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山西太原清徐旅遊景點

清徐寶源老醋坊

太原清徐寶源老醋坊位於山西省太原市, 是“太原市青少年傳承教育基地”, 被太原市旅遊局評為“太原市首批工業旅遊示範景點”, 被山西省文化廳評為“山西省清徐老陳醋釀制技藝博物館”, 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自古釀醋數山西, 山西釀醋數清徐。 ”作為山西老陳醋的發源地——清徐, 在4000多年的醋史演變中, 對中國的釀醋產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清徐因此也被譽為“中國醋都”。

在明清兩朝, 山西老陳醋發展達到了鼎盛時期, 在清徐當地先後湧現出了“寶源坊”、“順泰號”、“同泰慶”、“美和居”等一大批釀醋作坊,

伴隨晉商走南闖北的腳步, 山西老陳醋也傳遍了大江南北, 成為人們所喜愛的調味品, 被譽為“天下第一醋”。

“寶源坊”始建于明朝宣德三年, 即1428年, 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 寶源老陳醋曾作為明、清兩朝皇家貢品, 為山西醋業寫下了輝煌的篇章。 但是, 隨著歷史的推進, 到民國時期, 因晉中一帶遭遇連年饑荒與戰火的摧殘, 寶源老醋坊關號歇業。

為了挖掘老陳醋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弘揚山西醋文化, 讓世人瞭解老陳醋的歷史淵源和傳統製作過程, 在寶源坊遺址上, 完全還原了明、清時期醋坊原貌。

重建的寶源老醋坊採用明清建築風格, 青磚、灰瓦、古木雕刻, 完全還原明清醋坊老陳醋生產工藝, 釀醋器具、工具和服飾,

從釀醋原料到成品一步步再現了古代釀醋場景。

清徐老陳醋產地位於清徐縣。 它選用清徐、晉中一帶種植的優質紅高粱為主要原料, 以大麥、豌豆以及各種皮糠為輔料, 採用紅心大麯為發酵劑, 經合理配料、蒸料、厭氧酒化、固態醋酸發酵、再經高溫熏醅、高低缸淋濾、高標準陳釀而成。 清徐老陳醋色澤亮麗, 入碗掛壁, 集釀香、料香、醇香、酯香為一體, 在民間享有“透瓶香”的雅號。

山西水塔老陳醋釀造工藝作為該技藝的典型代表, 為確保清徐老陳醋釀造技藝的傳承與發揚, 申報並於2006年首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山西水塔老陳醋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家八部委確定的首批全國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也是目前國內大型的山西老陳醋生產基地。

三國演義城

位於清徐縣城北2公里的清泉湖畔, 中隱山麓腳下, 距太原市區35公里。

三國演義城是一處大型歷史文化旅遊景點。 它建于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的故里。 三國演義城占地200多畝, 總建築面積22962.72平方米,

主要建築物有關聖殿、戲臺、獻殿、遊樂展官、裙房、城門樓、角樓等。 城內, 主要遊覽內容為兩個遊樂展官。 每宮長132米, 寬60米, 建築面積12428平方米。 展宮內, 按聲、光、電控的方法展示了三國演義的故事, 其中, 有桃園三結義、青梅煮酒論英雄、三顧茅廬直至三晉歸一等45個三國演義故事。 展宮運用雕塑, 彩繪等造型藝術, 塑造出眾多的文臣武士軍事與政治鬥爭的生活場景。

葡峰山莊

山青、水秀、人淳樸的白石溝西側, 座落著一生態農業旅遊區——葡峰山莊。 這裡, 到處是台台梯田層層綠, 遍地是架架葡萄串串翠;這裡, 你可望、可嘗、可聽、可懷、亦可娛, 你的任何一官能均可得到最美的享受。

來到葡峰山莊, 一定不要忘記登上位於龍山之首的望湖亭去一飽眼福。 站在高高的望湖亭裡, 向南望:視野開闊, 只見東湖如一面明鏡在陽光下閃著光澤, 水0英姿勃勃地挺立於湖畔, 貫中大廈等高樓顯示著清徐的現代與活力;順溝北望:只見馬名山上一片蔥郁, 白色的舍利塔, 彩色的梵宇寺若隱若現, 為百年的老林增添了幾分俏氣;再看對面:是龜山,民間相傳,龜背是富貴之地,若誰家的陰宅能和龜背沾上關係,則富貴唾手可得,據說,現在的清徐首富——姚家的祖墳便在此山;向下望去:溝深坡陡,紅磚灰頂的房屋或有序、或隨意地分佈著,煙囪裡冒出的炊煙籠罩著它們,讓你有“疑見天宮”之感;回過頭來:2000餘畝的葡萄樹遍佈溝坡,翠綠的掌形葉,紫紅的珍珠顆,不論遠望還是近觀,都不會引起你的審美疲勞。

