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自由搏擊綜合格鬥,心意拳實戰功法 傳統武術實戰威力巨大!

點擊播放GIF/1023K

一、更繩功、亦稱抖更繩。 是我國武術門派中極其少見, 獨特的一種練功方法。 這種功法的練習, 不但可增大臂力, 更能練出全身整力。

尤其在技擊中, 其威力更凶, 更猛, 更大。 所謂更繩功, 其實就是一條大長繩, 要求是繩長在30-40米, 繩粗以雙手能握住繩子即可。 其練功方法是;將大繩一頭系在一棵較粗大的樹幹上, 距地面高度約1.5米左右, 另一端用手將繩拉直放在地上, 以做好練功準備。 對於初練此功者, 一時很難適應, 只要堅持一段時間, 方可成功。

練功方法:右式抖更繩:

練功者首先將大繩一端從地上拿起, 雙手握住大繩一頭, 面對大樹繫繩處, 此時大繩除兩端未落地外,

其餘全部落在地上, 練功者倆腳, 左腳在前, 右腳在後;雙腳成丁八步式, 抖更繩時, 雙手緊握大繩隨身體向右轉腰, 胯, 轉身, 同時倆腳隨身體轉動, 猛力蹬地, 雙手猛力向右, 向斜上方猛抖更繩,

一氣哈成, 將其大繩拉直拉平。 此為右小弓步式。 左式與右式相同, 動作相反。

注意要點;在拉平大繩時, 一定將大繩全部離地, 拉直, 拉平。 其高度與大繩繫繩處高度一樣即可。 同時注意轉身時, 腰, 胯及倆腿, 倆手, 配合一致, 同時發力。 氣沉丹田。 形成一個全身整體力。 身體各部位要求, 頭正, 項豎, 沉肩墜肘, 胸空腹實, 溜臀, 趾抓地, 舌頂, 口微閉, 上下倆齒在發力時緊而又緊。 以上是雙手左右抖更繩, 只有反復操練, 其功才能逐漸上身, 待其臂力增大, 全身上下配合一致之時, 由雙手抖繩, 變為單手抖繩。 單手抖繩時, 也是左右手互換, 經長期單操單練, 其臂力巨增, 全身整力超群, 與敵交手, 無由不勝。

抖更繩功真正好後, 其動作可大可小,

可左可右, 可高可低, 在實戰中, 敵手向我胸部, 頭部擊來時, 我身手同時順化, 全身整力突然一抖一帶, 使敵方頭部與頸部突然遭到閃動, 刹間大腦供血不足, 此時大腦出現一片空白, 敵任我指揮, 可使敵立僕。 此功在推手與技擊中, 尤為重要。 只要有條件的, 此功必練。 只要練功者, 長期, 刻苦, 努力堅持, 待其功自然上身之時, 方能體驗其功之奧妙, 方知其功之主要, 得之奧妙, 知其主要, 才能持之以恆, 與人交手才能得心應手, 隨心所欲。

二、[1]透力功;亦稱穿透力。

此功是擊敵內傷的關鍵功法之一。 所為內傷, 是指擊敵身體內裡, 即內臟, 心, 肝, 脾, 肺, 腎, 之傷。 而不是外傷, 即筋, 骨, 皮, 之傷。 外傷易治, 內傷難醫。 因此穿透力之功, 是內家拳法之主要功法。

此功法易學易練, 只要刻苦練習, 很快就會掌握和實用。

練功方法、首先準備一塊, , 有彈性的, 長4-5米, 寬15-20公分, 厚3公分的木板, [紅松板, 柞木板]即可。 先將木板上端靠在牆上, 底端離牆根35-40公分既可。 以不倒為宜, 習練者站在木板前, 用掌根按塌擊, 左右手互換擊之。 其要點, 用掌尖先去, 似到沒到之時, 用掌根突然猛力向前按擊木板, 木板受按塌擊力後, 猛然向前顫抖後, 恢復原樣在擊。 其動作最好配合熊形單把練習, 效果更佳。 要求前腳蹬踏

地時與掌根按踏之力同時配合發力, 切記不可一先一後發力。 一先一後發力其力不整, 只有手到, 腳到, 身到, 力到, 氣到, 其力必整, 威力無窮。

[2]、按擊樹、

在有條件的地方, 找一棵拳頭粗的小樹,

表面較為光滑的的既可。 練功者風雨不務, 每日用掌按擊小樹數次, 其方法與按木板相同, 但小樹之彈性會更好些。 小樹隨著時間的推移, 在不斷的成長, 練功者也隨時間的推移, 其功力也在不斷的增加。 注意要點、在擊打小樹時, 不是把小樹推斜, 或是把樹推的來回擺動, 而是用掌根擊震之, 使樹原地顫抖, 其力真正擊在樹內。 待小樹長成大樹時, 練功者仍能將樹擊動, 其功大成矣。

三、盤樹功、亦稱打樁功。

所為盤樹功, 就是踢打靠樹的幾種功法, 亦是幾種打法。 通過盤樹功法, 既可練功,練力, 又可練技, 實乃對敵之用法。 此功必練。

[1], 迎門鐵臂、[2],鷂子翻身、[3],蹶子腿、[4],貼身靠、[5],狸貓上樹.

練功方法;

[1]迎門鐵臂;選一棵約10公分粗細的小樹, 表面較為光滑, 以不傷身體各部即可,練功者以左腳在前,腳尖微扣,右腳在後,左手在前,手心向右,自然下垂,沉肩墜肘,右手在後,右手手心靠右肋部.兩肩前後成一線,左肩在前,右肩在後。頭頂項豎,氣沉丹田。站成丁八步勢,或以輕步站的姿勢,目視前方小樹為敵。打樁時,後右腳向前用力蹬地,同時左腳向前上一大步,左腳上步落地的同時,後右腳緊跟向前踢樹,右腳前腳掌踢樹。兩手由下向上旋轉,左小臂擊打小樹,同時右掌推擊樹。左右互換練之。要點,前腳起,後腳隨,前腳未落,後腳追。左小臂右掌同時擊樹。左上右下。關鍵要點,手腳齊到方為真。

此功由輕變重,循序漸進。待樹成才,其功成矣。

我所知道的心意六合拳

在上海,心意六合拳本來是沒有的,是開山鼻祖盧嵩高從他的老家河南周口帶來的。以後許多心意六合拳的高手象于化龍、王效榮、裴錫榮等紛紛將這個拳種不斷進行充實、發展並傳播開來。開始這個拳種只是在回族同胞中流傳(盧嵩高、于化龍、王效榮皆是回民)。後來外傳到漢人群體,在上海的楊浦區的建築工人、紡織工人中所傳頗多。在文革的武鬥中,心意六合拳可謂是大顯神威(楊浦區是上海武鬥的重災區,王洪文的國棉17廠就在楊浦區)。上海人也管“心意六合拳”叫“十大形”。因為它是以十種動物(龍、虎、鷹、蛇、馬、雞、猴、鷂、燕、熊)而象形取意的。

