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菜譜是怎樣流傳下來的

文人掌握美食話語權

曹丕在《典論》中雲:“一世長者知居處, 三世長者知服食。 ”便是說, 三輩子做官, 方懂得穿衣吃飯。

中國美食史上,

掌握話語權的並非廚師, 而是文人。 他們中的多數人並不會做菜, 但對美食卻有著天然的熱愛和追求。 憑著手中的一支筆, 他們為後世留下了一篇篇或臆想或具操作性的菜譜。

袁枚的《隨園食單》, 以其條理清晰的講解成為離我們最近的古代食譜, 精緻浪漫的江南菜式讓如今的不少女性對這位隔世“大廚”充滿了迷戀和想像。

同樣是清代的美食家, 李漁的《閒情偶寄》“飲饌篇”則提倡清淡、自然的飲食觀, 與現代很多健康養生理念十分相近。

而元代倪瓚的《雲林堂飲食制度集》則記錄了很多精緻而樸實的太湖菜, 比如燒鵝、蜜釀蝤蛑、煮麩幹、雪菜、青蝦卷等, 現代的“蘇錫幫”菜肴多出自這本菜譜。

文人菜系中最為人熟知的當屬“紅樓菜”。

《紅樓夢》中的食譜功能表受到考據學家和美食家們的重視和青睞, 有關這一菜系的研究專著洋洋灑灑不下幾十本。

另一位在自己的小說中大費筆墨描寫美食的作家是金庸, 在其作品《射雕英雄傳》中, 黃蓉為師父洪七公費心製作了多道美食。

2011年5月, 800年前一本記錄金華主流菜系的古菜譜《吳氏中饋錄》現身民間。 金華商校老師樓洪亮試著恢復了其中幾樣金華菜和點心。 《吳氏中饋錄》的現身, 讓金華人開始追憶往昔輝煌的金華飲食文化, 重現金庸筆下那道火腿嵌豆腐“二十四橋明月夜”似乎已非難事。

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菜譜

作為歐洲乃至全球最有名的美食國度, 法國菜歷史悠久。 在它的美食歷史中, 昂布瓦西城堡的女主人卡特琳·德·梅迪契是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這位女主人1533年嫁給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兒子亨利二世後, 便開始大刀闊斧地按照自己的品位打造她的城堡生活。

昂布瓦西城堡是梅迪契撫養了10個子女的地方。 家族裡的每個人都配有隨從、侍者和家庭教師, 他們構成了城堡龐大的就餐人群。

據《文藝復興時期盧瓦爾河谷的城堡》一書記載, 昂布瓦西城堡每天要提供的食品包括:468個麵包;47瓶塞第爾白葡萄酒和紅葡萄酒;17頭半牛提供了熬湯用的牛肉;羊肉類包含7頭綿羊和12只羊腳, 7頭半山羊羔和其內臟;家禽類是80只母雞和肉鴿, 31只閹雞和8只鵝;另外還有一隻野兔, 78公斤肥肉, 50枚雞蛋, 12公斤照明用蠟燭。

每次延續兩天的盛大宴會,

需要4個月的精心準備。

這個地方的美食, 歷經數百年之後, 被編撰成《盧瓦河谷城堡菜譜》。

但是, 這並不能算是古老的菜譜。 考古學家在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 發掘出西元前1700年的一些石制銘牌, 牌上鐫刻著用水牛、羚羊和鴿子肉製作菜食的烹調法。

這些食材都需放在用牛肉或者羊肉配製的清肉湯或者菜湯裡燉。 上菜時, 撒上一點麵包屑。 考古學家認為, 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菜譜。

而在中國, 學界一般認為現存最古老的菜譜出現在約1000年前的北宋。 事實上, 後魏的《齊民要術》一書中已記載菜譜近百種。

美食家和他們鍾情的美食

中華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 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美食家發明、留下過菜譜,

下面我們就來細數幾位知名的美食家以及他們所鍾情的美食。

伊尹伊尹是商初大臣, 他原是商湯王妻子有莘氏陪嫁的奴隸, 曾為庖人, 善烹飪, 以“鵠羹”等美味獻于商湯王, 並且以烹飪之術闡述治國之理, 受到商湯的器重, 後為宰相。

