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癌之語第一篇——印戒細胞癌之一

作者丨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消化科 淩亭生

前段時間回了趟老家, 在村口就遠遠看見曠野裡種著的一棵小松樹, 松樹在陣陣寒風裡孤零零的東倒西歪著。 樹下有座很小的墳頭, 不, 還不如說是一個一腳就能踢平的土堆來得更加確切。 土堆下埋著我的侄女, 那天是她兩周年的忌日!我的眼前一陣模糊, 思緒回到了兩年前。

兩年前的臘月廿八, 空氣中彌散著年的味道。 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吵醒了值夜班的我, 電話那頭傳來表哥急促的話語:侄女兩個月前就開始腹脹, 在當地醫院做了腹部B超,

只發現少量腹水, 胃鏡等其他檢查沒有發現異常之處;連著兩個月來的腹脹逐日加重, 漸漸有一種腹脹如鼓的感覺, 並且使得她竟然有些呼吸急促;昨日老家醫院做了腹部B超, 診斷大量腹腔積液。 什麼也不用說了, 作為這個大家族中唯一的一名醫生, 我立即通知表哥帶了侄女來醫院檢查。

兩個小時之後, 侄女躺到了檢查臺上:瘦削而略顯暗淡的臉上, 顴骨高高隆起, 眼球已經有點陷進去了;頭髮顯得有點枯黃, 不過麻花辮還一如好幾年之前見到的模樣;雙上肢宛如麻杆, 皮膚松松的;呼吸有點急促, 只是還算平穩;與胸部相比, 腹部明顯鼓著, 根根青筋顯露, 皮膚竟然顯得有點透亮的感覺。 我的第一反應, 女孩子家,

平時上班節奏很快, 免疫力下降, 該不是生了“結核性腹膜炎”吧!

腹腔診斷性穿刺就是在腹壁戳進去一根針, 抽吸一點腹水送化驗, 幫助尋找腹水原因的檢查方法。 消毒, 鋪好無菌的方巾, 選好穿刺點, 往腹壁皮下注入了2毫升局部麻醉藥, 隨著穿刺針緩緩穿過皮膚, 進入到腹壁皮下並突破腹膜, 淡黃色而略顯渾濁的液體出現在我的眼前, 應該還是“結核性腹膜炎”吧, 我在心裡念叨。 考慮到侄女呼吸比較急促, 我還是埋了一根靜脈留置導管, 隨著引流袋裡黃色渾濁的液體一點點多起來, 侄女呼吸明顯放緩了, 我舒了一口氣, 著手準備午飯和下午的手術。

再回到病房已經是下午四點, 細胞室同事打來電話:“主任, 您中午送來的腹水我們已經查過了,

有可疑的印戒細胞!”“印戒細胞, 你們沒搞錯吧!”我不由自主的身子一顫。 “我們起初也懷疑, 但反復了三次, 均找到了一些, 你還是給她查查胃鏡吧, 我們覺得像胃印戒細胞癌!”同事又重複了一遍, 可能是照顧我的情緒, 話音比較委婉, 但委婉中透露的堅定又讓我心亂如麻。 儘管表哥表嫂再三追問, 我還是找了一堆專業詞語搪塞過去了。

春節就在混沌中度過了, 正月初五逛雞鳴寺燒香是家裡的傳統保留節目, 表哥表嫂也已經從老家返回醫院, 帶著侄女也參加我們一家的活動。 女兒點燃了一柱高香, 恭敬的插進了香爐, 雙手合十, 口中似乎念念有詞。 “侄女兒, 你也去點一柱吧!”我給侄女遞過去一柱。

“叔叔, 這怎麼像搞什麼儀式似的?”長大已經工作的侄女, 明顯沒有女兒的那種稚氣, 木木的問我。 “心誠則靈!”我隨口應道。 侄女把點燃的高香放進香爐, 雙手合十拜了兩拜。 看侄女走得吃力, 一行六個人也無心再逛, 趁著夜色還沒降臨就回了。

正月初六, 胃鏡室開始了一年的忙碌。 侄女在檢查前20分鐘喝下了去除泡泡和粘液的藥水, 躺在檢查臺上發呆, 表嫂拉著她的手在閒聊著。 麻醉師給了一些鎮痛鎮靜藥之後, 侄女進入了夢鄉, 我緩緩開始了胃鏡檢查。 軟齶, 咽喉壁, 下嚥部、食管、賁門、胃……, 我仔細的搜索著;賁門、胃體、胃角, 胃竇……, 進鏡觀察結束, 胃裡沒有什麼問題, 我如釋重負:“估計是細胞室的同事看錯了吧!”;十二指腸降部, 球部……, 我照例緩緩退著胃鏡,

