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鉤沉】盤點那些上海老品牌,周恩來曾贈送尼克森,鄧小平掏錢購買

上海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 也是新中國成立後最大的工業城市, 以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精神, 打造了大白兔奶糖、永久自行車、中華牌鉛筆等曾經為國人耳熟能詳的品牌。 改革開放以後, 隨著市場衝擊和城市轉型, 很多上海老品牌面臨經營危機, 有的不斷突破尋求復興, 有的逐漸淡出人們視線……

這些上海老品牌, 都是點亮城市的名片, 能夠喚起國民的記憶。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帶著讀者追隨歷史的腳步, 盤點上海老品牌以及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它們賦予了城市的個性與能量, 更為上海進一步的創新發展提供智慧和力量。

永久自行車:連老布希也愛騎

1949年底, 伴隨著新中國成立, 永久牌自行車誕生。

當時受我國同蘇聯特殊關係的影響, 設計出來的商標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 畫面上一隻北極熊站在地球頂端, 熊即代表蘇聯, 地球即為整個世界, 寓意共產主義一定要在全世界勝利。 商標起初定名“熊球”牌, 後經反復討論斟酌, 取“熊球”諧音“永久”, 並在商標最終定稿上增加了“永久牌”三個紅字。

1979年, 永久自行車廠研製出的SC67型公路賽車, 經美國專業檢測機構檢測, 產品品質完全符合該國安全品質標準。 日本自行車從進入美國到打開銷路, 花了近20年時間, 而我們的產品卻只花很短時間就“過關”了。 SC67型車在國外引起強烈反響,

時任美國駐華聯絡處主任的老布希還特意和夫人騎了“永久”自行車在天安門金水橋畔拍照留念。

二八型號永久牌自行車。

20世紀80年代, 上海人結婚實行“三轉一響”, 即四大件家庭物品——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及手錶, 其中“永久”自行車就是其中分量很重的一大件。

在那個憑票供應的年代, 如若沒有票, 即便有錢也未必能買到一輛“永久”自行車。 一輛普通自行車價格在160元左右, 而在黑市上一張“永久”自行車的票竟然要賣到100元, 這可比那年月大學本科畢業生五六十元的月工資還要高。 當時許多人因買不起或買不到“永久”車, 甚至選擇買一堆“永久”車配件來自己組裝成車。

“永久”車不僅在上海本地很“吃香”, 在全國也很有影響力。 轟動全國的“永久村”試點即為一例。 1981年秋, 湖北《孝感報》報導了湖北應城農民楊小運提出超額交售2萬斤公糧只求買一輛“永久”自行車, 應城縣委、縣政府不僅答應其要求還同時決定全年超賣萬斤糧食的農戶, 都供應一輛“永久”車的事情, 《人民日報》予以轉載。

時任永久廠廠長王元昌得知“多賣糧只為買永久”後, 即寫信給《人民日報》承諾在完成212.5萬輛年生產計畫的基礎上增產1200輛滿足應城縣的相關需求。

很多職工加班加點幹, 當年10月中旬即將精心製造的1200輛“永久”車送往應城, 得到應城人民熱烈歡迎。 正是通過此事, 永久廠開始在應城縣試點建立“永久村”。 到1985年底, 全國共建成22個“永久村”, 11500位農民成為“永久村民”。

1984年2月, 吉林省懷德縣建起該縣的第一個“永久自行車村”。

20世紀90年代中期後, 由於遭受歐美國家對中國自行車反傾銷、五金交家電統購統銷取消等事件, 以及外來品牌進入中國大陸、國民出行交通工具日趨多樣等原因, 在整個行業不景氣的大背景下, “永久”車步入“低谷”。 2001年, 上海民企中路集團入主“永久”, 佔有54%股份對其進行重組, “永久”車重獲活力。 2002年至2004年, “永久”車連續三年實現全國內銷第一, 其產品種類也適應市場新需要更加多元化。

