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蒂勒森來檢驗盟友成色,順便噁心了奧巴馬

【採訪/觀察者網 小婷】

在經歷了三天的奔忙之後, 美國國務卿蒂勒森終於抵達此次東亞之行的最後一站——中國。 然而這三天經歷了什麼, 只有蒂勒森自己知道。 在日本, 他不得不承認:美國的朝鮮政策完全失敗了, 要採取新策略。 在韓國, 面對糟糕的內政局面, 蒂勒森只是禮節性地會晤韓國代總統, 還拒絕與韓國外長共進晚餐, 讓盟友覺得很沒有面子。

相比之前各界對蒂勒森此行的期待, 這多少讓人有些失望, 說好的亞太政策呢?說好的解決朝核問題呢?他口口聲聲的政策失敗, 讓前任總統奧巴馬的臉往哪裡擱?畢竟當初奧巴馬可是要信誓旦旦“重返亞太”的,

難道說噁心奧巴馬才是蒂勒森此行的真正目的?

對此, 觀察者網專訪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副教授沈逸, 解讀蒂勒森的中日韓之行。

蒂勒森此行, 更多是一種功能性訪問, 並不解決實際問題

觀察者網:蒂勒森東亞之行的核心是朝鮮半島問題。 他在第一站日本時曾表示:美國的朝鮮政策完全失敗了, 要採取新策略。 您認為以往美國朝鮮政策的失敗表現在哪裡?為什麼會失敗?

沈逸:從冷戰結束以後來看, 美國對朝鮮核問題、對朝鮮的策略, 應該說是有目標, 沒戰略。 所謂有目標, 是指美國不允許朝鮮有核武器, 甚至希望朝鮮能夠垮掉, 希望維持美韓軍事同盟的穩固。 所謂沒戰略, 是指美國沒有想過這些目標之間的關係, 目標是否衝突, 怎麼實現這些目標, 美國為此要承受哪些代價, 做哪些事情, 這方面美國並沒有一個隨著政府變化而保持不變的長期性、系統性戰略。

從克林頓到老布希、小布希, 每屆美國政府對朝鮮的具體政策是有的,

但政策之間的延續性, 越往後越差。 每屆政府本身對朝政策的延續性也變得越來越差。 克林頓政府時期對朝鮮還算有點策略, 從老布希到小布希, 在朝鮮問題上越來越進入了一種刺激-反應的模式, 美國的想法很有趣, 就是想把朝鮮擱置起來, 把它晾乾。 但是這個策略, 朝鮮是不可能配合的。 這樣美國就必須付出點代價, 包括用金錢給朝鮮好處, 或者用軍事威脅, 這樣就得增加在韓國的軍事成本。 但問題是, 美國自己的承受能力很差, 代價稍微一高它自己首先就不幹了。 所以它的朝鮮半島策略是不可能成功的。

觀察者網:那麼蒂勒森所謂的“採取新策略”, 這個新策略是什麼?

沈逸:每屆美國政府做事都有一個特質,

就是在做決策的時候要兼顧美國國內政治需求和國際地位需求, 特朗普政府也不例外。 從蒂勒森在中日韓三國的公開表態中, 我感覺他此行服務美國國內政治需求和做原則性表態的內容, 要大於他的實質性內容。 他轉了一圈, 無非是想向所有人說明:奧巴馬在亞太地區的政策是徹底失敗的, 他其實是在清算民主黨政府。 但問題是他的亞太政策是什麼呢?大家都還等著看呢。 從美國的戰略利益來說, 一定是要平衡中國, 一定是要在亞太地區增強力量, 這是一個大戰略需求, 至於它的具體名稱是叫重返亞太還是平衡中國, 這並不重要。

所以從這個意義引申開, 在朝鮮問題上也是一樣。 政策的名字叫什麼並不重要,

關鍵是你自己有沒有提出一個清晰的政策論述, 而不是發明一個新名詞。 從美國國內目前的情況來看, 蒂勒森在特朗普團隊裡並沒有展現出特殊的才華。 在東亞問題上, 他的措辭和話語風格, 無非是用很漂亮的盒子引開大家的注意力, 讓大家忘記其實盒子裡並沒有裝多大一塊蛋糕。

特朗普政府上臺後,對奧巴馬政府的追繳一直不遺餘力

觀察者網:那您怎麼評價蒂勒森此次中日韓之行的價值,或者說目的?

