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申論如何拿下概括高分?

1.提高審題品質的兩個途徑

申論概括類題通常題目表述精煉。 雖如此, 也寄託著命題人對考生給予的“期待”——命題人期待考生能夠準確理解短而精的題目所含概念以及概念之間的關係,

並據此確定閱讀任務、獲得“對脾氣”的答案。 可是一般考生對審題麻木, 與“期待”不默契, 審題不了了之, 審題品質自然不高。 題目是答題的先導, 審題不細, 因而其答案自然好不到哪去:通常和標準答案相差很大。 甚至有些考生面對答案仍不知答案的來歷, 所謂“眼見所雲、不知所云”, 而此時, 若回扣下題目, 會發現是審題不到位之故。 所以, 為了拿下概括高分, 有必要就提高概括類題審題品質提出建議。

一、缺無假設

概括類題的題目通常含有若干重要概念, 如任務概念和其相關概念。 要做到對這些概念“感冒”——敏感地獲取更多資訊, 考生就應當觸動自己“麻木”的神經。

如何做到?缺無假設。 意思就是假設題目沒有某概念, 題目意思會出現什麼差別, 進而引發新的思考, 提示自己研究完善的答案。 命題人的題目一般沒有廢話!

如下題:

題目:“給定資料介紹了漢代王景治理黃河的思路和做法。 請概括王景治河後黃河安瀾800年的主要原因。 ”

給定資料:自王景治河後, 維持了900多年未發生大改道, 是時, .......。 王景的主要工作是修建了自滎陽至千乘的黃河大堤, .......。

一般同學會鎖定第二句“概括……主要原因”而覺得不過是找點原因要點而已, 從而產生審題麻木。 於是, 圍繞“黃河安瀾800年”的致成因素進行單純性閱讀, 不難得出這樣的答案:王景修建黃河大堤。

然而標準答案卻是:修築防禦工事, 修建黃河大堤。

標準答案中的“修築防禦工事”從何而來?似乎莫名其妙。

問題的破解應當回歸題目(因為題目是答題的先導)——題目前一句“思路和做法”被忽視。 “修築防禦工事”正是“思路”, “修建黃河大堤”只是“做法”。

以上情況, 不妨做一假設:若考生在審題時假設“思路和做法”缺無, 題目意思會有何差異。 這樣就會引發思考, 自然不會對這兩個詞熟視無睹, 表現麻木。 反而就會據此調整答題角度, 獲得符合命題人意圖的答案。

二、借鑒材料

考生審題時, 即使對題目很慎重, 但有時也會存在對題目中概念琢磨不透的情況, 因而

不能算是審題品質高。 這時不妨借鑒材料, 獲得有關概念的更準確資訊, 彌補審題資訊不足的漏洞。

例如題目:給定資料反映了轉型期青年人在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請指出這些問題具體

表現在哪些方面。

給定資料:近年來, 誠信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學術研討的熱點, 青年中的“失信”現象也時有“曝光”, 如個人貸款中的違約現象等, 儘管我們逐漸增加了更多的法律法規來調整社會行為, ……

認真的考生可能在“缺無假設”方法的啟示下, 注意到“心理方面”問題和“心理”問題不同, 但到底什麼是“心理方面”問題也很難說得清。 這時應當帶著這個問題繼續留心材料上下文:

“但是, 作為現代社會中有效交往最重要的心理機制, 誠信仍然在人們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 ”

這句話不難解決那個疑惑, “心理方面問題”是指人類心理學範疇的一般問題,

包括“誠信”問題。 因而答案包括要點:誠信問題突出, 存在個人貸款違約等失信現象。

概括類題審題因為題目短小精悍而要格外細緻若微, 但同時不細心的考生容易審題麻木導致審題品質不高, 審題資訊所獲甚少。 此時“缺無假設”、“借鑒材料”提供了一個解決途徑, 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審題麻木和對題目概念“拿捏不准”的問題, 以提高審題品質, 進而有助拿下概括高分。

2.洞察命題人的“提示”

申論是選拔人才的考試方式。這句話應當含有這種解讀才對:它是科學、規範、理性的考試,能夠展現大國風範,不是折磨考生。因為,在這種考試中,命題人命制的題目、給定資料、標準答案、匯出答案的邏輯思維之間是統一、自然流暢的,即命題人會通過題目發出指令,要求考生答題按照正常邏輯思維獲得他們所推導的答案。但從命題人角度來說,這是理想狀態,多數時候會出現材料資訊不夠、題目設計難度過高等情況,這時命題人會相應地進行命題細節的調整:給出提示。這種提示只有兩個途徑:題目表述和材料暗示。因此,考生應當洞察命題人提示的由來,答題困惑時不忘發覺提示,繼而利用提示,以便拿下概括高分(因為由提示產生背景可知提示是答題突破口,不利用提示,無法獲得高分)。

一、題目提示

題目提示情況產生的背景是命題人調整自己的命題細節,因而通常會給人產生這樣的印

象:增加作答任務概念之外顯得無關的概念。

例如題目(部分文字):“給定資料介紹了漢代王景治理黃河的思路和做法。請概括王景治河後黃河安瀾800年的主要原因。”

給定資料(節選):自王景治河後,維持了900多年未發生大改道,是時,.......。王景的主要工作是修建了自滎陽至千乘的黃河大堤,.......。

分析:題目的作答任務概念是“原因”,但憑空增加了“思路和做法”,看似顯得多餘。其實這是命題人給予的提示,因為沒有該提示,就不可能或很難得出這樣的答案:修築防禦工事(基於材料原文“修建黃河大堤”的推斷,屬於“思路”),修建黃河大堤(材料原文,屬於“做法”)。據此不能看出,為了適合命題人理想的答案,但材料資訊不足,命題人才做了這樣的提示。這點可以提醒考生朋友們注意命題人提示行為的由來,而順勢洞察提示。

