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歷史中的戰略9」《戰爭論》讓你靈活應對“衝動、理性和機遇”

衝動、理性和機遇

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鼎鼎大名, 而他本人生於1780年, 是一名普魯士軍官。 在軍人生涯中, 他有幸完完全全經歷了拿破崙戰爭。

因此, 後來根據自己的戰爭經歷, 他集結出一部巨著《戰爭論》。

克勞塞維茨的“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是其最著名的格言, 甚至可以說已經成為人們思考戰略問題的共同綱領。

一般人把它理解為“政治手段優於軍事手段”的權威論斷, 認為政治的談判行不通的時候, 那就通過戰爭的暴力來解決。

真的是這樣嗎?那你幹嘛還費這麼多話啊。 你如果這麼說的, 我也只好講實際, 這格言還真不能這麼簡單的理解。

這話並不是簡單地表達戰爭是政治的合理解決, 也不是指戰爭和政治只是定義轉換的不同。 而是二者分別代表暴力對抗和意志衝突, 他們當中都包含著感情因素、運氣成分。

這些綜合因素的相互影響,

會影響戰略實施的有效性。 要繼續更深人地探討戰略問題, 就不能不談克勞塞維茨的“三位一體”戰爭思想。

戰爭場面

克勞塞維茨的“三位一體”學說超越那句著名格言, 暗示政治並不是老大, 而是和機遇、軍事一樣重要的因素。 為便於理解,

我們可以簡單地把“三位一體”歸納為三個詞:衝動、理性、機遇。

克勞塞維茨的戰爭“三位一體”學說:

1、原始暴力、仇恨和敵意。 這些都可以被看作一種盲目的自然衝動。

2、機會和概率的作用。 創造精神在其中自由活動。

3、作為一種政策工具的從屬。 戰爭受到理性的支配。

簡略的講一下三者大致的關係:

軍事場面

(一)衝動的暴力

戰場上的軍事行動, 勝利不僅表現為佔領對方領土, 還表現為從肉體和精神上的徹底消滅敵人, 這通常表現為殲滅敵軍有生力量之後。

如果能全殲敵軍, 那麼你就是大爺, 基本你想要什麼, 就能從敵方得到什麼。 然而, 全殲敵軍很難做到, 假設做到了, 那麼取得的成功也是短暫的。

被擊敗的敵人可能東山再起, 他們會進行復仇。 既然勝利成果只是暫時、難以持續, 明智的做法就應該是在最合適的時機與敵談判, 以達成對己方最有利的方案。

如果失去理性, 軍事行動就會逐漸變得混亂無序, 無法預測。 一場為實現有限目標的戰爭未必會以相應的有限手段進行,

戰爭就有可能越發暴力, 戰略結果得不到保證。

國際政治

(二)理性的政治

政治必須始終要為戰爭創造條件, 但政治又不能挑戰軍事的固有規律, 以免影響軍事成功的條件, 進而影響最終目標的實現。 關於這點, 中國古人就很早提出“將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

我們從軍事角度看,軍事行動的成敗以及成果如何,也會造成巨大的政治後果。雖然表明看軍事從屬於政治,但是內在關係並非如此簡單。

軍事勝利可以預見,而政治勝利未必如此。戰敗國人民可能產生的抵抗運動,會產生如“敵後抗日根據地”般的強大力量,他們很快會讓戰場上的表面勝利化為烏有。

知道應該什麼時候收手對勝利方很重要。政治要把握好軍事行動的“勝利頂峰”,一旦達到頂點,政治上繼續允許軍事進攻往往會導致命運的逆轉。

機遇與挑戰

(三)機遇的影響

感情因素、運氣成分,在政治領域表現明顯,而在戰爭中更顯得重要,往往讓戰爭趨向複雜化。所以,戰略要點不要受到太多因素的影響,如果能堅持政治目標,就能避免成為愚蠢的暴行。

然而,敵對雙方一方面因為衝突而不缺乏各種互動,另一方面他們也是綁在一起的仇家,在衝突加深的情況下,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去堅持政治目標,排除各種因素的壓力,其實並不容易做到。

因此,戰略就會受到限制,各種感情因素、突發事件等都會產生放大的作用,會改變事先設想的局面,稍有不慎就會“聰明反被聰明誤”。

來,我們總結一下!

衝動、理性和機遇,三者緊張的關係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克勞塞維茨戰略思想的持久影響力。按照他的理解,理性的政策或許會對戰爭起到支配作用,但它往往要和衝動的力量以及偶然的機遇爭奪主導地位。

國家之間的衝突無非是一大群人之間的對立,而一小群人的矛盾就表現在單位之中,一個人的情況就是認清自我的過程。

戰略思想大可以治國、小可以修身。衝動、理性和機遇“三位一體”的思想,大家從中也可以學到很多人生借鑒,無論你正在幹大事,還是在努力為稻粱謀。

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

我們從軍事角度看,軍事行動的成敗以及成果如何,也會造成巨大的政治後果。雖然表明看軍事從屬於政治,但是內在關係並非如此簡單。

軍事勝利可以預見,而政治勝利未必如此。戰敗國人民可能產生的抵抗運動,會產生如“敵後抗日根據地”般的強大力量,他們很快會讓戰場上的表面勝利化為烏有。

知道應該什麼時候收手對勝利方很重要。政治要把握好軍事行動的“勝利頂峰”,一旦達到頂點,政治上繼續允許軍事進攻往往會導致命運的逆轉。

機遇與挑戰

(三)機遇的影響

感情因素、運氣成分,在政治領域表現明顯,而在戰爭中更顯得重要,往往讓戰爭趨向複雜化。所以,戰略要點不要受到太多因素的影響,如果能堅持政治目標,就能避免成為愚蠢的暴行。

然而,敵對雙方一方面因為衝突而不缺乏各種互動,另一方面他們也是綁在一起的仇家,在衝突加深的情況下,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去堅持政治目標,排除各種因素的壓力,其實並不容易做到。

因此,戰略就會受到限制,各種感情因素、突發事件等都會產生放大的作用,會改變事先設想的局面,稍有不慎就會“聰明反被聰明誤”。

來,我們總結一下!

衝動、理性和機遇,三者緊張的關係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克勞塞維茨戰略思想的持久影響力。按照他的理解,理性的政策或許會對戰爭起到支配作用,但它往往要和衝動的力量以及偶然的機遇爭奪主導地位。

國家之間的衝突無非是一大群人之間的對立,而一小群人的矛盾就表現在單位之中,一個人的情況就是認清自我的過程。

戰略思想大可以治國、小可以修身。衝動、理性和機遇“三位一體”的思想,大家從中也可以學到很多人生借鑒,無論你正在幹大事,還是在努力為稻粱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