心意六合拳是我學的最早,學的最長的一個拳種。我兒時便從民間武術家薑致瑞學習此拳,在上海中醫大讀書時跟著著名的武術家、音樂家顧望野(就是顧鳳賓)學習此拳。以後在蘇錦標老師的指導下,詳細而全面地學習了這個拳種,對此頗有心得,在此我闡發出來,以饋天下武友。

在此我鄭重申明:一、我所闡述的純屬一己之見,如有錯誤敬請指正。二、我的一些觀點,可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如有異議,敬請原諒。

首先,我要講的第一句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話就是:世傳的心意六合拳拳譜,就是那個《守洞塵技》純屬無稽之談!因為當時那些大多數心意六合拳的老拳師,他們的文化水準是不高的,有的甚至是文盲(在過去,在舊中國武術家的社會地位是很低的,絕非像武俠小說中描寫的那樣),他們可能拳練得很好,可對拳理卻說不出個所以然。而那些記錄拳譜的的所謂“讀書人”,他們對武術又是外行,缺乏理解,文人不武嘛。所以編撰拳譜時,一個說的是辭不達意;另一個記得是似是而非。當然我也不否認有極個別的有文化同時武術技藝造詣也很高的武術家,他們也有心得,可是由於當時缺乏專業的心理學、生理學的知識,缺乏統一的專業術語,同時也有於方言土語的影響(那時還沒有普通話呢)。這個世傳的心意六合拳拳譜,就一直被錯誤地記錄著、撰寫者,一直處在一種以訛傳訛的狀態中,一傳傳了二百多年,誤導了許多心意六合拳的練家。

心意六合拳怎麼練?這“心意”(包括那“形意”)怎麼講?這“心意”(包括那“形意”的“意”)就是指“心理演習”,什麼是“心理演習”?在我前面的博文《太極拳為什麼要做慢動作》裡就有所闡述,就是通過幻想進行自我暗示。

所以在一些外國學員面前,我不把它翻譯成“Xinyiliuhequan”,我是翻譯成“thoughtboxing”。

心意六合拳(還有那形意拳)就是肢體動作------形,配合心裡演習------意,進行演練的的一個拳種。

我們不妨對心意六合拳中的一個經典動作“鷹捉把”進行分析。這是“鷹捉把”的動作過程。

兩腿直立,雙腳並齊;左手與右手交叉上起護置頭部前上方;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左手小指對右手虎口處;含胸拔背,雙掌五指炸開,高過眉端,兩眼從手臂之下方向前平視(動作1)。 左腳向前一大步成左弓步,兩手在左腳上步的同時,自上而下撕拽並向下拍按;左手在前十指朝前,掌心向下;右手置襠下;左手在左小腿內側(動作2)。

這組動作包含了什麼技擊意義呢?技擊含義如下:

用法一:用肘擊對方

用法二:抄腿推摔對方

用法三:用掌劈對方

用法四:用肩撞擊對方

用法五:抱單腿摔

用法六:抓腕壓肘

用法七:用頭撞擊對方

用法八:用掌拍擊對方

用法九:用爪撲抓對方

用法十:抓踝別腿

用法十一:順勢牽拉對方(俗稱順手牽羊)

其實還有許多用法,我就不一一列舉。這其實體現了“心意六合拳”的一大特點:就是在一個動勢中帶出許許多多的技擊方案。所以心意六合拳看似動作簡單,其實它卻包涵了千變萬化的技擊招式。我們反反復複地做著這一組動作,腦子裡同時對不同的技擊用法做著反反復複的“心理演習”。外行人看似我們反反復複地做著( 兩腿直立,雙腳並齊;左手與右手交叉上起護置頭部前上方;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左手小指對右手虎口處;雙掌五指炸開,高過眉端,兩眼從手臂之下方向前平視。然後,左腳向前一大步成左弓步,兩手在左腳上步的同時,自上而下撕拽並向下拍按;左手在前十指朝前,掌心向下;右手置襠下;左手在左小腿內側)這組動作,而練家卻心裡自有“技擊想法”。------這就是“心意六合拳”的“心意”之所在。

有朋友來問我,那個“鷹捉”的動作過程中手型不都是“掌式”嗎?怎麼能叫“捉”呢?

那個“鷹捉”的動作過程中手型不都是“掌式”嗎?怎麼能叫“捉”呢?

這問題問得很好,觀察得也很仔細。這其實就是“心意六合拳”(也包括形意拳)的一個特點,就是:我肢體動作可以不做出來,但“心理演習”一定要做出來。這就是拳譜中所說的“重意不重形”。

表現在“頭型”就叫:“頭有頂意”------在練拳過程中,我可以不做出來用頭撞擊敵人的動作,但,“心理演習”中要有用頭撞擊敵人的想法。

表現在“手型”就叫:“手有抓意”------就是在練拳的過程中,我的手型是攤開的掌,但在“心理演習”中,我要有用手抓、拿敵人的想法。就是“把把不離鷹捉”。

表現在“腳型”上,就叫:“腳有踩意”------就是在一個看似邁步的動作中,我就有蹬、踢、踩、踏敵人的想法。就是“步步不離雞步”。

表現在發勁上,就叫:“勁意”。

我們還是以“鷹捉”這個動作為例(僅僅舉鷹捉用法的一例):

動作過程:

兩腿直立,雙腳並齊;左手與右手交叉上起護置頭部前上方;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左手小指對右手虎口處;含胸拔背,雙掌五指炸開,高過眉端,兩眼從手臂之下方向前平視(動作1)。 左腳向前一大步成左弓步,兩手在左腳上步的同時,自上而下撕拽並向下拍按;左手在前十指朝前,掌心向下;右手置襠下;左手在左小腿內側(動作2)。

到此雖然動作結束,但,練習者還可以再做一個“穿拳”的“心理演習”。

鷹捉把的動作過程

這就能達到以下的技擊效果:

鷹捉把的技擊效果

拳擊中有一種技術,叫:“組合拳”。這種拳法的作用就像機關槍或衝鋒槍那樣地打一梭子子彈,能大覆蓋面地擊中敵人,即使沒有擊中敵人,也有壓制敵人氣勢的作用。我常聽到有些“心意六合拳”(包括形意拳)的練習者說:我們“心意六合拳”(包括形意拳)中沒有“組合拳”。這是很錯誤的。我們在練“心意六合拳”(包括形意拳)“單式”的時候,完全可以像練上面這個“鷹捉”動作一樣,再跟上一個或幾個技擊招式的“心理演習”。這樣在實戰中,我們就會靠平時訓練時養成的下意識反應,很自然而然地使出一組“組合拳”。

既然我肢體動作可以不做出來,但“心理演習”一定要做出來。那麼,我完全可以取一板凳,找一個清靜的所在,坐在那裡,手裡比劃著招式,腦子裡苦思冥想著和敵人打鬥的場景,回味著打鬥的感覺,想像著和對手過招、發力的過程。

這不就“板凳四把”“板凳鷹捉”的原理嗎?

