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四川省發佈方案:2020年實現生態監測網路全覆蓋

央視網3月18日訊據環保部網站消息, 四川省政府辦公廳近日發佈了《四川省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建設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旨在推動準確掌握全省生態環境品質狀況及變化趨勢、污染源排放狀況、潛在的生態環境風險, 及時為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提供客觀、準確依據。

根據《方案》, 到2020年, 全省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基本實現環境品質、污染源、生態狀況監測全覆蓋, 初步建成環境要素統籌、標準規範統一、責任邊界清晰、天地一體、各方協同、資訊共用的四川省生態環境監測網路。

整合資源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路

《方案》提出, 要實現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全覆蓋, 必須整合生態環境監測資源。 統一規劃, 建設跨行業、跨區域, 涵蓋大氣、水、土壤、草原、森林、生態、雜訊、輻射等要素, 佈局合理、功能完善、統一規範、資料互補、資源分享的監測體系。

構建生態環境品質監測網路。 要構建包括全省環境空氣、地表水、地下水、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及水源地水質、土壤、草原、聲環境和輻射環境在內的環境品質監測網路。

健全污染源監測體系。 建立健全包括固定源、面源和移動源在內的污染源監測體系。 通過手工採樣實驗室分析、自動監測、統計核算等手段, 開展全省污染源排放監測、評價和監控預警。

統籌全省生態監測體系。 統籌包括自然保護區、重點區域典型自然生態系統以及城市、農村生態系統在內的生態監測體系。

通過遙感和地面生態監測等手段, 開展對省市縣三級行政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與脆弱區、自然保護區、湖泊濕地、草原、灘塗、重要農產品產區、生物多樣性優先區、城市及城市群等的生態環境狀況及變化趨勢的監測、調查和評估。

實施科學化管理提升風險防範能力

針對不同的監測內容, 《方案》提出要實施科學化管理。

要建立健全生態環境品質監測預報預警體系。 加快重點流域、水源地水質預報預警體系建設, 開展重要湖泊、水源涵養區、地下水等水質監測與預警研究。 開展土壤中持久性、生物富集性污染物和對人體健康危害大的污染物監測。

提高輻射自動監測預警能力, 健全包括水、氣、土壤、生物在內的輻射環境品質監測預警體系。

嚴密監控企業污染排放。 完善重點排汙單位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預警機制, 提高對污染物超標排放等資訊的報警和追蹤能力, 實現對排汙單位的智慧化監控。

提升生態環境風險監測、評估與預警能力。 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 定期開展全省生態狀況調查、監測與評估, 對生物多樣性優先保護區、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等典型區域的人類干擾、生態破壞等活動進行監測、評估與預警。

三方面入手保有效運行

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如何有效運行?

《方案》提出, 要從建立生態環境監測與管理的測管協同機制、建立生態環境監測網路會商制度、強化生態環境監測成果運用三方面入手。

建立生態環境監測與管理的測管協同機制。 在應急管理、搶險救援、自然災害應對、突發環境事件處置和重大事件處理工作中, 建立應急監測服務於應急處置的協同工作機制。

建立生態環境監測網路會商制度。 建立網路成員單位定期會商制度。 加強對生態環境異常情況和污染趨勢的跟蹤監測、對比分析和工作會商, 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和建議。

強化生態環境監測成果運用。 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品質與評估指標體系, 將生態環境品質監測結果作為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環保督察、環保目標考核、幹部離任審計等領域的重要依據。

如何規範生態環境監測市場, 提升生態環境監測綜合能力?

《方案》提出, 要積極培育和規範生態環境監測市場。 依法推進生態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 有序開放排汙單位污染源自行監測、污染源自動監測設施運行維護、企事業單位自主調查等服務性監測市場。

此外, 還要加強對從事環境監測服務的單位和機構的監管, 建立“黑名單”制度。 依法查處和追究篡改、偽造或者指使篡改、偽造環境監測資料等行為的機構和人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