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馮驥才:丟文化搞經濟,西方人眼裡我們只是暴發戶

[摘要]商業文明、現代化、工業化、全球化又進來, 我們自己的文化一直是一堆碎片, 我們現在要找到自己。

馮驥才在全國政協會議上

“文化旅遊產業可以搞, 但必須承擔社會責任, 不能為了賺錢過分開發旅遊把古村落都毀滅了。 ”

在3月召開的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記者會上, 著名作家、全國政協委員馮驥才, 就傳統村落保護回答了記者提問。 馮驥才說, 國家應該建立一個機制, 鄉村旅遊開發必須以保護為前提, 要有以保護為基礎的旅遊發展規劃, 這應是硬性的約束, 因為傳統村落並不只是供這代人消費,

還要留給後代, 不能讓積澱了數千年的傳統村落在這代人手裡被破壞。

“這幾年城市化進程加劇, 中國每天消失80個到100個村落, 所以我們當時提出了傳統村落保護問題, 推出了4000多個村落的傳統村落名錄。 但這些村莊選出來之後, 我們發現一些問題, 村民希望能夠脫貧, 而脫貧最快、來錢最快的就是旅遊, 於是紛紛打算開展旅遊。 ”

這些年, 出現了鄉村旅遊熱和民宿開發熱, 大資本和商業集團進入農村, 大量的熱錢跑到農村去了, 唯商業導向唯利益至上, 但這些投資和開發經營面臨很多問題:一是缺少保護村落的計畫、措施, 村民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村落文化特色, 很多古村因此變得面目全非, 大量被破壞。

一些村落的管理權已落入投資方手中;國家制定的各項保護措施得不到有力的執行。

在經過模式化的旅遊開發之後, 傳統村落正出現雷同化、同質化、商品化。 原有的村落文化被肢解、異化和歪曲。 新一輪的破壞已經出現, 如不加強有力和有效的管理, 大批列入國家名錄的傳統村落就會得而復失。

馮驥才呼籲政府部門出臺規章制度, 對古村落旅遊開發進行精細化管理, 建立國家對傳統村落開展旅遊的批准機制, 凡列入國家名錄的傳統村落應向國家管理部門提出申請, 未經批准不能開展旅遊, 而且要按照國家的保護規定與標準制定嚴格的保護規劃和旅遊規劃, 報請國家管理部門核准。

“這些村落現在就剩下4000多個了,

地方政府要説明老百姓解決硬體設施問題, 比如上下水、暖氣管道、電網等現代化生活設施, 讓老百姓住在村落裡, 能夠賺到足夠的錢, 留在村裡生活。 只有原住民還住在村落, 村落才能保護下來。 ”

從2002年開始, 馮驥才全身心投入對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 發起並主持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 對現代社會進程中瀕臨滅絕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進行普查和保護, 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 被譽為“中國民間文化的守望者”。

作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龍頭專案, 由馮驥才主持的歷時9年的對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全國木版年畫的普查、搶救和科學整理工作, 在本月中旬剛剛畫上圓滿句號, 22卷大型圖文集《中國木版年畫集成》和14卷本的《中國木版年畫傳承人口述史叢書》全部出版完畢。

馮驥才的工作包括, 中國56個民族的民間藝術進行“地毯式”的登記、拍照、錄影;出版2000多個民俗縣集本;出版120卷中國民間美術全集;出版中國民俗民間藝術分佈地圖冊;向聯合國推薦一批文化遺產名單;命名一批文化藝術之鄉……

民間文化從整體上區分為民俗、民間文學、民間藝術三個部分。 民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可目前在國內, 無論是生存環境還是研究環境都非常惡劣:存活這些民間藝術的縣鄉鎮不關心, 他們在意的是脫貧致富;在城市管理者看來, 民間文化差不多等同農村習俗, 他們想的是如何把城市建設得同國外一樣;政府沒有頒佈任何法律保護民間文化,

幾十年裡只是出席了一些規章制度, 中國知識份子精英關心的是如何同世界接軌, 他們喜歡的差不多全部是西方外來的高雅文化。

對民間文化馮驥才打了個比方:“如果說精英文化是父親的文化, 那麼民間文化就是母親的文化, 它是母體, 是民族的根。 兩部分同等重要, 相互不能代替。 ”馮驥才具體闡述說, 民間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半。

如果說我們民族的精神思想的傳統在精英和典籍的文化裡, 那麼我們民族的情感與個性便由民間文化鮮明而直接地表現出來。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實際上都包含著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精英文化, 一方面是民間文化, 民間文化是廣大群眾自己創造的文化, 是源頭,是根,它是一個民族情感和理想的載體,是和生活融為一體的。

由於種種原因,民間文化並沒有處在與精英文化同等的位置上。它們大多憑藉口傳心授、以相當脆弱的方式代代相傳。由於民間文化長期不被重視,也沒有從文化上、從全球化的背景上來看待這個“中華文化的一半”。時至今日,我們對於民間文化的整體狀況缺乏足夠的瞭解,也沒有完整是統計數字,國家也沒有完整的檔案庫。

馮驥才認為形成目前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一是當前我們正經歷工業化的轉變,原來的傳統文化正在失散;二是在目前的中西文化衝突中,一些國人缺少傳統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儘管民間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弱勢文化的大氛圍下,人們存在著對民間文化的一種輕視。三是我國目前還沒有一部《文化保護法》。比如皇宮精美的建築屬於保護範圍,而民居這類建築就不在保護之列。

