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為何下暴雨會內澇?武漢78歲“雙院士”有話說

網路圖。 來源東方IC

長江日報融媒體5月29日訊 “我是一名從事高校教學、科研的老教師, 幾十年來在黨的號召下, 帶領我們團隊為強軍、富國、利民努力做出應有的貢獻,

現在已進入78歲, 但一個人只要想著為國家和人民做一件事就會充滿活力。 ”5月30日是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78歲的“雙院士”、武漢市科協主席李德仁近日開心分享其人生經驗, 希望自己能像他的老師王之卓院士一樣工作到90歲以上。

為何下暴雨會內澇?

城市不透水面積逐年增長

武漢大學測繪遙感資訊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李德仁仍在保持高速運轉。 僅在5月的第三周, 他飛到南非參加了全球環境與遙感會議, 飛北京參與全國城市地理國情監測關鍵技術的研究和應用驗收工作, 還在湖北座談如何利用天地一體化即時智慧服務, 服務於軍民, 抓好軍民深度融合……

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德仁是湖北省唯一雙院士。 2008年汶川地震期間, 李德仁領銜的測繪遙感資訊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了“5.12地震遙感資訊收集與災情評估專案組”, 為抗震救災提供決策參考;北京奧運期間, 他帶領專家團隊利用武漢大學世界先進的測繪遙感技術, 從奧運會申辦、場館建設到成功舉辦, 全方位提供專業的“貼身服務”……

“我所從事的測繪遙感地理資訊科研工作, 應當與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關聯起來。 ”李德仁帶領他的博士生、武大教授邵振峰團隊, 正在開展基於衛星遙感的全國城市不透水面積研究。 不透水層將成為我國地理國情監測的一個新要素。 為什麼一些大城市每年夏季暴雨就會出現內澇?分析遙感資料發現,

這些城市的城區不透水面積都已從20年前的40%增長到了75%以上。 李德仁解釋, 城市裡的綠地、花園和森林是透水的, 全是馬路房子就不透水, 住房建設部把不透水城市的調查和海綿城市的建設作為未來5年的重點目標, 事關城市居民生活品質。

衛星解析度由5米提高到0.5米

研製“吉奧之星”打破國外軟體一統天下

5月6日, 李德仁被第十屆國際移動測量技術大會授予“傑出成就獎”。 30多年來, 這位著名的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 一直在創新。 他發明“李德仁方法”, 解決世界測量學上的百年難題, 創造性取得一項項測繪新成果, 引領中國測繪學科穩立“世界三強, 亞洲第一”。 2012年, 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授予李德仁“榮譽會員”最高稱號,

全球僅有10位在世傑出科學家享此殊榮。

“當你做學生時, 要埋頭好好鑽研、發明創造;當你做教授時, 既是科研者也是科研的組織者, 要當戰略科學家、看清學科發展方向, 帶動更多的同學科和跨學科行家特別是年輕人去攻關。 ”——30多年來, 在武漢大學不管是當教授、博導還是校長, 李德仁一直牢記留學德國期間導師阿克曼教授對他的教導:“我做過很多具體的研究, 但更多的是從戰略層面、從國家層面去思考測繪學科怎麼追趕世界, 怎麼引領未來。 ”

李德仁提出“3S集成”理論獲得國際認可。 這一重大突破, 實現了天空地一體資訊化移動測量的歷史跨越。 他站在戰略高度上給國家提出要建一個“高解析度地球觀測系統”,

把衛星解析度由當時的5米提高到現在的0.5或0.3米, 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他領導研製具有中國版權的地理資訊系統“吉奧之星”, 打破了國外GIS軟體“一統天下”的局面。 “以前我們只能買外國的資料, 現在我國衛星遙感資料的自給力已經達到80%。 ”

測繪不只是提供一張圖

新目標:建天地互聯網服務人類

今年是《測繪學報》創刊60周年, 李德仁正為其撰寫一篇文章:從測繪學到地球空間資訊智慧服務科學。 現在大家都有手機電子地圖可以導航, 但它有一個缺點:地圖不是即時的, 而現實情況已經發生變化。 那麼“現在的地圖”在哪裡?李德仁說, “現在的地圖”就在衛星上, 衛星的視頻、圖像如果能上手機, 需要的時候按個鍵, 就比現在的地圖服務更準確更及時。將衛星通信、衛星導航和衛星遙感在天地互聯網上集成起來為人類服務,是李德仁要努力實現的新目標。

5月到南非參加全球環境與遙感會議時,李德仁的武大團隊向全球展示了一個網上資訊系統:通過空天地傳感網技術,將衛星遙感、無人機遙感和長江流域水文、氣象、土壤和航標等32種上萬個感測器關聯起來,實現了長江幹線生態環境監測網,並在發電、防洪和航道管理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防洪方面,資訊共用效率由原來的小時級提高到20分鐘到達長江防總、30分鐘到達國家防總。在通航方面,通過水位無線傳感網將航標異常發現時間從1天縮短至10分鐘,提高了長江航道的通航能力。

“測繪不再是滿足於提供那一張圖,而要快速、即時地為所有需要的人提供空間資訊。”李德仁說:“一個科學家,一定要圍繞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去創新。”

【編輯:耿尕卓】

就比現在的地圖服務更準確更及時。將衛星通信、衛星導航和衛星遙感在天地互聯網上集成起來為人類服務,是李德仁要努力實現的新目標。

5月到南非參加全球環境與遙感會議時,李德仁的武大團隊向全球展示了一個網上資訊系統:通過空天地傳感網技術,將衛星遙感、無人機遙感和長江流域水文、氣象、土壤和航標等32種上萬個感測器關聯起來,實現了長江幹線生態環境監測網,並在發電、防洪和航道管理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防洪方面,資訊共用效率由原來的小時級提高到20分鐘到達長江防總、30分鐘到達國家防總。在通航方面,通過水位無線傳感網將航標異常發現時間從1天縮短至10分鐘,提高了長江航道的通航能力。

“測繪不再是滿足於提供那一張圖,而要快速、即時地為所有需要的人提供空間資訊。”李德仁說:“一個科學家,一定要圍繞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去創新。”

【編輯:耿尕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