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交流丨學習國學,和孩子們一起幸福著

2016年已成記憶

回顧一學年擔任國學課的經歷, 雖說只有一學年, 但卻收穫了教育從未有過的幸福感。

菜子中學自2007年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以來,

誦讀活動一直停留在舉行全校性的經典誦讀比賽的層面上, 儘管開展不夠深入, 但誦讀本《德道經》、《七小經合璧》、《周易》等小本子在師生中已廣泛流傳開來, 舉行的經典誦讀比賽也一次比一次具有規模和品質。 可以說國學教育已經形成了一種氛圍。

2016年春季, 在隴西被確立為德慧智國學教育實驗區後, 菜子中學乘著德慧智教育的春風, 積極回應縣委縣政府關於立德樹人, 深化教育改革的號召, 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德慧智國學教育, 我有幸承擔了七年級(2)班的國學課老師。 2016年秋季, 隨人事變化的調整, 加之學校對七年級新生在教育教學上有新的構想, 我又擔任了七年級兩個班的國學課。

一學年以來,

我按照《隴西縣菜子中學德慧智教育實施方案》的相關要求, 盡心盡力上好每節國學經典課, 和孩子們一起學習國學, 也和孩子們一起幸福著。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一、幸福來自經典的誦讀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 是因為經典是具有上善的能量性。 誦讀它“能夠包羅我們三維空間的知識,

也能夠給我們提供精神層面的營養, 或者說它能夠穿越太極圖中央陰陽兩極的弦線, 能夠同步提升我們的智和慧, 使智和慧這兩個系統同步提高”。 一個人慧開智啟就有了無群的創造力, 自然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更重要的是誦讀經典能夠德化我們的心靈, 使我們的精神獲得營養, 進而使我們的生命品質得以提升而獲得最高層次的幸福感, 這是追求物質幸福很難替代的一種幸福。

一學年來, 我和孩子們一起在課堂上誦讀《德道經》, 看著孩子們三調後的坐姿和精神狀態, 我覺得生命教育的重要意義和價值;聽著和孩子們一起音聲相和的誦讀聲在教室裡回蕩, 我覺得自己的心靈在上善的音域裡滌蕩非常清爽;想著孩子們誦讀經典一天天在進步一天天有收穫,

我不但覺得幸福, 還覺得誦讀經典開慧啟智的作用並不是神話和傳說, 而是實實在在的現實。

同時, 天命之年已過的我, 和孩子們一起誦讀, 背會了八十一章, 不但覺得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以前大不一樣了, 還感到自己的記憶力比年輕的時候強多了, 寫一些文章也比以前流暢, 更主要的是在文章中自然而然的引經據典, 使文章更有深度了。 的確, 和孩子們一起誦讀經典也提升了自己的生命品質, 這一幸福是不言而喻的。

當然, 任何事情不是一帆風順的。 由於本人教學經驗的缺乏, 課堂經典誦讀在本學期也經歷了一些曲折。 剛開始, 我在課堂上讓孩子們整體誦讀《德篇》,

而把背誦的任務放在課後, 結果背誦進度很慢, 課堂誦讀四十四章由於內容不熟也很吃力。 後來, 改變了誦讀方式, 每節課誦七章, 堅持一周, 大部分學生能背下來, 但還是感到很吃力。 後來在北京德慧智教育中心老師的指導下, 改為每節課誦讀兩章, 反復誦讀七遍, 以集體誦讀、分組接龍誦讀方式, 誦讀與聽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 教學進度不但加快, 還取得了極好的教學效果, 本學年中兩學期的教學任務也超前完成了。 這又使我獲得了教學成就的幸福感。

二、幸福來自孩子們點點滴滴的變化

經典誦讀對孩子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但點點滴滴變化是能夠看得見的。

長期的應試教育缺乏對孩子們道德品質、品格和品能的教育和培養,學生論學習,厭學情緒一日複盛一日,論做人,心無敬畏藐視律規。正如我在《小子賦》中寫的:小子無知狂自能, 萬事不究總疑真。 心無敬畏離道遠, 率性而為不歸根。現在我們開展國學經典誦讀課,每天誦讀經典,給聖者行拱手禮,與聖賢同居,與聖賢同謀,孩子們在誦讀中慢慢受到聖人經典的薰陶,漸漸有了恭敬心,性情也一點一點發生變化,行為習慣也在發生改變。下邊是兩個級的七年級的孩子們寫的反躬自省,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的變化:

