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習總書記連續五年強調的戰略是怎樣的

3月12日, 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 會議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要加快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 為我國建設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這是習總書記在解放軍代表團第五次強調軍民融合。

軍民融合, 乍一看似乎不是什麼新提法, 但細心的人會發現, 從2013年以來的每次部署, 從“基礎設施和重要領域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到“從初步融合到深度融合過渡”再到“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領域是軍民融合發展的重點, 要加快形成新型領域融合發展新佈局”, 追求一致的戰略目標,

涵蓋不同領域層次的部署調整, 由淺入深, 持續發力, 極富總書記執政特色。

軍民融合, 如果有人以當前的眼光無法觸及這一重大戰略的深遠影響, 那就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歷史:“克里姆林宮周圍的街道似乎都沒有人打掃, 房屋像英國的農村, 汽車也不多(據說只有15%的家庭有小汽車)。 紅場上買不到罐袋和瓶袋的飲料, 自動售水機前泥濘不堪, 而且永遠只有一隻杯子。 商店裡貨架空空, 售貨員都沒有好氣。 除集體農莊市場外, 看不到水果和蔬菜。 肉和肉製品更是奇缺。 據說只有莫斯科、列寧格勒、基輔三大城市買肉不限量, 但是很難碰上有貨的時候。 奶和雞蛋供應較為充足。 國家百貨商場(位於紅場), 買進口紡織品(襪子或乳罩)的隊伍從一樓排到三樓。

”寫下這些文字的是時任中國社科院馬列所助理研究員的郭樹清, 彼時他利用遊學機會考察東歐各國。 蘇聯這個社會主義頭號強國, 當生命進入倒數時, 國內物價上漲, 物資短缺, 經濟停滯, 瀕臨崩潰, 卻仍維持著規模驚人的軍隊與美國爭霸。 占總產值20%的經費投入到軍工產業, 生產的是既不能吃也不能用的武器裝備, 一面百姓的物質需求得不到滿足, 一面又把寶貴的資源投入到軍備競賽。 1991年12月25日, 蘇聯國旗最後一次從克里姆林宮上空落下,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解體。 羸弱的俄羅斯經濟承擔不起龐大的經費, 價值數百億美元的武器裝備被遺棄, 一支令人敬畏的軍隊未開一槍一炮便就此倒下。

蘇聯解體的原因是多元的, 經濟結構畸形, 社會僵化, 信仰缺失, 領導層混亂, 而經濟發展與軍備建設脫節是重要誘因之一。 蘇聯慘痛的教訓足以讓中國人明白, 國防建設必須與經濟發展相適應, 沒有經濟基礎的國防建設是無本之木, 沒有國防支撐的經濟發展是待宰羔羊, 軍與民不可兩張皮, 要做到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深度融合, 共同發展。

從青銅器到核技術再到互聯網, 人類歷史上, 新技術往往因軍事需求而起並最先應用於軍事領域。 然而這一趨勢正發生著深刻變化, 高新技術發展的驅動力已逐步從軍用為主轉向民用為主, 大資料、雲計算、物聯網, 在某些方面民用技術發展已經走到軍用技術的前面。

特別是當前軍民領域的分界線已經越來越模糊, 我們乘坐美國波音公司製造的客機出遊時, 美軍飛行員正駕駛著同樣由它製造的戰機執行任務。 民用市場的巨大效益為技術研究提供資金支援, 軍事應用的苛刻要求促進了技術升級, 進而增強市場競爭力。

軍民融合是當前各大國爭相搶奪的戰略高地, 佔據優勢則功過千秋, 總書記如此重視, 體現了其深遠的歷史眼光和驚人的戰略洞察力。 我們須舉全國全軍之力, 軍民一體運籌, 把資訊化建設與維護網路安全統一, 把開發海空天資源與維護海空天安全統一, 把涉及國家發展和國家安全的要素和領域統籌協調起來, 形成各要素、各領域軍民融合協同並進的格局,

以軍民深度融合的偉力打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物質力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