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陳吉寧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會上答記者問實錄

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甯

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3月9日舉行記者會, 邀請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甯就“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記者會開始時, 陳吉寧說, 非常高興今天有機會與媒體朋友們見面, 回答大家的問題, 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環保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環境問題是人類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 優美環境是人類的重要福祉, 美麗中國是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 十八大以來,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總書記關於生態環保的有關批示指示有200多次。 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戰略的高度加以推進。 李克強總理也對環境保護作出多次重要批示,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對環保工作做了重點部署,

他特別強調, 要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 黨中央、國務院對解決當前包括大氣污染在內的突出環境問題, 決心是堅定的, 行動是堅決的, 力度和深度前所未有。 環境保護部將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 全力以赴落實好各項環境保護的工作和任務, 努力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環境保護涉及千家萬戶, 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我們每一個人既是受害者, 又是享有者, 既是污染者, 也是保護者。 所以, 我在這裡也期盼每一個人不要成為環境問題的旁觀者、指責者, 要成為解決環境問題的參與者、貢獻者。 從我做起, 從現在做起, 只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 我們就會更好、更快地實現天藍、水清、地淨的美麗中國。

Q

中國日報和中國日報網記者:老百姓都希望天天看到像今天這樣的藍天白雲, 但是我們經常也會遇到一些重污染天氣。 《大氣十條》出臺實施已經3年多了, 請問秋冬季節重污染天氣頻頻出現的原因是什麼?目前我們治理的路子對不對?什麼時候能夠看到重污染天氣的狀況能夠有所好轉?

陳吉寧: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已經實施三年多了, 大家都很關心這三年到底有沒有進展, 特別是去年入冬以來出現了多次大面積的重污染天氣, 大家有一些困惑。 我今天就你這個問題先談一點概念, 我們怎麼看這個問題。 空氣品質包括PM2.5, 主要受兩個變數的影響, 一是污染物的排放量, 二是氣象條件。

其中氣象條件是邊界條件, 決定了這個區域有多大的環境容量, 也就是說, 這個區域可以接受多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而環境品質不超標。 污染物的排放量, 我們認為它是一個引數, 是引起環境品質變化的決定因素。 這兩個變數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同的。

在這兩個因素中, 氣象條件是自然因素, 是不可控的, 而且它有一個突出的特點, 就是氣象條件具有很強的波動性。 隨著小時、每天, 甚至再長一點的時間尺度, 每週、每月、每年都會有很大的變動。 這意味著在一個地區環境的容量是隨著氣象條件變化的, 在冬季更容易形成靜穩天氣的條件, 所以冬季的環境容量是比較低的, 但同時冬季我們要取暖, 又會增加污染物的排放量。

這一減一增, 導致了冬季頻繁出現重污染天氣。 第二個因素是排放量。 排放量主要是人為因素造成的, 所以它是一個可控因素。 我們環保工作的目標就是把這個人為污染物排放量盡可能減下去, 減到什麼程度呢?減到最小環境容量允許的排放量, 就會減少甚至不發生重污染天氣。 這時環境問題就解決了。

一般來講, 環境問題不是短期兩三年可以解決的, 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 所以當我們判斷一個環境污染控制策略是不是有效, 需要把這些起波動作用的氣象條件排除出去。 這樣我們才知道採取的措施方向對不對, 力度夠不夠,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方法。 國際上一般有一個通用的辦法, 不是簡單地今年和去年比, 而是用三年滑動平均法進行評價,這種方法是用更長一個時期,盡可能把氣象的波動因素給剔除掉。中國的《大氣十條》已經實施三年多的時間,所以我們是可以做一個三年的類似比較來看,我們採取的措施方向對不對、力度夠不夠。這就回答了剛才這位元記者的問題。

我把這三年的情況在這裡給大家看一下。2016年,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為73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18%。2016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這是我們三個控制PM2.5的重點地區,平均濃度分別為71微克/立方米、46微克/立方米、32微克/立方米,與2013年相比,分別下降33.0%、31.3%、31.9%。另外還有一組資料,2016年74個重點城市,去年PM2.5平均濃度是50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0.6%。大家可以看,除了北京之外,所有控制PM2.5的地區,在過去的三年裡都減少了30%以上。隨著這30%的減少,與此同時,優良天數的比例在上升,重污染天氣發生的頻次也在明顯降低。