羅豪豪

老師,我讀了《德道經》脾氣變好了,心情也很愉悅,學習也逐步上升。上課能坐住。以前有20多分鐘,腰就會痛,酸的坐不住。我感覺到了,這(誦讀經典)真的對我們有很大的作用,它(《德道經》)真的能使人受益。

陳喜龍

以前,我沒有讀《德道經》的時候,上課沒有精神。自從我們讀了《德道經》後,我上課非常的有精神,那些上課的小動作也改掉了。以前愛和別的同學吵架,吵完了以後有時候還會打起來。但是讀了《德道經》後,我的那些壞習慣都沒有了,都改掉了。以前我對我的父母態度不好,父母說我兩句,我有時候就罵了起來,對父母沒有盡過孝心。但是自從看了《父親是個農民工》視頻後,我知道了父母對我們的愛是永恆的,沒有什麼能比父母給我們的愛重要。那之後,我回去給爸爸媽媽洗腳,幫他們做家務,也不和他們吵架了。我們一家人便和諧了。

同學們,我們要對父母有孝心,你們以為爸爸媽媽一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是為了什麼,為的還是讓我們好好學習,大了有一份好工作。我們要對父母盡最大的孝。

這就是我讀了《德道經》和看了視頻之後的感受,希望大家也有同樣的感受——孝敬父母。

自從讀了老子爺爺的《德道經》之後,我清醒了很多。我以前上課不愛聽講,在課堂上說話,玩耍、睡覺等。我現在改變了很多,有很多壞毛病都改正了。比如我不打架了,不罵人了,上課愛聽講了,不在課堂上說話了,不在課堂上玩耍、睡覺了。我要感謝老子爺爺的《德道經》。

王梟

徐隴鐲

在讀《德道經》後,自身也有很大變化。上語文課總愛打瞌睡的我,現在也能振奮精神了。以前最怕的一門課就是生物課了,總是背不進去,往往是前一秒背的什麼後一秒就不知道了。但是自從讀了《德道經》便覺得背書很享受,經常背也能背會了。以前對父母的關愛是漫不經心,愛搭不理的,總受到別人的責備。所以我決定要孝順父母,不和父母吵架、拌嘴,做一個有孝心的好人。

還有一位叫趙磊的同學,對誦讀經典總是不想接受,上課有口無心的誦讀,課後對經典置之不理,總覺得誦經典沒有什麼好處,第一次寫反躬自省是說都二十一世紀了,經典還有什麼用嗎?這孩子說實話還有些崇洋迷外的思想,也許是當今社會上青年人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的認知對孩子的影響吧。本著讓經典滋養每一個孩子的心田,我反復做了這個孩子的思想工作,通過三次交心談話,這個孩子終於有了變化,下邊是他轉變後寫的自我反省:

陳老師,經過您三次的耐心指導,我突然覺得我的觀點是錯誤的,我沒有認識到《德道經》的重要性。原來我發現自己是多麼的無知,現在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我現在知道了《德道經》並不是沒有用,也知道我說的外國比中國好是片面錯誤的,因為我知道的太少,就像您說的,自己的父母再不好,再窮,但他們是生我養我的人,別人的父母再好,與我都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我以前的觀點是疏典忘祖,認敵為父,我似乎是個欺師叛祖的人。我現在才領悟過來,自己是吃著黃河母親得水才長大的,我不能欺師叛祖,要從現在改正我的這種不良習性。讀書明理,是我國的文明傳統。所以我要改正。

陳老師,雖然我寫得很少,但都是我發自內心的感悟,所以請您原諒。

趙磊

李淑梅

自從讀了《德道經》,我的心靈深有感觸。

以前的我,做事只想著自己,從不顧及別人的感受,自私自利,又很懶寫字時總做不斷,而且動不動就將本子放歪,上課老打瞌睡。

而現在的我,從性格到品德統統變了樣,只要是缺點,我發現了就會改變,有點也在不斷的增加當中,上課也不老打瞌睡,變得尊老愛幼,又乖巧又聽話,與弟弟也能很好相處了。以為以前我總與第第吵架,所以關係很不好,但現在關係卻很融洽。

當我看到五歲的孩子那麼能幹時於是我心裡暗下決心——我也能行。

讓我們一起送毒老子爺爺的經典吧。感謝陳老師讓我們改變了自己。

(這是我上《五歲的孩子什麼都會幹》的品格視頻教育課學生寫的反躬自省)