正是在這樣的思考下,坐在書齋裡的馮驥才心急如焚,再也忍不住,走到了現實世界裡,為文化保護而奔走呼喊。從城市的建築到鄉間的民俗,由天津到全國,從中國到國外,馮驥才關注的視野越來越寬廣。

“如果我們到中華大地上跑一跑,就會看到我們的文化多麼繽紛與迷人,人民多麼智慧,多麼心靈手巧,多麼富於才華;同時也會看到它們面臨著失傳,受到漠視,眼看著曲終人散,人亡藝絕。每一分鐘,我們的田野裡、山坳裡、深邃的民間,都有一些民間文化及其遺產死去,失卻得無聲無息。在歷史上,我們對龐大、燦爛的民間文化缺乏整理,家底不清。所以我們有責任對迅速消失的民間文化進行搶救,把它整理出來,建立起民間的《四庫全書》。所以搶救中國民間文化遺產一刻也不能等,這是不能拒絕的神聖使命。我們文化工作者應當明確一個問題,不要以為我們是文化的救世主,我們只是文化遺產的責任人。因為任何一代文化人,都有責任把先輩創造的文化精華保護好,交給下一代。”

馮驥才認為,從目前的情況看,搶救應當擺在研究的前面,因為這些文化一旦消失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法國在1964年瑪律羅任文化部部長的時候搞過一次文化大普查,大到教堂,小到羹勺,悉數登記。在這個行動完成以後,法國人把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日設為文化遺產日。繼法國之後,歐洲其它的國家也設立了遺產日。

馮驥才說,“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我們也應該對自己的文化遺產頂禮膜拜,對自己的文化創造、文化積累有一種自豪感和光榮感。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文化封閉起來,但也不能因此丟掉自己的文化。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要強化我們的文化主體,培育我們的民族精神。我想,這才是民間文化搶救工程的意義所在,我們把這一切都完成了,我們才能松一口氣地說,我們把5000年先人創造的文化全部擁進懷中。如果我們沒有做到,後人恐怕連其中的一半也不可能再見到。”

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很艱難

記者:作為全國政協常委,關於文化遺產保護,你在這些年裡有哪些成功的提案?

馮驥才:我認為政協委員最重要的還是議政,而不是參政。今年的兩會我提了這個觀點,我說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這兩千多人幫助決策人思辨,我們給他最重要的是提供思想和觀念,而不是說一件具體的事,具體的事我們可以提。但是如果我們把什麼事都放在具體事上,我們容易政績化,還是應該更多的是觀點和思考,就是站在國家的戰略和高度上,站在一個民族的命運上,去思考國家的一些大事,文化上就是國家民族精神的文化的一些事情。

我認為知識份子有三個特點;我說第一篇知識份子必須是獨立立場,我說它不應該符合任何別人的觀點,他應該是自己獨特的獨立的判斷,我說這是我認為是第一點;第二點,必須是逆向思維的,順向思維沒有價值,逆向思維不是說非要跟你對著幹,就是給你提供這樣的一種思維,便於你思辨;第三個就是前瞻性,我說前瞻性一定要跟現實功利發生矛盾,我說希望國家理解,知識份子的最高的價值就是思想,我們把意見提出來,供領導人參考。

現在我覺得,我們還是本著這條原則在做的。

記者:這些年裡你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馮驥才:我現在實際是做兩個工程,一個是我們最早做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這個工程是專家做的,這是一個。這個做的時候是很嚴格的,按照專家設計的一個方式做的,這跟以往都不一樣。舉個例子,比如木板年畫,以往的比如說,這以前做的時候,大部分是美術調查,到一個地方看有什麼畫,技法是什麼技法,瞭解完以後,當地的歷史情況,大致瞭解一下,還是以物質性的年畫為主,這是一種。

我們現在做的是中國民間文化遺產全面普查,它和搶救不一樣了,在農耕文明進入到工業文明這個時期,我們對農耕文明的歷史創造,做個總結式的普查。這個普查跟以往做的都不一樣,比如我們分十個方面,進行全面的一個文化調查。比如說村落歷史,整個村落的歷史的產地史就是它的藝術史,它的遺存分類,鄉村的習俗,工藝流程,工具材料,它的藝人和傳承,就是傳承譜系,他的經營和銷售區域,相關的民間傳說和故事,只有這樣的調查,我們才能把它的文化生命抓住,就是說這個調查,必須是完整、全面、整體的,這樣的調查才能把歷史全部的文化不丟失,全部抓在手裡面,這樣的調查它必須是多學科的,不能光是比如說一些美術的,研究民間美術的專家就行了,它必須要有人類學、民俗學、歷史學、美術學等多方面的專家一塊兒來做,通過文字、錄音、錄影、攝影等手段一起做。

我們的做法是地毯式的普查。比如說我要做這個舞蹈,我把這個舞蹈相關地區要做一個全面調查,然後把這個東西拿出來。做之前我們下做採樣普查,採樣普查完了以後,做普查手冊,然後做人員培訓,是這麼做下來的。

我做中國民協這塊,先做了很多大的專案,比如說中國木板年畫的調查,民間剪紙的調查,唐卡藝術的調查,泥彩塑的調查,各個省的民間美術的調查,民間文學的調查,民間文學的調查,現在基本上已經差不多了,因為這個民間調查,包括民協幾十年來的調查,由於包括史詩,敘事詩、抒情詩、故事、傳說、神話、歌謠、諺語、歇後語,這些部分現在的,我們的就是手抄本和已有本各地方做出來,經過專家整理的八億四千萬字,就是這些東西,能整整放一間屋子,現在叫做資料庫,完了以後我們準備申請聯合國的記憶文化遺產。