再觀察第二遍。 猛然間, 胃竇胃體交界處的前壁一個大概只有1.5cm的丘狀隆起映入我的眼簾:是的, 沒錯, 是它, 發生在年輕女性居多, 長在胃的中下部分;沒錯, 是它, 微微的隆起帶著周邊緩緩的坡, 表面看似光滑又顯出跟周圍粘膜不一樣的白色來, 像個白色魔鬼;周邊粘膜皺襞都朝著這個隆起糾集過去卻又驟然中斷, 中斷的這頭還顯出個“棒槌”模樣, 像是被那白色魔頭斬斷了;沒錯, 是它, 放大胃鏡照出了這個魔鬼的本來面目, 胃的黏膜結構在這裡全部消失了, 表面的血管亂得跟拆遷工地上雜亂的鐵絲一般;職業生涯的多少次經歷告訴我, 沒錯, 是它, 是那個萬惡的魔鬼——胃印戒細胞癌。

照例是要跟家屬談話,交代病情的,不過這次與往常所有的談話不同,病人家屬是我的表哥表嫂,是有著血緣關係的親戚。他們這家子這麼多年經歷得太多了:姑姑十幾年之前因食管癌去世了,那時候侄女才上小學;姑父因腦出血躺到病床上停止了呼吸的那刻,侄女剛開始讀初中。命運有時候就是如此捉弄芸芸眾生,“屋漏偏逢連夜雨,雪上加霜”這些詞彙大概就是說的這種景象。腹水中有印戒細胞,說明胃癌已經發生腹腔種植轉移,失去了手術機會,表哥萬般無奈在化療協議書簽了字。考慮到照顧侄女的感受,我把她留在了消化科病房,請腫瘤科同事隨時過來幫忙照應,免得住到腫瘤科,“腫瘤科”這幾個字刺痛了她的心。一輪化療過去,侄女嘔吐不停,精神狀況差了不少;化療間歇,表哥接侄女回老家去換換環境,也換換心情。

早春的陽光灑進病房,照在侄女身上,卻沒能給她一絲溫暖。第二次化療在一個月之後如期開始,儘管腫瘤科同事做了周密的佈置和預處理,各種化療的副反應也還是如約而至,病房除了侄女間或的嘔吐聲之外就是一片沉寂。表嫂靜靜在坐在床頭,輕輕梳理著侄女的頭髮,期待著那該死的嘔吐早一點離開,期待著侄女在早春的陽光裡煥發青春,可那種期待隨著化療的繼續進行而日益渺茫起來。

“主任,你回來看看,你侄女說左眼看不清楚!”一天中午,我正在做胃鏡檢查,病房醫生打來電話,“她想見見你!”

一個電話剛剛結束,表哥的電話接踵而至:“表弟,你回來看看,她怎麼突然看不見了,是不是藥物的副作用啊,能恢復嗎?”

丟下胃鏡,我一口氣沖回病房樓。跨進病房門的那一刻,我仿佛又意識到什麼,如此慌張、氣喘吁吁的我就這樣進去,會不會加重侄女的不安和憂慮。倉促中我退後兩步,稍稍整理我的白大衣,待到呼吸漸漸平靜,我悄悄的走了進去。侄女端坐在病床上,拉著表哥的手。見我走近,突然伸出細長的手緊緊拉著我:“叔叔,救救我!”這是那一個星期侄女跟我說過的唯一一句話,而且是在左眼已經失去了光芒之後。我的心在隱隱作痛:“先把頭顱磁共振查了,找到原因就好辦了,不急,不急!”除了安慰,我竟然語塞。

傍晚時分,侄女做完頭顱MR檢查,我目送她出了影像科大門,她轉過臉來,我能看得出,右眼依然是有光彩的!同事在電腦上打開檢查的所有圖片,儘管他還沒有吱聲,我已經看到在顱底腦膜上有個結節,死死的壓住了視交叉(左右兩側視神經在此交叉),胃癌顱底腦膜轉移,沒有疑問了,我的心沉入了一片死寂

“已經沒有必要再折騰了,給孩子留點尊嚴,送孩子回家吧!”我跟在一旁焦急等待的表哥低聲地說。

“那就回去,你幫忙安排輛救護車吧!”表哥的聲音小到我差點聽不清楚,而且有一絲哽咽。表嫂只聽清了“回去”二字,還弄不明白來龍去脈。“去把病房的東西理一理,打好包,我們馬上帶女兒回家!”表哥這次聲音大了許多,但依然有些啜泣的感覺。等我們回到病房,侄女好像明白了一切,坐在床沿,一雙手在摸索著什麼,把摸到的東西慢慢塞進她的背包裡,竟然,她的右眼也失去了光明,一切在她眼前都變成了黑暗,再也無法恢復的黑暗!