“板凳四把”“板凳鷹捉”的原理

意 念 勁

點擊播放GIF/0K

手尖在一條水平線上,前手的手尖和腳尖在一條鉛垂線上,學習形意拳的愛好者隨時要自檢這個東西是否做到了。做到了就合乎規矩,做不到就要調整。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照的意思是關照、照應、對照,在這裡應是相互照應的意思。

這個要求不僅在形意拳,在其他很多拳種也有這個要求,說明很重要。反觀很多練形意的,手的位置放得很不正確,不是低就是高,相對於腳尖,很多向前、或向後。這樣做的後果對於姿勢有很大影響,看上去不是那麼回事。即做不到合。形意拳的要求就是合,合不好怎麼能夠練出整體勁?身架散亂是拳之大病。

古人為什麼強調這個三尖相照呢?就是要求身體形成整體,才能做到沉肩墜肘、肩與胯合,形成定勢,才能一枝動、百枝搖。形意拳看正似斜、看斜似正,是最合理的發力受力方式,形成一個錐體,上下前後左右整合到一起,全身之間架最牢固,最合理,發力角度正對目標,力量發的最大,即使受外力,也是最合理的,經得起衝擊。有的拳種講究身成一片,也是為了整體力。

從前面看,三尖實際在一個鉛垂面內,身形成為一個整體,消息全憑後腿蹬,身架集中向一個方向運動,無堅不摧。目光從前手手尖往前看,與此面也是合一,精氣神一齊向前,便有了氣勢。目光銳利逼人,手隨時不意而發,對方就會感到威脅。但有的人練拳前手打拳,眼睛卻看對側後方,手眼不合了,拳無目標,眼神不專注,打出拳無力。

三尖相照的要求與大槍一致,不過在這裡換成了腳尖、槍尖、鼻尖。大槍一橫,最能體會這個道理,否則槍紮出去便不是一條線了,全身的勁合不到一起。形意拳的道理來自於大槍,是很科學的,三尖相照是檢驗拳架是否做到六合的標準。只有這樣,才能身如槍桿,拳如槍尖,目標明確,一發透壁。

蘇錦標老師一生致力武學,精通上千個武術套路,近百種拳種。我曾問他:“師父,人們常說:'學拳容易換勁難。’您是怎麼做到的?”蘇老師告訴我:“任何拳種雖然技擊風格不同,勁力的表現方式有異,但是發勁都必須遵循一個共同規律,那就是'勁從腳底發’。”“勁從腳底發”就是人們常說的“力從地起”、“勁從根發”。就是運用腳對地面的作用力而發勁。不管是什麼拳種,不管是內家拳,還是外家拳,不管是中國功夫,還是西洋拳擊,不管是泰國拳,還是日本的空手道,都必須遵守這個原則。

我曾聽有人說:“勁從腰發”,這是非常錯誤的,對與太極拳來說這叫“勁力漂浮”;對於形意拳這叫“發勁不整”;對於少林拳這叫“用勁無根”。

武術嘛,本來就是你死我活的打鬥技擊,怎樣發出自己最大的勁力,對敵人施以重擊,就是它的最高原則。

怎樣盡可能發出自己最大的力量呢?我曾說過,我們人體最大最厚最長最有力的兩組肌群:豎軀幹肌和臀大肌都是附在脊柱上連在骨盆上的。發勁雖然是全身肌肉的共同運動,但是如果把這兩組肌群徹底地啟動起來,並協同地運動起來。我們就能發出自己的最大力量------我們的脊柱尤其是我們的骨盆是要起很大的作用的。

豎軀幹肌在骨盆的上緣,臀大肌在骨盆的下緣,如果將這兩組肌群一起地、連同地、協同地、徹底地運作起來,骨盆是要起著樞紐的作用的,我們是通過骨盆的旋轉來達到這個目的的。

骨盆的旋轉

蘇老師曾教我一種誘導發勁的方法:面朝牆站立,雙腳分開,雙手扶牆,雙腿微曲。先是渾身放鬆,然後右腳蹬地,骨盆右轉。

象心意六合拳的“鷹捉把”,形意拳的“劈拳”,就是這種發勁法。

還有左腳蹬地,骨盆右轉。

象心意六合拳的“雲龍裹風”,形意拳的“崩拳(拗步式)”,就是這種發勁法。

以上只是一側的,還有左(右)腳蹬地,骨盆左轉的方法。

還有雙腳一起蹬地,骨盆右(左)轉的方法。

順便說一下,這就是心意六合拳中的“龍腰”的原理。“龍”大家都沒見過,但是大家都見過動畫中的龍------在飛騰的過程中,它那長長的身子是旋轉著的。

這不正是骨盆旋轉的原理嗎?

諸位武友,照樣做做看,體會一下“通過腳蹬地產生勁力,再通過轉腰(骨盆旋轉)產生加速度,然後通過肢體把力量發送出去”的感覺。

太極拳的練家們也做做看,體會一下“纏絲勁”和“發勁綿綿不斷”的感覺。詠春拳的練家們也做做看,體會一下短距離發勁------就是“寸勁”的感覺。槍 勁

武術中常用抖大杆子來誘導發勁。大杆子又叫大槍,是將3米以上,重量必須在4斤以上的白蠟杆子進行刺紮攔拿練習,而求取勁力的一種訓練方法。它裝上槍頭即為大槍,取掉槍頭便是大杆子。

大杆子與人體身高的比例 持杆立正式

常用招式:

預備式:左腳向左側橫跨一步,腳尖斜向左,兩腿屈膝半蹲成半馬步。右手握槍把的頂端屈肘置於右腰側,手心向後;左手握槍桿中段,手臂微屈置於身體左側,手心向前,成半馬步端槍,臉左偏,目平視。