清徐白石溝生態旅遊區

清徐白石溝生態旅遊區位于清徐縣城西北部2.5公里西南迎風村,是國家級生態溝。景區內山青水秀,葡果綿延,眾多唐宋時期如馬鬣寺、文殊塔等古文物建築與十裡葡萄長廊近萬畝,桃園、松柏園和6000畝水資源交相輝映,是集文物古跡與觀賞農業和旅遊休閒為一體獨具魅力的人文自然景觀。

豫讓橋

春秋末期,晉卿智伯瑤為奪取趙家封地,決晉水以灌晉陽,兵敗被誅。家臣豫讓為報仇謀刺未成,又漆身毀容,吞炭變啞,趁趙襄子游晉祠之際,懷利刃伏於祠北裡許橋下,趙至馬驚,仍未刺成。趙執豫讓欲殺,豫讓寫道:“忠臣不憂身之死,明主不掩人之善,願請君之衣而擊之,則雖死無怨矣!”趙憐其義,脫下錦袍,豫讓擊袍三劍而自盡。後人以豫讓血流橋下,因名赤橋,亦稱豫讓橋,橋側立有碑記,建有祠宇,祠內奉晉哀公、智伯瑤及豫讓坐像。

清源文廟

地址:清徐縣縣城趙家街西北隅

始建于金泰和三年(1203年),元、明、清均有修葺。占地面積7000平方米。

廟坐北朝南,三進院落。大成殿為金泰和三年遺物。中軸線依次為欞星門、狀元橋、泮池、戟門、大成殿。左右各置配殿七間,廂房各五間。大成殿面寬、進深各三間,單簷歇山頂,鬥栱五鋪作雙抄計心造,梁架為徹上露明造,結構規整,殿頂琉璃剪邊,前有月臺。明倫堂及東西廂房不存。

狐突廟

地址:清徐縣西馬峪村

為紀念春秋時晉國大夫狐突而建。廟始建于金明昌元年(1190年),元至元二十六年(1298年)重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增補擴建。廟址坐北朝南,由兩進院落組成。現存獻殿、正殿與碑廊等建築,占地面積1875平方米。

獻殿面寬七間,進深六椽,單簷硬山頂,布灰筒瓦覆蓋,琉璃剪邊,鬥栱三踩單昂,明間平身科鬥栱出45度斜昂。殿之明間辟板門,餘間皆裝直欞窗。殿內山牆繪壁畫60餘平方米,內容為利應侯布雨、回宮圖。

正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明嘉靖年間擴建為前後二室,前為朝堂,後為寢宮。前殿為卷棚懸山頂,後殿單簷歇山頂,以勾連搭形式相連接。殿內現存元代彩塑8尊,狐突夫婦像高2米端坐中央,兩側為侍女像6尊,高1米。前簷明間懸“三晉名臣”橫匾一方。左有配殿,內各塑黑白龍王夫婦坐像。獻殿及兩側碑廊共存歷代石碑18通,詳細記載了狐突事蹟及狐突廟建制沿革。

2006年5月,狐突廟作為宋至清時期的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清徐堯廟

地址:清徐縣孟封鄉堯城村

古稱陶唐城,始建無考。廟坐北朝南,南北長60米,東西寬70米,總面積4200平方米。現存建築有帝堯殿、九連洞、娘娘殿、狐仙樓、藏經樓、樂台等。其中帝堯殿為明代建築,餘皆清代所建。帝堯殿面闊、進深各五間,平面為正方形,重簷歇山頂。

清泉寺(第四批省保)

地址:清徐縣清源鎮平泉村

因寺前清泉晝夜長流,故名。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四年(1365年),明清時期屢有修葺。寺依山而建,分為三院。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觀音閣、正殿、五福洞、九蓮洞等。