我自身有許多的毛病與不足,這是自從我讀了《德道經》才發現的。所以,我要認真的反省自己發現自己的毛病、不足,並及時改正;並要有“回來看自己”的習慣。

別看我看似文靜可發起脾氣好似一頭牛。這不,今天這件事就是因我的暴脾氣而引起的。中午,我正在寫作業,我前面的一個男生就偏編起歌來罵起我媽媽了,我當時很生氣,但是我還是克制住了自己,就對他說:“你罵一次我可以原諒,但沒有第二次。”可他就是不聽,我當時就火了,於是就和他打起來了。事後,我覺得很對不起他很想去道歉,但是沒有勇氣,心裡有一種自責與愧疚感。

其實我這個人非常沒禮貌。以前碰到師長理都不理就走了,更何況我這個人連微笑都不給人們。以前同學和鄰居先向我問好,我就會搭理幾句。可現在,碰到老師我很想主動問好,卻又放不出聲音,不敢問,也許是因為我太膽小了吧。

這就是我自身的毛病與不足。從現在開始,我要及時糾正自己的缺點,爭取做一個有道德、有禮儀、體貼家人、尊敬師長的好學生,並及時多回來看自己。

萬文娟

今天,程老師給我們看了一個短片是關於一個小鷸離開了自己溫暖巢穴從,出去獨立自生的故事。這個故事給我的啟發是人不可以只待在自己的巢穴中等待時光的流逝,我們要用於象未知的世界踏出探索的腳步。

我們都是在父母的呵護中長大的,可我們卻沒有和小鷸那樣去探索的勇氣。不是我們不敢去,而是父母怕讓我們受到傷害。就這樣,我們越來越嬌生慣養,使我們不再有出去探索的意想。

我們真的應該好好去探索一下,去探索,我們就會有收穫。

我們在看李星星同學在國學教育測試卷上寫的學習經典的感悟文章《國學經典受益終生》:

我有一個七八十歲的奶奶,按理說我應該對她無比孝順,但事實卻不是這樣的。

我的奶奶脾氣古怪,常常因為一些零七碎八的的事打我,我認為這是對我赤裸裸的挑戰。於是多次與奶奶大打出手,但是結果每次都是爸媽對我斥責,說我做的不對。於是我也常常因為這些事情頂撞父母。就這樣窩在家裡的地位慢慢下降,所有村子裡的人見了我都辟而遠之,甚至到最後,我到親戚家玩耍,親戚對我的仍然是冰冷冷的面龐。當時,我不明白自己為什麼不在那樣受人的愛戴,不明白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

所以度過的學前,陪伴我的,一直是不解、憤怒以及暴躁。

小學時,再一次看到奶奶,我發現,她的面龐變得憔悴,但還是多次與他出手,因為我認為,我沒有錯。

上了中學,這一切都改變了,我在家中的地位重新上升,村子裡的人對我又一次有了笑臉,親戚朋友又一次有了熱情……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我的大腦經過了經典的洗禮。我就發現,當時我的道德能量屬於最低為。於是我下決心做出了改變。現在的我,仍在改變中。

國學經典受益終生。

夏同德

類似這樣寫感受的孩子很多,僅從這幾個孩子們的感受就可以看出,孩子們在經典誦讀過程中變化的縮影。孩子們的變化,讓我們教育者感到教育工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讓我們感到教育的真正內涵是立德樹人,也讓我們感到德慧智教育是最上善的教育。

三、幸福來自誦讀過程中的點滴感悟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堅持和孩子們一起誦讀經典的日子裡,一方面沐浴著經典的上善能量,一方面不時地有點滴感悟產生,從而進一步改變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進而獲得讀經典的幸福感。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德道經.第一章.論德》)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常常不以為自己有德,道德低下的人反而常常把德掛在嘴邊。這是一個人道德底蘊是否深厚的外在表現。經典告訴自己做人厚道低調可謂上善。簡短兩句話,參透其意,其德性能量足以讓自己獲得處世之法寶,何為不幸福呢?