時代在變, 自行車不再是幾十年前的獨擋天下, 但作為一種綠色環保的出行工具, 成為人們出行方式的有益補充,尤其深得年輕人青睞。“永久”自行車不僅是上海乃至全國人民的美好記憶,在市場之手和政府之手的合力下,這個與新中國同齡的“上海製造”工業老品牌必將永永遠遠,天長地久。

大白兔奶糖:作為國事禮物,周恩來贈送尼克森

誕生於1959年的“大白兔”奶糖,是國慶十周年的獻禮產品。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在農村地區買不到,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市民心甘情願排上幾小時的長隊限量搶購“大白兔”奶糖。

人們喜愛“大白兔”奶糖,關鍵在於它口味純正、口感醇厚。流行於當時的一句經典廣告語更為抓取人心:“七粒大白兔奶糖等於一杯奶”,這就不是簡單的品嘗甜味,而是增補營養了。

不僅中國人喜愛,“大白兔”奶糖同期風靡世界,遠銷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1972年,為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先行來上海“打前戰”的美國隨行人員,嘗到“大白兔”也是讚不絕口,隨後推薦給了尼克森。尼克森也是吃一顆想兩顆,接二連三。周總理見狀,當即批示將“大白兔”奶糖作為國事禮物送給尼克森。此後,“大白兔”奶糖出現在美國復活節禮品市場,成為美國人饋贈親友的佳品。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大白兔奶糖生產線(資料圖)

步入20世紀90年代,大城市吃糖的人漸趨減少,“大白兔”奶糖原本緊張的供求關係改變,轉向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拓展市場。進入新世紀,“大白兔”進行大變臉,從配方到包裝直至口味,全面變換。“大白兔”不再是局限于單一的奶糖,而生髮出鮮乳牛奶糖、太妃糖、奶油話梅糖、花生牛軋糖、大白兔鹹心等種種新品。

隨著上海梅林注資“冠生園”,“大白兔”不免給人易主的感覺。事實上,“冠生園”集團還在,“冠生園”、“大白兔”仍是中國的馳名商標。對於被時代車輪趕得氣喘吁吁的“大白兔”,我們熱情飽滿地為它加油——“大白兔”快跑!

中華牌鉛筆:鄧小平買給孫輩

1992年2月18日,適逢我國傳統元宵。當晚,鄧小平興致勃勃地來到上海第一百貨商店參觀購物。在參觀完三樓的服裝櫃檯之後,鄧小平正準備進電梯時,看見不遠處有一個文具櫃檯,便走上前去饒有興致地看起來。全國勞模馬桂甯熱情地向鄧小平介紹各種新款鉛筆、圓珠筆和各式橡皮,鄧小平女兒鄧榕在一旁說:“您就買一點吧。”鄧小平當即表示贊同,買了四盒鉛筆與四塊橡皮,準備送給孫子孫女們。這四盒鉛筆,即是聞名遐邇的上海老品牌——“中華牌”鉛筆。

1992年春節,鄧小平在上海購買文具。

“中華牌”鉛筆如今是中國第一鉛筆有限公司旗下的知名品牌,集國家工商局、國家技監局、海關總署重點保護商標於一身,已成為國家重點保護的著名品牌之一。如要追溯它的“前世”——中國標準國貨鉛筆廠股份有限公司,則還需把時光的指標回撥到上個世紀的30年代。當年,正是中國鉛筆製造工業的萌發之時。

1933年,身揣實業救國理想的吳羮梅自東瀛歸國,在滬發起集資籌建鉛筆廠。他與章偉士、郭子春等幾個志同道合者一起,歷經艱難,籌得5萬元資金,並解決廠房、技術設備、原材料等等難題。1935年,他們在上海建成中國第一家能夠自製鉛芯、鉛筆板、筆桿、及外觀加工的全能鉛筆製造工廠,從此之後,“中鉛公司”的產品逐步擠進由洋貨充斥的市場,奮力爭得一席之地。隨後又擺進了繁華南京路上的永安、先施、大新這樣著名的百貨公司文具櫃檯,極大地提高了產品的身價和知名度。自此產品信譽、銷量與日俱增,不僅在申城站穩了腳跟,還逐步擴大了銷售區域,東南亞、泰國等地也都留下“中鉛”的蹤影。抗戰八年中,“中鉛”製造了完全國貨鉛筆5千多萬支,行銷大後方各地,極大緩解了後方急需文化書寫用品的燃眉之急。

