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央視原創視頻《初心》|在陝北,插隊七年給習近平留下了什麼

來源央視新聞

在陝北, 他“看到了人民群眾的根本, 真正理解了老百姓”;在正定, 他實現了改善農民生活的承諾;在80年代末的寧德, 他說“當官不要想發財”。 跟隨央視原創微視頻, 一起追尋習近平總書記的初心。

▽敬請收看:央視原創微視頻《初心》之梁家河篇(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

習近平

在陝北插隊的七年, 給我留下的東西幾乎帶有一種很神秘也很神聖的感覺, 我們在後來每有一種挑戰, 一種考驗, 或者要去做一個新的工作的時候, 我們腦海裡翻騰的都是陝北高原上耕牛的父老兄弟的信天遊。 下雨颳風我是在窯洞裡跟他們鍘草,

晚上跟著看牲口, 然後跟他們去放羊, 什麼活都幹, 因為我那時候扛200斤麥子, 十裡山路我不換肩的。

出身于革命家庭的習近平15歲的時候去陝北農村插隊, 在7年的摸爬滾打中, 實現了他從格格不入到和老百姓融為一體的轉變。

用他自己的話說, 這是很徹底的過程。

△習近平曾經插隊的陝西省延川縣梁家河村

習近平

我很自豪, 自己能夠出生在一個革命家庭裡, 家庭有很嚴格的革命傳統教育, 總是講孩子們不要放在溫室裡, 要經受大風大浪。

63歲的梁家河村村民石春陽,

講述了習近平在梁家河村插隊時的幾件小事:“冬天打壩的時候, 習近平也就二話不說, 挽著褲腿, 光著腳就下去鏟冰, 也不考慮落什麼後遺症不後遺症。 ”

△梁家河村村民 石春陽

石春陽說, 習近平在報紙上看到四川農村辦沼氣, 就自費到綿陽學習, 回來以後在梁家河辦成了陝西第一口沼氣池。

習近平

第一口池子是頗費功夫的, 一直看到這個沼氣池兩邊的水位在漲, 但是就是不見氣出, 最後一捅開, 濺得我滿臉是糞, 但是氣就呼呼往外冒。 我們馬上接起管子後, 我們的沼氣灶上冒出一尺高的火焰,

我看再憋一陣子, 池子要炸了。 就在那個時候, 我們這個沼氣池捅開, 另外的沼氣池相隔一兩天就建成了, 但是我們還是第一。

石春陽回憶說, 當時大家推薦習近平參加延安地區上山下鄉積極分子代表大會。 “在會上給他獎了一輛三輪摩托車。 如果他要自己用這個摩托車的話, 也是挺方便的,但是他沒這樣做。他覺得這個摩托車對村上不實用,就到農機公司去,換成了手扶拖拉機,帶了一個磨面機,還帶了一個粉碎機,一次他就換了這三樣。”

後來,習近平當了村支書,而留在村裡的知青也只剩他一個人。今年已經69歲的梁家河村村民張衛龐還記得,由於生活不便,習近平便到他家和他們一起吃飯,而這一來就是將近一年的時光。“1975年習近平考了清華大學以後,第一件東西,他就把這個針線包拿出來,拿出來給了我。他說,咱們在一起七八年了,也沒什麼好東西送給你,把這個針線包送給你,送給你作一個紀念。這個針線包是習近平在我們梁家河插隊的時候,他媽媽親手做的這個針線包,給了他,上面繡了三個字,‘娘的心’三個字,三個紅字。”

習近平離開梁家河村那天,鄉親們早早就來到了他住的院子裡,張衛龐回憶起那天的情景時說:“院子裡都站滿了人,他把門一開,看見大家都站那兒送他呢!走的時候那個情景是,梁家河的老老少少都流淚了,包括習近平也流淚了。”

△梁家河村村民 張衛龐

張衛龐還記得,去延川縣城送習近平的一共有十三個人,“一個人湊兩毛,一個人湊五毛,湊的錢照的相。放得下放不下,不走不行,人家有人家的前途,不能在農村待一輩子啊。”

習近平

我的爺爺也是農民,我的父親是從農民走上革命道路的,我自己也去當了七年的農民。

我覺得在我一生中,對我幫助最大的是兩種人,一種就是革命老前輩,一種就是我那陝北老鄉。

2003年11月10日播出的《東方時空》,有一段對習近平的採訪,當時記者問道:這種歷練對您今天有什麼影響?

習近平

看到了人民群眾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眾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瞭解了社會,這個是最根本的。很多實事求是的想法,都是從那個時候生根發芽的,以至於到現在,每時每刻影響著我。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2012年11月15日 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的講話

也是挺方便的,但是他沒這樣做。他覺得這個摩托車對村上不實用,就到農機公司去,換成了手扶拖拉機,帶了一個磨面機,還帶了一個粉碎機,一次他就換了這三樣。”

後來,習近平當了村支書,而留在村裡的知青也只剩他一個人。今年已經69歲的梁家河村村民張衛龐還記得,由於生活不便,習近平便到他家和他們一起吃飯,而這一來就是將近一年的時光。“1975年習近平考了清華大學以後,第一件東西,他就把這個針線包拿出來,拿出來給了我。他說,咱們在一起七八年了,也沒什麼好東西送給你,把這個針線包送給你,送給你作一個紀念。這個針線包是習近平在我們梁家河插隊的時候,他媽媽親手做的這個針線包,給了他,上面繡了三個字,‘娘的心’三個字,三個紅字。”

習近平離開梁家河村那天,鄉親們早早就來到了他住的院子裡,張衛龐回憶起那天的情景時說:“院子裡都站滿了人,他把門一開,看見大家都站那兒送他呢!走的時候那個情景是,梁家河的老老少少都流淚了,包括習近平也流淚了。”

△梁家河村村民 張衛龐

張衛龐還記得,去延川縣城送習近平的一共有十三個人,“一個人湊兩毛,一個人湊五毛,湊的錢照的相。放得下放不下,不走不行,人家有人家的前途,不能在農村待一輩子啊。”

習近平

我的爺爺也是農民,我的父親是從農民走上革命道路的,我自己也去當了七年的農民。

我覺得在我一生中,對我幫助最大的是兩種人,一種就是革命老前輩,一種就是我那陝北老鄉。

2003年11月10日播出的《東方時空》,有一段對習近平的採訪,當時記者問道:這種歷練對您今天有什麼影響?

習近平

看到了人民群眾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眾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瞭解了社會,這個是最根本的。很多實事求是的想法,都是從那個時候生根發芽的,以至於到現在,每時每刻影響著我。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2012年11月15日 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的講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