一個民族的文學實際分兩部分,一部分是由精英創造的文本的文學;還有一部分是民間集體創造的口頭文學。口頭這一部分如果人們不說就沒有了,所以必須要用文字的方式,甚至用錄影錄音的方式把它記錄下來,然後把它存在資料庫裡面就可靠了。中國的第一部文學《詩經》就是民間口頭文學的一部選集,都是民間創造出來的東西,所以這些史詩,直到現在我們還有發現。

最近我們馬上要出版的苗族長詩,就是我們最近發現的,在貴州西部苗語地區馬山縣,離貴陽不遠,這個地方非常窮,流傳著一個苗族的長詩,打破了過去說中國南方無史詩的說法。我們現在整理出來的第一部分就是一萬兩千行,我們最近就要出版,非常了不起,讀起來很浩蕩,很浩瀚。因為西部苗語很難懂,得譯音,得先錄音下來,然後再把它譯成漢字,這個做了很長時間了,我那個學院也有的研究人員參與做這件事情。

記者:這個領域的保護情況怎麼樣?

馮驥才:現在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現在有很多的文化遺產,在我們確定完非遺的傳人之後,很多的傳承人就去世了。比如說我們的剪紙,很重要的傳承人庫淑蘭去世了,她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人物,這樣的人很多,因為他們七老八十歲了,所以我現在有一個學生專門做八十歲以上的剪花娘子這個專案,因為他們是農耕時期最後一代人。

現在的情況是重申請,輕保護。前年我們國家23項進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那我問你中國剪紙誰保護,什麼辦法保護。中國年畫,一級保護地是49個,二級是41個,加100多個剪紙產地誰統一保護?用什麼辦法保護,保護誰?標準是什麼?誰檢查?沒有。中國書法進入了世界文化遺產了,誰保護?哪個部門保護?這些全部是空白,因為每一級政府完成政績以後,就沒人再管這事了。

飲料、涼茶、酒,食品不能申非遺

記者:你認為文化遺產應該不應該進入文化產業?

馮驥才:我覺得是,還要是針對每一項具體的遺產,比如說我覺得真正的代表一個民族實驗性的東西,就不能進入產業。進入產業和產業化是兩個概念,這個我講的很清楚,文化產業有一個特定的指定,能夠用工業化時代的大規模生產的方式,面向大眾消費物件的這種經營性、服務性的行業叫文化產業。這個文化產業過去中國沒有。

那今天我們進入了一個工業時代,我們搞文化產業,這完全是正當的,是應該做的,而且也應該大力去做。而且這個做還不是一個國家做,是應該企業做,是應該企業來做文化產業,不是國家來做,是應該企業大力的應該做這個文化產業。但是文化產業我覺得必須要按照文化的規律來做,就是文化產業的規律來做。

我覺得文化產業最重要的是兩條,第一條是創意,文化產業因為你要按照商業的規律,要不斷的有新的東西吸引人,人才能去花錢,才能去消費,所以要不斷的創造新的東西,就像我們經常看到的動漫的,美國的電影一樣,不斷要有新的東西,比如說阿凡達提出一個新的技術來,如果沒有這個技術,人家也不會花那麼多的錢,所以這個創意非常重要。

第二個我覺得就是,這種良性的一個市場的競爭和開拓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炒作或者其他的方式。往往你要用一個非正常的手段,我覺得它不會建立一個很好的文化產業,文化產業得有一個產業的氛圍,這個氛圍是市場,就是一個健康、良性的積極的,那麼一個競爭和開拓的市場。

另外我覺得文化產業本質還是一個產業,但因為它文化的性質,它也對社會賦有文化的責任,因為你面對更大更多的消費物件。我覺得美國和日本的文化產業,在國家精神和國家形象推廣宣傳方面,實際也幫了國家的忙,推崇國家的一些價值觀。

記者:同時你又說,文化裡有一部分是可以產業化,有一部分不能產業化,這個標準是什麼?

馮驥才:比如說,我覺得精神性的東西就不能產業化。我覺得精神,精神層面的東西就不能產業化。文學的一些書是可以產業化的。它是在創作完了之後,可以打規模印刷傳播,但是文學創作有不能產業化,作品可以市場化,作家的追求不能市場化。但作品到了市場變成圖書了,就可以產業化了,

有些東西比如說實驗性的作品,創作這些東西,有高尚精神追求的東西,有藝術追求的東西是不能產業化的。比如一個劇團賣票,賣票也並不等於是產業,一個賣票不見得,賣票就是一個產業,產業是大規模生產的複製的那樣的東西,賣票不等於產業,比如說你的話劇,一個戲的話,你得反復的折騰它,得分咐才能在舞臺上立住了,你的茶館做了多少年才把它立起來。如果只是要求它的經濟效益的話,那它不可能精益求精,作品的原創力一定要萎縮。

記者:文化政績化的弊端,這是一個問題。比如說現在名人故里之爭,包括曹操墓之爭,孔子是哪裡人,梁祝的故里在哪裡,祭孔、皇帝、神農,怎麼看這個問題?

