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虎丘山遊記

素聞蘇東坡有言“到蘇州不遊虎丘乃憾事也”, 被一代文豪如此推崇, 虎丘究竟有多大的魔力呢?

因為工作便利, 再度踏入姑蘇城。

每到一處, 我對當地風景名勝趨之若騖。 蘇州的寒山寺, 早已領略。 稍稍思考, 想起被蘇東坡推崇備至的虎丘來。

已是夏季, 室外溫度三十二。 八十元的門票在手, 看驕陽似火, 卻不禁一陣躊躇:汗流浹背之下, 還有多少歡愉重拾一代文豪的璀璨心情?然而既來之則安之,

便循了遊人的足跡拾階而上。

虎丘山不能稱之為山, 實在是一個隆起的山丘而已。 從北側向上攀爬, 一座廟廊模樣的建築赫然在目。 大凡廟廊, 供奉的不是仙界的神人, 便是凡間當地的名士。

然而室內並無供奉的神人聖人, 加之廊下《通幽軒》的牌匾,

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仔細誦讀說明, 不由得大跌眼鏡。 原來, 此處居然因為躲債避難而得名。 見識過諸多後天新建的廟廊, 無不以歌功頌德、宣揚本土名家為能事。 學富五車的姑蘇人, 緣何可愛得反其道而行之?然而這種可愛, 委實讓人由衷喟歎。

幾經輾轉, 終於攀上虎丘的最高處。 名聞遐邇的“雲岩寺塔”, 終於出現在眼前。 雲岩寺塔, 美譽為“東方比薩斜塔”。 聽說塔心已經偏離中心兩米多, 肉眼看去, 高大的塔身明顯傾斜, 讓人惴惴不安而不敢近前。 然而古塔年輪久遠, 塔身的風化、斑駁, 甚至缺失, 顯而易見。 如何保存古塔的真容和屹立不倒, 想必讓姑蘇人煞費苦心了。

古塔東側, 拱門之外, 便是遊人津津樂道的望蘇台。 虎丘之地, 海拔三十多米, 身處姑蘇城的西側。 “望蘇台”自然通俗易懂, 它的得名想必來自遠古。 如今的姑蘇城, 高樓鱗次櫛比, 即便身在忘蘇台, 已經抹殺了鳥瞰世界的心曠神怡, 不失為一件憾事。

來虎丘,劍池自然不可或忘。相傳劍池乃吳王闔閭的墓地,因以名劍陪葬而得名。“虎丘劍池”四個大字,渾厚遒勁,是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獨子所書。而劍池石壁右側的“風壑雲泉”,輕靈飄逸,據傳是宋代書法名家米芾的傑作。 左側“劍池”,乃是王羲之的真跡。如此名家薈萃之地,怎不讓人浮想聯翩而流連忘返呢?

既有劍池,怎麼能缺“試劍石”?巨石的劍縫,狹長卻不斷裂。用手細細撫摸,也沒有粗糙的不適。即便傳說如此,也足以讓人歎為觀止。

下得山來,沿河邊繞行虎丘。林蔭小道,馬車滴答。虎丘其實不大,倘若走馬觀花,就失去了曲徑探幽的雅致。然而虎丘雖小,內涵卻相當豐富。“二仙亭”、“真娘墓”......,每一個遺跡,都是一個或美麗、或悱惻的故事。二仙的逍遙,讓我等凡夫俗子浮想聯翩。真娘的苦情,卻足以我輩痛哭流涕。

步行許久,居然沒有一絲勞累。虎丘的源遠流長,造就濃郁遮日的清涼。人行其間,涼風習習。吳儂軟語,不絕於耳。然而印象最為深刻的,應當是那隨處可見的大石。大石源于天然,卻沒有嶙峋的崢嶸。如同吳語的濡濕,圓潤得心兒也熨貼。即使是那人工雕琢的基石,歷經千載,踩磨得光滑可鑒。便因此想見,虎丘山遊人如織的千年盛況。

“延到秋光先得月,聽殘春雨不生波”,身在煙霧姑蘇,委實讓我羡慕至極。然而往來的姑蘇人,一雙拖鞋昂然天下,也算一種特色吧。

來虎丘,劍池自然不可或忘。相傳劍池乃吳王闔閭的墓地,因以名劍陪葬而得名。“虎丘劍池”四個大字,渾厚遒勁,是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獨子所書。而劍池石壁右側的“風壑雲泉”,輕靈飄逸,據傳是宋代書法名家米芾的傑作。 左側“劍池”,乃是王羲之的真跡。如此名家薈萃之地,怎不讓人浮想聯翩而流連忘返呢?

既有劍池,怎麼能缺“試劍石”?巨石的劍縫,狹長卻不斷裂。用手細細撫摸,也沒有粗糙的不適。即便傳說如此,也足以讓人歎為觀止。

下得山來,沿河邊繞行虎丘。林蔭小道,馬車滴答。虎丘其實不大,倘若走馬觀花,就失去了曲徑探幽的雅致。然而虎丘雖小,內涵卻相當豐富。“二仙亭”、“真娘墓”......,每一個遺跡,都是一個或美麗、或悱惻的故事。二仙的逍遙,讓我等凡夫俗子浮想聯翩。真娘的苦情,卻足以我輩痛哭流涕。

步行許久,居然沒有一絲勞累。虎丘的源遠流長,造就濃郁遮日的清涼。人行其間,涼風習習。吳儂軟語,不絕於耳。然而印象最為深刻的,應當是那隨處可見的大石。大石源于天然,卻沒有嶙峋的崢嶸。如同吳語的濡濕,圓潤得心兒也熨貼。即使是那人工雕琢的基石,歷經千載,踩磨得光滑可鑒。便因此想見,虎丘山遊人如織的千年盛況。

“延到秋光先得月,聽殘春雨不生波”,身在煙霧姑蘇,委實讓我羡慕至極。然而往來的姑蘇人,一雙拖鞋昂然天下,也算一種特色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