大雄寶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簷歇山頂,殿內正中塑主佛像三尊,周圍有木雕像二十餘尊。觀音閣為雙層樓閣式重簷歇山頂建築,下層四周圍廊,上層塑有蓮台坐佛觀音,蓮台下塑四大天王像。

清徐香岩寺(第四批省保)

地址:清徐縣馬峪鄉東馬峪村

俗名無梁殿,創建于金明昌元年(1190年),明、清時期屢有修葺。寺依山而建,主體建築為石結構無梁殿三座,由東到西依次排列,分別為地藏殿、釋迦殿和觀音殿。占地面積約3600平方米。三大殿外簷均施仿木石構件,殿內四角石雕單翹斗拱,其殿頂用抹棱石樑由大到小逐層迭澀成八角藻井,不用梁架,故稱:“無梁殿”。

嚴香寺(第二批省保)

地址:清徐縣西馬峪鄉都溝村

又名都溝石窟。據清源縣誌載,宋元祐三年(1088年)十月十五日鑿出石洞。北宋紹聖年間(1094-1098年)在洞外建慈雲禪寺,形成禮拜窟與附近建禪院的石窟寺院組合。清末更名為嚴香寺,此後屢有增修,建玉泉閣、羅漢堂、龍王廟、觀音閣等建築。現寺院已廢,僅存小型洞窟五處和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慈雲禪寺重修碑一通。

石窟坐北朝南,在長10米、寬5米的崖面上開鑿東、西二窟。西窟僅鑿大樣未完成。東窟稱千佛洞,面寬5米,進深3米,高3米,平面方形,三壁三龕式。窟門兩側雕抹楞方柱,有門梁及尖拱龕楣,盝頂,中心部分雕藻井。三壁均雕一佛二菩薩,著通肩袈裟,佛結跏跌坐,作說法印。菩薩頭戴花冠,項佩纓珞,造像面目清秀,體形俊俏,宋風濃郁。壁面浮雕小佛像1200餘尊,以纏枝紋相連。寺基大殿后崖面上另有三窟,造像己毀,中窟“元祐三年十月十一日開洞,元祐四年七月□六日畢功”的題記仍清晰可辨,為石窟斷代提供了確鑿的依據。

為百年的老林增添了幾分俏氣;再看對面:是龜山,民間相傳,龜背是富貴之地,若誰家的陰宅能和龜背沾上關係,則富貴唾手可得,據說,現在的清徐首富——姚家的祖墳便在此山;向下望去:溝深坡陡,紅磚灰頂的房屋或有序、或隨意地分佈著,煙囪裡冒出的炊煙籠罩著它們,讓你有“疑見天宮”之感;回過頭來:2000餘畝的葡萄樹遍佈溝坡,翠綠的掌形葉,紫紅的珍珠顆,不論遠望還是近觀,都不會引起你的審美疲勞。

清徐白石溝生態旅遊區

清徐白石溝生態旅遊區位于清徐縣城西北部2.5公里西南迎風村,是國家級生態溝。景區內山青水秀,葡果綿延,眾多唐宋時期如馬鬣寺、文殊塔等古文物建築與十裡葡萄長廊近萬畝,桃園、松柏園和6000畝水資源交相輝映,是集文物古跡與觀賞農業和旅遊休閒為一體獨具魅力的人文自然景觀。

豫讓橋

春秋末期,晉卿智伯瑤為奪取趙家封地,決晉水以灌晉陽,兵敗被誅。家臣豫讓為報仇謀刺未成,又漆身毀容,吞炭變啞,趁趙襄子游晉祠之際,懷利刃伏於祠北裡許橋下,趙至馬驚,仍未刺成。趙執豫讓欲殺,豫讓寫道:“忠臣不憂身之死,明主不掩人之善,願請君之衣而擊之,則雖死無怨矣!”趙憐其義,脫下錦袍,豫讓擊袍三劍而自盡。後人以豫讓血流橋下,因名赤橋,亦稱豫讓橋,橋側立有碑記,建有祠宇,祠內奉晉哀公、智伯瑤及豫讓坐像。

清源文廟

地址:清徐縣縣城趙家街西北隅

始建于金泰和三年(1203年),元、明、清均有修葺。占地面積7000平方米。

廟坐北朝南,三進院落。大成殿為金泰和三年遺物。中軸線依次為欞星門、狀元橋、泮池、戟門、大成殿。左右各置配殿七間,廂房各五間。大成殿面寬、進深各三間,單簷歇山頂,鬥栱五鋪作雙抄計心造,梁架為徹上露明造,結構規整,殿頂琉璃剪邊,前有月臺。明倫堂及東西廂房不存。