二、材料提示

類似題目提示,材料提示的背景仍是命題人在題目、材料、答案、匯出答案的邏輯思維

之間存在鏈條不“緊密”時做的調整行為。

例如題目:假定你是有關部門的一名工作人員,準備將“比逗咖啡館”的創業經驗向廣

大學生進行推介。請根據給定資料4—6,歸納總結“比逗咖啡館”的主要成功經驗。(20分)要求:內容準確全面,總結有深度、有條理。字數不超過300字。

給定資料(節選):

籌得了資金後,下一步就是選址。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他們在五山地鐵站附近租了一間臨街的鋪位。

由於股東數量龐大,不少眾籌咖啡館最後變成了“看上去很美”而實際運營卻舉步維艱,落得散夥的下場。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分析:對本題“總結有深度、有條理”要求,考生會很困惑:作答任務是概括“成功經驗”,答案自然是若干經驗要點,然而為何另加這個要求呢?對於這個要求,考生切不可自我折磨,因為考生覺得突兀,命題人是了然於心的。之所以有這個要求,是因為不這樣要求,就達不到他們的答案標準。而為了滿足這個標準,命題人只有通過這個提示了。所以聰明的考生則不要死死地為了這個表述折磨自己,而是洞察提示的破解途徑:材料。

由“籌得了資金後”可推知,前文所述是“資金”一類;由“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聯繫上文可推知,下文所述是”運營”一類。因而,據此可以將相關經驗要點分為“創新融資方式”、“創新運營方式”,以滿足“總結有深度、有條理”要求。

命題人提示一定程度上源於題目、給定資料、標準答案、答題思路出現某種不協調、可能破壞“大國風範”式的命題原則。考生採取的態度是:洞察命題人提示的由來,在答題窘境時,不要苦逼自己,跳出自我圈子,與命題人對話,找到他們的提示,利用這些提示,拿下概括高分。

2.洞察命題人的“提示”

申論是選拔人才的考試方式。這句話應當含有這種解讀才對:它是科學、規範、理性的考試,能夠展現大國風範,不是折磨考生。因為,在這種考試中,命題人命制的題目、給定資料、標準答案、匯出答案的邏輯思維之間是統一、自然流暢的,即命題人會通過題目發出指令,要求考生答題按照正常邏輯思維獲得他們所推導的答案。但從命題人角度來說,這是理想狀態,多數時候會出現材料資訊不夠、題目設計難度過高等情況,這時命題人會相應地進行命題細節的調整:給出提示。這種提示只有兩個途徑:題目表述和材料暗示。因此,考生應當洞察命題人提示的由來,答題困惑時不忘發覺提示,繼而利用提示,以便拿下概括高分(因為由提示產生背景可知提示是答題突破口,不利用提示,無法獲得高分)。

一、題目提示

題目提示情況產生的背景是命題人調整自己的命題細節,因而通常會給人產生這樣的印

象:增加作答任務概念之外顯得無關的概念。

例如題目(部分文字):“給定資料介紹了漢代王景治理黃河的思路和做法。請概括王景治河後黃河安瀾800年的主要原因。”

給定資料(節選):自王景治河後,維持了900多年未發生大改道,是時,.......。王景的主要工作是修建了自滎陽至千乘的黃河大堤,.......。

分析:題目的作答任務概念是“原因”,但憑空增加了“思路和做法”,看似顯得多餘。其實這是命題人給予的提示,因為沒有該提示,就不可能或很難得出這樣的答案:修築防禦工事(基於材料原文“修建黃河大堤”的推斷,屬於“思路”),修建黃河大堤(材料原文,屬於“做法”)。據此不能看出,為了適合命題人理想的答案,但材料資訊不足,命題人才做了這樣的提示。這點可以提醒考生朋友們注意命題人提示行為的由來,而順勢洞察提示。

二、材料提示

類似題目提示,材料提示的背景仍是命題人在題目、材料、答案、匯出答案的邏輯思維

之間存在鏈條不“緊密”時做的調整行為。

例如題目:假定你是有關部門的一名工作人員,準備將“比逗咖啡館”的創業經驗向廣

大學生進行推介。請根據給定資料4—6,歸納總結“比逗咖啡館”的主要成功經驗。(20分)要求:內容準確全面,總結有深度、有條理。字數不超過300字。

給定資料(節選):

籌得了資金後,下一步就是選址。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他們在五山地鐵站附近租了一間臨街的鋪位。

由於股東數量龐大,不少眾籌咖啡館最後變成了“看上去很美”而實際運營卻舉步維艱,落得散夥的下場。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分析:對本題“總結有深度、有條理”要求,考生會很困惑:作答任務是概括“成功經驗”,答案自然是若干經驗要點,然而為何另加這個要求呢?對於這個要求,考生切不可自我折磨,因為考生覺得突兀,命題人是了然於心的。之所以有這個要求,是因為不這樣要求,就達不到他們的答案標準。而為了滿足這個標準,命題人只有通過這個提示了。所以聰明的考生則不要死死地為了這個表述折磨自己,而是洞察提示的破解途徑:材料。

由“籌得了資金後”可推知,前文所述是“資金”一類;由“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聯繫上文可推知,下文所述是”運營”一類。因而,據此可以將相關經驗要點分為“創新融資方式”、“創新運營方式”,以滿足“總結有深度、有條理”要求。

命題人提示一定程度上源於題目、給定資料、標準答案、答題思路出現某種不協調、可能破壞“大國風範”式的命題原則。考生採取的態度是:洞察命題人提示的由來,在答題窘境時,不要苦逼自己,跳出自我圈子,與命題人對話,找到他們的提示,利用這些提示,拿下概括高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