沈逸:蒂勒森這次出訪,更多是一次功能性訪問。一是在特朗普上臺一百天之際表個態,二是敦促各方對朝核問題有所行動,三是在薩德部署以後來測試中國的反應,同時敦促中國對朝鮮表態。蒂勒森是一個老派商人,履歷中外交經驗不多,更多是奉行一種比較老式的地緣政治策略,而且相對務實。照理說蒂勒森此次出訪之前,特朗普總統班子裡應該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策略,讓他來執行,但從事實來看並沒有,蒂勒森拿不出什麼東西來,只是一些宏觀的講話。而且他無論到哪裡,其實核心思想只有一個:一定要把前政府批臭。這是美國國內政治的玩法,不是國際政治的玩法,不是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在處理地域敏感問題時應該有的態度,這個方法是錯的,或者說,這個方法是需要修正的。

觀察者網:中日韓在東亞問題上的立場並不一致,未來美國在這三國之間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該如何協調與三者的關係?

沈逸:未來美國如果聰明的話,會竭盡全力在這三者之間扮演一個挑撥者。美國在東亞地區的一個主要目標就不再是所謂遏制中國的崛起,而是竭力破壞中日韓走到一起。

撇開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大戰略來看,在中日韓三邊,美國要達成的目標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美國在三邊面臨的小問題背後全部都是一些大問題,三個國別大問題合成一個區域戰略的大問題,就是美國的亞太戰略到底是什麼?

在美日關係上,美日軍事同盟未來會走向何方?美日在重大問題上該如何互動?日本的需求很清楚,就是謀求正常國家化,主要路徑是渲染中國威脅,然後代表美國懲罰中國。你沒發現它最近跑得很勤嗎,為什麼敢用出雲號去南海巡遊?其實不只是試探中國,也是試探美國,日本的判斷是美國已經靠不住了,在徹底靠不住之前,日本還可以扯虎皮做大旗。它想傳達的意思是,我不是自己來看你,我代表美國來看,是組織派我來的。實際上這是對美國控制能力的一種挑戰,是對日美同盟關係長期運行模式的一種重要挑戰。因為原先是華盛頓讓東京去做什麼,東京才能去做什麼,不是東京自己跑到外面去說我代表華盛頓來做什麼。未來美日同盟是美國約束日本,還是日本牽著美國走,這實際上是大問題。

美韓同盟問題的背後是朝鮮半島的走向問題。之所以美國的朝鮮政策沒有效果,或者如他自己所說的“徹底失敗”,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美國希望把朝鮮半島核問題和朝鮮未來的命運及定位問題分開來解決,它要求朝鮮不能有核武器,同時又拒絕給朝鮮國家安全以必要的尊重,拒絕讓朝鮮經濟獲得一個穩定和良好的外部環境。這樣的情況下,我認為整個朝鮮半島局勢的變化和很多表現是形式大於內容,都是做戲,都習慣于通過示強來維持現狀。這在情緒和認知上,對於維持半島穩定確實是不利的。

觀察者網:從日本、韓國之行來看,蒂勒森的態度非常強硬,一再說到軍事行動的可能性。您覺得朝鮮半島會爆發軍事衝突嗎?

沈逸:現在朝鮮問題的關鍵是朝鮮半島的各當事方,有興趣的沒能力改變現狀,有能力的沒興趣改變現狀。朝鮮想不想改變改變形狀,日子好過一點,或者實現祖國統一?當然想。有能力嗎?沒有。韓國想不想實現高麗半島的統一,重現高麗王朝的輝煌?當然有。有沒有能力?沒有。願不願意承擔長期戰略目標的代價?不願意。有沒有行動自主能力?沒有。美國有沒有能力改變?有啊,它對朝鮮好一點,在外交上承認朝鮮,朝鮮半島現在就可以改變。但是至少這次蒂勒森沒有透露任何鬆動的可能性。美國國內的政治氛圍和政治正確的情緒,有沒有基辛格所說的大轉變的能力?目前來看沒有。中國有沒有興趣改變朝鮮半島現狀呢?問題是沒有,中國的目的是保持現狀穩定。我們確實有能力保持整個朝鮮半島穩定,但我們對改變現狀的動機不足。

日本一直想挑戰美日同盟中美國的地位

觀察者網:中國提出“雙暫停”“雙軌並進”思路,您覺得這個思路會被各方接受嗎?或者至少對解決朝核問題有什麼啟示?

