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越南也要搞海空反介入體系?最新動向值得重視


反介入/區域拒止是為應對突發事件, 在劃定的禁區內限制或阻止協力廠商外部勢力介入干預的能力。 這個體系目前美國覺得中國也在搞,

中國覺得自己搞的這套體系根本沒那麼咄咄逼人, 是一種國防(海防)的正常建設而已。 不過本文說的不是中國也不是美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體系, 而是越南。

越南人民海軍和空軍成立於上世紀50年代, 是在中國和蘇聯的援助下發展建立起來的。 在抗法和抗美戰爭期間, 越南空軍已初具規模, 裝備水準較高, 且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 但同時期的越南海軍規模較小, 越戰期間也儘量避免與美國海軍發生正面衝突。

上世紀90年代中期, 在越南陸地邊境戰爭和衝突基本停止、國家進入和平發展期,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前提下, 越南軍方提出了“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充實海空軍”的國防調整戰略,

優先升級海空軍武器裝備, 力求實現裝備的更新換代。

1994年, 越南與俄羅斯蘇霍伊軍工聯合體簽署協定, 購買蘇-27戰鬥機, 這是中南半島國家首次獲得第三代重型戰鬥機。 但由於財力所限, 即便是以易貨貿易方式購買, 越南訂購的蘇-27戰鬥機數量也較少。 1995~1996年, 第一批次6架(1架蘇-27UBK雙座教練型和5架蘇-27SK單座型)到貨。 1997年底, 第二批次6架(4架蘇-27UBK雙座教練型和2架蘇-27SK單座型)陸續交付越南。 但其中兩架蘇-27UBK在使用安-124大型運輸機運往越南時, 因運輸機墜毀而全部損失。 為彌補此損失, 俄方在1998年6月向越南提供了兩架稍早生產的蘇-27PU雙座教練型。 第一批蘇-27裝備越空軍第370航空師下轄的第937“後江”戰鬥機團, 第二批裝備第935戰鬥機團, 駐地均在藩朗機場。

2003年, 越南又看上了更為先進的蘇-30多用途重型戰鬥機。 俄羅斯方面同意出售該型戰機, 但在售價方面絲毫不讓步。 囊中羞澀的越南只能以一批次4架的規模進行採購。 除蘇-27和蘇-30外, 越南空軍裝備的作戰飛機均為較老的型號:124架“米格”-21比斯;40架“米格”-23M;53架蘇-22。

越南海軍的裝備更新換代比空軍更晚。

很長時間內, 越南海軍都是一支以導彈艇、小型潛艇為主的近岸海軍, 最大的艦艇是蘇聯援助的別佳級輕型護衛艦, 甚至還有越南戰爭結束後繳獲的美制登陸艦、巡邏艇。 在進入新世紀後, 越南海軍急於改變裝備落後狀況, 決定採取多項速效措施, 快速擴大海軍規模, 提升海軍作戰能力。

2007年, 越南海軍與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簽署了採購4艘獵豹級輕型護衛艦的合同, 其中2艘由俄方建造, 另外2艘由越南自行建造。 此外就是基洛級常規潛艇, 這是越南海軍購置的第二型重大裝備。 2009年12月, 越南與俄羅斯正式簽約購買6艘基洛級636MV型潛艇, 6艘潛艇總價18億美元, 加上新建基地與後勤支援設施以及配套的武器彈藥,

合約總值達40億美元左右, 相當於2008年越南海軍裝備採購費用的17倍。

家底大概就是這樣。 那麼越南在西沙、南沙的反介入能力如何呢?

首先是制空與空中截擊作戰。 越南空軍雖裝備了蘇-27和蘇-30戰機, 但數量過少, 目前只有6架蘇-27SK、5架蘇-27UBK、2架蘇-27PU、8架蘇-30處於可用狀態, 在西沙、南沙上空進行制空與空中截擊作戰時,能發揮的效用有限。對於從海上超低空來襲的機群,越南空軍很難做到提前預警,只能依靠少量冒險前出的水面艦艇擔任雷達哨,並以數量較大的機群輪班升空,來保證空中隨時能有一定數量的戰鬥機執行截擊任務。

在執行對海作戰任務時,越軍主要運用空中突擊編隊和海上編隊進行協同對海作戰。在2004年以來的越南海上聯合演習中,越軍一般先用蘇-22對海上目標進行攻擊,後出動水面艦艇攻擊。水面艦艇編隊的出擊順序是:先用導彈艇攻擊,後用魚雷艇攻擊。

越南進行的聯合演習很少進行高強度的模擬海空對抗,而是對無護航的登陸輸送編隊進行攻擊訓練。一般採用“機-艦-機”多波次的方式,飛機與艦艇之間的攻擊間隔為5~10分鐘,導彈艇與魚雷艇之間的攻擊間隔為7分鐘,導彈攻擊時間2分鐘,魚雷攻擊時間15分鐘,打完即撤。在演習中甚至有改裝過的安-26型武裝運輸機和武裝直升機參與對海打擊。