要求:做到“四平”,即頂平、肩平、槍平、腳平,頂平則須頭正頸直,肩平則須沉肩墜肘,槍平指兩手和槍尖成水平線,以便攻守,出槍快而有力。腳平則須兩腳用力踏實,做到身正勢穩。兩手持槍,要求“前手如管”,前手是槍的支點,既要要穩固地握住槍,又要能使槍在手中自由滑動,所以前手要握成管狀,以求穩而靈活,進退便利。“後手如攥”捏住槍尾,後手握槍切記“盡棍”不能“露把”

預備式

攔槍:左手松握,兩手腕用力向上翻起,右手向下向外向上再向懷裡向下,邊絞繞邊向裡旋腕擰槍抽把,兩腳合力蹬地,腰部配合左轉、骨盆也左轉,隨著重心向左腿移動並沉身坐臀的同時,使槍尖由下向右向上再向左向下逆時針連撥帶攪劃圓圈。

攔槍

拿槍:攔槍結束,兩腕用力下扣向外旋腕反擰槍,兩腳合力蹬地,腰部右轉、骨盆也右轉,槍桿靠近腰部,使槍尖由下向左向上再向右向下順時針邊絞繞劃個立圓。

拿槍

紮槍:拿槍結束,右腳蹬地,右腿挺膝繃直,身體隨即左轉、骨盆也左轉,變為左弓步,同時右手前推;左手後滑,使槍向前平紮。槍身必須緊貼住身體,槍桿成水準,在胸腰之間。

紮槍

抽槍:紮槍結束,左腳蹬地,身體隨即右轉變為預備式的半馬步,骨盆也右轉,同時右手後抽,左手握成管狀使槍在手中自由向後滑動,同時翻腕下扣,使手心向下。回復成預備式。

抽槍

抖大杆子的方法還有很多,如:劈、挑、內掃、外掃。不外乎腳底蹬地發力、轉腰、骨盆旋轉。其實這也是遵循發勁的原則:“勁從腳底發”。就是把豎軀幹肌和臀大肌這兩組肌群徹底地啟動起來,並協同地徹底地運動起來。發出自己最大的勁力,對敵人施以重擊。

在這我要說一下,“槍勁”非為形(心)意一門所獨有,許多拳種都有抖大杆子誘導發勁訓練。松胯也非為太極一門所獨有,因為松了胯,骨盆才能完全徹底地轉動起來,能發出自己最大的力量。不管是什麼拳種,不管是內家拳,還是外家拳,不管是中國功夫,還是西洋拳擊,不管是泰國拳,還是日本的空手道,都必須遵守這個原則。

抖大杆子不僅能誘導發勁,同時還鍛煉了臂力,因為大杆子有一定的重量。

用抖大杆子來誘導發勁就叫槍勁。意 念 勁

先看二則真實的案例:

案例一:美國一位電氣工人,在一個四周佈滿高壓電器設備的工作臺上工作,他雖然採取了各種必要的安全措施,但心裡仍然惴惴不安。一天,他在工作臺上碰著一根電線,誤以為觸電,當即死亡。他身上出現觸電致死者的一切症狀,其實他碰到的那電線根本沒電。

案例二:美國警方曾拿一個罪犯做實驗:他們對一個死刑犯告知,對他會割斷動脈,讓他流盡血液而死。然後在這個罪犯的面前割斷一隻猴子手上的動脈,讓該罪犯看著猴子的血一直慢慢的流幹、死去;隨後警方再蒙著這個罪犯的眼睛,同樣用利器在他的手上動脈處劃過(注:只是讓他感到有利器滑過動脈,但事實上他的手並沒有出血)與此同時打開在他手附近的水龍頭,讓水一點一點地滴在地上的接水盆,水點開始的時候是一滴滴少量的,然後逐漸加大水流量……(滴水的目的只是讓他以為是自己的血在流出)過了一段時間後,該罪犯就象之前那只猴子那樣慢慢地死去,他死去的症狀跟真正失血死去的人是一樣的。

這就是意念的暗示所產生的作用,由此可見它有很大的潛在力量(對於此現象心理學家尚未作出合理的解釋,但探索之路從未停止)。意念的暗示既然能有這麼大的作用,所以武術中也常用它來激發人們的潛能,意念對自我的暗示,就是心理演習。

我們先介紹心意六合拳中的丹田功(我所知道的)之一的壓丹田的功法:

壓丹田

預備姿勢

立正,腳跟併攏,腳尖也併攏。(圖1)

動作:

右腳向前跨半步,雙膝微屈,同時右手五指併攏,經右耳側向上將臂舉直。左手掌心向下,隨勢置於右肘下作保護右肋勢。(圖2)然後右手成鷹爪用力抓物一樣卷掌成拳,直線向下猛拉至拳與肩平。同時兩腿用力蹬直,挺胸,左手護肋。(圖3)

然後左腳再向前跨半步,雙膝微屈,同時左手五指併攏,經左耳側向上將臂舉直。右手掌心向下,隨勢置於左肘下作保護左肋勢。(圖4)然後左手成鷹爪用力抓物一樣卷掌成拳,直線向下猛拉至拳與肩平。同時兩腿用力蹬直,挺胸,右手護肋。(圖5)

左右各做36次(合天罡數),左右共72次(合地煞數)。

意念法:

在練這個功的時候,我們還要同時配合做意念訓練,就是做心理演習:在手上舉的時候要想像抓住天上垂下的一個把柄(6),然後直線用力向下猛拉,把天扯塌!扯它個大窟窿!(7)

呼吸法:

在向下猛拉的同時,再配合呼氣。

這樣,心理演習(意);往下的拉力(力);呼氣(氣)。三者協調一致,達到 “內三合”。(為什麼發力的時候要呼氣?我以後會有博文講述,敬請關注)

這就是心意拳六合拳十二把勁意之一的:恨天無把(塌天落)的訓練法。

這是其拳譜的歌訣:凝神意,拽天環;力碑塌,一瞬間;手落聲,隨意領;雷驟降,躲身難。

什麼意思?大家別看,看了也沒意思,這已是謬誤百出了。在我們中國,尤其是舊中國,那些老拳師的文化水準是不高的,大多數是文盲,他們無法正確地描述自己的練功體會。而那些有文化的記錄者,往往又缺乏習武經驗。所以一個說得是“雲山霧罩”,而另一個記得是“似是而非”,那些歌訣就是這麼“以訛傳訛”地傳了下來。

再介紹心意六合拳中的丹田功(我所知道的)中的提丹田的功法:

提丹田

預備姿勢

立正,腳跟併攏,腳尖也併攏。(圖8)

動作:

左腳順腳尖向前方跨出一大步,成左弓步,兩臂隨勢伸直在左腿上方,食指伸直,手背相靠,上體傾向出腿方向,目視前方。(圖9)