相傳, 伊尹初見商湯時的談話, 後被整理成《呂氏春秋》中的《本味篇》, 強調烹飪選料要熟悉原料來源與性能, 調味不能太過, 要掌握好火候與水質, 還強調“九沸九變”, 即加工精細。 所有這些, 都反映出幾千年前的中國烹飪理論水準已足以令人自豪。

孔子孔子是中國最早提出“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為飲食原則的美食家。 《論語·鄉黨》中記載, “食殪而餲, 魚餒而肉敗, 不食。 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孔子對食品的要求很高,變質的食物不吃;超過一定時間不新鮮的不吃;肉類分割不到位的不吃;不放心的酒肉不吃;蘸料與食材不相配也不吃。孔子對菜肴的要求如此苛刻,足以說明他對菜肴的講究。吃生魚片(魚膾)沒有醬;祭神用的肉類沒有薑,孔子是不會碰的。此外,孔子還反對暴飲暴食,主張用餐時不講話,細細品味,享受過程。

蘇軾毫無疑問,蘇軾是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美食家。因為他發明過一味至今廣受歡迎的佳餚:東坡肉。除了這道菜,蘇軾喜歡過的菜肴材料還有各種魚(包括黃魚、鱸魚等),其中最有名的是河豚。他在《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詩中曾雲:“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從中可見美食家蘇軾的勇氣。

蘇軾晚年興趣轉向素食,主要食用蔬菜、水果。在廣東海南期間,他遍嘗南國各種水果,楊梅、蘆柑、荔枝、龍眼、橄欖、檳榔,他沒有一樣不喜歡。這當中,尤其喜歡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名句長留天地間。此外,蘇軾晚年還曾著意于湯菜(羹)的研製。他先後發明過幾款羹,其中一款的材料是春筍、齏粉(薑、蒜、韭菜的碎末兒)、薺菜。有詩為證:“新春階下筍芽生,廚裡霜齏倒舊罌。時繞麥田求野薺,強為僧舍煮山羹(《次韻子由種菜久旱不雨》)。”另一款是蘇軾在田野間製作的,架一口斷了腿的破鼎,主要材料是蔓菁和蘆菔(蘿蔔)。這款羹大概有不錯的保健作用,東坡先生挺得意,自號“珍烹”,而且以“東坡羹”三字命名(《狄韶州煮蔓菁蘆菔羹》)。更有一款金牌東坡羹,名字叫“東坡玉糝羹”――其實是蘇軾的兒子蘇過發明的。“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將南海金齏膾,輕比東坡玉糝羹。”味道實在是太好了。具體制法蘇東坡就秘而不宣,只告訴我們主要材料是山芋。

張岱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史學家。張岱是一位精於茶藝的行家,同時對飲食也極為講究。這其中,他對螃蟹的吃法尤其有研究。每到十月,張岱便與友人組織“蟹會”,舉行吃蟹活動,大致情形是:一人分得6只蟹,為怕冷腥,便輪番煮吃。輔食有肥臘鴨、牛乳酪、如琥珀的醉蚶,如玉版的白菜,水果有謝橘、風栗、風菱,蔬菜有兵坑筍,飲用玉壺冰,飯用新餘的粳白米,漱口用蘭雪茶。所有這些,都記載在他的《食蟹》一文中。

張大千少有人知的是,丹青聖手張大千也是赫赫有名的美食大家,而且是廚界高手。張大千既愛吃、又懂吃,這兩條是判斷美食家的重要標準。什麼叫“懂吃”?不僅要知道一道菜的做法淵源,還要深諳這道菜的食材,知道去哪家菜市場能買到,還要能下廚做出來――這真是“全科素質”。張大千走南闖北,一張嘴吃遍天下。他遊歷世界得到了一個做菜的心得――廣征博采、自作主張。在張家的餐桌上出現最多的菜莫過於粉蒸牛肉。粉蒸牛肉原本是四川小吃,叫小籠蒸牛肉。這道菜香濃味鮮,而且麻辣可口,裡面要放大量豆瓣、花椒,有些人還要放幹辣椒面,以增其香辣。張大千不僅用辣椒面,而且一定要自家自炕、自舂再加香菜。即使是在敦煌石窟描繪壁畫的2年多時間裡,他也發明了許多運用當地食材烹飪的菜。他在敦煌有一個食單,寫著這樣幾道菜:白煮大塊羊肉、蜜汁火腿、榆錢炒蛋、嫩苜蓿炒雞片、鮮蘑菇燉羊雜、鮑魚燉雞、沙丁魚、雞絲棗泥山藥子。在敦煌這種貧瘠的地方還能燒出這些美食,讓人實在難以想像。