馮驥才:我覺得先不說解決,我先說它的危害。第一個危害我覺得它是反文化的,它是我們的文化,不是作為一個我們國家的民族的精神和靈魂而存在,而是為了一種利益服務。

第二個,我覺得它全部的一種錯誤的價值觀。我認為一個社會來講,政府的價值觀和國家的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國家的價值觀,像我們這個社會,如果要是說官員的價值觀,政府的價值觀是錯誤的話,對社會的影響,負面要比一般的負面要大得多。

我們的個人價值觀,對社會沒有太大的影響。政府的價值觀,對社會才有影響。如果一切拿文化來精神的,一個人很神聖的東西,來為自己的一個政績服務的話,那麼你就傳佈了一種錯誤的價值觀。對社會來講,它起一個負面的作用。

另外一個,就是讓人們輕視了我們自己的文化,對我們的文化沒有一種尊崇感,沒有一種敬畏,沒有一種神聖感。一個民族的,任何一個民族,我們的古代還是敬惜字紙啊,是吧,我們一張紙,字紙,一張寫字的紙都不能隨便往底下扔。

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書香門第,他有一種對文化的尊重,它對文化,他以這個文化的神聖為他自己的一個驕傲。如果你一個政府拿文化你可以隨便賺錢,你可以隨便折騰,為了自己一個政績,為了自己個利益,然後你隨便那麼折騰,所有人都會輕視你的文化,你的文化可以胡來了。所以我覺得,它對於全民的,所以這種反文化,對整個的社會,尤其對一個社會的精神,一個全民的氣質,文明的這種品位是一個很大的傷害。

一百多年了,我們跟著西方走卻遺忘了自己

記者:中國有那麼多大學、研究所、社科院,還有文化、宣傳系統,那麼多的專家學者,為什麼沒有介入到文化遺產保護中來,而是靠你這樣一個作家在呼喊、行動?

馮驥才:我覺得這方面國家沒有計劃,所以中國的民間文化,自己在慢慢瓦解。我負責任的講一句話,現在非物質遺產有一千多項了,但是 80%的遺產後面,沒有研究專家。比如說年畫,目前是22個大產地,真正後面的專家也就是四五個。

沒有專家,沒有研究標準。沒有標準,就沒有辦法判斷他的價值和意義。更別說那些少數民族地區的歌舞、音樂,那後面全都沒有專家。這跟日本不一樣,每一個文化產業後面都有一群專家。

比如中國的木板年畫,我們這次出版了《俄羅斯木板年畫集》,都是從俄羅斯找到的,俄羅斯收藏了將近8000張中國年畫,比中國收藏量還大。我們對俄羅斯的中國年畫整個做了一個調查,這本書出版以後,俄羅斯已經發表了四篇俄羅斯學者寫的文章,但中國國內沒有一篇研究文章。

其實,這個東西很有學術價值,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諸於世,但我們國內的學者,對它沒有學術興趣,因為他寫這樣的研究文章,沒有多少人看,對他評職稱也沒有多少用。這也意味著這些東西在社會上沒有價值,它沒有一個架子可以擺你這個東西。

記者:這是否說明我們不重視自己的文化,所以在制度上沒有設計和安排。

馮驥才:我覺得現在國家的文化結構、學術結構有問題。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的民間文化,你沒有學術的權威,你沒有學術部門和學術機構,沒有非常重要的刊物,沒有一批非常好的專家為它去敬業的研究。在中國傳統的文化領域裡,我們看不見學術界。

所以我有一次在政協的會議上,我講了一句話:我們現在還有學術界,有文化界嗎,有哲學界嗎?

我們知識界一定要國家投那麼多錢嗎?比如說羅馬,是羅馬歌劇院重要,還是Takelot重要?你說維也納,到底是維也納歌劇院重要,還是卡來揚和莫劄特重要?中國五四運動的時候,當時政府給文化沒投錢,為什麼四五運動能出魯郭茅巴老曹,能出那麼多的藝術家?

我說藝術家還是我們自身的問題。時代的脊樑不是給你,國家給你創造條件,時代的脊樑是你自己背負自己承擔,我們如果自己的時代裡面,我們的知識份子,我們自己不能承擔這個時代的話。我們非得政府給我們一個什麼職務,或者什麼一個地位,給我們發動多少錢,給我們多少資金,我們才能做的話,我們實際上不是知識份子。你說是不是?我覺得還得有一批中國的知識份子,應該有一種承擔的精神。但是很不幸,現在這樣的人很少。

記者:你怎麼看待這樣一個現實:在中國的文化機構和學術機構裡,研究西方的機構數量遠遠超過研究中國的機構,我們有那麼多美國研究中心,歐洲研究中心,卻很少研究自己的文化;即使有這樣的研究機構,我們重視的都是帝王、廟堂文化,很少有研究社會文化、地域文化、民間文化的。好象民間文化,就不值得研究和保護。

馮驥才:我覺得這個現實有歷史的原因。我覺得歷史一般來講是輕視民間的東西,因為民間文化是大眾創造的,而且是在生活中的不斷改變的東西,不斷的隨著生活千變萬化,它跟精英文化、廟堂文化還是有很大不同的。

我現在做民間文化保護,但是我一直持這樣的觀點:民間創造,精英挑選,在一個時代裡面,完全把民間文化裡頭的東西全部保護起來也不行,還得是用知識份子、精英的眼光來挑選一些民間文化的東西保護起來,它是具有審美價值的,這種判斷我覺得還是需要一種精英的眼光,從歷史的角度出發,把民間文化裡那些精華提升出來。因為它民間文化往往是這樣,就是連文化的創造者,自己並不知道它的文化價值,這是民間文化普遍存在的問題。

這個問題非常重要,西方人眼裡的中國,一個時代是李約瑟那樣的理解,認為中國是一個雍容大氣,寧靜、寬和,有東方神秘主義的那樣一個國度。然後清末時期,外國傳教士到中國來,他們目睹了中國從盛到衰的過程,中國物質上由地大物博到貧窮,在這個時期裡頭,中國人在這種環境下的劣根性全表現出來了,正好被傳教士看在眼裡記下來了。所以在當時西方傳教士寫到文章裡頭,全都是魯迅當時批評中國人的那些不好的東西。

我後來寫過一篇文章,談魯迅的功與過,在當時引起很大的爭論。我認為魯迅當時沒有思想武器,他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他從亞瑟史密斯那兒把他們嘲笑中國人的劣根性拿過來,來抨擊中國人,可是他批判事物的角度,恰恰都代表的是西方人的東方觀。這個問題,到今天我們得思辨一下,如果不擺脫這個看問題的角度,會老認為我們有問題。

去年,我參加香港書展,一天吃飯的時候,杜維明在門口等我,我們一塊兒吃早點,他第一句就問我:“馮先生我問你一句話,為什麼東西一比較的時候,我們先說自己的不好,我們好象很少說我們自己是好的,總說我們自己不好的地方,為什麼?