兩臂隨掌心向下,向側後放拉至最大限度,同時重心隨勢後移,右腿屈膝,左腿伸直,上體略後仰(圖10);兩臂繼續下行,兩手由掌變拳經腋下朝出腿方向猛力向上沖提,上身亦隨勢前移;有腿用力蹬直,但腳不離地。兩拳眼向外翻轉,左拳在前與眉齊,右拳在後靠近左手腕處與鼻平。頭頸正直,目視前方(圖11)。

然後,右腳順腳尖向前方跨出一大步,成右弓步,重複如上動作,唯方向相反。

左右各做36次(合天罡數),左右共72次(合地煞數)。

意念法:

在練這個功的時候,我們還要同時配合做意念訓練,就是做心理演習:想像雙手抓住大鐵錨的錨鏈(圖12),猛拉!把錨鏈拉斷!(圖13)

呼吸法:

在兩手由掌變拳經腋下朝出腿方向猛力向上沖提時,配合呼氣。

這樣,1.心理演習(意);2.兩手由掌變拳經腋下朝出腿方向猛力向上沖提的拉力(力);3.呼氣(氣)。這三者協調一致,也達到 “內三合”。

這就是心意拳六合拳十二把勁意之一的:“拉錨斷鏈”的訓練法。

再看看這個勁的拳譜歌訣原文:虎歸窩,尾作頭;臂尖打,藝難求;拉錨斷,纜疾意;前後崩,神鬼愁。------無意義,不值得一看。

心意六合拳是一種“拳功一體”拳術,就是在練拳的同時,把內功(丹田功)也練了。如鷹捉把,一頭碎碑等都包涵著壓丹田,折丹田等功法;而野馬奔槽就包涵著提丹田,射丹田的功法。

其實還有很多很多,我們可以邊練拳邊體會,在練拳的時候配合“心理演習”,體驗“形”------練拳,“意”------心裡演習的結合,有許多勁力是可以通過意念訓練激發出來。

人們常說:心意六合拳的發力是很強勁的。但是,再強勁,它也是通過肌肉發力,超自然的發力是不存在的,也是不科學的。

同樣是內家拳,太極拳的勁力也是可以通過意念訓練激發出來的。

當我們練掤勁的時候,要想像:眼前有一堵大牆,要把它掀翻!

點擊播放GIF/80K

當我們練捋勁的時候,要想像:抓住一條大蟒蛇的尾巴,把它從蛇洞裡給拽出來!

點擊播放GIF/10K

當我們練擠勁的時候,要想像:眼前一棵大樹,要把它給擠倒!

點擊播放GIF/36K

當我們練按勁的時候,要想像:有一個大牛頭,要把它給按下去!

以不傷身體各部即可,練功者以左腳在前,腳尖微扣,右腳在後,左手在前,手心向右,自然下垂,沉肩墜肘,右手在後,右手手心靠右肋部.兩肩前後成一線,左肩在前,右肩在後。頭頂項豎,氣沉丹田。站成丁八步勢,或以輕步站的姿勢,目視前方小樹為敵。打樁時,後右腳向前用力蹬地,同時左腳向前上一大步,左腳上步落地的同時,後右腳緊跟向前踢樹,右腳前腳掌踢樹。兩手由下向上旋轉,左小臂擊打小樹,同時右掌推擊樹。左右互換練之。要點,前腳起,後腳隨,前腳未落,後腳追。左小臂右掌同時擊樹。左上右下。關鍵要點,手腳齊到方為真。

此功由輕變重,循序漸進。待樹成才,其功成矣。

我所知道的心意六合拳

在上海,心意六合拳本來是沒有的,是開山鼻祖盧嵩高從他的老家河南周口帶來的。以後許多心意六合拳的高手象于化龍、王效榮、裴錫榮等紛紛將這個拳種不斷進行充實、發展並傳播開來。開始這個拳種只是在回族同胞中流傳(盧嵩高、于化龍、王效榮皆是回民)。後來外傳到漢人群體,在上海的楊浦區的建築工人、紡織工人中所傳頗多。在文革的武鬥中,心意六合拳可謂是大顯神威(楊浦區是上海武鬥的重災區,王洪文的國棉17廠就在楊浦區)。上海人也管“心意六合拳”叫“十大形”。因為它是以十種動物(龍、虎、鷹、蛇、馬、雞、猴、鷂、燕、熊)而象形取意的。

心意六合拳是我學的最早,學的最長的一個拳種。我兒時便從民間武術家薑致瑞學習此拳,在上海中醫大讀書時跟著著名的武術家、音樂家顧望野(就是顧鳳賓)學習此拳。以後在蘇錦標老師的指導下,詳細而全面地學習了這個拳種,對此頗有心得,在此我闡發出來,以饋天下武友。

在此我鄭重申明:一、我所闡述的純屬一己之見,如有錯誤敬請指正。二、我的一些觀點,可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如有異議,敬請原諒。

首先,我要講的第一句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話就是:世傳的心意六合拳拳譜,就是那個《守洞塵技》純屬無稽之談!因為當時那些大多數心意六合拳的老拳師,他們的文化水準是不高的,有的甚至是文盲(在過去,在舊中國武術家的社會地位是很低的,絕非像武俠小說中描寫的那樣),他們可能拳練得很好,可對拳理卻說不出個所以然。而那些記錄拳譜的的所謂“讀書人”,他們對武術又是外行,缺乏理解,文人不武嘛。所以編撰拳譜時,一個說的是辭不達意;另一個記得是似是而非。當然我也不否認有極個別的有文化同時武術技藝造詣也很高的武術家,他們也有心得,可是由於當時缺乏專業的心理學、生理學的知識,缺乏統一的專業術語,同時也有於方言土語的影響(那時還沒有普通話呢)。這個世傳的心意六合拳拳譜,就一直被錯誤地記錄著、撰寫者,一直處在一種以訛傳訛的狀態中,一傳傳了二百多年,誤導了許多心意六合拳的練家。

心意六合拳怎麼練?這“心意”(包括那“形意”)怎麼講?這“心意”(包括那“形意”的“意”)就是指“心理演習”,什麼是“心理演習”?在我前面的博文《太極拳為什麼要做慢動作》裡就有所闡述,就是通過幻想進行自我暗示。