王世襄大收藏家王世襄也是眾所周知的美食家,烹調是他的一大愛好,也是一大樂趣,但他的家饌美食中從無山珍海味。王世襄所做飯菜的特點是,一定是家常飯,一定是最大眾化最便宜的材料,做菜多不放味精,但絕對有味兒,比如炸醬麵、白菜氽丸子。他最有名的一道菜“燜蔥”,稱得上是世間以最大眾的原料做成的最便宜的菜式,但朋友間流傳著“吃不到王世襄的燜蔥死不瞑目”的玩笑話。根據王世襄先生的口述,這道菜的具體做法是這樣的:“海米適量用水(或加酒)發好。加醬油、薑末、鹽、味精、料酒適量調成汁,取肥碩的大蔥白切段,下溫油中炸軟,撈出碼好,與調味汁下炒鍋中燒一下,使之入味即可。”據稱,王世襄先生的這款菜,是他20多歲時,表哥金潛庵先生親手傳授他的。金開藩,號潛庵,也是一位集中西精湛廚藝於一身的著名吃主。原來這道菜也是大有來頭的。

孫中山孫中山也懂吃,且是個中高手,他配製出的“中山四物湯”,可謂營養豐富、價格便宜、味道鮮美。中醫上的“四物湯”,用由當歸、川芎、芍藥、生地四味藥組成,是補血、養血的經典方藥。孫中山配製的“四物湯”,則集四種素食即黃花菜、木耳、豆腐、豆芽而成。此外,孫中山還喜歡吃豆芽燉豬血和魚頭煲豆腐。他對豆腐大加讚賞,說它“實植物中之肉料也,有肉料之功,而無肉料之毒”,是絕好的食材。(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徐蓓)

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孔子對食品的要求很高,變質的食物不吃;超過一定時間不新鮮的不吃;肉類分割不到位的不吃;不放心的酒肉不吃;蘸料與食材不相配也不吃。孔子對菜肴的要求如此苛刻,足以說明他對菜肴的講究。吃生魚片(魚膾)沒有醬;祭神用的肉類沒有薑,孔子是不會碰的。此外,孔子還反對暴飲暴食,主張用餐時不講話,細細品味,享受過程。

蘇軾毫無疑問,蘇軾是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美食家。因為他發明過一味至今廣受歡迎的佳餚:東坡肉。除了這道菜,蘇軾喜歡過的菜肴材料還有各種魚(包括黃魚、鱸魚等),其中最有名的是河豚。他在《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詩中曾雲:“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從中可見美食家蘇軾的勇氣。

蘇軾晚年興趣轉向素食,主要食用蔬菜、水果。在廣東海南期間,他遍嘗南國各種水果,楊梅、蘆柑、荔枝、龍眼、橄欖、檳榔,他沒有一樣不喜歡。這當中,尤其喜歡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名句長留天地間。此外,蘇軾晚年還曾著意于湯菜(羹)的研製。他先後發明過幾款羹,其中一款的材料是春筍、齏粉(薑、蒜、韭菜的碎末兒)、薺菜。有詩為證:“新春階下筍芽生,廚裡霜齏倒舊罌。時繞麥田求野薺,強為僧舍煮山羹(《次韻子由種菜久旱不雨》)。”另一款是蘇軾在田野間製作的,架一口斷了腿的破鼎,主要材料是蔓菁和蘆菔(蘿蔔)。這款羹大概有不錯的保健作用,東坡先生挺得意,自號“珍烹”,而且以“東坡羹”三字命名(《狄韶州煮蔓菁蘆菔羹》)。更有一款金牌東坡羹,名字叫“東坡玉糝羹”――其實是蘇軾的兒子蘇過發明的。“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將南海金齏膾,輕比東坡玉糝羹。”味道實在是太好了。具體制法蘇東坡就秘而不宣,只告訴我們主要材料是山芋。