“聖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矣。”(《德道經第十七章.善觀》)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其職責就是教人求真,學做真人。沒有聖人之心難擔此任或者就不是一個稱職的教育工作者。“以百姓之心為心”就是聖賢之心,就是以人為本之心,就是以孩子的生命成長為育人之心。好學生要善待,問題學生也要善待,這就是最高尚的師德了。喜歡好學生,容不得問題學生,師德就低下了。經典讓自己懂得了為師之道,幸福自然生髮。

“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德道經.五十二章.治水》)不要說水結晶的實驗足能說明“上善治水”,單就教學實踐中批評與表揚學生獲得的不同體驗就可以說明“上善治水”是一種最佳的教育方法。當我們以表揚或以肯定的方式來對待某一個孩子時,孩子會眼睛發亮,精神為之一振,腰胸為之一挺,肩頭為之一聳。而當以批評或以否定的方式對待某一個孩子時,孩子會立馬頭一垂,臉一長,腰一落,精氣神一掃而光,心裡只剩下緊張和不安的份。所以教育要像水一樣滋潤孩子的心田,讓心靈不斷的成長,又要像水一樣心平靜氣的育養心田。教育不是加工產品,靜待花開才是教育之道,急功近利地追求分數非教育之道。一句經典讓自己獲得了教育方法,擁有了最佳的教育心態,怎能不讓人感到幸福呢?

“是以聖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德道經.第四十二章.天道》)作為教育工作者就應該有這種不圖回報的心態,淡泊名利應是教育人的本心,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師道永傳,即“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德道經.》)讀經典,端正了自己的教育心態,得其自在,幸福油然而生。

學習國學,和孩子們一起幸福著

真的,幸福來自和孩子們一起學國學、誦經典,幸福來自于孩子們在誦讀經典過程中的點點滴滴的變化,幸福來自于自己陪孩子們一起誦讀過程中的點滴感悟,當然也來自于師生見面時相互行個拱手禮,來自和孩子們在一起誦讀過程中的共同成長。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作者:隴西菜子中學 陳龍

甘肅教育編輯整理

圖片:來源於網路

二、幸福來自孩子們點點滴滴的變化

經典誦讀對孩子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但點點滴滴變化是能夠看得見的。

長期的應試教育缺乏對孩子們道德品質、品格和品能的教育和培養,學生論學習,厭學情緒一日複盛一日,論做人,心無敬畏藐視律規。正如我在《小子賦》中寫的:小子無知狂自能, 萬事不究總疑真。 心無敬畏離道遠, 率性而為不歸根。現在我們開展國學經典誦讀課,每天誦讀經典,給聖者行拱手禮,與聖賢同居,與聖賢同謀,孩子們在誦讀中慢慢受到聖人經典的薰陶,漸漸有了恭敬心,性情也一點一點發生變化,行為習慣也在發生改變。下邊是兩個級的七年級的孩子們寫的反躬自省,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的變化:

羅豪豪

老師,我讀了《德道經》脾氣變好了,心情也很愉悅,學習也逐步上升。上課能坐住。以前有20多分鐘,腰就會痛,酸的坐不住。我感覺到了,這(誦讀經典)真的對我們有很大的作用,它(《德道經》)真的能使人受益。

陳喜龍

以前,我沒有讀《德道經》的時候,上課沒有精神。自從我們讀了《德道經》後,我上課非常的有精神,那些上課的小動作也改掉了。以前愛和別的同學吵架,吵完了以後有時候還會打起來。但是讀了《德道經》後,我的那些壞習慣都沒有了,都改掉了。以前我對我的父母態度不好,父母說我兩句,我有時候就罵了起來,對父母沒有盡過孝心。但是自從看了《父親是個農民工》視頻後,我知道了父母對我們的愛是永恆的,沒有什麼能比父母給我們的愛重要。那之後,我回去給爸爸媽媽洗腳,幫他們做家務,也不和他們吵架了。我們一家人便和諧了。

同學們,我們要對父母有孝心,你們以為爸爸媽媽一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是為了什麼,為的還是讓我們好好學習,大了有一份好工作。我們要對父母盡最大的孝。

這就是我讀了《德道經》和看了視頻之後的感受,希望大家也有同樣的感受——孝敬父母。

自從讀了老子爺爺的《德道經》之後,我清醒了很多。我以前上課不愛聽講,在課堂上說話,玩耍、睡覺等。我現在改變了很多,有很多壞毛病都改正了。比如我不打架了,不罵人了,上課愛聽講了,不在課堂上說話了,不在課堂上玩耍、睡覺了。我要感謝老子爺爺的《德道經》。