所以在一些外國學員面前,我不把它翻譯成“Xinyiliuhequan”,我是翻譯成“thoughtboxing”。

心意六合拳(還有那形意拳)就是肢體動作------形,配合心裡演習------意,進行演練的的一個拳種。

我們不妨對心意六合拳中的一個經典動作“鷹捉把”進行分析。這是“鷹捉把”的動作過程。

兩腿直立,雙腳並齊;左手與右手交叉上起護置頭部前上方;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左手小指對右手虎口處;含胸拔背,雙掌五指炸開,高過眉端,兩眼從手臂之下方向前平視(動作1)。 左腳向前一大步成左弓步,兩手在左腳上步的同時,自上而下撕拽並向下拍按;左手在前十指朝前,掌心向下;右手置襠下;左手在左小腿內側(動作2)。

這組動作包含了什麼技擊意義呢?技擊含義如下:

用法一:用肘擊對方

用法二:抄腿推摔對方

用法三:用掌劈對方

用法四:用肩撞擊對方

用法五:抱單腿摔

用法六:抓腕壓肘

用法七:用頭撞擊對方

用法八:用掌拍擊對方

用法九:用爪撲抓對方

用法十:抓踝別腿

用法十一:順勢牽拉對方(俗稱順手牽羊)

其實還有許多用法,我就不一一列舉。這其實體現了“心意六合拳”的一大特點:就是在一個動勢中帶出許許多多的技擊方案。所以心意六合拳看似動作簡單,其實它卻包涵了千變萬化的技擊招式。我們反反復複地做著這一組動作,腦子裡同時對不同的技擊用法做著反反復複的“心理演習”。外行人看似我們反反復複地做著( 兩腿直立,雙腳並齊;左手與右手交叉上起護置頭部前上方;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左手小指對右手虎口處;雙掌五指炸開,高過眉端,兩眼從手臂之下方向前平視。然後,左腳向前一大步成左弓步,兩手在左腳上步的同時,自上而下撕拽並向下拍按;左手在前十指朝前,掌心向下;右手置襠下;左手在左小腿內側)這組動作,而練家卻心裡自有“技擊想法”。------這就是“心意六合拳”的“心意”之所在。

有朋友來問我,那個“鷹捉”的動作過程中手型不都是“掌式”嗎?怎麼能叫“捉”呢?

那個“鷹捉”的動作過程中手型不都是“掌式”嗎?怎麼能叫“捉”呢?

這問題問得很好,觀察得也很仔細。這其實就是“心意六合拳”(也包括形意拳)的一個特點,就是:我肢體動作可以不做出來,但“心理演習”一定要做出來。這就是拳譜中所說的“重意不重形”。

表現在“頭型”就叫:“頭有頂意”------在練拳過程中,我可以不做出來用頭撞擊敵人的動作,但,“心理演習”中要有用頭撞擊敵人的想法。

表現在“手型”就叫:“手有抓意”------就是在練拳的過程中,我的手型是攤開的掌,但在“心理演習”中,我要有用手抓、拿敵人的想法。就是“把把不離鷹捉”。

表現在“腳型”上,就叫:“腳有踩意”------就是在一個看似邁步的動作中,我就有蹬、踢、踩、踏敵人的想法。就是“步步不離雞步”。

表現在發勁上,就叫:“勁意”。

我們還是以“鷹捉”這個動作為例(僅僅舉鷹捉用法的一例):

動作過程:

兩腿直立,雙腳並齊;左手與右手交叉上起護置頭部前上方;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左手小指對右手虎口處;含胸拔背,雙掌五指炸開,高過眉端,兩眼從手臂之下方向前平視(動作1)。 左腳向前一大步成左弓步,兩手在左腳上步的同時,自上而下撕拽並向下拍按;左手在前十指朝前,掌心向下;右手置襠下;左手在左小腿內側(動作2)。

到此雖然動作結束,但,練習者還可以再做一個“穿拳”的“心理演習”。

鷹捉把的動作過程

這就能達到以下的技擊效果:

鷹捉把的技擊效果

拳擊中有一種技術,叫:“組合拳”。這種拳法的作用就像機關槍或衝鋒槍那樣地打一梭子子彈,能大覆蓋面地擊中敵人,即使沒有擊中敵人,也有壓制敵人氣勢的作用。我常聽到有些“心意六合拳”(包括形意拳)的練習者說:我們“心意六合拳”(包括形意拳)中沒有“組合拳”。這是很錯誤的。我們在練“心意六合拳”(包括形意拳)“單式”的時候,完全可以像練上面這個“鷹捉”動作一樣,再跟上一個或幾個技擊招式的“心理演習”。這樣在實戰中,我們就會靠平時訓練時養成的下意識反應,很自然而然地使出一組“組合拳”。

既然我肢體動作可以不做出來,但“心理演習”一定要做出來。那麼,我完全可以取一板凳,找一個清靜的所在,坐在那裡,手裡比劃著招式,腦子裡苦思冥想著和敵人打鬥的場景,回味著打鬥的感覺,想像著和對手過招、發力的過程。

這不就“板凳四把”“板凳鷹捉”的原理嗎?

“板凳四把”“板凳鷹捉”的原理

意 念 勁

點擊播放GIF/0K

手尖在一條水平線上,前手的手尖和腳尖在一條鉛垂線上,學習形意拳的愛好者隨時要自檢這個東西是否做到了。做到了就合乎規矩,做不到就要調整。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照的意思是關照、照應、對照,在這裡應是相互照應的意思。

這個要求不僅在形意拳,在其他很多拳種也有這個要求,說明很重要。反觀很多練形意的,手的位置放得很不正確,不是低就是高,相對於腳尖,很多向前、或向後。這樣做的後果對於姿勢有很大影響,看上去不是那麼回事。即做不到合。形意拳的要求就是合,合不好怎麼能夠練出整體勁?身架散亂是拳之大病。

古人為什麼強調這個三尖相照呢?就是要求身體形成整體,才能做到沉肩墜肘、肩與胯合,形成定勢,才能一枝動、百枝搖。形意拳看正似斜、看斜似正,是最合理的發力受力方式,形成一個錐體,上下前後左右整合到一起,全身之間架最牢固,最合理,發力角度正對目標,力量發的最大,即使受外力,也是最合理的,經得起衝擊。有的拳種講究身成一片,也是為了整體力。

從前面看,三尖實際在一個鉛垂面內,身形成為一個整體,消息全憑後腿蹬,身架集中向一個方向運動,無堅不摧。目光從前手手尖往前看,與此面也是合一,精氣神一齊向前,便有了氣勢。目光銳利逼人,手隨時不意而發,對方就會感到威脅。但有的人練拳前手打拳,眼睛卻看對側後方,手眼不合了,拳無目標,眼神不專注,打出拳無力。

三尖相照的要求與大槍一致,不過在這裡換成了腳尖、槍尖、鼻尖。大槍一橫,最能體會這個道理,否則槍紮出去便不是一條線了,全身的勁合不到一起。形意拳的道理來自於大槍,是很科學的,三尖相照是檢驗拳架是否做到六合的標準。只有這樣,才能身如槍桿,拳如槍尖,目標明確,一發透壁。