如今,我把專業課件“印戒細胞癌,什麼鬼”講遍了大江南北,侄女的事情講課時一遍又一遍的重現,打動了太多同行的心。我一次又一次呼籲我的同行們,手握胃鏡的時候,我們服務物件不見得只是一個從未謀面的病員,也可能是我們的親人、朋友、同學……;我也一次又一次呼籲我的同行們,擁有武器的我們,規範化檢查,對胃的每一個角落都細細查看,發現一例早癌,就可能挽救一個生命,就像侄女這般如花的生命!

後記:

印戒細胞癌是胃癌的一種,因腫瘤細胞形狀酷似“鑽戒”而得名。

印戒細胞癌在年輕人居多,女性多於男性,較多發生於胃體中下部(左圖是胃的解剖,紅色區為印戒細胞癌的好發部位,右圖是生長於胃體下部大彎的一例印戒細胞癌實例),早期呈比較小的淺色凹陷,並在相對較長的時間內維持穩定,此時切除,病人有較多的機會長期生存;中晚期印戒細胞癌會轉移到肝臟、腹腔等部位,結果會相當糟糕。

早期印戒細胞癌病人沒有任何臨床症狀,只有加強胃鏡體檢,規範胃鏡胃鏡檢查,早期檢出並切除,才是唯一有效的應對方法。作為就診者,千萬不要以“我能吃能喝,幹嘛要做胃鏡”這樣的話拒絕胃鏡檢查。

規範化的胃鏡檢查,得滿足以下條件:

1、 空腹8小時以上;

2、 檢查前20分鐘口服去泡泡和去粘液的藥,因為有些早癌就1cm甚至5mm以下,胃內的粘液和氣泡會遮蓋病灶而造成漏診;必要時還應該注射抗痙攣藥物,減少胃蠕動對觀察的影響;

3、 推薦進行無痛胃鏡檢查,這樣減少檢查時的嘔吐反應,方便仔細觀察;

4、 檢查醫生在採集必要的臨床資訊後,對胃的每個部分進行詳細的觀察和攝片,如果每張照片算作一個拼圖,那所有照片應該能拼出一個完整的胃,唯有如此,方能減少漏診;

5、 檢查醫生對一切懷疑的部位都要精准活檢,並跟病理醫生溝通內鏡下表現和自己的懷疑,提供病理診斷一切有用的資訊,最後達到精確的診斷;

6、 對無法立刻確定診斷的病例,應在短期內複查,而作為病員要主動配合複查,最好依然找同一個醫生進行複診。

附一例早期印戒細胞癌的內鏡診斷:

注:感謝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病理科陳振煜醫生病例部分提供的解讀。

照例是要跟家屬談話,交代病情的,不過這次與往常所有的談話不同,病人家屬是我的表哥表嫂,是有著血緣關係的親戚。他們這家子這麼多年經歷得太多了:姑姑十幾年之前因食管癌去世了,那時候侄女才上小學;姑父因腦出血躺到病床上停止了呼吸的那刻,侄女剛開始讀初中。命運有時候就是如此捉弄芸芸眾生,“屋漏偏逢連夜雨,雪上加霜”這些詞彙大概就是說的這種景象。腹水中有印戒細胞,說明胃癌已經發生腹腔種植轉移,失去了手術機會,表哥萬般無奈在化療協議書簽了字。考慮到照顧侄女的感受,我把她留在了消化科病房,請腫瘤科同事隨時過來幫忙照應,免得住到腫瘤科,“腫瘤科”這幾個字刺痛了她的心。一輪化療過去,侄女嘔吐不停,精神狀況差了不少;化療間歇,表哥接侄女回老家去換換環境,也換換心情。

早春的陽光灑進病房,照在侄女身上,卻沒能給她一絲溫暖。第二次化療在一個月之後如期開始,儘管腫瘤科同事做了周密的佈置和預處理,各種化療的副反應也還是如約而至,病房除了侄女間或的嘔吐聲之外就是一片沉寂。表嫂靜靜在坐在床頭,輕輕梳理著侄女的頭髮,期待著那該死的嘔吐早一點離開,期待著侄女在早春的陽光裡煥發青春,可那種期待隨著化療的繼續進行而日益渺茫起來。

“主任,你回來看看,你侄女說左眼看不清楚!”一天中午,我正在做胃鏡檢查,病房醫生打來電話,“她想見見你!”

一個電話剛剛結束,表哥的電話接踵而至:“表弟,你回來看看,她怎麼突然看不見了,是不是藥物的副作用啊,能恢復嗎?”

