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第二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牌

從1990年成立時的一窮二白, 到被世界免疫學界普遍認可、屢受讚譽, 在中國免疫學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領頭羊”作用, 提升了我國免疫學在國際免疫學領域的競爭力, 引領中國的免疫學術水準由過去的國際排名第19位進入世界前列。

基礎研究

2004年在國際一流的《自然·免疫學》雜誌發表論文, 這是該雜誌首次登載我國本土學者研究成果;一項科研成果入選2011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成果轉化

在國內最早開展樹突狀細胞治療腫瘤研究, 研製的原國家I類生物製品“抗原致敏的樹突狀細胞”, 是目前國內唯一進入III期臨床研究的細胞治療製品。

隊伍建設

培養出12名“全國百篇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和多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青學者, 被傳為業界佳話……

我國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來臨之際, 這個依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組建的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慶祝全國科技工作日暨創新爭優獎勵大會”上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牌。

“全國創新爭先獎”是僅次於國家最高科技獎的一個科技人才大獎。

在國際免疫學界發出中國聲音

◆ ◆ ◆

中國免疫學界何時起在全球發出了響亮聲音?大概是從2004年開始。 傳統免疫學認為, 在人體免疫系統中發揮關鍵免疫啟動作用的樹突狀細胞, 一旦成熟並發揮免疫啟動功能後將作為一種終末細胞, 不再具有分化發育能力而走向死亡。 第二軍醫大學免疫學研究團隊通過實驗證明, 在機體內有部分成熟樹突狀細胞最終會進一步分化發育為具有抑制免疫活化作用的新型免疫細胞群體, 從而預防免疫功能過度活化而導致免疫相關性疾病,

維持機體的穩態。 2004年, 該成果以封面論文形式在國際一流的《自然·免疫學》雜誌發表, 這是該雜誌第一次登載我國本土學者研究成果。

此後該雜誌幾乎每年都能刊載中國免疫學研究人員的成果。 近五年, 世界三大頂尖期刊《細胞》《自然》《科學》也開始陸續發表中國本土免疫學研究人員的論文。 在免疫學領域, 世界開始對中國刮目相看。 該團隊發現了20余種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分子, 並獲得國際學術組織的統一命名。 近15年來, 該團隊幾乎每年在基礎免疫學理論方面都會取得新的重要成果。 在國際學術雜誌包括國際頂尖科技學術期刊包括《細胞》《自然》《科學》發表文章230餘篇。 研究成果先後獲得45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其中, 5次入選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侯晉博士等人的科研成果入選2011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團隊帶頭人曹雪濤院士多次受邀在國際一流學術期刊撰寫綜述, 並成為一流雜誌如Cell的編委, 受邀在國際學術會議作大會特邀報告、擔任國際免疫學會聯盟學術大會主席。

“唯一”源自立意高遠不浮躁

◆ ◆ ◆

“我們在中國研究細胞治療最早, 但至今沒有賺錢。 ”團隊資深學者說, 前些年社會上許多單位忙著用細胞治療腫瘤疾病的時候, 我們不為所動, 始終按照自己的科研節奏攻下一個個技術難關。

在臨床應用和科技成果轉化方面, 團隊建設了免疫學實驗樓, 並建成了生物藥物研發中試基地, 在國內最早開展樹突狀細胞瘤苗治療腫瘤患者的研究, 在細胞治療轉化醫學工作方面走了一條艱辛卻踏實並具有示範意義的道路。

他們研製的原國家I類生物製品“抗原致敏的樹突狀細胞”於2001年通過國家藥檢所檢定, 並在國內最先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批准進入I期臨床試驗, 用於治療晚期轉移性腫瘤患者;2009年完成了II期臨床試驗並取得了令人振奮的臨床試驗效果;2012年獲批准進入III期多中心臨床試驗,這是目前國內唯一進入III期臨床研究的細胞治療製品。

十多年來,他們堅持以國際標準規範開展細胞治療臨床研究,參與了國家《幹細胞臨床研究管理辦法(試行)》《幹細胞製劑品質控制及臨床前研究指導原則》等檔起草制定工作,為國內相關產品研發開闢了路徑並起到示範作用。