沈逸:這是維持現狀的另一種說法,意思是大家都別折騰了,都沒用。這個世界很矛盾,在國際關係中唯一正確的方案,通常沒有人去做。無論各方有沒有明確表態,實際上中國講的“雙暫停”,客觀或者事實上會被各方接受的。不然還能怎麼辦?掐一架嗎?問題是打完以後呢?美國在韓國的軍隊確實具備了用軍事力量去推翻朝鮮的能力嗎?如果中國不插手,美國能幫助朝鮮半島統一嗎?說的更誅心一點,作為美韓軍事同盟的領導人,你願意看到你的盟友統一嗎?我們不問美國對朝鮮的意圖,就問美國對韓國的意圖是什麼?為了韓國人民千秋萬代的幸福,幫幫忙實現朝鮮半島統一?很抱歉,美國姓美,不姓雷。

這樣,美國的表現會讓所有對美國抱有美好願望的人感到失望,這也是誅心之問。大家心目中的美國,不應該是這個樣子的,它應該毫不猶豫的站出來,表現出道德上的高度、力量上的承擔,用非常精湛的外交藝術和非常精准的危機控制能力,把這事給解決了。結果證明他們想多了,美國並不是像他們想的那麼聰明和完美。說得更直白一點,如果蒂勒森回去之後,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內,朝鮮半島還是這麼折騰下去,那只能說明美國不行了,韓國和日本會越來越不把美國放在眼中。

從這個意義來說,朝鮮半島核問題確實具備了特殊的意義,成為檢驗美國是否還是一個超級大國、是否具備與超級大國相匹配能力的試金石。解決不了朝鮮半島核問題,證明美國無能,會慢慢沒有辦法維持人們心目中或者想像中那個超級大國的形象。這其實是一種必然,是它自己浪費自己的資源,拿的一手好牌打成這樣。

中美關係是每屆美國政府的核心,特朗普政府也不例外

觀察者網:談到近期的半島局勢,不能不談薩德入韓。您覺得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給東亞關係帶來了哪些震動?

沈逸:在某種程度上,薩德入韓主要是政治和戰略上的功能,是美國用於檢驗美韓同盟的成色,強制韓國對美韓同盟的效忠和認同做出表態。然後在中日韓之間,尤其是在中韓之間釘一顆釘子下去。部署薩德這件事情,除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外,沒有什麼贏家。

從軍事上來看,薩德在防禦朝鮮方面,並沒有實際的效果。美國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把朝鮮想成了佔領伊拉克的薩達姆。薩達姆當年佔領科威特以後,老老實實地就停在了沙烏地阿拉伯邊界。當美國沖過去把科威特解放之後,薩達姆除了拼死打以色列外,沒有做任何其他舉措,然後被美國從伊拉克端掉之後,雙方就偃旗息鼓了。

美國也許產生一個錯覺,認為自己解除了朝鮮的核能力後,朝鮮就只會用非常有限的導彈襲擊韓國加以報復,而這種襲擊會被英明神武的薩德攔截下來,然後當朝鮮的所有導彈都消耗完了以後,它不會動用常規力量對韓國進行反擊,而是選擇停火,選擇被美國白打一次。只能說設計這個遊戲的人想多了。

至於對中美關係的影響,美國在中國邊上部署薩德,形成美國陸地導彈全球防禦系統一個完整的部署鏈,它對中國的戰略防禦和戰略猜忌之心可以說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美國也沒有打算掩飾,它在任何公開場合也沒有證據表明美國對中國是友好的。應該講,中美關係目前進入到了一個特殊時期,雙方之間既不是密不可分的夥伴,也不是直接交手的敵人,而是一種以可控方式進行穩定競爭和博弈的關係。

特朗普政府上臺後,對奧巴馬政府的追繳一直不遺餘力

觀察者網:那您怎麼評價蒂勒森此次中日韓之行的價值,或者說目的?