中鉛公司在解放後成為第一批公私合營的企業。1954年10月,上海鉛筆工業合營合併,中鉛公司改名中國鉛筆公司一廠。當時,新中國正在開展大規模經濟建設,因此,工程設計製圖用的繪圖鉛筆需求大漲,然而遇到一個頗為棘手的窘境,乃是中國從來沒有規格齊全、品質過硬的國產繪圖鉛筆,大量使用的還是價格昂貴的美國“維納斯”牌繪圖鉛筆等舶來品。

深受新時代精神感召的“中鉛”職工們為此奮發圖強,立志改變此種窘況,誓成屬於國人自己的高品質繪圖鉛筆。經過數以百次的試驗、改進,1954年3月終於製成規格齊全的高品質的“中華牌”101繪圖鉛筆,當時“中華”鉛筆的硬度有HB、F、H~6H、B~6B等14種規格,可用於筆記抄寫、工程設計、機械製圖、速寫素描、多頁複寫等。上市後深受消費者歡迎,美、德、日等國的繪圖鉛筆就此在我國市場上絕跡。“中華牌”101繪圖鉛筆成為中國唯一能與國外繪圖鉛筆一爭長短的優質國貨,在中國鉛筆工業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進入改革開放年代,“中鉛一廠”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一躍成為全國鉛筆行業中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企業。1992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中國鉛筆一廠改制為中外資金融合的中國第一鉛筆股份有限公司,從此進入了又一個奮發騰飛的新時期。

歲月悠悠,作為上海的老字型大小品牌,“中華”鉛筆始終以過硬的品質與良好的聲譽深入幾代人的心中,成為不折不扣的“國民文具”。

(本文資料和照片來自《上海老品牌》,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編著,主編賈彥)

文/彭薇整理

成為人們出行方式的有益補充,尤其深得年輕人青睞。“永久”自行車不僅是上海乃至全國人民的美好記憶,在市場之手和政府之手的合力下,這個與新中國同齡的“上海製造”工業老品牌必將永永遠遠,天長地久。

大白兔奶糖:作為國事禮物,周恩來贈送尼克森

誕生於1959年的“大白兔”奶糖,是國慶十周年的獻禮產品。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在農村地區買不到,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市民心甘情願排上幾小時的長隊限量搶購“大白兔”奶糖。

人們喜愛“大白兔”奶糖,關鍵在於它口味純正、口感醇厚。流行於當時的一句經典廣告語更為抓取人心:“七粒大白兔奶糖等於一杯奶”,這就不是簡單的品嘗甜味,而是增補營養了。

不僅中國人喜愛,“大白兔”奶糖同期風靡世界,遠銷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1972年,為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先行來上海“打前戰”的美國隨行人員,嘗到“大白兔”也是讚不絕口,隨後推薦給了尼克森。尼克森也是吃一顆想兩顆,接二連三。周總理見狀,當即批示將“大白兔”奶糖作為國事禮物送給尼克森。此後,“大白兔”奶糖出現在美國復活節禮品市場,成為美國人饋贈親友的佳品。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大白兔奶糖生產線(資料圖)

步入20世紀90年代,大城市吃糖的人漸趨減少,“大白兔”奶糖原本緊張的供求關係改變,轉向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拓展市場。進入新世紀,“大白兔”進行大變臉,從配方到包裝直至口味,全面變換。“大白兔”不再是局限于單一的奶糖,而生髮出鮮乳牛奶糖、太妃糖、奶油話梅糖、花生牛軋糖、大白兔鹹心等種種新品。

隨著上海梅林注資“冠生園”,“大白兔”不免給人易主的感覺。事實上,“冠生園”集團還在,“冠生園”、“大白兔”仍是中國的馳名商標。對於被時代車輪趕得氣喘吁吁的“大白兔”,我們熱情飽滿地為它加油——“大白兔”快跑!

