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美國牛肉來了,中國牛業準備好正確的開啟模式了嗎

美國牛肉真的來了!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 美國商務部部長威爾伯-羅斯(Wilbur Ross)日前公佈了一份有關中美之間貿易關係10項重大協定的清單, 這10項重大協定清單第一項議題就是, 中國將在7月16日之前允許進口美國牛肉。 特朗普政府表示, 這是中美兩國領導人上月峰會上同意重新確定兩國貿易關係的100天計畫的最新成果, 是朝著重新定義全球最大兩個經濟體之間貿易關係方向邁出的第一步。 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在5月12日的發佈會上也公佈了中方的立場, 朱光耀稱中美經濟合作百日計畫是一個合作的計畫,

行動的計畫, 互利共贏的計畫。

美國是世界上肉牛產業發達的國家之一。 2016年美國牛肉產量(胴體重)為1149萬噸, 居世界第一;其中牛肉出口量為112萬噸, 居世界第三位。 美國牛肉進入中國市場勢必對我國牛肉消費和肉牛產業帶來深遠的影響。

消費者的口福

我國是世界第三大牛肉消費國, 近年來, 我國牛羊肉消費量節節攀升。 2016年, 我國牛肉年消費量已達800萬噸, 市場規模高達3600億元。 在供需矛盾下, 我國陸續開放了牛肉進口。 資料顯示, 目前國內牛肉市場約20%的缺口需要通過進口補給, 2016年我國牛肉進口總計57.98萬噸, 進口額達25.15億元, 進口牛肉平均價格為4.33美元/kg(按當前匯率, 折合人民幣為29.82元/kg)。 這個價位遠低於我們國內牛肉50元/kg的生產成本。

牛肉是唯一一個具備全球公認品質標準的肉類, 這也決定了國際市場牛肉競爭具有明顯層次性, 金字塔頂尖的是荷蘭白牛肉、日本和牛, 其次為美加系安格斯牛, 再次為澳牛(包括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最次的是來自于印度、巴西等熱帶地區的婆羅門牛。 由此可見, 美國牛肉的進口勢必帶來國內高檔牛肉消費的新一波熱潮, 更好地滿足了吃貨們對於品味的追求。

資源的互補

隨著我國居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準提高, 牛肉的消費量呈現增長的趨勢。 特別是中國城鎮化帶來了城鄉人口二元結構的調整, 城市常住人口的膨脹帶來牛肉高檔肉消費的增加。 此外, 我國目前約有2000多萬穆斯林少數民族, 這些人群是牛羊肉的剛性消費群體。

國家肉牛犛牛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運用聚類類比法, 對中國牛肉需求量進行了中長期預測分析, 結果表明, 2020年中國國內人均消費量與需求總量將分別達到9.42公斤和1401萬噸, 2030年人均需求量和總需求量將分別達到10.43公斤和1646萬噸, 按2016年中國國內牛肉產量為800萬噸計算, 則2020年和2030年中國市場上牛肉將分別增加600萬噸和846萬噸, 需求量翻番。 而國內肉牛產業顯然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牛肉消費的需求。

從養殖端來看, 牛只繁殖係數低, 飼養週期長, 料肉轉化比低, 產出投入比低, 在人工規模飼養的畜禽類中屬於“最不經濟”的一類。 肉牛的料肉比在不同階段基本在4-8:1之間, 而豬全程料肉比在3:1以內,

雞不但養殖週期更短, 料肉比也更高, 不到2:1。 而且, 我國粗放、分散的肉牛傳統養殖模式也遠遠不能應對國際肉牛產業的衝擊。 這一點在農戶養牛群體中較為集中體現, 由於觀念落後, 養殖知識貧乏, 從圈舍、餵料到防疫等環節的飼養管理方式過於粗放, 導致肉牛生長狀況不良, 育肥效果差, 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

由此可見, 滿足消費需求, 開放牛肉進口不僅是優質牛肉的彌補, 更重要的是全球資源的優化組合。 當前資源國際化佈局和利用已成為農業資源優化配置的最佳方向, 也有助於解決當前制約這些行業發展的深層次矛盾。 隨著市場主導作用的增強, 未來肉牛產業的資源配置將有望依據市場價格、市場規則、市場競爭,

來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 這不僅有助於屠宰企業更好地應對產品價格問題, 更有助於產業鏈內的利益分配問題在有效的市場協調機制的控制下得到妥善解決, 最終形成一條健康的產業鏈。 正如有評論指出:“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 必須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來更好結合, 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 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 ”

養殖者的出路

推動進口牛肉持續增長的主要因素是消費市場對於高檔牛肉優質、安全、品味需求的日漸高漲:當越來越富足起來的中產階層成為中國消費主力軍, 他們對產品的基本功能訴求轉向審美訴求, 對產品的價格越來越不敏感,對品牌、品質、營養和安全要求越來越敏感,傳統肉牛生產就顯得力不從心。這樣造成一個明顯的後果就是一方面牛肉消費需求持續增加,而我國肉牛生產由於沒有專門化的肉牛品種,尤其是千家萬戶分散飼養既不能提供穩定的數量,又不能保證良好的品質,從而使肉牛加工業無法生產滿足高檔市場所需的產品,只能是望“肉”興歎;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育肥肉牛週期長、風險大、成本高,加之肉牛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仍然相對獨立,資源整合度不高,私屠濫宰嚴重,使得育肥肉牛利潤空間被壓縮,越來越多的養殖戶不再養牛,牛存欄量日漸萎縮,致使農區肉牛養殖發展遲滯。

面對進口衝擊和市場的壓力,國內的肉牛產業從業者要想走出困境,“牛”轉乾坤,必須要以民眾消費需求升級,促進產業品質升級。如果進口的壓力能成為倒逼整個肉牛產業,尤其是加工企業立足市場變化、摒棄浮躁、潛心研發、重塑品牌的動力,抓住高檔肉牛生產所出現的市場空白,以發展高檔肉牛產業為契機,創新肉牛生產模式,選擇正確的發展路徑,建立能夠容納效益、生態、安全、社區新型肉牛產業生產經營組織模式,相信有著全世界最旺盛購買力人群的中國實現肉牛產業的崛起不會是一個遙遠的夢。

對產品的價格越來越不敏感,對品牌、品質、營養和安全要求越來越敏感,傳統肉牛生產就顯得力不從心。這樣造成一個明顯的後果就是一方面牛肉消費需求持續增加,而我國肉牛生產由於沒有專門化的肉牛品種,尤其是千家萬戶分散飼養既不能提供穩定的數量,又不能保證良好的品質,從而使肉牛加工業無法生產滿足高檔市場所需的產品,只能是望“肉”興歎;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育肥肉牛週期長、風險大、成本高,加之肉牛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仍然相對獨立,資源整合度不高,私屠濫宰嚴重,使得育肥肉牛利潤空間被壓縮,越來越多的養殖戶不再養牛,牛存欄量日漸萎縮,致使農區肉牛養殖發展遲滯。

面對進口衝擊和市場的壓力,國內的肉牛產業從業者要想走出困境,“牛”轉乾坤,必須要以民眾消費需求升級,促進產業品質升級。如果進口的壓力能成為倒逼整個肉牛產業,尤其是加工企業立足市場變化、摒棄浮躁、潛心研發、重塑品牌的動力,抓住高檔肉牛生產所出現的市場空白,以發展高檔肉牛產業為契機,創新肉牛生產模式,選擇正確的發展路徑,建立能夠容納效益、生態、安全、社區新型肉牛產業生產經營組織模式,相信有著全世界最旺盛購買力人群的中國實現肉牛產業的崛起不會是一個遙遠的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