沈逸:蒂勒森這次出訪,更多是一次功能性訪問。一是在特朗普上臺一百天之際表個態,二是敦促各方對朝核問題有所行動,三是在薩德部署以後來測試中國的反應,同時敦促中國對朝鮮表態。蒂勒森是一個老派商人,履歷中外交經驗不多,更多是奉行一種比較老式的地緣政治策略,而且相對務實。照理說蒂勒森此次出訪之前,特朗普總統班子裡應該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策略,讓他來執行,但從事實來看並沒有,蒂勒森拿不出什麼東西來,只是一些宏觀的講話。而且他無論到哪裡,其實核心思想只有一個:一定要把前政府批臭。這是美國國內政治的玩法,不是國際政治的玩法,不是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在處理地域敏感問題時應該有的態度,這個方法是錯的,或者說,這個方法是需要修正的。

觀察者網:中日韓在東亞問題上的立場並不一致,未來美國在這三國之間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該如何協調與三者的關係?

沈逸:未來美國如果聰明的話,會竭盡全力在這三者之間扮演一個挑撥者。美國在東亞地區的一個主要目標就不再是所謂遏制中國的崛起,而是竭力破壞中日韓走到一起。

撇開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大戰略來看,在中日韓三邊,美國要達成的目標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美國在三邊面臨的小問題背後全部都是一些大問題,三個國別大問題合成一個區域戰略的大問題,就是美國的亞太戰略到底是什麼?

在美日關係上,美日軍事同盟未來會走向何方?美日在重大問題上該如何互動?日本的需求很清楚,就是謀求正常國家化,主要路徑是渲染中國威脅,然後代表美國懲罰中國。你沒發現它最近跑得很勤嗎,為什麼敢用出雲號去南海巡遊?其實不只是試探中國,也是試探美國,日本的判斷是美國已經靠不住了,在徹底靠不住之前,日本還可以扯虎皮做大旗。它想傳達的意思是,我不是自己來看你,我代表美國來看,是組織派我來的。實際上這是對美國控制能力的一種挑戰,是對日美同盟關係長期運行模式的一種重要挑戰。因為原先是華盛頓讓東京去做什麼,東京才能去做什麼,不是東京自己跑到外面去說我代表華盛頓來做什麼。未來美日同盟是美國約束日本,還是日本牽著美國走,這實際上是大問題。

美韓同盟問題的背後是朝鮮半島的走向問題。之所以美國的朝鮮政策沒有效果,或者如他自己所說的“徹底失敗”,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美國希望把朝鮮半島核問題和朝鮮未來的命運及定位問題分開來解決,它要求朝鮮不能有核武器,同時又拒絕給朝鮮國家安全以必要的尊重,拒絕讓朝鮮經濟獲得一個穩定和良好的外部環境。這樣的情況下,我認為整個朝鮮半島局勢的變化和很多表現是形式大於內容,都是做戲,都習慣于通過示強來維持現狀。這在情緒和認知上,對於維持半島穩定確實是不利的。

觀察者網:從日本、韓國之行來看,蒂勒森的態度非常強硬,一再說到軍事行動的可能性。您覺得朝鮮半島會爆發軍事衝突嗎?

沈逸:現在朝鮮問題的關鍵是朝鮮半島的各當事方,有興趣的沒能力改變現狀,有能力的沒興趣改變現狀。朝鮮想不想改變改變形狀,日子好過一點,或者實現祖國統一?當然想。有能力嗎?沒有。韓國想不想實現高麗半島的統一,重現高麗王朝的輝煌?當然有。有沒有能力?沒有。願不願意承擔長期戰略目標的代價?不願意。有沒有行動自主能力?沒有。美國有沒有能力改變?有啊,它對朝鮮好一點,在外交上承認朝鮮,朝鮮半島現在就可以改變。但是至少這次蒂勒森沒有透露任何鬆動的可能性。美國國內的政治氛圍和政治正確的情緒,有沒有基辛格所說的大轉變的能力?目前來看沒有。中國有沒有興趣改變朝鮮半島現狀呢?問題是沒有,中國的目的是保持現狀穩定。我們確實有能力保持整個朝鮮半島穩定,但我們對改變現狀的動機不足。

日本一直想挑戰美日同盟中美國的地位

觀察者網:中國提出“雙暫停”“雙軌並進”思路,您覺得這個思路會被各方接受嗎?或者至少對解決朝核問題有什麼啟示?