當時我回答說:“杜先生你提到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找個時間咱倆對話吧,我覺得五四運動時,魯迅對中國人的看法,對革命性的看法,特別值得我們再反思。我覺得魯迅在那個時代對中國的人文性批判,我覺得是非常了不起的,非常有勇氣。但這種批判很容易跟西方人的東方觀(薩伊德說的東方主義)混淆到一起。這種西方人的東方觀到今天,仍然在發揮作用,後來在張藝謀的電影獲獎裡面起了很大的作用。這裡面有特別多的問題,我們需要把它摘清楚了,然後我們才能夠非常從容的面對自己,面對中國文化和中國未來。

現在,中國經濟上好像起來了,覺得跟西方可以牛一下了,但是文化上,我覺得如果弄不清楚的話,我們這種牛仍然是暴發戶似的,因為我們並不知道自己好在什麼地方。”

我這些年在中國民間文化領域做 了太多的事情,我一直想找一個時間出來一下,在精英文化領域裡做一點事情,特別是對於中國文化的整理上,包括這個問題的整理上再做一點工作。

從清代的,從鴉片戰爭以來,開始是外國人打自己,後來文化革命時是自己打自己,一直打得自己體無完膚,甚至打到粉身碎骨的地步。然後又進入改革開放,商業文明、現代化、工業化、全球化又進來,我們自己的文化一直是一堆碎片,我們現在要找到自己。

如果我們老找不到自己,我們在西方人眼裡,永遠是個暴發戶。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用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是源頭,是根,它是一個民族情感和理想的載體,是和生活融為一體的。

由於種種原因,民間文化並沒有處在與精英文化同等的位置上。它們大多憑藉口傳心授、以相當脆弱的方式代代相傳。由於民間文化長期不被重視,也沒有從文化上、從全球化的背景上來看待這個“中華文化的一半”。時至今日,我們對於民間文化的整體狀況缺乏足夠的瞭解,也沒有完整是統計數字,國家也沒有完整的檔案庫。

馮驥才認為形成目前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一是當前我們正經歷工業化的轉變,原來的傳統文化正在失散;二是在目前的中西文化衝突中,一些國人缺少傳統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儘管民間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弱勢文化的大氛圍下,人們存在著對民間文化的一種輕視。三是我國目前還沒有一部《文化保護法》。比如皇宮精美的建築屬於保護範圍,而民居這類建築就不在保護之列。

正是在這樣的思考下,坐在書齋裡的馮驥才心急如焚,再也忍不住,走到了現實世界裡,為文化保護而奔走呼喊。從城市的建築到鄉間的民俗,由天津到全國,從中國到國外,馮驥才關注的視野越來越寬廣。

“如果我們到中華大地上跑一跑,就會看到我們的文化多麼繽紛與迷人,人民多麼智慧,多麼心靈手巧,多麼富於才華;同時也會看到它們面臨著失傳,受到漠視,眼看著曲終人散,人亡藝絕。每一分鐘,我們的田野裡、山坳裡、深邃的民間,都有一些民間文化及其遺產死去,失卻得無聲無息。在歷史上,我們對龐大、燦爛的民間文化缺乏整理,家底不清。所以我們有責任對迅速消失的民間文化進行搶救,把它整理出來,建立起民間的《四庫全書》。所以搶救中國民間文化遺產一刻也不能等,這是不能拒絕的神聖使命。我們文化工作者應當明確一個問題,不要以為我們是文化的救世主,我們只是文化遺產的責任人。因為任何一代文化人,都有責任把先輩創造的文化精華保護好,交給下一代。”

馮驥才認為,從目前的情況看,搶救應當擺在研究的前面,因為這些文化一旦消失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法國在1964年瑪律羅任文化部部長的時候搞過一次文化大普查,大到教堂,小到羹勺,悉數登記。在這個行動完成以後,法國人把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日設為文化遺產日。繼法國之後,歐洲其它的國家也設立了遺產日。

馮驥才說,“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我們也應該對自己的文化遺產頂禮膜拜,對自己的文化創造、文化積累有一種自豪感和光榮感。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文化封閉起來,但也不能因此丟掉自己的文化。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要強化我們的文化主體,培育我們的民族精神。我想,這才是民間文化搶救工程的意義所在,我們把這一切都完成了,我們才能松一口氣地說,我們把5000年先人創造的文化全部擁進懷中。如果我們沒有做到,後人恐怕連其中的一半也不可能再見到。”

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很艱難

記者:作為全國政協常委,關於文化遺產保護,你在這些年裡有哪些成功的提案?