從三年來的情況來看,我們的變化是實實在在的,是顯著的。可以講,它是一個整體的、全面的改善。這個改善方向是對的。力度夠不夠,我們也可以跟發達國家解決這一問題三年時間改善的程度做比較,即使從改善速度上看,我們也不慢,甚至比一些國家還要快。但是我們解決這一問題的條件跟他們比要難得多,發達國家解決大氣污染問題,基本上是分階段解決,先解決燃煤的問題,再解決機動車問題,是分階段、用比較長的一個時期解決的。我們不同,我國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主要是以煤炭、化石燃料為主。同時,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我們的生活方式也不夠綠色,汽車的保有量增長也很快。所以,我們單位面積上的人類活動強度比他們高很多。在這樣一個比較難的情況,三年時間取得這樣的成績,充分說明我們當前大氣治理的方向和舉措是對的,是有效的。

去年,我們請中國工程院集合了各方面的專家對《大氣十條》的執行情況做了中期評估,他們獨立得出的結論也說明了當前的治理方向和路徑是正確的,取得了積極的效果。所以我們對大氣污染治理要有充分的信心,這個信心是在事實的觀測基礎上得到的,不是一個盲目的信心。

那麼我們的問題是什麼?說成績,不是要掩蓋問題,我們還是要面對問題。我在一月初的記者會上明確說過,我們冬季取暖期的污染改善程度並不大。我今天也在這裡給大家報告一下,也是用三年的時間看一看,冬季取暖期我們變化有多大。2016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個重點地區和74個城市取暖季的PM2.5平均濃度分別為122、61、47、76微克每立方米,與2013年相比分別下降9.6%、36.5%、26.6%和20.8%。可以看出,除了京津冀之外,其他地區即使是在冬季,環境品質也有比較大的改善,比較明顯的是廣東,已經連續兩年年均濃度整體達標。

那麼應該怎麼看待京津冀政府開展了綜合督查。二是對環境問題突出的33個市縣政府進行公開約談,通過揭短露醜,起到警示作用,形成壓力、推動工作。三是對工作任務不落實、問題突出的5個市縣實施了區域環評限批。

第二,落實企業的環保主體責任。主要是要從嚴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去年各級環保部門下達行政處罰決定12.4萬餘份,罰款66.3億元,比2015年分別增長28%和56%。環境保護部掛牌督辦27起重點環境違法案件,組織查處取締“十小”企業2465家。我們把企業守法和企業的信用結合起來,出臺《關於加強企業環境信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還有大力推動企業資訊公開,讓老百姓能夠看到這些企業的環境表現到底怎麼樣。我們按季向社會公佈嚴重超標的國家重點監控企業名單,京津冀及傳輸通道上共有1239家、2370個高架源。什麼叫高架源?就是煙囪高度超過45米的排放源,其排放的污染物從河北南部幾個小時就可以吹到北京,我們進行重點監控。通過一年的資訊公開和查處,高架源的超標率從2016年年初的31%已經下降到去年年底的3.8%,進展非常明顯。

第三,制定實施配套檔。環境保護部單獨或會同有關部門和司法機關出臺配套文件35件,包括一些司法解釋。這些檔的出臺,為環境保護法的實施提供了具體規範和依據。大家知道,環保法對企業處罰比較重要的手段,一個是查封扣押,一個是停產限產,一個是按日連續處罰。通過明確執行規定,2016年這幾類案件分別是查封扣押9976件,停產限產5673件,按日連續處罰1017件,分別比2015年增長138%、83%和42%。這成為遏制企業環境違法的一個重要手段。

第四,運用好刑事和民事等多種法律手段。通過配合高法、高檢出臺《關於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問題若干問題的解釋》,聯合公安部、高檢制定實施《環境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辦法》,過去行政執法採用的很多證據跟刑事證據接不上,很難把它作為刑事案件來處理。通過這些工作,去年全國移送涉嫌環境污染犯罪案件共6064件,比2015年增長37%。另外,我們還聯合公安部組織開展全國打擊涉危險廢物的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共檢查涉危險廢物單位46397家,立案查處1539件,移送公安部門330件。同時,推行環境公益訴訟,去年共有40多件的公益訴訟案件。