丟下胃鏡,我一口氣沖回病房樓。跨進病房門的那一刻,我仿佛又意識到什麼,如此慌張、氣喘吁吁的我就這樣進去,會不會加重侄女的不安和憂慮。倉促中我退後兩步,稍稍整理我的白大衣,待到呼吸漸漸平靜,我悄悄的走了進去。侄女端坐在病床上,拉著表哥的手。見我走近,突然伸出細長的手緊緊拉著我:“叔叔,救救我!”這是那一個星期侄女跟我說過的唯一一句話,而且是在左眼已經失去了光芒之後。我的心在隱隱作痛:“先把頭顱磁共振查了,找到原因就好辦了,不急,不急!”除了安慰,我竟然語塞。

傍晚時分,侄女做完頭顱MR檢查,我目送她出了影像科大門,她轉過臉來,我能看得出,右眼依然是有光彩的!同事在電腦上打開檢查的所有圖片,儘管他還沒有吱聲,我已經看到在顱底腦膜上有個結節,死死的壓住了視交叉(左右兩側視神經在此交叉),胃癌顱底腦膜轉移,沒有疑問了,我的心沉入了一片死寂

“已經沒有必要再折騰了,給孩子留點尊嚴,送孩子回家吧!”我跟在一旁焦急等待的表哥低聲地說。

“那就回去,你幫忙安排輛救護車吧!”表哥的聲音小到我差點聽不清楚,而且有一絲哽咽。表嫂只聽清了“回去”二字,還弄不明白來龍去脈。“去把病房的東西理一理,打好包,我們馬上帶女兒回家!”表哥這次聲音大了許多,但依然有些啜泣的感覺。等我們回到病房,侄女好像明白了一切,坐在床沿,一雙手在摸索著什麼,把摸到的東西慢慢塞進她的背包裡,竟然,她的右眼也失去了光明,一切在她眼前都變成了黑暗,再也無法恢復的黑暗!

如今,我把專業課件“印戒細胞癌,什麼鬼”講遍了大江南北,侄女的事情講課時一遍又一遍的重現,打動了太多同行的心。我一次又一次呼籲我的同行們,手握胃鏡的時候,我們服務物件不見得只是一個從未謀面的病員,也可能是我們的親人、朋友、同學……;我也一次又一次呼籲我的同行們,擁有武器的我們,規範化檢查,對胃的每一個角落都細細查看,發現一例早癌,就可能挽救一個生命,就像侄女這般如花的生命!

後記:

印戒細胞癌是胃癌的一種,因腫瘤細胞形狀酷似“鑽戒”而得名。

印戒細胞癌在年輕人居多,女性多於男性,較多發生於胃體中下部(左圖是胃的解剖,紅色區為印戒細胞癌的好發部位,右圖是生長於胃體下部大彎的一例印戒細胞癌實例),早期呈比較小的淺色凹陷,並在相對較長的時間內維持穩定,此時切除,病人有較多的機會長期生存;中晚期印戒細胞癌會轉移到肝臟、腹腔等部位,結果會相當糟糕。

早期印戒細胞癌病人沒有任何臨床症狀,只有加強胃鏡體檢,規範胃鏡胃鏡檢查,早期檢出並切除,才是唯一有效的應對方法。作為就診者,千萬不要以“我能吃能喝,幹嘛要做胃鏡”這樣的話拒絕胃鏡檢查。

規範化的胃鏡檢查,得滿足以下條件:

1、 空腹8小時以上;

2、 檢查前20分鐘口服去泡泡和去粘液的藥,因為有些早癌就1cm甚至5mm以下,胃內的粘液和氣泡會遮蓋病灶而造成漏診;必要時還應該注射抗痙攣藥物,減少胃蠕動對觀察的影響;

3、 推薦進行無痛胃鏡檢查,這樣減少檢查時的嘔吐反應,方便仔細觀察;

4、 檢查醫生在採集必要的臨床資訊後,對胃的每個部分進行詳細的觀察和攝片,如果每張照片算作一個拼圖,那所有照片應該能拼出一個完整的胃,唯有如此,方能減少漏診;

5、 檢查醫生對一切懷疑的部位都要精准活檢,並跟病理醫生溝通內鏡下表現和自己的懷疑,提供病理診斷一切有用的資訊,最後達到精確的診斷;

6、 對無法立刻確定診斷的病例,應在短期內複查,而作為病員要主動配合複查,最好依然找同一個醫生進行複診。

附一例早期印戒細胞癌的內鏡診斷:

注:感謝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病理科陳振煜醫生病例部分提供的解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