馮驥才:我認為政協委員最重要的還是議政,而不是參政。今年的兩會我提了這個觀點,我說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這兩千多人幫助決策人思辨,我們給他最重要的是提供思想和觀念,而不是說一件具體的事,具體的事我們可以提。但是如果我們把什麼事都放在具體事上,我們容易政績化,還是應該更多的是觀點和思考,就是站在國家的戰略和高度上,站在一個民族的命運上,去思考國家的一些大事,文化上就是國家民族精神的文化的一些事情。

我認為知識份子有三個特點;我說第一篇知識份子必須是獨立立場,我說它不應該符合任何別人的觀點,他應該是自己獨特的獨立的判斷,我說這是我認為是第一點;第二點,必須是逆向思維的,順向思維沒有價值,逆向思維不是說非要跟你對著幹,就是給你提供這樣的一種思維,便於你思辨;第三個就是前瞻性,我說前瞻性一定要跟現實功利發生矛盾,我說希望國家理解,知識份子的最高的價值就是思想,我們把意見提出來,供領導人參考。

現在我覺得,我們還是本著這條原則在做的。

記者:這些年裡你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馮驥才:我現在實際是做兩個工程,一個是我們最早做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這個工程是專家做的,這是一個。這個做的時候是很嚴格的,按照專家設計的一個方式做的,這跟以往都不一樣。舉個例子,比如木板年畫,以往的比如說,這以前做的時候,大部分是美術調查,到一個地方看有什麼畫,技法是什麼技法,瞭解完以後,當地的歷史情況,大致瞭解一下,還是以物質性的年畫為主,這是一種。

我們現在做的是中國民間文化遺產全面普查,它和搶救不一樣了,在農耕文明進入到工業文明這個時期,我們對農耕文明的歷史創造,做個總結式的普查。這個普查跟以往做的都不一樣,比如我們分十個方面,進行全面的一個文化調查。比如說村落歷史,整個村落的歷史的產地史就是它的藝術史,它的遺存分類,鄉村的習俗,工藝流程,工具材料,它的藝人和傳承,就是傳承譜系,他的經營和銷售區域,相關的民間傳說和故事,只有這樣的調查,我們才能把它的文化生命抓住,就是說這個調查,必須是完整、全面、整體的,這樣的調查才能把歷史全部的文化不丟失,全部抓在手裡面,這樣的調查它必須是多學科的,不能光是比如說一些美術的,研究民間美術的專家就行了,它必須要有人類學、民俗學、歷史學、美術學等多方面的專家一塊兒來做,通過文字、錄音、錄影、攝影等手段一起做。

我們的做法是地毯式的普查。比如說我要做這個舞蹈,我把這個舞蹈相關地區要做一個全面調查,然後把這個東西拿出來。做之前我們下做採樣普查,採樣普查完了以後,做普查手冊,然後做人員培訓,是這麼做下來的。

我做中國民協這塊,先做了很多大的專案,比如說中國木板年畫的調查,民間剪紙的調查,唐卡藝術的調查,泥彩塑的調查,各個省的民間美術的調查,民間文學的調查,民間文學的調查,現在基本上已經差不多了,因為這個民間調查,包括民協幾十年來的調查,由於包括史詩,敘事詩、抒情詩、故事、傳說、神話、歌謠、諺語、歇後語,這些部分現在的,我們的就是手抄本和已有本各地方做出來,經過專家整理的八億四千萬字,就是這些東西,能整整放一間屋子,現在叫做資料庫,完了以後我們準備申請聯合國的記憶文化遺產。

一個民族的文學實際分兩部分,一部分是由精英創造的文本的文學;還有一部分是民間集體創造的口頭文學。口頭這一部分如果人們不說就沒有了,所以必須要用文字的方式,甚至用錄影錄音的方式把它記錄下來,然後把它存在資料庫裡面就可靠了。中國的第一部文學《詩經》就是民間口頭文學的一部選集,都是民間創造出來的東西,所以這些史詩,直到現在我們還有發現。

最近我們馬上要出版的苗族長詩,就是我們最近發現的,在貴州西部苗語地區馬山縣,離貴陽不遠,這個地方非常窮,流傳著一個苗族的長詩,打破了過去說中國南方無史詩的說法。我們現在整理出來的第一部分就是一萬兩千行,我們最近就要出版,非常了不起,讀起來很浩蕩,很浩瀚。因為西部苗語很難懂,得譯音,得先錄音下來,然後再把它譯成漢字,這個做了很長時間了,我那個學院也有的研究人員參與做這件事情。

記者:這個領域的保護情況怎麼樣?

馮驥才:現在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現在有很多的文化遺產,在我們確定完非遺的傳人之後,很多的傳承人就去世了。比如說我們的剪紙,很重要的傳承人庫淑蘭去世了,她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人物,這樣的人很多,因為他們七老八十歲了,所以我現在有一個學生專門做八十歲以上的剪花娘子這個專案,因為他們是農耕時期最後一代人。

現在的情況是重申請,輕保護。前年我們國家23項進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那我問你中國剪紙誰保護,什麼辦法保護。中國年畫,一級保護地是49個,二級是41個,加100多個剪紙產地誰統一保護?用什麼辦法保護,保護誰?標準是什麼?誰檢查?沒有。中國書法進入了世界文化遺產了,誰保護?哪個部門保護?這些全部是空白,因為每一級政府完成政績以後,就沒人再管這事了。

飲料、涼茶、酒,食品不能申非遺

記者:你認為文化遺產應該不應該進入文化產業?