獲得全國教育成果“特等獎”

◆ ◆ ◆

第二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同類實驗室中體量最小的,有在編科研人員30人。但是,他們的業務水準各個都不同凡響,多個課題組承擔著國家重大科研任務,其中兩個課題組分別得到國家科研資助5000萬元以上。

團隊的發展壯大,得益於這裡具有良好創新學術氛圍和合作共進的團隊文化。他們有敢為人先的志向,強調“把每個人的潛力發揮到極致,把團隊的內耗降到最低。”20年來,幾乎每個週六的上午這裡都舉辦學術活動,由團隊成員講解最近發表的優秀免疫學論文,不僅講科研進展和意義,而且要指出文章的不足。極大拓寬了科學家們的學術視野,讓大家知道國際最前沿的研究在哪裡,以便更清晰地明確自己的科研目標。

團隊負責人、我國自主培養的“土博士”曹雪濤院士,對於學術方向的正確把握和對新的生長點的敏銳洞察,保證了團隊數十年來始終在正確的方向上快速發展。25年來,他帶領團隊年輕人奮發努力,不僅把一個一窮二白的小教研室發展為國際知名的實驗室,更培養和聚集了一批免疫學青年學者。培養出12名獲得“全國百篇博士學位論文”的優秀博士生,培養出了多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青學者。2012年,國際著名《細胞》出版社特刊《聚焦中國》和2014年《科學》雜誌均專門對該團隊進行了介紹。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立足本土培養創新型國際化青年人才模式——《醫學免疫學研究生拔尖創新人才“思行”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被專家評委認為“對其他實驗室具有示範作用”,獲得 2014年國家首屆研究生教育成果獎唯一特等獎。而被譽為“最牛博導”的曹雪濤院士獲得2015年《自然》導師成就獎。

用於治療晚期轉移性腫瘤患者;2009年完成了II期臨床試驗並取得了令人振奮的臨床試驗效果;2012年獲批准進入III期多中心臨床試驗,這是目前國內唯一進入III期臨床研究的細胞治療製品。

十多年來,他們堅持以國際標準規範開展細胞治療臨床研究,參與了國家《幹細胞臨床研究管理辦法(試行)》《幹細胞製劑品質控制及臨床前研究指導原則》等檔起草制定工作,為國內相關產品研發開闢了路徑並起到示範作用。

獲得全國教育成果“特等獎”

◆ ◆ ◆

第二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同類實驗室中體量最小的,有在編科研人員30人。但是,他們的業務水準各個都不同凡響,多個課題組承擔著國家重大科研任務,其中兩個課題組分別得到國家科研資助5000萬元以上。

團隊的發展壯大,得益於這裡具有良好創新學術氛圍和合作共進的團隊文化。他們有敢為人先的志向,強調“把每個人的潛力發揮到極致,把團隊的內耗降到最低。”20年來,幾乎每個週六的上午這裡都舉辦學術活動,由團隊成員講解最近發表的優秀免疫學論文,不僅講科研進展和意義,而且要指出文章的不足。極大拓寬了科學家們的學術視野,讓大家知道國際最前沿的研究在哪裡,以便更清晰地明確自己的科研目標。

團隊負責人、我國自主培養的“土博士”曹雪濤院士,對於學術方向的正確把握和對新的生長點的敏銳洞察,保證了團隊數十年來始終在正確的方向上快速發展。25年來,他帶領團隊年輕人奮發努力,不僅把一個一窮二白的小教研室發展為國際知名的實驗室,更培養和聚集了一批免疫學青年學者。培養出12名獲得“全國百篇博士學位論文”的優秀博士生,培養出了多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青學者。2012年,國際著名《細胞》出版社特刊《聚焦中國》和2014年《科學》雜誌均專門對該團隊進行了介紹。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立足本土培養創新型國際化青年人才模式——《醫學免疫學研究生拔尖創新人才“思行”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被專家評委認為“對其他實驗室具有示範作用”,獲得 2014年國家首屆研究生教育成果獎唯一特等獎。而被譽為“最牛博導”的曹雪濤院士獲得2015年《自然》導師成就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