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聽合肥市民講述他們的端午情結:有滋有味還有愛

端午節又打算如何度過?近日記者採訪了多位元市民, 傾聽他們的端午情結和家庭故事。 安徽省民俗學會副會長王賢友表示, 端午節是傳載著我們民族文化的傳統節日, 是歲時文化, 是活的文化, 應該得到更好地傳承和發揚。

無香包不端午, 有傳統才有節味

蠍子、老虎、兔子、雞、桃子、南瓜、猴子……在合肥奧林花園社區, 63 歲的齊秀玲將香包一一鋪開。 這些香包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 形狀有動物、蔬果, 玲瓏可愛。 齊秀玲老家在陝西渭南, 在合肥居住了十多年。 每年端午, 她都有手工縫製香包的習慣, 已經堅持了40 多年。

在她心裡, 做香包、掛香包是端午必不可少的習俗, 只有這樣才有節味。

少女時期跟母親學做香包

在我們村, 很多人都會做香包, 我也是從小跟母親學的。 齊秀玲說, 端午節是傳統節日, 香包有驅邪的含義。 在她老家, 每逢端午前夕, 最忙的就是村裡的女人們。 包粽子、縫香包, 到了端午節那一天, 不僅要吃粽子、喝雄黃酒, 還要把香包掛在娃娃身上, 香味四溢, 驅瘟避邪。

做香包, 其實很簡單。 齊秀玲說, 先準備好材料, 比如布料、紙殼、絲線、錫紙、棉花、香草。 先根據需要做的形狀剪裁布料, 包裹棉花和香草後再縫製, 緊接著把絲線搓成線繩, 再用金色錫紙、紙殼等做點綴, 用畫筆添加顏色、圖案等, 大約半小時就能做好一個香包。

十二生肖、草莓、桃子、蘋果、番茄、南瓜、西瓜……對齊秀玲來說, 手工製作這些香包都是手到擒來。

堅持40多年手工縫製香包

從會做香包開始, 每年端午節齊秀玲都會給家人們縫製香包, 這個習慣已經堅持40 多年了, 也從渭南帶到了合肥。 我來合肥十多年了, 現在大孫子都上初中了。 齊秀玲說, 為了帶孫子, 她從老家來到合肥。 每年端午前, 她就開始縫製香包。

小孫女今年6 歲, 她看到我忙著縫香包, 也幫我找線、布料, 都形成習慣了。 齊秀玲說, 每年縫香包, 孫女都很興奮。 香包縫好後, 她把香包掛在紐扣上, 非常開心。 不過孫子漸漸長大, 身上佩戴香包有些難為情, 就把香包掛在書包上。 齊秀玲的手巧在親戚朋友們中是出了名的。 她不僅給孫子孫女做香包,

端午臨近還有親戚朋友來預訂香包。 不僅如此, 她除了會做香包, 還會縫製虎頭鞋、剪紙, 常常社區、學校舉辦活動, 還邀請她去當手工老師, 教孩子們這些手工活。

(獲取更多合肥樓市最新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合肥城記)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