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批評之心及其所創造的

點評

入圍2016年度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評論家”提名的五位批評家, 都有很強的主體意識。 他們的批評領域或有重疊, 但話語風格各異。 他們有著不同的批評之心。 批評之於他們, 是對文學內在奧秘的發現, 是思想和現實的激蕩, 更是不同的話語精神的賡續與創造。

陳福民對思想與言說有敬惜之心。 這使得他從不輕易下筆, 也無法輕易下筆。 是沉默, 還是言說, 陳福民自有他的尺度, 也自有他的決絕。 他的《批評與閱讀的力量》一書視野開闊, 既有對中國當代小說的歷史哲學、思想體量、寫作倫理等重要問題的思索,

也有對消費時代文化景觀的凝視;既有對當代諸多重要作品的細讀, 也有對批評本身的持續反思。 這些文章大多篇幅不長, 行文簡練, 識見卓絕, 是擲地有聲的珠璣之言。

作為批評家的江弱水學識淵博, 才情過人, 更有一顆好玩之心。 他出版於2016年度的《湖上吹水錄》, 或是論述魯迅、吳宓、盧梭、巴別爾、威爾遜等人作品的義理與詞章, 或是討論翻譯的理想境界與難度, 或是對古典詩詞進行別出心裁、別有洞天的闡釋。 字裡行間, 有放言無忌、放筆直幹的快意, 也有迷戀真理並洞明真理的愉悅;有抽絲剝繭的解構, 也有抽絲織錦的建構;有尋美的欲望, 也有冒犯的角力。

張莉的批評之心是熱誠的。 她的批評文章語言靈動,

意緒飽滿, 少有倦怠的神色。 批評之於她, 意味著將心比心, 也意味著是一個靈魂捲入另一個靈魂。 在《持微火者:當代文學的二十五章面孔》一書中, 她對莫言、蘇童、鐵凝、遲子建等大家之作的解讀推陳出新, 自成一路;對納蘭妙殊、周曉楓、馮唐、曹寇等新銳作家或異質作家的闡釋則情真意切, 識見銳利。 面對不同作家的作品, 她能夠洞幽燭微, 亦能識其大體。

張定浩有君子之風。 他的批評之心是正大的。 基於正大, 對於不認可的作家與作品, 他時常給予激烈的批評;同樣是基於正大, 對於所熱愛的作家與作品, 他時常給予熱烈的肯定。 前者的代表, 是2015年出版的《批評的準備》的前半部分;後者的代表, 則是本次獲得提名的《愛欲與哀矜》一書。

他從愛欲與哀矜入手理解寫作與批評, 也藉此理解世界與人生。 他的文字, 是詩性與智性的薈萃, 是現代的, 卻以古典為底。

李雲雷是一位有莊重之心的批評家。 他的筆端常帶情感, 當然也帶著理性。 他的《新視野下的文化與世界》一書, 從對底層文學的探討出發, 繼而探索如何講述中國故事, 最終的落足點, 則在於如何重建一種“既‘現代’又‘中國’的新文化與新價值”。 書中有剛健向上的建構意識, 力求對話現實, 通達時代, 從根本上體現出一種試圖在社會歷史分析、政治經濟解讀、審美判斷、自我認知之間獲取平衡的努力。

提名評委 李德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