第五,提高環境監管執法能力。這裡有三項工作:一是推動環境監察執法體制改革。結合監測監察執法機構的垂直改革,依法賦予環境執法機構實施現場檢查行政處罰和行政強制的手段和條件。同時將環境執法機構列入政府行政執法部門序列,解決了執法著裝、用車和設備問題。二是能力建設。去年,我們開展了為期三個月的全國環境執法大練兵,同時也推動執法的標準化建設工作。三是加強公安機關打擊環境污染犯罪專業力量建設。公安部專門印發了《公安環境安全保衛部門裝備配備標準》,對“十三五”的工作做出整體安排,就是要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到環境保護當中。我們積極利用媒體平臺,特別是新媒體向社會大力宣傳環保資訊、工作舉措和進展。另外我們也有幾個大的活動,包括“六五環境日”紀念活動,中國生態文明獎、綠色中國年度人物評選等來激勵更多的人參與到環保工作當中來。

第三,非常重要的是推動資訊公開。環境保護部大力推動大氣、水環境品質的資訊公開。大家很容易看到這些資訊。我們重點是推動排汙企業的資訊,這部分是必須讓老百姓看到,推動環境影響評價,監管部門的環境資訊,就是要把政府和企業都放在陽光下接受公眾的監督。另外,我們也暢通公眾表達意願的管道,去年10月,12369環保舉報平臺在全國實現了上線使用,全國各省級環保部門、各地市級和各區縣都可以進行直接登錄和對接,在同一個平臺上共用舉報受理。另外,我們也設置了一些汙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但是,更多的研究還在學術討論中,還有很大的爭議,還不能夠上升到科學決策層面。同時由於每個研究者所在的地域不同,採樣時間不同,方法不同,觀測角度不同,不是從系統的角度、從一個大區域的尺度,研究污染源的問題,所以得出的一些結論還不具有普遍性和一致性。我們還要讓這些研究繼續進行下去。在這個過程中,特別要防止對一些學術觀點的過度解讀,從而造成社會的誤解。環境保護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說,我們不僅建立了京津冀地區PM2.5監測網路,而且建立了源解析的組分網,而且建立了走航系統,可以觀測污染源是怎麼傳輸的,來幫助各地進行源解析。

下一步,我們會進一步加大這方面的工作力度,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加強科學家、管理者和媒體公眾的對話,把這些複雜的、學術性的問題給大家講清楚,不要帶來誤解,也可以指導地方更有針對性,更好地科學決策、治理污染。

Q

深圳衛視記者:請問一個關於“紅頂仲介”的問題。在多年以來在環評工作上一直存在著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一種“紅頂仲介”,可以說它已經成為簡政放權的一塊絆腳石,也成為環評工作公平客觀的一大攔路虎。記得您曾經在2015年記者會上這麼說到,環保部直屬單位的環評機構要率先實現脫鉤,地方環保部門在兩年之內要分批分期實現脫鉤,而且當時您還有一句話讓人印象非常深刻,說的是絕不允許卡著審批吃環保,戴著紅頂賺黑錢。請問,目前這項工作推進的情況怎麼樣?下一步在環評攻堅戰上,我們又有一些什麼樣新的改革舉措?

陳吉寧:排放還沒有到位。您怎麼評價河北省當地政府?因為環保部一直批評他們,比如說邯鄲、唐山這些地方,他們的措施好像不夠好,不符合中央政府的要求。

陳吉寧:剛才我講了《大氣十條》實施三年多來所取得的進展。30%多的改善是實實在在的,這個進展離不開中央的高度重視,離不開我們各地區、各部門狠抓落實。應該說,不論是政府、企業、公眾,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工作的強度、工作到位的程度在逐漸加強。為什麼這麼講?我們三年來的改進速度比有些發達國家要快,並且這三年的進步是在爬坡過程之中解決的,如果我們的地方政府不作為、搞形式主義,這三年的成績怎麼能夠取得呢?!如果有這麼多問題,大家不是努力去解決,又怎麼比一些西方國家解決得更快呢?所以我們還是要看主流,看進步,地方政府是做了大量的工作。當然也不是說過程中沒有問題,現在仍然有工作不到位的地方,特別是在區縣一級,這是我們目前工作的著力點。我們希望通過不斷加強區、縣一級(的管理),把工作做實、做細、做好。如果你們調研的話,到各地看一看,這幾年基層對環保的認識變化非常大。不論是企業還是政府,切切實實體會到了環保的壓力,而且有些地方也開始嘗到了環保的甜頭。

通過抓環保,把環保作為一個抓手,為好企業留出了發展空間,把那些不能滿足環保要求的、比較差的企業淘汰出去,好的企業才有增長的空間,才有利潤,才有機會加強創新和管理,才能夠成長起來,才能夠避免劣幣驅除良幣。雖然環保是一個難題,但我們還是要用發展的眼光,堅定信心來看待我們下一步的工作。

Q

中國教育電視臺記者:陳部長您好,我想追問一個環保教育的問題。去年,我國多個省市教育主管部門下發了因霧霾停課的通知,對於中小學生的環保教育,還有哪些具體的計畫要做?同時,高校的學生是很大一部分群體,您認為加強高校學生環保教育這一課,對於整個社會的環境保護有什麼樣的影響?