馮驥才:我覺得是,還要是針對每一項具體的遺產,比如說我覺得真正的代表一個民族實驗性的東西,就不能進入產業。進入產業和產業化是兩個概念,這個我講的很清楚,文化產業有一個特定的指定,能夠用工業化時代的大規模生產的方式,面向大眾消費物件的這種經營性、服務性的行業叫文化產業。這個文化產業過去中國沒有。

那今天我們進入了一個工業時代,我們搞文化產業,這完全是正當的,是應該做的,而且也應該大力去做。而且這個做還不是一個國家做,是應該企業做,是應該企業來做文化產業,不是國家來做,是應該企業大力的應該做這個文化產業。但是文化產業我覺得必須要按照文化的規律來做,就是文化產業的規律來做。

我覺得文化產業最重要的是兩條,第一條是創意,文化產業因為你要按照商業的規律,要不斷的有新的東西吸引人,人才能去花錢,才能去消費,所以要不斷的創造新的東西,就像我們經常看到的動漫的,美國的電影一樣,不斷要有新的東西,比如說阿凡達提出一個新的技術來,如果沒有這個技術,人家也不會花那麼多的錢,所以這個創意非常重要。

第二個我覺得就是,這種良性的一個市場的競爭和開拓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炒作或者其他的方式。往往你要用一個非正常的手段,我覺得它不會建立一個很好的文化產業,文化產業得有一個產業的氛圍,這個氛圍是市場,就是一個健康、良性的積極的,那麼一個競爭和開拓的市場。

另外我覺得文化產業本質還是一個產業,但因為它文化的性質,它也對社會賦有文化的責任,因為你面對更大更多的消費物件。我覺得美國和日本的文化產業,在國家精神和國家形象推廣宣傳方面,實際也幫了國家的忙,推崇國家的一些價值觀。

記者:同時你又說,文化裡有一部分是可以產業化,有一部分不能產業化,這個標準是什麼?

馮驥才:比如說,我覺得精神性的東西就不能產業化。我覺得精神,精神層面的東西就不能產業化。文學的一些書是可以產業化的。它是在創作完了之後,可以打規模印刷傳播,但是文學創作有不能產業化,作品可以市場化,作家的追求不能市場化。但作品到了市場變成圖書了,就可以產業化了,

有些東西比如說實驗性的作品,創作這些東西,有高尚精神追求的東西,有藝術追求的東西是不能產業化的。比如一個劇團賣票,賣票也並不等於是產業,一個賣票不見得,賣票就是一個產業,產業是大規模生產的複製的那樣的東西,賣票不等於產業,比如說你的話劇,一個戲的話,你得反復的折騰它,得分咐才能在舞臺上立住了,你的茶館做了多少年才把它立起來。如果只是要求它的經濟效益的話,那它不可能精益求精,作品的原創力一定要萎縮。

記者:文化政績化的弊端,這是一個問題。比如說現在名人故里之爭,包括曹操墓之爭,孔子是哪裡人,梁祝的故里在哪裡,祭孔、皇帝、神農,怎麼看這個問題?

馮驥才:我覺得先不說解決,我先說它的危害。第一個危害我覺得它是反文化的,它是我們的文化,不是作為一個我們國家的民族的精神和靈魂而存在,而是為了一種利益服務。

第二個,我覺得它全部的一種錯誤的價值觀。我認為一個社會來講,政府的價值觀和國家的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國家的價值觀,像我們這個社會,如果要是說官員的價值觀,政府的價值觀是錯誤的話,對社會的影響,負面要比一般的負面要大得多。

我們的個人價值觀,對社會沒有太大的影響。政府的價值觀,對社會才有影響。如果一切拿文化來精神的,一個人很神聖的東西,來為自己的一個政績服務的話,那麼你就傳佈了一種錯誤的價值觀。對社會來講,它起一個負面的作用。

另外一個,就是讓人們輕視了我們自己的文化,對我們的文化沒有一種尊崇感,沒有一種敬畏,沒有一種神聖感。一個民族的,任何一個民族,我們的古代還是敬惜字紙啊,是吧,我們一張紙,字紙,一張寫字的紙都不能隨便往底下扔。

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書香門第,他有一種對文化的尊重,它對文化,他以這個文化的神聖為他自己的一個驕傲。如果你一個政府拿文化你可以隨便賺錢,你可以隨便折騰,為了自己一個政績,為了自己個利益,然後你隨便那麼折騰,所有人都會輕視你的文化,你的文化可以胡來了。所以我覺得,它對於全民的,所以這種反文化,對整個的社會,尤其對一個社會的精神,一個全民的氣質,文明的這種品位是一個很大的傷害。

一百多年了,我們跟著西方走卻遺忘了自己

記者:中國有那麼多大學、研究所、社科院,還有文化、宣傳系統,那麼多的專家學者,為什麼沒有介入到文化遺產保護中來,而是靠你這樣一個作家在呼喊、行動?

馮驥才:我覺得這方面國家沒有計劃,所以中國的民間文化,自己在慢慢瓦解。我負責任的講一句話,現在非物質遺產有一千多項了,但是 80%的遺產後面,沒有研究專家。比如說年畫,目前是22個大產地,真正後面的專家也就是四五個。

沒有專家,沒有研究標準。沒有標準,就沒有辦法判斷他的價值和意義。更別說那些少數民族地區的歌舞、音樂,那後面全都沒有專家。這跟日本不一樣,每一個文化產業後面都有一群專家。

比如中國的木板年畫,我們這次出版了《俄羅斯木板年畫集》,都是從俄羅斯找到的,俄羅斯收藏了將近8000張中國年畫,比中國收藏量還大。我們對俄羅斯的中國年畫整個做了一個調查,這本書出版以後,俄羅斯已經發表了四篇俄羅斯學者寫的文章,但中國國內沒有一篇研究文章。

其實,這個東西很有學術價值,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諸於世,但我們國內的學者,對它沒有學術興趣,因為他寫這樣的研究文章,沒有多少人看,對他評職稱也沒有多少用。這也意味著這些東西在社會上沒有價值,它沒有一個架子可以擺你這個東西。

記者:這是否說明我們不重視自己的文化,所以在制度上沒有設計和安排。

馮驥才:我覺得現在國家的文化結構、學術結構有問題。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的民間文化,你沒有學術的權威,你沒有學術部門和學術機構,沒有非常重要的刊物,沒有一批非常好的專家為它去敬業的研究。在中國傳統的文化領域裡,我們看不見學術界。

所以我有一次在政協的會議上,我講了一句話:我們現在還有學術界,有文化界嗎,有哲學界嗎?