張岱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史學家。張岱是一位精於茶藝的行家,同時對飲食也極為講究。這其中,他對螃蟹的吃法尤其有研究。每到十月,張岱便與友人組織“蟹會”,舉行吃蟹活動,大致情形是:一人分得6只蟹,為怕冷腥,便輪番煮吃。輔食有肥臘鴨、牛乳酪、如琥珀的醉蚶,如玉版的白菜,水果有謝橘、風栗、風菱,蔬菜有兵坑筍,飲用玉壺冰,飯用新餘的粳白米,漱口用蘭雪茶。所有這些,都記載在他的《食蟹》一文中。

張大千少有人知的是,丹青聖手張大千也是赫赫有名的美食大家,而且是廚界高手。張大千既愛吃、又懂吃,這兩條是判斷美食家的重要標準。什麼叫“懂吃”?不僅要知道一道菜的做法淵源,還要深諳這道菜的食材,知道去哪家菜市場能買到,還要能下廚做出來――這真是“全科素質”。張大千走南闖北,一張嘴吃遍天下。他遊歷世界得到了一個做菜的心得――廣征博采、自作主張。在張家的餐桌上出現最多的菜莫過於粉蒸牛肉。粉蒸牛肉原本是四川小吃,叫小籠蒸牛肉。這道菜香濃味鮮,而且麻辣可口,裡面要放大量豆瓣、花椒,有些人還要放幹辣椒面,以增其香辣。張大千不僅用辣椒面,而且一定要自家自炕、自舂再加香菜。即使是在敦煌石窟描繪壁畫的2年多時間裡,他也發明了許多運用當地食材烹飪的菜。他在敦煌有一個食單,寫著這樣幾道菜:白煮大塊羊肉、蜜汁火腿、榆錢炒蛋、嫩苜蓿炒雞片、鮮蘑菇燉羊雜、鮑魚燉雞、沙丁魚、雞絲棗泥山藥子。在敦煌這種貧瘠的地方還能燒出這些美食,讓人實在難以想像。

王世襄大收藏家王世襄也是眾所周知的美食家,烹調是他的一大愛好,也是一大樂趣,但他的家饌美食中從無山珍海味。王世襄所做飯菜的特點是,一定是家常飯,一定是最大眾化最便宜的材料,做菜多不放味精,但絕對有味兒,比如炸醬麵、白菜氽丸子。他最有名的一道菜“燜蔥”,稱得上是世間以最大眾的原料做成的最便宜的菜式,但朋友間流傳著“吃不到王世襄的燜蔥死不瞑目”的玩笑話。根據王世襄先生的口述,這道菜的具體做法是這樣的:“海米適量用水(或加酒)發好。加醬油、薑末、鹽、味精、料酒適量調成汁,取肥碩的大蔥白切段,下溫油中炸軟,撈出碼好,與調味汁下炒鍋中燒一下,使之入味即可。”據稱,王世襄先生的這款菜,是他20多歲時,表哥金潛庵先生親手傳授他的。金開藩,號潛庵,也是一位集中西精湛廚藝於一身的著名吃主。原來這道菜也是大有來頭的。

孫中山孫中山也懂吃,且是個中高手,他配製出的“中山四物湯”,可謂營養豐富、價格便宜、味道鮮美。中醫上的“四物湯”,用由當歸、川芎、芍藥、生地四味藥組成,是補血、養血的經典方藥。孫中山配製的“四物湯”,則集四種素食即黃花菜、木耳、豆腐、豆芽而成。此外,孫中山還喜歡吃豆芽燉豬血和魚頭煲豆腐。他對豆腐大加讚賞,說它“實植物中之肉料也,有肉料之功,而無肉料之毒”,是絕好的食材。(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徐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