陳吉寧:中國的環境問題有多快才能解決?我個人覺得,有兩個東西是非常重要的。一是技術進步。未來還有哪些新的技術、好的技術,有多快能做出來,來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大家看,早期羅馬俱樂部預言的增長極限問題,為什麼沒發生呢?就是因為技術進步超越了對資源消耗的速度。技術進步是是我們加快解決問題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很多新技術都是青年學生做出來的,他們在這方面可以有很多作為。

二是取決於我們每個人的理念和行動。如果每一個人都有好的環保理念,解決環境問題會快得多。如果每個人都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我們就能節省很多資源,減少很多污染物的排放。

你提的這個問題是一個教育問題,實際上是環保理念的養成的問題。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今天上一節課,明天聽一個報告,就能解決的問題,需要我們持之以恆,特別要從兒童抓起,從孩子做起。不僅要讓他們知道環保的重要性,而且要教會他們,什麼叫綠色,什麼叫環保。我是做教育出身的,目前在環境教育上,最大的問題是不具體化,理念多、口號多,但是具體怎麼做,教得少,這是我們下一步要解決的問題。我也希望跟大家一起,跟媒體一起推動環保理念的普及推廣。環保教育不僅僅是要進校園,還要進課堂、進社區、進家庭,家庭和社區對孩子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我們一起努力。

而是用三年滑動平均法進行評價,這種方法是用更長一個時期,盡可能把氣象的波動因素給剔除掉。中國的《大氣十條》已經實施三年多的時間,所以我們是可以做一個三年的類似比較來看,我們採取的措施方向對不對、力度夠不夠。這就回答了剛才這位元記者的問題。

我把這三年的情況在這裡給大家看一下。2016年,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為73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18%。2016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這是我們三個控制PM2.5的重點地區,平均濃度分別為71微克/立方米、46微克/立方米、32微克/立方米,與2013年相比,分別下降33.0%、31.3%、31.9%。另外還有一組資料,2016年74個重點城市,去年PM2.5平均濃度是50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0.6%。大家可以看,除了北京之外,所有控制PM2.5的地區,在過去的三年裡都減少了30%以上。隨著這30%的減少,與此同時,優良天數的比例在上升,重污染天氣發生的頻次也在明顯降低。

從三年來的情況來看,我們的變化是實實在在的,是顯著的。可以講,它是一個整體的、全面的改善。這個改善方向是對的。力度夠不夠,我們也可以跟發達國家解決這一問題三年時間改善的程度做比較,即使從改善速度上看,我們也不慢,甚至比一些國家還要快。但是我們解決這一問題的條件跟他們比要難得多,發達國家解決大氣污染問題,基本上是分階段解決,先解決燃煤的問題,再解決機動車問題,是分階段、用比較長的一個時期解決的。我們不同,我國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主要是以煤炭、化石燃料為主。同時,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我們的生活方式也不夠綠色,汽車的保有量增長也很快。所以,我們單位面積上的人類活動強度比他們高很多。在這樣一個比較難的情況,三年時間取得這樣的成績,充分說明我們當前大氣治理的方向和舉措是對的,是有效的。

去年,我們請中國工程院集合了各方面的專家對《大氣十條》的執行情況做了中期評估,他們獨立得出的結論也說明了當前的治理方向和路徑是正確的,取得了積極的效果。所以我們對大氣污染治理要有充分的信心,這個信心是在事實的觀測基礎上得到的,不是一個盲目的信心。

那麼我們的問題是什麼?說成績,不是要掩蓋問題,我們還是要面對問題。我在一月初的記者會上明確說過,我們冬季取暖期的污染改善程度並不大。我今天也在這裡給大家報告一下,也是用三年的時間看一看,冬季取暖期我們變化有多大。2016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個重點地區和74個城市取暖季的PM2.5平均濃度分別為122、61、47、76微克每立方米,與2013年相比分別下降9.6%、36.5%、26.6%和20.8%。可以看出,除了京津冀之外,其他地區即使是在冬季,環境品質也有比較大的改善,比較明顯的是廣東,已經連續兩年年均濃度整體達標。