蘇錦標老師一生致力武學,精通上千個武術套路,近百種拳種。我曾問他:“師父,人們常說:'學拳容易換勁難。’您是怎麼做到的?”蘇老師告訴我:“任何拳種雖然技擊風格不同,勁力的表現方式有異,但是發勁都必須遵循一個共同規律,那就是'勁從腳底發’。”“勁從腳底發”就是人們常說的“力從地起”、“勁從根發”。就是運用腳對地面的作用力而發勁。不管是什麼拳種,不管是內家拳,還是外家拳,不管是中國功夫,還是西洋拳擊,不管是泰國拳,還是日本的空手道,都必須遵守這個原則。

我曾聽有人說:“勁從腰發”,這是非常錯誤的,對與太極拳來說這叫“勁力漂浮”;對於形意拳這叫“發勁不整”;對於少林拳這叫“用勁無根”。

武術嘛,本來就是你死我活的打鬥技擊,怎樣發出自己最大的勁力,對敵人施以重擊,就是它的最高原則。

怎樣盡可能發出自己最大的力量呢?我曾說過,我們人體最大最厚最長最有力的兩組肌群:豎軀幹肌和臀大肌都是附在脊柱上連在骨盆上的。發勁雖然是全身肌肉的共同運動,但是如果把這兩組肌群徹底地啟動起來,並協同地運動起來。我們就能發出自己的最大力量------我們的脊柱尤其是我們的骨盆是要起很大的作用的。

豎軀幹肌在骨盆的上緣,臀大肌在骨盆的下緣,如果將這兩組肌群一起地、連同地、協同地、徹底地運作起來,骨盆是要起著樞紐的作用的,我們是通過骨盆的旋轉來達到這個目的的。

骨盆的旋轉

蘇老師曾教我一種誘導發勁的方法:面朝牆站立,雙腳分開,雙手扶牆,雙腿微曲。先是渾身放鬆,然後右腳蹬地,骨盆右轉。

象心意六合拳的“鷹捉把”,形意拳的“劈拳”,就是這種發勁法。

還有左腳蹬地,骨盆右轉。

象心意六合拳的“雲龍裹風”,形意拳的“崩拳(拗步式)”,就是這種發勁法。

以上只是一側的,還有左(右)腳蹬地,骨盆左轉的方法。

還有雙腳一起蹬地,骨盆右(左)轉的方法。

順便說一下,這就是心意六合拳中的“龍腰”的原理。“龍”大家都沒見過,但是大家都見過動畫中的龍------在飛騰的過程中,它那長長的身子是旋轉著的。

這不正是骨盆旋轉的原理嗎?

諸位武友,照樣做做看,體會一下“通過腳蹬地產生勁力,再通過轉腰(骨盆旋轉)產生加速度,然後通過肢體把力量發送出去”的感覺。

太極拳的練家們也做做看,體會一下“纏絲勁”和“發勁綿綿不斷”的感覺。詠春拳的練家們也做做看,體會一下短距離發勁------就是“寸勁”的感覺。槍 勁

武術中常用抖大杆子來誘導發勁。大杆子又叫大槍,是將3米以上,重量必須在4斤以上的白蠟杆子進行刺紮攔拿練習,而求取勁力的一種訓練方法。它裝上槍頭即為大槍,取掉槍頭便是大杆子。

大杆子與人體身高的比例 持杆立正式

常用招式:

預備式:左腳向左側橫跨一步,腳尖斜向左,兩腿屈膝半蹲成半馬步。右手握槍把的頂端屈肘置於右腰側,手心向後;左手握槍桿中段,手臂微屈置於身體左側,手心向前,成半馬步端槍,臉左偏,目平視。

要求:做到“四平”,即頂平、肩平、槍平、腳平,頂平則須頭正頸直,肩平則須沉肩墜肘,槍平指兩手和槍尖成水平線,以便攻守,出槍快而有力。腳平則須兩腳用力踏實,做到身正勢穩。兩手持槍,要求“前手如管”,前手是槍的支點,既要要穩固地握住槍,又要能使槍在手中自由滑動,所以前手要握成管狀,以求穩而靈活,進退便利。“後手如攥”捏住槍尾,後手握槍切記“盡棍”不能“露把”

預備式

攔槍:左手松握,兩手腕用力向上翻起,右手向下向外向上再向懷裡向下,邊絞繞邊向裡旋腕擰槍抽把,兩腳合力蹬地,腰部配合左轉、骨盆也左轉,隨著重心向左腿移動並沉身坐臀的同時,使槍尖由下向右向上再向左向下逆時針連撥帶攪劃圓圈。

攔槍

拿槍:攔槍結束,兩腕用力下扣向外旋腕反擰槍,兩腳合力蹬地,腰部右轉、骨盆也右轉,槍桿靠近腰部,使槍尖由下向左向上再向右向下順時針邊絞繞劃個立圓。

拿槍

紮槍:拿槍結束,右腳蹬地,右腿挺膝繃直,身體隨即左轉、骨盆也左轉,變為左弓步,同時右手前推;左手後滑,使槍向前平紮。槍身必須緊貼住身體,槍桿成水準,在胸腰之間。

紮槍

抽槍:紮槍結束,左腳蹬地,身體隨即右轉變為預備式的半馬步,骨盆也右轉,同時右手後抽,左手握成管狀使槍在手中自由向後滑動,同時翻腕下扣,使手心向下。回復成預備式。

抽槍

抖大杆子的方法還有很多,如:劈、挑、內掃、外掃。不外乎腳底蹬地發力、轉腰、骨盆旋轉。其實這也是遵循發勁的原則:“勁從腳底發”。就是把豎軀幹肌和臀大肌這兩組肌群徹底地啟動起來,並協同地徹底地運動起來。發出自己最大的勁力,對敵人施以重擊。

在這我要說一下,“槍勁”非為形(心)意一門所獨有,許多拳種都有抖大杆子誘導發勁訓練。松胯也非為太極一門所獨有,因為松了胯,骨盆才能完全徹底地轉動起來,能發出自己最大的力量。不管是什麼拳種,不管是內家拳,還是外家拳,不管是中國功夫,還是西洋拳擊,不管是泰國拳,還是日本的空手道,都必須遵守這個原則。

抖大杆子不僅能誘導發勁,同時還鍛煉了臂力,因為大杆子有一定的重量。

用抖大杆子來誘導發勁就叫槍勁。意 念 勁

先看二則真實的案例:

