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聚焦|“一帶一路”區域之北歐:新琥珀之路

“一帶一路”倡議合作的地理指向主要是貫穿亞歐非大陸, 重點聯結亞洲和歐洲。 從中歐經濟合作的地理版圖看, 最東端是連接中歐大陸橋的中國東隴海線的起點連雲港, 最西端是北歐的波羅的海和南歐的地中海。

“琥珀之路”是一條重要的古貿易之路, 維繫著北歐波羅的海國家與南歐中歐國家的貿易與交流;作為歷史概念已不復存在, 但習總書記在2016年訪問歐洲期間提到的‘琥珀之路’, 更多則是表明中國與北歐國家雙方在未來合作中的廣闊前景和緊密聯繫。

新琥珀之路:合作前景廣闊

由於歐洲北海地區自古盛產琥珀,

琥珀作為名貴裝飾品在歐洲大陸非常受歡迎, 早期商人就從北海和波羅的海地區將琥珀帶到中歐和南歐的地中海等地區, “琥珀之路”連結了歐洲多個重要城市, 維持了多個世紀。 現今它對於北歐人的意義並不亞於“絲綢之路”之于中國人。

1、積極的合作動力

雖然迄今為止大部分北歐國家還不是“一帶一路”的直接參與者, 但也都已經是“一帶一路”相關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創始成員國。 在與中國合作方面, 冰島、丹麥和芬蘭等國一直也非常積極, 其中冰島更是早在2012年4月就通過談判達成雙邊合作框架協議。 芬蘭將於2019-2021年擔任北極理事會主席國, 它有著雄心勃勃的計畫:通過北極走廊鐵路項目將北極與歐洲大陸連接起來。

這意味著北歐北極地區有很大的增長機會;尤其北極地區, 位於世界上最大經濟體之間, 可以往南到歐洲, 往西到北美, 往東到亞洲, 尋求合作夥伴來建設基礎設施。

2、長久良好的合作關係

中國與北歐經貿合作的阻力和干擾相對較小。 以丹麥為例, 中丹友誼源遠流長。 丹麥是最早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西方國家之一, 並且是唯一與中國簽署了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北歐國家。 自2008年兩國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以來, 雙方高層互訪更加頻繁, 政治互信逐步加強, 經貿往來不斷深化。 近年來, 丹方支持中國成為北極理事會觀察員, 反對歐盟對華光伏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 率先在北歐地區申請成為亞投行創始成員國,

今年雙方還將慶祝建交65周年, 這些都為今後兩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進一步提升經貿合作水準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

3、“琥珀之路”和“絲綢之路”的交匯點

另外需要提的是中歐的波蘭, 作為“琥珀之路”和“絲綢之路”的交匯點, 借助獨特的區位優勢和“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互聯互通理念, 也將擴大其在一帶一路中的建設作用。 近年來, 中波合作早已超越雙邊範疇。 波蘭是中東歐地區較早同中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第一個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國家, 被習近平稱為“中東歐地區領頭羊”。 波蘭作為中國在中東歐地區最大交易夥伴, 獲得的中國投資並不多, 雙方投資合作仍然有很大的空間。

新技術和基建投資引導:北歐北極地區蓬勃發展

1、基建需求潛力巨大

北歐北極資源豐富, 但人口相對稀少。 北冰洋迄今是世界上最小和最狹窄的大洋之一, 連接著亞洲、歐洲和北美。 北半球約有90%的國際貿易發生在這三大洲。 北極地區基礎設施非常薄弱, 因此通過利用北極運輸, 世界將獲得更有效的運輸系統, 當地人將受益于經濟機會的大幅增長。

2、冰島蓬勃發展

冰島, 這個大西洋北極島國是其中最典型的案例之一。 2016年GDP增長7.2%, 特別是得益于遊客的大量湧入。 而且在未來十年, 冰島基礎設施進一步建設所需的資本超過50億美元;對於整個北極, 這個數字更要高得多。 古根海姆夥伴公司估計, 未來15年, 北歐與北極地區只是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就已經超過1萬億美元。