那麼應該怎麼看待京津冀政府開展了綜合督查。二是對環境問題突出的33個市縣政府進行公開約談,通過揭短露醜,起到警示作用,形成壓力、推動工作。三是對工作任務不落實、問題突出的5個市縣實施了區域環評限批。

第二,落實企業的環保主體責任。主要是要從嚴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去年各級環保部門下達行政處罰決定12.4萬餘份,罰款66.3億元,比2015年分別增長28%和56%。環境保護部掛牌督辦27起重點環境違法案件,組織查處取締“十小”企業2465家。我們把企業守法和企業的信用結合起來,出臺《關於加強企業環境信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還有大力推動企業資訊公開,讓老百姓能夠看到這些企業的環境表現到底怎麼樣。我們按季向社會公佈嚴重超標的國家重點監控企業名單,京津冀及傳輸通道上共有1239家、2370個高架源。什麼叫高架源?就是煙囪高度超過45米的排放源,其排放的污染物從河北南部幾個小時就可以吹到北京,我們進行重點監控。通過一年的資訊公開和查處,高架源的超標率從2016年年初的31%已經下降到去年年底的3.8%,進展非常明顯。

第三,制定實施配套檔。環境保護部單獨或會同有關部門和司法機關出臺配套文件35件,包括一些司法解釋。這些檔的出臺,為環境保護法的實施提供了具體規範和依據。大家知道,環保法對企業處罰比較重要的手段,一個是查封扣押,一個是停產限產,一個是按日連續處罰。通過明確執行規定,2016年這幾類案件分別是查封扣押9976件,停產限產5673件,按日連續處罰1017件,分別比2015年增長138%、83%和42%。這成為遏制企業環境違法的一個重要手段。

第四,運用好刑事和民事等多種法律手段。通過配合高法、高檢出臺《關於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問題若干問題的解釋》,聯合公安部、高檢制定實施《環境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辦法》,過去行政執法採用的很多證據跟刑事證據接不上,很難把它作為刑事案件來處理。通過這些工作,去年全國移送涉嫌環境污染犯罪案件共6064件,比2015年增長37%。另外,我們還聯合公安部組織開展全國打擊涉危險廢物的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共檢查涉危險廢物單位46397家,立案查處1539件,移送公安部門330件。同時,推行環境公益訴訟,去年共有40多件的公益訴訟案件。

第五,提高環境監管執法能力。這裡有三項工作:一是推動環境監察執法體制改革。結合監測監察執法機構的垂直改革,依法賦予環境執法機構實施現場檢查行政處罰和行政強制的手段和條件。同時將環境執法機構列入政府行政執法部門序列,解決了執法著裝、用車和設備問題。二是能力建設。去年,我們開展了為期三個月的全國環境執法大練兵,同時也推動執法的標準化建設工作。三是加強公安機關打擊環境污染犯罪專業力量建設。公安部專門印發了《公安環境安全保衛部門裝備配備標準》,對“十三五”的工作做出整體安排,就是要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到環境保護當中。我們積極利用媒體平臺,特別是新媒體向社會大力宣傳環保資訊、工作舉措和進展。另外我們也有幾個大的活動,包括“六五環境日”紀念活動,中國生態文明獎、綠色中國年度人物評選等來激勵更多的人參與到環保工作當中來。

第三,非常重要的是推動資訊公開。環境保護部大力推動大氣、水環境品質的資訊公開。大家很容易看到這些資訊。我們重點是推動排汙企業的資訊,這部分是必須讓老百姓看到,推動環境影響評價,監管部門的環境資訊,就是要把政府和企業都放在陽光下接受公眾的監督。另外,我們也暢通公眾表達意願的管道,去年10月,12369環保舉報平臺在全國實現了上線使用,全國各省級環保部門、各地市級和各區縣都可以進行直接登錄和對接,在同一個平臺上共用舉報受理。另外,我們也設置了一些汙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但是,更多的研究還在學術討論中,還有很大的爭議,還不能夠上升到科學決策層面。同時由於每個研究者所在的地域不同,採樣時間不同,方法不同,觀測角度不同,不是從系統的角度、從一個大區域的尺度,研究污染源的問題,所以得出的一些結論還不具有普遍性和一致性。我們還要讓這些研究繼續進行下去。在這個過程中,特別要防止對一些學術觀點的過度解讀,從而造成社會的誤解。環境保護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說,我們不僅建立了京津冀地區PM2.5監測網路,而且建立了源解析的組分網,而且建立了走航系統,可以觀測污染源是怎麼傳輸的,來幫助各地進行源解析。