案例一:美國一位電氣工人,在一個四周佈滿高壓電器設備的工作臺上工作,他雖然採取了各種必要的安全措施,但心裡仍然惴惴不安。一天,他在工作臺上碰著一根電線,誤以為觸電,當即死亡。他身上出現觸電致死者的一切症狀,其實他碰到的那電線根本沒電。

案例二:美國警方曾拿一個罪犯做實驗:他們對一個死刑犯告知,對他會割斷動脈,讓他流盡血液而死。然後在這個罪犯的面前割斷一隻猴子手上的動脈,讓該罪犯看著猴子的血一直慢慢的流幹、死去;隨後警方再蒙著這個罪犯的眼睛,同樣用利器在他的手上動脈處劃過(注:只是讓他感到有利器滑過動脈,但事實上他的手並沒有出血)與此同時打開在他手附近的水龍頭,讓水一點一點地滴在地上的接水盆,水點開始的時候是一滴滴少量的,然後逐漸加大水流量……(滴水的目的只是讓他以為是自己的血在流出)過了一段時間後,該罪犯就象之前那只猴子那樣慢慢地死去,他死去的症狀跟真正失血死去的人是一樣的。

這就是意念的暗示所產生的作用,由此可見它有很大的潛在力量(對於此現象心理學家尚未作出合理的解釋,但探索之路從未停止)。意念的暗示既然能有這麼大的作用,所以武術中也常用它來激發人們的潛能,意念對自我的暗示,就是心理演習。

我們先介紹心意六合拳中的丹田功(我所知道的)之一的壓丹田的功法:

壓丹田

預備姿勢

立正,腳跟併攏,腳尖也併攏。(圖1)

動作:

右腳向前跨半步,雙膝微屈,同時右手五指併攏,經右耳側向上將臂舉直。左手掌心向下,隨勢置於右肘下作保護右肋勢。(圖2)然後右手成鷹爪用力抓物一樣卷掌成拳,直線向下猛拉至拳與肩平。同時兩腿用力蹬直,挺胸,左手護肋。(圖3)

然後左腳再向前跨半步,雙膝微屈,同時左手五指併攏,經左耳側向上將臂舉直。右手掌心向下,隨勢置於左肘下作保護左肋勢。(圖4)然後左手成鷹爪用力抓物一樣卷掌成拳,直線向下猛拉至拳與肩平。同時兩腿用力蹬直,挺胸,右手護肋。(圖5)

左右各做36次(合天罡數),左右共72次(合地煞數)。

意念法:

在練這個功的時候,我們還要同時配合做意念訓練,就是做心理演習:在手上舉的時候要想像抓住天上垂下的一個把柄(6),然後直線用力向下猛拉,把天扯塌!扯它個大窟窿!(7)

呼吸法:

在向下猛拉的同時,再配合呼氣。

這樣,心理演習(意);往下的拉力(力);呼氣(氣)。三者協調一致,達到 “內三合”。(為什麼發力的時候要呼氣?我以後會有博文講述,敬請關注)

這就是心意拳六合拳十二把勁意之一的:恨天無把(塌天落)的訓練法。

這是其拳譜的歌訣:凝神意,拽天環;力碑塌,一瞬間;手落聲,隨意領;雷驟降,躲身難。

什麼意思?大家別看,看了也沒意思,這已是謬誤百出了。在我們中國,尤其是舊中國,那些老拳師的文化水準是不高的,大多數是文盲,他們無法正確地描述自己的練功體會。而那些有文化的記錄者,往往又缺乏習武經驗。所以一個說得是“雲山霧罩”,而另一個記得是“似是而非”,那些歌訣就是這麼“以訛傳訛”地傳了下來。

再介紹心意六合拳中的丹田功(我所知道的)中的提丹田的功法:

提丹田

預備姿勢

立正,腳跟併攏,腳尖也併攏。(圖8)

動作:

左腳順腳尖向前方跨出一大步,成左弓步,兩臂隨勢伸直在左腿上方,食指伸直,手背相靠,上體傾向出腿方向,目視前方。(圖9)

兩臂隨掌心向下,向側後放拉至最大限度,同時重心隨勢後移,右腿屈膝,左腿伸直,上體略後仰(圖10);兩臂繼續下行,兩手由掌變拳經腋下朝出腿方向猛力向上沖提,上身亦隨勢前移;有腿用力蹬直,但腳不離地。兩拳眼向外翻轉,左拳在前與眉齊,右拳在後靠近左手腕處與鼻平。頭頸正直,目視前方(圖11)。

然後,右腳順腳尖向前方跨出一大步,成右弓步,重複如上動作,唯方向相反。

左右各做36次(合天罡數),左右共72次(合地煞數)。

意念法:

在練這個功的時候,我們還要同時配合做意念訓練,就是做心理演習:想像雙手抓住大鐵錨的錨鏈(圖12),猛拉!把錨鏈拉斷!(圖13)

呼吸法:

在兩手由掌變拳經腋下朝出腿方向猛力向上沖提時,配合呼氣。

這樣,1.心理演習(意);2.兩手由掌變拳經腋下朝出腿方向猛力向上沖提的拉力(力);3.呼氣(氣)。這三者協調一致,也達到 “內三合”。

這就是心意拳六合拳十二把勁意之一的:“拉錨斷鏈”的訓練法。

再看看這個勁的拳譜歌訣原文:虎歸窩,尾作頭;臂尖打,藝難求;拉錨斷,纜疾意;前後崩,神鬼愁。------無意義,不值得一看。

心意六合拳是一種“拳功一體”拳術,就是在練拳的同時,把內功(丹田功)也練了。如鷹捉把,一頭碎碑等都包涵著壓丹田,折丹田等功法;而野馬奔槽就包涵著提丹田,射丹田的功法。

其實還有很多很多,我們可以邊練拳邊體會,在練拳的時候配合“心理演習”,體驗“形”------練拳,“意”------心裡演習的結合,有許多勁力是可以通過意念訓練激發出來。

人們常說:心意六合拳的發力是很強勁的。但是,再強勁,它也是通過肌肉發力,超自然的發力是不存在的,也是不科學的。

同樣是內家拳,太極拳的勁力也是可以通過意念訓練激發出來的。

當我們練掤勁的時候,要想像:眼前有一堵大牆,要把它掀翻!

點擊播放GIF/80K

當我們練捋勁的時候,要想像:抓住一條大蟒蛇的尾巴,把它從蛇洞裡給拽出來!

點擊播放GIF/10K

當我們練擠勁的時候,要想像:眼前一棵大樹,要把它給擠倒!

點擊播放GIF/36K

當我們練按勁的時候,要想像:有一個大牛頭,要把它給按下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