我們知識界一定要國家投那麼多錢嗎?比如說羅馬,是羅馬歌劇院重要,還是Takelot重要?你說維也納,到底是維也納歌劇院重要,還是卡來揚和莫劄特重要?中國五四運動的時候,當時政府給文化沒投錢,為什麼四五運動能出魯郭茅巴老曹,能出那麼多的藝術家?

我說藝術家還是我們自身的問題。時代的脊樑不是給你,國家給你創造條件,時代的脊樑是你自己背負自己承擔,我們如果自己的時代裡面,我們的知識份子,我們自己不能承擔這個時代的話。我們非得政府給我們一個什麼職務,或者什麼一個地位,給我們發動多少錢,給我們多少資金,我們才能做的話,我們實際上不是知識份子。你說是不是?我覺得還得有一批中國的知識份子,應該有一種承擔的精神。但是很不幸,現在這樣的人很少。

記者:你怎麼看待這樣一個現實:在中國的文化機構和學術機構裡,研究西方的機構數量遠遠超過研究中國的機構,我們有那麼多美國研究中心,歐洲研究中心,卻很少研究自己的文化;即使有這樣的研究機構,我們重視的都是帝王、廟堂文化,很少有研究社會文化、地域文化、民間文化的。好象民間文化,就不值得研究和保護。

馮驥才:我覺得這個現實有歷史的原因。我覺得歷史一般來講是輕視民間的東西,因為民間文化是大眾創造的,而且是在生活中的不斷改變的東西,不斷的隨著生活千變萬化,它跟精英文化、廟堂文化還是有很大不同的。

我現在做民間文化保護,但是我一直持這樣的觀點:民間創造,精英挑選,在一個時代裡面,完全把民間文化裡頭的東西全部保護起來也不行,還得是用知識份子、精英的眼光來挑選一些民間文化的東西保護起來,它是具有審美價值的,這種判斷我覺得還是需要一種精英的眼光,從歷史的角度出發,把民間文化裡那些精華提升出來。因為它民間文化往往是這樣,就是連文化的創造者,自己並不知道它的文化價值,這是民間文化普遍存在的問題。

這個問題非常重要,西方人眼裡的中國,一個時代是李約瑟那樣的理解,認為中國是一個雍容大氣,寧靜、寬和,有東方神秘主義的那樣一個國度。然後清末時期,外國傳教士到中國來,他們目睹了中國從盛到衰的過程,中國物質上由地大物博到貧窮,在這個時期裡頭,中國人在這種環境下的劣根性全表現出來了,正好被傳教士看在眼裡記下來了。所以在當時西方傳教士寫到文章裡頭,全都是魯迅當時批評中國人的那些不好的東西。

我後來寫過一篇文章,談魯迅的功與過,在當時引起很大的爭論。我認為魯迅當時沒有思想武器,他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他從亞瑟史密斯那兒把他們嘲笑中國人的劣根性拿過來,來抨擊中國人,可是他批判事物的角度,恰恰都代表的是西方人的東方觀。這個問題,到今天我們得思辨一下,如果不擺脫這個看問題的角度,會老認為我們有問題。

去年,我參加香港書展,一天吃飯的時候,杜維明在門口等我,我們一塊兒吃早點,他第一句就問我:“馮先生我問你一句話,為什麼東西一比較的時候,我們先說自己的不好,我們好象很少說我們自己是好的,總說我們自己不好的地方,為什麼?

當時我回答說:“杜先生你提到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找個時間咱倆對話吧,我覺得五四運動時,魯迅對中國人的看法,對革命性的看法,特別值得我們再反思。我覺得魯迅在那個時代對中國的人文性批判,我覺得是非常了不起的,非常有勇氣。但這種批判很容易跟西方人的東方觀(薩伊德說的東方主義)混淆到一起。這種西方人的東方觀到今天,仍然在發揮作用,後來在張藝謀的電影獲獎裡面起了很大的作用。這裡面有特別多的問題,我們需要把它摘清楚了,然後我們才能夠非常從容的面對自己,面對中國文化和中國未來。

現在,中國經濟上好像起來了,覺得跟西方可以牛一下了,但是文化上,我覺得如果弄不清楚的話,我們這種牛仍然是暴發戶似的,因為我們並不知道自己好在什麼地方。”

我這些年在中國民間文化領域做 了太多的事情,我一直想找一個時間出來一下,在精英文化領域裡做一點事情,特別是對於中國文化的整理上,包括這個問題的整理上再做一點工作。

從清代的,從鴉片戰爭以來,開始是外國人打自己,後來文化革命時是自己打自己,一直打得自己體無完膚,甚至打到粉身碎骨的地步。然後又進入改革開放,商業文明、現代化、工業化、全球化又進來,我們自己的文化一直是一堆碎片,我們現在要找到自己。

如果我們老找不到自己,我們在西方人眼裡,永遠是個暴發戶。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用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