3、俄羅斯地區增長最快

在北歐北極地區的基礎設施投資方面, 俄羅斯增長最快, 這在部分程度上歸功於中國牽頭的“一帶一路”倡議。 該倡議總額5萬億美元, 目的是升級亞洲和歐洲之間的基礎設施。 第一個北極“一帶一路”項目是坐擁400億美元的絲路基金的一筆投資, 在總額為270億美元的亞瑪律液化天然氣項目中購得9.9%的股份。 在歐亞北極的運輸、基礎設施和資源開發方面, 這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專案。 亞瑪律液化天然氣專案是目前為止北極商業投資中最大的一筆, 它也推動了當地基建投資。

北歐立體交通格局初步呈現

芬蘭回應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 近期鐵路、海運、民航等部門積極尋求對接,各方聯手打造的立體交通格局初步呈現。

1、貨運班列即將開通

位於芬蘭東南部的科沃拉市前不久與俄羅斯、哈薩克和中國簽署協議,將開通從中國鄭州(或西安)到科沃拉的貨運班列。這將為中歐班列版圖增添一條分支。如果試運行順利,預計最快將在今年下半年開通。屆時,從鄭州(或西安)到科沃拉只要10天到12天時間。

2、波羅的海的海運貨輪

向歐洲的鐵運貨物抵達科沃拉後,可以通過船運送到波羅的海沿岸港口。中遠海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制定海外發展規劃,正在波羅的海沿岸探索中歐鐵海聯運的商機。北歐是世界重要的紙漿生產地,2016年芬蘭紙漿生產商與中遠海運簽署了5年半的海運合同;中遠海運為還此設計建造了具備世界領先水準的雜貨輪,定期北上停靠芬蘭,滿載紙漿而歸。

3、“空中絲路”拓展也在加快

芬蘭航空公司目前運行6條直飛中國的航線,並一直在尋求增開航線的可能性。2017年4月下旬,中芬有關部門舉行會談,就增加通航點、擴大運力額度、取消對空運企業數量限制等達成一致,並簽署了諒解備忘錄,會談結果使開通北京直飛羅瓦涅米的航線成為可能。作為“聖誕老人的故鄉”,羅瓦涅米受到世界各地遊客青睞。有統計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從赫爾辛基轉機前往這一地區的中國遊客數量同比大幅增加。

“一帶一路”框架下經貿合作前景廣闊

“夫取天下與守天下,無機不能”。隨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新的更高階段,在“一帶一路”大框架下深化與拓展中國與北歐北極地區的經貿合作,有利於雙方把握機遇,共用優勢。

1、產業互補的潛力

北歐國家的海運業、農業、造紙業、海洋漁業等傳統優勢產業每年創造大規模的對華服務與商品出口,在贏得了中國市場的同時,也在吸引中國資本投向北歐。在堪稱“風投天堂”的北歐,“藥穀”是丹麥的風投重地,生命科學產業吸引的風投占該國整體風險投資的一半以上,中丹在生物技術研發與投資合作方面還有巨大的合作潛力尚待發掘;北歐國家在綠色能源、高端精密儀器、環保、醫療保健、創意設計等新興優勢領域,與中國的新興產業發展要求形成契合與互補,雙方合作前景廣闊。

2、龐大富庶的市場優勢

富庶的北歐市場,背後連接著更為龐大開放的歐盟市場和豐富資源的北極地區。據統計,僅在北歐國家就有超過2500萬人均GDP超過3.2萬歐元的高度富裕的潛在客戶。在中國,不論是近14億人口的消費需求,還是“新型工業化、資訊化、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和綠色化”所引領的產業需求,都在加快釋放潛能。更重要的是,作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的中國與其交易夥伴之間的經貿網路,還涵蓋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國際市場,這對於中國與北歐雙方,不論是實力雄厚的大型跨國公司還是廣大中小企業而言,都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3、中小企業的機遇

當前,中小企業是北歐發達國家吸納社會就業和推動技術創新的主力軍,其具有較強的技術優勢和創新能力,但在開拓海外市場時苦於缺乏資金和市場,而中國的資本與市場,正好能滿足其要求。如何引領兩地更多的中小企業,更好更快地進入“一帶一路”平臺並從中受益,是新時期面臨的重要課題。