沈逸:這是維持現狀的另一種說法,意思是大家都別折騰了,都沒用。這個世界很矛盾,在國際關係中唯一正確的方案,通常沒有人去做。無論各方有沒有明確表態,實際上中國講的“雙暫停”,客觀或者事實上會被各方接受的。不然還能怎麼辦?掐一架嗎?問題是打完以後呢?美國在韓國的軍隊確實具備了用軍事力量去推翻朝鮮的能力嗎?如果中國不插手,美國能幫助朝鮮半島統一嗎?說的更誅心一點,作為美韓軍事同盟的領導人,你願意看到你的盟友統一嗎?我們不問美國對朝鮮的意圖,就問美國對韓國的意圖是什麼?為了韓國人民千秋萬代的幸福,幫幫忙實現朝鮮半島統一?很抱歉,美國姓美,不姓雷。

這樣,美國的表現會讓所有對美國抱有美好願望的人感到失望,這也是誅心之問。大家心目中的美國,不應該是這個樣子的,它應該毫不猶豫的站出來,表現出道德上的高度、力量上的承擔,用非常精湛的外交藝術和非常精准的危機控制能力,把這事給解決了。結果證明他們想多了,美國並不是像他們想的那麼聰明和完美。說得更直白一點,如果蒂勒森回去之後,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內,朝鮮半島還是這麼折騰下去,那只能說明美國不行了,韓國和日本會越來越不把美國放在眼中。

從這個意義來說,朝鮮半島核問題確實具備了特殊的意義,成為檢驗美國是否還是一個超級大國、是否具備與超級大國相匹配能力的試金石。解決不了朝鮮半島核問題,證明美國無能,會慢慢沒有辦法維持人們心目中或者想像中那個超級大國的形象。這其實是一種必然,是它自己浪費自己的資源,拿的一手好牌打成這樣。

中美關係是每屆美國政府的核心,特朗普政府也不例外

觀察者網:談到近期的半島局勢,不能不談薩德入韓。您覺得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給東亞關係帶來了哪些震動?

沈逸:在某種程度上,薩德入韓主要是政治和戰略上的功能,是美國用於檢驗美韓同盟的成色,強制韓國對美韓同盟的效忠和認同做出表態。然後在中日韓之間,尤其是在中韓之間釘一顆釘子下去。部署薩德這件事情,除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外,沒有什麼贏家。

從軍事上來看,薩德在防禦朝鮮方面,並沒有實際的效果。美國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把朝鮮想成了佔領伊拉克的薩達姆。薩達姆當年佔領科威特以後,老老實實地就停在了沙烏地阿拉伯邊界。當美國沖過去把科威特解放之後,薩達姆除了拼死打以色列外,沒有做任何其他舉措,然後被美國從伊拉克端掉之後,雙方就偃旗息鼓了。

美國也許產生一個錯覺,認為自己解除了朝鮮的核能力後,朝鮮就只會用非常有限的導彈襲擊韓國加以報復,而這種襲擊會被英明神武的薩德攔截下來,然後當朝鮮的所有導彈都消耗完了以後,它不會動用常規力量對韓國進行反擊,而是選擇停火,選擇被美國白打一次。只能說設計這個遊戲的人想多了。

至於對中美關係的影響,美國在中國邊上部署薩德,形成美國陸地導彈全球防禦系統一個完整的部署鏈,它對中國的戰略防禦和戰略猜忌之心可以說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美國也沒有打算掩飾,它在任何公開場合也沒有證據表明美國對中國是友好的。應該講,中美關係目前進入到了一個特殊時期,雙方之間既不是密不可分的夥伴,也不是直接交手的敵人,而是一種以可控方式進行穩定競爭和博弈的關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