王梟

徐隴鐲

在讀《德道經》後,自身也有很大變化。上語文課總愛打瞌睡的我,現在也能振奮精神了。以前最怕的一門課就是生物課了,總是背不進去,往往是前一秒背的什麼後一秒就不知道了。但是自從讀了《德道經》便覺得背書很享受,經常背也能背會了。以前對父母的關愛是漫不經心,愛搭不理的,總受到別人的責備。所以我決定要孝順父母,不和父母吵架、拌嘴,做一個有孝心的好人。

還有一位叫趙磊的同學,對誦讀經典總是不想接受,上課有口無心的誦讀,課後對經典置之不理,總覺得誦經典沒有什麼好處,第一次寫反躬自省是說都二十一世紀了,經典還有什麼用嗎?這孩子說實話還有些崇洋迷外的思想,也許是當今社會上青年人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的認知對孩子的影響吧。本著讓經典滋養每一個孩子的心田,我反復做了這個孩子的思想工作,通過三次交心談話,這個孩子終於有了變化,下邊是他轉變後寫的自我反省:

陳老師,經過您三次的耐心指導,我突然覺得我的觀點是錯誤的,我沒有認識到《德道經》的重要性。原來我發現自己是多麼的無知,現在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我現在知道了《德道經》並不是沒有用,也知道我說的外國比中國好是片面錯誤的,因為我知道的太少,就像您說的,自己的父母再不好,再窮,但他們是生我養我的人,別人的父母再好,與我都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我以前的觀點是疏典忘祖,認敵為父,我似乎是個欺師叛祖的人。我現在才領悟過來,自己是吃著黃河母親得水才長大的,我不能欺師叛祖,要從現在改正我的這種不良習性。讀書明理,是我國的文明傳統。所以我要改正。

陳老師,雖然我寫得很少,但都是我發自內心的感悟,所以請您原諒。

趙磊

李淑梅

自從讀了《德道經》,我的心靈深有感觸。

以前的我,做事只想著自己,從不顧及別人的感受,自私自利,又很懶寫字時總做不斷,而且動不動就將本子放歪,上課老打瞌睡。

而現在的我,從性格到品德統統變了樣,只要是缺點,我發現了就會改變,有點也在不斷的增加當中,上課也不老打瞌睡,變得尊老愛幼,又乖巧又聽話,與弟弟也能很好相處了。以為以前我總與第第吵架,所以關係很不好,但現在關係卻很融洽。

當我看到五歲的孩子那麼能幹時於是我心裡暗下決心——我也能行。

讓我們一起送毒老子爺爺的經典吧。感謝陳老師讓我們改變了自己。

(這是我上《五歲的孩子什麼都會幹》的品格視頻教育課學生寫的反躬自省)

我自身有許多的毛病與不足,這是自從我讀了《德道經》才發現的。所以,我要認真的反省自己發現自己的毛病、不足,並及時改正;並要有“回來看自己”的習慣。

別看我看似文靜可發起脾氣好似一頭牛。這不,今天這件事就是因我的暴脾氣而引起的。中午,我正在寫作業,我前面的一個男生就偏編起歌來罵起我媽媽了,我當時很生氣,但是我還是克制住了自己,就對他說:“你罵一次我可以原諒,但沒有第二次。”可他就是不聽,我當時就火了,於是就和他打起來了。事後,我覺得很對不起他很想去道歉,但是沒有勇氣,心裡有一種自責與愧疚感。

其實我這個人非常沒禮貌。以前碰到師長理都不理就走了,更何況我這個人連微笑都不給人們。以前同學和鄰居先向我問好,我就會搭理幾句。可現在,碰到老師我很想主動問好,卻又放不出聲音,不敢問,也許是因為我太膽小了吧。

這就是我自身的毛病與不足。從現在開始,我要及時糾正自己的缺點,爭取做一個有道德、有禮儀、體貼家人、尊敬師長的好學生,並及時多回來看自己。

萬文娟

今天,程老師給我們看了一個短片是關於一個小鷸離開了自己溫暖巢穴從,出去獨立自生的故事。這個故事給我的啟發是人不可以只待在自己的巢穴中等待時光的流逝,我們要用於象未知的世界踏出探索的腳步。

我們都是在父母的呵護中長大的,可我們卻沒有和小鷸那樣去探索的勇氣。不是我們不敢去,而是父母怕讓我們受到傷害。就這樣,我們越來越嬌生慣養,使我們不再有出去探索的意想。

