶館吃的, 都同家人一樣。 ”

到了大年初五, 茶館特別忙。 每個月的這一天, 絲綢老闆都要到茶館裡來談生意。 艮山門最多的就是機紡老闆。

年少時最大的樂趣是每天坐在高腳凳上聽說書

1940年, 茶館開始說大書, 現在叫評話。

每晚, 杜傳富就坐在高腳凳上一臉認真地聽說書。

到了1956年, 有了三位說書先生, 一位是說金台傳的華永奎, 一位是說大明英烈傳的蔣有林, 還有一位是說八美圖的來錦賢。 長興圓茶店的說書, 一直持續到文革前。

說書先生19點開講, 可往往18點不到, 茶館已座無虛席。 每天那或驚心動魄或曲折離奇的兩個小時, 成了杜傳富童年最快樂與最期待的時光。

話本

華永奎, 是杜傳富最熟的一位說書先生, 還差點結了師徒緣。 “他每晚說書前會提前15到20分鐘來, 潤潤喉, 就開始考我, 問‘昨天我說到哪裡啦’?”“我一向記性好, 每次都能背得八九不離十, 反倒驚到了華先生。 他很高興, 誇我有靈氣, 是這塊料!”杜傳富翹著嘴角回憶。

可惜, 後來他父親長期生病, 他大哥在部隊當兵, 二哥又當火車押運員跑蘇聯, 11歲的杜傳富不得已挑起了照顧父親的擔子。

沒學成熱愛的說書, 成了他一生的遺憾。

受周志華師傅鼓勵決定把“肚裡貨”寫出來

近日, 流水西苑社區成立了一個小橋流水文化公館, 每週三就是杜傳富“講故事”的時間。

每回,大家都聽得拍案叫絕,問他:“老杜,這你都從哪兒聽來的,太有意思了,還有沒有啊?”

於是,去年10月開始,杜傳富嘗試著寫了第一個故事。

每天在陽臺的“創作台”前,他一坐就是大半天。從起初的落筆艱澀到漸漸文思泉湧,每一個故事,他都要反復回憶細節,一遍遍修改,直到自己滿意。

資料

到目前,杜傳富已經攢了厚厚一疊手稿,寫了20多個老故事。有的是從說書先生處聽來的,有的是茶客們口中的各種趣聞軼事。就這樣,他的筆下流出了關於望佛橋、壩子橋、阿唐嫂、白蓮花池、蘇州名醫葉天士、聚寶盤物歸原主、勝文長吃白食等老故事。

為什麼要費神費力做這件事?這裡面也有一個“神轉折”的趣事。

杜傳富喜歡老底子的文化,68歲跟著周志華學起了“小熱昏”,如今是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之一。

杜傳富獲得的榮譽

說起來,杜傳富一開始完全是“聽牆腳”自學成才。

2010年,周志華在杭州收徒,相中了杜傳富的兒子。杜傳富每天在家聽著兒子演奏,時間一長,竟也學會了。有一天趁著兒子不在家,他正偷偷擺弄著,不想被回家來的兒子發現了……自此,杜傳富正式學起了“小熱昏”。

也正是這段緣分,促使杜傳富決定將一個個老故事寫出來。“周先生聽了我的故事,覺得我不把這些‘肚裡貨’寫下來太可惜了。”杜傳富說,“如今看到這麼多人喜歡,我打算寫滿50個,有機會的話能出書最好了。希望能傳下去,讓更多人知道。”

每回,大家都聽得拍案叫絕,問他:“老杜,這你都從哪兒聽來的,太有意思了,還有沒有啊?”

於是,去年10月開始,杜傳富嘗試著寫了第一個故事。

每天在陽臺的“創作台”前,他一坐就是大半天。從起初的落筆艱澀到漸漸文思泉湧,每一個故事,他都要反復回憶細節,一遍遍修改,直到自己滿意。

資料

到目前,杜傳富已經攢了厚厚一疊手稿,寫了20多個老故事。有的是從說書先生處聽來的,有的是茶客們口中的各種趣聞軼事。就這樣,他的筆下流出了關於望佛橋、壩子橋、阿唐嫂、白蓮花池、蘇州名醫葉天士、聚寶盤物歸原主、勝文長吃白食等老故事。

為什麼要費神費力做這件事?這裡面也有一個“神轉折”的趣事。

杜傳富喜歡老底子的文化,68歲跟著周志華學起了“小熱昏”,如今是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之一。

杜傳富獲得的榮譽

說起來,杜傳富一開始完全是“聽牆腳”自學成才。

2010年,周志華在杭州收徒,相中了杜傳富的兒子。杜傳富每天在家聽著兒子演奏,時間一長,竟也學會了。有一天趁著兒子不在家,他正偷偷擺弄著,不想被回家來的兒子發現了……自此,杜傳富正式學起了“小熱昏”。

也正是這段緣分,促使杜傳富決定將一個個老故事寫出來。“周先生聽了我的故事,覺得我不把這些‘肚裡貨’寫下來太可惜了。”杜傳富說,“如今看到這麼多人喜歡,我打算寫滿50個,有機會的話能出書最好了。希望能傳下去,讓更多人知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