4、海陸空物流體系的聯通

充分利用瑞典、挪威、丹麥等國在海運和物流領域的優勢與潛力,在“一帶一路”沿線港口開發、船舶製造、能源運送管道鋪設、海陸空物流網路建設等方面,探討新合作專案、探索新合作方式,助力“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聯通。

深化合作:“一帶一路”建設的新起點

“風物長宜放眼量”。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應著眼於國際經貿合作大格局,著力於中國與北歐北極地區的經貿合作的關鍵領域,運籌帷幄,蓄勢而發,讓北歐北極地區,在“一帶一路”經貿發展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1、高層加強政策溝通,推進更全方位的貿易暢通

加強中國與北歐國家政府間合作,積極構建多層次政府間宏觀政策溝通交流機制,深化利益融合,促進政治互信,在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一帶一路”戰略合作等領域達成合作新共識。

還要推動新興產業合作,繼續挖掘貿易新增長點。包括在北歐具有優勢的海運、海事與漁業,環保與綠色能源,生物科技與製藥,旅遊,農業與食品安全,研發、設計與創意產業,養老護理與醫療保健等,以及中國具有優勢的高鐵、基礎設施、電信等領域,不斷創新合作方式、擴大合作規模、提升合作水準。

2、多途徑推動民心相通

比如利用新近成立的中國文化中心、中丹學院,孔子學院等人文交流平臺,加強文化、科技、教育、旅遊等多種途徑的人員往來,促進中國與北歐國家人民的相互瞭解,增加雙方對彼此的正確認知,通過民心的相互融合帶動雙方關係的健康發展。

3、為中小企業探索多管道資金融通

與丹麥、瑞典、芬蘭等亞投行北歐成員一道,共同推進亞投行發展,探索擴大絲路基金。充分利用丹麥和北歐在生物製藥、環保科技領域吸收和利用風險投資的優勢地位,鼓勵符合條件的中國境內金融機構和環保科技、生物製藥企業在北歐國家發行債券、試水風投等,並鼓勵在北歐國家使用所籌資金,在海外積累資金、技術和市場。充分發揮絲路基金作用,探討與北歐養老基金合作,引導商業性股權投資基金和社會資金共同參與“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建設。探索推動“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為兩國中小企業合作提供資金融通、市場訊息共用等便利。

近期鐵路、海運、民航等部門積極尋求對接,各方聯手打造的立體交通格局初步呈現。

1、貨運班列即將開通

位於芬蘭東南部的科沃拉市前不久與俄羅斯、哈薩克和中國簽署協議,將開通從中國鄭州(或西安)到科沃拉的貨運班列。這將為中歐班列版圖增添一條分支。如果試運行順利,預計最快將在今年下半年開通。屆時,從鄭州(或西安)到科沃拉只要10天到12天時間。

2、波羅的海的海運貨輪

向歐洲的鐵運貨物抵達科沃拉後,可以通過船運送到波羅的海沿岸港口。中遠海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制定海外發展規劃,正在波羅的海沿岸探索中歐鐵海聯運的商機。北歐是世界重要的紙漿生產地,2016年芬蘭紙漿生產商與中遠海運簽署了5年半的海運合同;中遠海運為還此設計建造了具備世界領先水準的雜貨輪,定期北上停靠芬蘭,滿載紙漿而歸。

3、“空中絲路”拓展也在加快

芬蘭航空公司目前運行6條直飛中國的航線,並一直在尋求增開航線的可能性。2017年4月下旬,中芬有關部門舉行會談,就增加通航點、擴大運力額度、取消對空運企業數量限制等達成一致,並簽署了諒解備忘錄,會談結果使開通北京直飛羅瓦涅米的航線成為可能。作為“聖誕老人的故鄉”,羅瓦涅米受到世界各地遊客青睞。有統計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從赫爾辛基轉機前往這一地區的中國遊客數量同比大幅增加。