我們真的應該好好去探索一下,去探索,我們就會有收穫。

我們在看李星星同學在國學教育測試卷上寫的學習經典的感悟文章《國學經典受益終生》:

我有一個七八十歲的奶奶,按理說我應該對她無比孝順,但事實卻不是這樣的。

我的奶奶脾氣古怪,常常因為一些零七碎八的的事打我,我認為這是對我赤裸裸的挑戰。於是多次與奶奶大打出手,但是結果每次都是爸媽對我斥責,說我做的不對。於是我也常常因為這些事情頂撞父母。就這樣窩在家裡的地位慢慢下降,所有村子裡的人見了我都辟而遠之,甚至到最後,我到親戚家玩耍,親戚對我的仍然是冰冷冷的面龐。當時,我不明白自己為什麼不在那樣受人的愛戴,不明白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

所以度過的學前,陪伴我的,一直是不解、憤怒以及暴躁。

小學時,再一次看到奶奶,我發現,她的面龐變得憔悴,但還是多次與他出手,因為我認為,我沒有錯。

上了中學,這一切都改變了,我在家中的地位重新上升,村子裡的人對我又一次有了笑臉,親戚朋友又一次有了熱情……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我的大腦經過了經典的洗禮。我就發現,當時我的道德能量屬於最低為。於是我下決心做出了改變。現在的我,仍在改變中。

國學經典受益終生。

夏同德

類似這樣寫感受的孩子很多,僅從這幾個孩子們的感受就可以看出,孩子們在經典誦讀過程中變化的縮影。孩子們的變化,讓我們教育者感到教育工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讓我們感到教育的真正內涵是立德樹人,也讓我們感到德慧智教育是最上善的教育。

三、幸福來自誦讀過程中的點滴感悟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堅持和孩子們一起誦讀經典的日子裡,一方面沐浴著經典的上善能量,一方面不時地有點滴感悟產生,從而進一步改變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進而獲得讀經典的幸福感。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德道經.第一章.論德》)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常常不以為自己有德,道德低下的人反而常常把德掛在嘴邊。這是一個人道德底蘊是否深厚的外在表現。經典告訴自己做人厚道低調可謂上善。簡短兩句話,參透其意,其德性能量足以讓自己獲得處世之法寶,何為不幸福呢?

“聖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矣。”(《德道經第十七章.善觀》)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其職責就是教人求真,學做真人。沒有聖人之心難擔此任或者就不是一個稱職的教育工作者。“以百姓之心為心”就是聖賢之心,就是以人為本之心,就是以孩子的生命成長為育人之心。好學生要善待,問題學生也要善待,這就是最高尚的師德了。喜歡好學生,容不得問題學生,師德就低下了。經典讓自己懂得了為師之道,幸福自然生髮。

“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德道經.五十二章.治水》)不要說水結晶的實驗足能說明“上善治水”,單就教學實踐中批評與表揚學生獲得的不同體驗就可以說明“上善治水”是一種最佳的教育方法。當我們以表揚或以肯定的方式來對待某一個孩子時,孩子會眼睛發亮,精神為之一振,腰胸為之一挺,肩頭為之一聳。而當以批評或以否定的方式對待某一個孩子時,孩子會立馬頭一垂,臉一長,腰一落,精氣神一掃而光,心裡只剩下緊張和不安的份。所以教育要像水一樣滋潤孩子的心田,讓心靈不斷的成長,又要像水一樣心平靜氣的育養心田。教育不是加工產品,靜待花開才是教育之道,急功近利地追求分數非教育之道。一句經典讓自己獲得了教育方法,擁有了最佳的教育心態,怎能不讓人感到幸福呢?

“是以聖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德道經.第四十二章.天道》)作為教育工作者就應該有這種不圖回報的心態,淡泊名利應是教育人的本心,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師道永傳,即“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德道經.》)讀經典,端正了自己的教育心態,得其自在,幸福油然而生。

學習國學,和孩子們一起幸福著

真的,幸福來自和孩子們一起學國學、誦經典,幸福來自于孩子們在誦讀經典過程中的點點滴滴的變化,幸福來自于自己陪孩子們一起誦讀過程中的點滴感悟,當然也來自于師生見面時相互行個拱手禮,來自和孩子們在一起誦讀過程中的共同成長。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作者:隴西菜子中學 陳龍

甘肅教育編輯整理

圖片:來源於網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