狐突廟

地址:清徐縣西馬峪村

為紀念春秋時晉國大夫狐突而建。廟始建于金明昌元年(1190年),元至元二十六年(1298年)重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增補擴建。廟址坐北朝南,由兩進院落組成。現存獻殿、正殿與碑廊等建築,占地面積1875平方米。

獻殿面寬七間,進深六椽,單簷硬山頂,布灰筒瓦覆蓋,琉璃剪邊,鬥栱三踩單昂,明間平身科鬥栱出45度斜昂。殿之明間辟板門,餘間皆裝直欞窗。殿內山牆繪壁畫60餘平方米,內容為利應侯布雨、回宮圖。

正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明嘉靖年間擴建為前後二室,前為朝堂,後為寢宮。前殿為卷棚懸山頂,後殿單簷歇山頂,以勾連搭形式相連接。殿內現存元代彩塑8尊,狐突夫婦像高2米端坐中央,兩側為侍女像6尊,高1米。前簷明間懸“三晉名臣”橫匾一方。左有配殿,內各塑黑白龍王夫婦坐像。獻殿及兩側碑廊共存歷代石碑18通,詳細記載了狐突事蹟及狐突廟建制沿革。

2006年5月,狐突廟作為宋至清時期的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清徐堯廟

地址:清徐縣孟封鄉堯城村

古稱陶唐城,始建無考。廟坐北朝南,南北長60米,東西寬70米,總面積4200平方米。現存建築有帝堯殿、九連洞、娘娘殿、狐仙樓、藏經樓、樂台等。其中帝堯殿為明代建築,餘皆清代所建。帝堯殿面闊、進深各五間,平面為正方形,重簷歇山頂。

清泉寺(第四批省保)

地址:清徐縣清源鎮平泉村

因寺前清泉晝夜長流,故名。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四年(1365年),明清時期屢有修葺。寺依山而建,分為三院。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觀音閣、正殿、五福洞、九蓮洞等。

大雄寶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簷歇山頂,殿內正中塑主佛像三尊,周圍有木雕像二十餘尊。觀音閣為雙層樓閣式重簷歇山頂建築,下層四周圍廊,上層塑有蓮台坐佛觀音,蓮台下塑四大天王像。

清徐香岩寺(第四批省保)

地址:清徐縣馬峪鄉東馬峪村

俗名無梁殿,創建于金明昌元年(1190年),明、清時期屢有修葺。寺依山而建,主體建築為石結構無梁殿三座,由東到西依次排列,分別為地藏殿、釋迦殿和觀音殿。占地面積約3600平方米。三大殿外簷均施仿木石構件,殿內四角石雕單翹斗拱,其殿頂用抹棱石樑由大到小逐層迭澀成八角藻井,不用梁架,故稱:“無梁殿”。

嚴香寺(第二批省保)

地址:清徐縣西馬峪鄉都溝村

又名都溝石窟。據清源縣誌載,宋元祐三年(1088年)十月十五日鑿出石洞。北宋紹聖年間(1094-1098年)在洞外建慈雲禪寺,形成禮拜窟與附近建禪院的石窟寺院組合。清末更名為嚴香寺,此後屢有增修,建玉泉閣、羅漢堂、龍王廟、觀音閣等建築。現寺院已廢,僅存小型洞窟五處和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慈雲禪寺重修碑一通。

石窟坐北朝南,在長10米、寬5米的崖面上開鑿東、西二窟。西窟僅鑿大樣未完成。東窟稱千佛洞,面寬5米,進深3米,高3米,平面方形,三壁三龕式。窟門兩側雕抹楞方柱,有門梁及尖拱龕楣,盝頂,中心部分雕藻井。三壁均雕一佛二菩薩,著通肩袈裟,佛結跏跌坐,作說法印。菩薩頭戴花冠,項佩纓珞,造像面目清秀,體形俊俏,宋風濃郁。壁面浮雕小佛像1200餘尊,以纏枝紋相連。寺基大殿后崖面上另有三窟,造像己毀,中窟“元祐三年十月十一日開洞,元祐四年七月□六日畢功”的題記仍清晰可辨,為石窟斷代提供了確鑿的依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