“一帶一路”框架下經貿合作前景廣闊

“夫取天下與守天下,無機不能”。隨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新的更高階段,在“一帶一路”大框架下深化與拓展中國與北歐北極地區的經貿合作,有利於雙方把握機遇,共用優勢。

1、產業互補的潛力

北歐國家的海運業、農業、造紙業、海洋漁業等傳統優勢產業每年創造大規模的對華服務與商品出口,在贏得了中國市場的同時,也在吸引中國資本投向北歐。在堪稱“風投天堂”的北歐,“藥穀”是丹麥的風投重地,生命科學產業吸引的風投占該國整體風險投資的一半以上,中丹在生物技術研發與投資合作方面還有巨大的合作潛力尚待發掘;北歐國家在綠色能源、高端精密儀器、環保、醫療保健、創意設計等新興優勢領域,與中國的新興產業發展要求形成契合與互補,雙方合作前景廣闊。

2、龐大富庶的市場優勢

富庶的北歐市場,背後連接著更為龐大開放的歐盟市場和豐富資源的北極地區。據統計,僅在北歐國家就有超過2500萬人均GDP超過3.2萬歐元的高度富裕的潛在客戶。在中國,不論是近14億人口的消費需求,還是“新型工業化、資訊化、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和綠色化”所引領的產業需求,都在加快釋放潛能。更重要的是,作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的中國與其交易夥伴之間的經貿網路,還涵蓋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國際市場,這對於中國與北歐雙方,不論是實力雄厚的大型跨國公司還是廣大中小企業而言,都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3、中小企業的機遇

當前,中小企業是北歐發達國家吸納社會就業和推動技術創新的主力軍,其具有較強的技術優勢和創新能力,但在開拓海外市場時苦於缺乏資金和市場,而中國的資本與市場,正好能滿足其要求。如何引領兩地更多的中小企業,更好更快地進入“一帶一路”平臺並從中受益,是新時期面臨的重要課題。

4、海陸空物流體系的聯通

充分利用瑞典、挪威、丹麥等國在海運和物流領域的優勢與潛力,在“一帶一路”沿線港口開發、船舶製造、能源運送管道鋪設、海陸空物流網路建設等方面,探討新合作專案、探索新合作方式,助力“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聯通。

深化合作:“一帶一路”建設的新起點

“風物長宜放眼量”。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應著眼於國際經貿合作大格局,著力於中國與北歐北極地區的經貿合作的關鍵領域,運籌帷幄,蓄勢而發,讓北歐北極地區,在“一帶一路”經貿發展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1、高層加強政策溝通,推進更全方位的貿易暢通

加強中國與北歐國家政府間合作,積極構建多層次政府間宏觀政策溝通交流機制,深化利益融合,促進政治互信,在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一帶一路”戰略合作等領域達成合作新共識。

還要推動新興產業合作,繼續挖掘貿易新增長點。包括在北歐具有優勢的海運、海事與漁業,環保與綠色能源,生物科技與製藥,旅遊,農業與食品安全,研發、設計與創意產業,養老護理與醫療保健等,以及中國具有優勢的高鐵、基礎設施、電信等領域,不斷創新合作方式、擴大合作規模、提升合作水準。

2、多途徑推動民心相通

比如利用新近成立的中國文化中心、中丹學院,孔子學院等人文交流平臺,加強文化、科技、教育、旅遊等多種途徑的人員往來,促進中國與北歐國家人民的相互瞭解,增加雙方對彼此的正確認知,通過民心的相互融合帶動雙方關係的健康發展。

3、為中小企業探索多管道資金融通

與丹麥、瑞典、芬蘭等亞投行北歐成員一道,共同推進亞投行發展,探索擴大絲路基金。充分利用丹麥和北歐在生物製藥、環保科技領域吸收和利用風險投資的優勢地位,鼓勵符合條件的中國境內金融機構和環保科技、生物製藥企業在北歐國家發行債券、試水風投等,並鼓勵在北歐國家使用所籌資金,在海外積累資金、技術和市場。充分發揮絲路基金作用,探討與北歐養老基金合作,引導商業性股權投資基金和社會資金共同參與“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建設。探索推動“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為兩國中小企業合作提供資金融通、市場訊息共用等便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