在島礁抗登陸戰術運用上,越海軍強調充分發揮各種兵器威力,進行分階段抗擊,力爭將敵殲滅於海上。目前越南在其侵佔南沙島礁上廣泛駐軍,部分島嶼構築有鋼筋混凝土永備工事,越軍將此吹為“鋼鐵炮臺”。在無法修建永備工事的島嶼,也配備了火炮、坦克、火箭筒等兵器,形成了能最大程度發揮殺傷力的遠、中、近火力配置體系。如有登陸部隊靠近,越守島部隊可用85毫米、76毫米加農炮射擊。當登陸艦進入換乘區(距岸約3.5千米)時,37毫米炮加入射擊。當登陸部隊實施衝擊時,越軍則集中所有兵器猛烈射擊。南威島和鴻麻島上裝備有130毫米加農炮,這兩個島的越軍甚至可在15-27千米範圍內打擊敵方水面戰鬥艦艇。

在南沙島礁上部署岸艦導彈系統可以使越軍的島礁抗登陸作戰能力大大增強,但由於“棱堡”系統價格昂貴、維護保養不易,因此至今為止,越南尚未在侵佔的南沙島礁上部署岸艦導彈系統。

儘管越南相繼從俄羅斯、烏克蘭、捷克、波蘭、法國等進口了相當數量的海空裝備,但先進程度參差不齊,尤其是缺乏先進的遠端偵察、預警系統,體系對抗能力差。從作戰體系的角度衡量,越南的海空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仍然很有限。

先進的武器裝備需要鉅資維護保養,也需要與之配套的各種設施、人員訓練、武器配備或是機械維修等,都是“燒錢”的無底洞。目前,越南國內工業體系不能為軍隊提供足夠的支持,所有先進裝備幾乎都依賴進口,使得本就不充裕的越南外匯儲備更為捉襟見肘。更為嚴重的是,一旦有戰事,進口的先進裝備只能“打一件,少一件”,難以形成規模效應,短缺的零部件庫存使其無法在戰時生存。

在西沙、南沙上空進行制空與空中截擊作戰時,能發揮的效用有限。對於從海上超低空來襲的機群,越南空軍很難做到提前預警,只能依靠少量冒險前出的水面艦艇擔任雷達哨,並以數量較大的機群輪班升空,來保證空中隨時能有一定數量的戰鬥機執行截擊任務。

在執行對海作戰任務時,越軍主要運用空中突擊編隊和海上編隊進行協同對海作戰。在2004年以來的越南海上聯合演習中,越軍一般先用蘇-22對海上目標進行攻擊,後出動水面艦艇攻擊。水面艦艇編隊的出擊順序是:先用導彈艇攻擊,後用魚雷艇攻擊。

越南進行的聯合演習很少進行高強度的模擬海空對抗,而是對無護航的登陸輸送編隊進行攻擊訓練。一般採用“機-艦-機”多波次的方式,飛機與艦艇之間的攻擊間隔為5~10分鐘,導彈艇與魚雷艇之間的攻擊間隔為7分鐘,導彈攻擊時間2分鐘,魚雷攻擊時間15分鐘,打完即撤。在演習中甚至有改裝過的安-26型武裝運輸機和武裝直升機參與對海打擊。

在島礁抗登陸戰術運用上,越海軍強調充分發揮各種兵器威力,進行分階段抗擊,力爭將敵殲滅於海上。目前越南在其侵佔南沙島礁上廣泛駐軍,部分島嶼構築有鋼筋混凝土永備工事,越軍將此吹為“鋼鐵炮臺”。在無法修建永備工事的島嶼,也配備了火炮、坦克、火箭筒等兵器,形成了能最大程度發揮殺傷力的遠、中、近火力配置體系。如有登陸部隊靠近,越守島部隊可用85毫米、76毫米加農炮射擊。當登陸艦進入換乘區(距岸約3.5千米)時,37毫米炮加入射擊。當登陸部隊實施衝擊時,越軍則集中所有兵器猛烈射擊。南威島和鴻麻島上裝備有130毫米加農炮,這兩個島的越軍甚至可在15-27千米範圍內打擊敵方水面戰鬥艦艇。

在南沙島礁上部署岸艦導彈系統可以使越軍的島礁抗登陸作戰能力大大增強,但由於“棱堡”系統價格昂貴、維護保養不易,因此至今為止,越南尚未在侵佔的南沙島礁上部署岸艦導彈系統。

儘管越南相繼從俄羅斯、烏克蘭、捷克、波蘭、法國等進口了相當數量的海空裝備,但先進程度參差不齊,尤其是缺乏先進的遠端偵察、預警系統,體系對抗能力差。從作戰體系的角度衡量,越南的海空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仍然很有限。

先進的武器裝備需要鉅資維護保養,也需要與之配套的各種設施、人員訓練、武器配備或是機械維修等,都是“燒錢”的無底洞。目前,越南國內工業體系不能為軍隊提供足夠的支持,所有先進裝備幾乎都依賴進口,使得本就不充裕的越南外匯儲備更為捉襟見肘。更為嚴重的是,一旦有戰事,進口的先進裝備只能“打一件,少一件”,難以形成規模效應,短缺的零部件庫存使其無法在戰時生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