中華牌鉛筆:鄧小平買給孫輩

1992年2月18日,適逢我國傳統元宵。當晚,鄧小平興致勃勃地來到上海第一百貨商店參觀購物。在參觀完三樓的服裝櫃檯之後,鄧小平正準備進電梯時,看見不遠處有一個文具櫃檯,便走上前去饒有興致地看起來。全國勞模馬桂甯熱情地向鄧小平介紹各種新款鉛筆、圓珠筆和各式橡皮,鄧小平女兒鄧榕在一旁說:“您就買一點吧。”鄧小平當即表示贊同,買了四盒鉛筆與四塊橡皮,準備送給孫子孫女們。這四盒鉛筆,即是聞名遐邇的上海老品牌——“中華牌”鉛筆。

1992年春節,鄧小平在上海購買文具。

“中華牌”鉛筆如今是中國第一鉛筆有限公司旗下的知名品牌,集國家工商局、國家技監局、海關總署重點保護商標於一身,已成為國家重點保護的著名品牌之一。如要追溯它的“前世”——中國標準國貨鉛筆廠股份有限公司,則還需把時光的指標回撥到上個世紀的30年代。當年,正是中國鉛筆製造工業的萌發之時。

1933年,身揣實業救國理想的吳羮梅自東瀛歸國,在滬發起集資籌建鉛筆廠。他與章偉士、郭子春等幾個志同道合者一起,歷經艱難,籌得5萬元資金,並解決廠房、技術設備、原材料等等難題。1935年,他們在上海建成中國第一家能夠自製鉛芯、鉛筆板、筆桿、及外觀加工的全能鉛筆製造工廠,從此之後,“中鉛公司”的產品逐步擠進由洋貨充斥的市場,奮力爭得一席之地。隨後又擺進了繁華南京路上的永安、先施、大新這樣著名的百貨公司文具櫃檯,極大地提高了產品的身價和知名度。自此產品信譽、銷量與日俱增,不僅在申城站穩了腳跟,還逐步擴大了銷售區域,東南亞、泰國等地也都留下“中鉛”的蹤影。抗戰八年中,“中鉛”製造了完全國貨鉛筆5千多萬支,行銷大後方各地,極大緩解了後方急需文化書寫用品的燃眉之急。

中鉛公司在解放後成為第一批公私合營的企業。1954年10月,上海鉛筆工業合營合併,中鉛公司改名中國鉛筆公司一廠。當時,新中國正在開展大規模經濟建設,因此,工程設計製圖用的繪圖鉛筆需求大漲,然而遇到一個頗為棘手的窘境,乃是中國從來沒有規格齊全、品質過硬的國產繪圖鉛筆,大量使用的還是價格昂貴的美國“維納斯”牌繪圖鉛筆等舶來品。

深受新時代精神感召的“中鉛”職工們為此奮發圖強,立志改變此種窘況,誓成屬於國人自己的高品質繪圖鉛筆。經過數以百次的試驗、改進,1954年3月終於製成規格齊全的高品質的“中華牌”101繪圖鉛筆,當時“中華”鉛筆的硬度有HB、F、H~6H、B~6B等14種規格,可用於筆記抄寫、工程設計、機械製圖、速寫素描、多頁複寫等。上市後深受消費者歡迎,美、德、日等國的繪圖鉛筆就此在我國市場上絕跡。“中華牌”101繪圖鉛筆成為中國唯一能與國外繪圖鉛筆一爭長短的優質國貨,在中國鉛筆工業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進入改革開放年代,“中鉛一廠”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一躍成為全國鉛筆行業中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企業。1992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中國鉛筆一廠改制為中外資金融合的中國第一鉛筆股份有限公司,從此進入了又一個奮發騰飛的新時期。

歲月悠悠,作為上海的老字型大小品牌,“中華”鉛筆始終以過硬的品質與良好的聲譽深入幾代人的心中,成為不折不扣的“國民文具”。

(本文資料和照片來自《上海老品牌》,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編著,主編賈彥)

文/彭薇整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