下一步,我們會進一步加大這方面的工作力度,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加強科學家、管理者和媒體公眾的對話,把這些複雜的、學術性的問題給大家講清楚,不要帶來誤解,也可以指導地方更有針對性,更好地科學決策、治理污染。

Q

深圳衛視記者:請問一個關於“紅頂仲介”的問題。在多年以來在環評工作上一直存在著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一種“紅頂仲介”,可以說它已經成為簡政放權的一塊絆腳石,也成為環評工作公平客觀的一大攔路虎。記得您曾經在2015年記者會上這麼說到,環保部直屬單位的環評機構要率先實現脫鉤,地方環保部門在兩年之內要分批分期實現脫鉤,而且當時您還有一句話讓人印象非常深刻,說的是絕不允許卡著審批吃環保,戴著紅頂賺黑錢。請問,目前這項工作推進的情況怎麼樣?下一步在環評攻堅戰上,我們又有一些什麼樣新的改革舉措?

陳吉寧:排放還沒有到位。您怎麼評價河北省當地政府?因為環保部一直批評他們,比如說邯鄲、唐山這些地方,他們的措施好像不夠好,不符合中央政府的要求。

陳吉寧:剛才我講了《大氣十條》實施三年多來所取得的進展。30%多的改善是實實在在的,這個進展離不開中央的高度重視,離不開我們各地區、各部門狠抓落實。應該說,不論是政府、企業、公眾,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工作的強度、工作到位的程度在逐漸加強。為什麼這麼講?我們三年來的改進速度比有些發達國家要快,並且這三年的進步是在爬坡過程之中解決的,如果我們的地方政府不作為、搞形式主義,這三年的成績怎麼能夠取得呢?!如果有這麼多問題,大家不是努力去解決,又怎麼比一些西方國家解決得更快呢?所以我們還是要看主流,看進步,地方政府是做了大量的工作。當然也不是說過程中沒有問題,現在仍然有工作不到位的地方,特別是在區縣一級,這是我們目前工作的著力點。我們希望通過不斷加強區、縣一級(的管理),把工作做實、做細、做好。如果你們調研的話,到各地看一看,這幾年基層對環保的認識變化非常大。不論是企業還是政府,切切實實體會到了環保的壓力,而且有些地方也開始嘗到了環保的甜頭。

通過抓環保,把環保作為一個抓手,為好企業留出了發展空間,把那些不能滿足環保要求的、比較差的企業淘汰出去,好的企業才有增長的空間,才有利潤,才有機會加強創新和管理,才能夠成長起來,才能夠避免劣幣驅除良幣。雖然環保是一個難題,但我們還是要用發展的眼光,堅定信心來看待我們下一步的工作。

Q

中國教育電視臺記者:陳部長您好,我想追問一個環保教育的問題。去年,我國多個省市教育主管部門下發了因霧霾停課的通知,對於中小學生的環保教育,還有哪些具體的計畫要做?同時,高校的學生是很大一部分群體,您認為加強高校學生環保教育這一課,對於整個社會的環境保護有什麼樣的影響?

陳吉寧:中國的環境問題有多快才能解決?我個人覺得,有兩個東西是非常重要的。一是技術進步。未來還有哪些新的技術、好的技術,有多快能做出來,來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大家看,早期羅馬俱樂部預言的增長極限問題,為什麼沒發生呢?就是因為技術進步超越了對資源消耗的速度。技術進步是是我們加快解決問題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很多新技術都是青年學生做出來的,他們在這方面可以有很多作為。

二是取決於我們每個人的理念和行動。如果每一個人都有好的環保理念,解決環境問題會快得多。如果每個人都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我們就能節省很多資源,減少很多污染物的排放。

你提的這個問題是一個教育問題,實際上是環保理念的養成的問題。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今天上一節課,明天聽一個報告,就能解決的問題,需要我們持之以恆,特別要從兒童抓起,從孩子做起。不僅要讓他們知道環保的重要性,而且要教會他們,什麼叫綠色,什麼叫環保。我是做教育出身的,目前在環境教育上,最大的問題是不具體化,理念多、口號多,但是具體怎麼做,教得少,這是我們下一步要解決的問題。我也希望跟大家一起,跟媒體一起推動環保理念的普及推廣。環保教育不僅僅是要進校園,還要進課堂、進社區、進家庭,家庭和社區對孩子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我們一起努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