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司馬遼太郎和《阪上之雲》人物秋山好古、秋山真之、正岡子規

NHK電視劇《阪上之雲》

一. 司馬遼太郎是工作狂

司馬遼太郎是不是一個有趣的人?很顯然不是。

首先, 司馬遼太郎不享樂, 甚至不愛吃也不好吃,

說得上喜歡的只有竹筍燜飯。 有朋友請他去料亭吃飯, 他對老闆娘說, 請給我蒸一鍋竹筍燜飯。 倒也不是說愛吃竹筍燜飯就必定不懂得吃, 最簡單的料理往往最顯功夫, 能把炒大白菜做出花來才叫烹飪。 但是料亭是什麼地方?吃私家菜的地方, 而且提供沒有上限的服務, 一般來說, 客人想得到的美味, 料亭它都有辦法回應客人的要求。 竹筍燜飯是司馬遼太郎唯一的愛好, 挑食兼偏食就有問題。 更有甚之, 憎惡魚, 憎惡他人吃魚。 在《山賊料理》中司馬遼太郎這麼說,

只是討厭魚這一樣與生俱來, 改不了。 到現在每每看見誰忍著死魚腥臭、牙齒沒入魚肉, 仍舊覺得沒法把他當作和我一樣的人類繼續交往。 而且魚類與牛呀豬呀不一樣,

端上桌來還是和活著時候一個模樣。 伸出筷子戳毀它的屍體, 剝去它的外皮, 直到骸骨錚錚暴露空氣中……假使有女性同席, 看到她這樣地細緻操作, 愈是美人愈讓人看出夜叉來。

不喜歡吃魚不吃便是, 描述到這份上, 讓其他人情何以堪, 難說會不會有人讀過之後, 再看到香味撲鼻的松子魚, 別開面孔不忍面對。

比不懂享受更要命的, 是司馬遼太郎寫書的狠勁。

司馬遼太郎1960年因《梟之城》獲直木獎正式加入作家陣列, 至1996年72歲離世, 30餘年創作生涯寫下小說隨筆無數, 全集68卷, 短篇全集12卷, 隨筆15卷……等等。

小說《峠》手稿, 400字一頁的稿紙2144枚

發現司馬遼太郎小說《峠》手稿, 400字一頁的稿紙2144枚。 《峠》自1966年11月至1968年5月在《每日新聞》連載一年半遞給我!”年輕的司馬一時間沒反應過來扳手是什麼, 磨蹭間老兵從腳邊操起扳手往司馬頭上掄過來。 痛得幾乎以為頭蓋骨陷沒了……此後的從軍生涯有多少痛苦我們不知道, 但是它成了形成司馬歷史認識的重要要素, 讚美明治時期, 批判昭和時代。

在戰爭中, 軍隊裡, 司馬看到了太多本國人的愚蠢、殘忍、人類的黑暗面。 他與敗戰後很多的日本人一樣, 親身經歷了愚蠢殘酷的戰爭, 需要一些明亮歡快的材料支持自己的精神世界。

司馬生於1923年, 幾乎與昭和同時誕生, 明治維新已成為過去, 無法親眼看到。 明治時期是日本從一個只有農業的國家跨入現代國家的重要時期, 雖則拋棄自由民權派主張的“富國、小國路線”, 轉向薩長政府推進的“強國、大國路線”的選擇在明治時期已經完成, 但是司馬回避追究明治血腥。 讚美明治符合戰後走向高度成長時期的日本人心理, “我們是有過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 但是明治的我們才是真實的我們, 淳真樸素積極向上。

明治維新後到日俄戰爭的30餘年間, 不論文化歷史上還是精神歷史上, 都是日本歷史長河中的特例。 這樣樂天的時代從來不曾有過。

正岡子規和秋山兄弟的青春和奮鬥故事, 正與這個時代脈搏一致。

必須強調的是, 歷史不是一個簡單的黑和白、對和錯的歸納, 追究史實最重要的是搜集盡可能翔實真實的資料, 不夾帶個人情感。 我的這篇短文只淺談司馬遼太郎和他的小說《阪上之雲》, 舍去繁雜取其簡單。 另一個, 司馬遼太郎自身也否認“司馬史觀”說法, 他強調自己寫的是fiction, 是創作是小說。 司馬遼太郎筆下的人物也不一定是真實的歷史人物, 只是司馬遼太郎心目中同名同姓的一些人而已。

《阪上之雲》還在小說連載中, 已經有電視臺提出OFFER, 希望以之為腳本拍攝電視劇。司馬遼太郎擔心“無法完整表達我本來寫書的意願而被人誤解為讚美戰爭”,沒有接受電視臺提議。NHK當時也提出OFFER,司馬考慮了兩周時間,“還是不成”。

司馬遼太郎1996年去世。NHK 以特別節目形式於2009年11月把《阪上之雲》搬上銀幕,至2011年12月25日完結,歷時3年。

三. 《阪上之雲》中的三個人物

NHK的電視劇開篇是下面這段話

彈丸小國,正迎來開化期。說起小國,還有沒有像明治初期的日本這樣的小國家?說起產業,除了農業沒有其他;說起人才,300年間除了舊士族這個讀書階層再無其他。因為明治維新,日本人第一次有了近代“國家”。所有的人都成了“國民”。雖然不習慣,作為日本史上最初的“國家”體驗者,全新的感覺中日本人情緒高昂。假使不能體會這種昂揚到痛的情感,無法理解這個時代的歷史。只要有一定的記憶力,只要有恒心,去獲得某種資格,不論階層,不論出身,誰都可以成為博士、官吏、教師、軍人。這個時代積極向上的精神就來自于這樣一種樂天主義。

坡道一條向上延伸

如果坡頂藍天 有一朵白雲閃耀

我們一定會朝著白雲 攀援而上

秋山好古

秋山兄弟小時候,家裡很窮,好古沒有機會上學,14歲開始在錢湯幹活,放水、添柴、守櫃檯,有時還要進山劈柴,這樣的重勞動一天只掙得8厘,買一碗蕎麥面的錢。早上去錢湯幹活之前賣豆子,給附近人家搗米幫家用。一點一點存了錢買紙買筆自學,17歲時到大阪考上教員,做了兩年小學教師之後考進陸軍學校,之後服役軍隊直至64歲升至最高軍階陸軍大將。

因為憧憬騎士考進陸軍學校時選擇騎兵科, 21歲畢業,軍階騎兵少尉。25歲時讓16歲的弟弟真之到東京上學。真之本來是打算和同學兼好友正岡子規一起進東京大學學文學,因為經濟上的理由改主意進了海軍學校。

秋山好古後稱“日本騎兵之父”,在滿洲平原憑著亞洲人羸弱的身體,亞洲小型馬戰勝了身體高大的哥薩克騎兵。偉業之二是1924年辭去元帥職位回到老家松山,當上了松山北高等學校校長。做校長六年間一天也沒有請假,鎮子裡的人每天充滿敬意看著秋山校長騎馬上學。有學生或家長請求秋山校長“講講打仗的事情”,“給我們看看陸軍大將的軍裝”,秋山校長一概拒絕,也從不以勳章示人。終生尊敬福澤諭吉,要求自家子弟考入慶應義塾大學學習,骨中生膿,從背部破皮而出,破口眾多,劇痛相伴。最後三年不僅無法站立,甚至無法坐起。由母親和妹妹照顧至死。

著名的俳句家,生涯詠句20萬餘。最著名的一句是1895年作 “柿食えば 鐘がなるなり 法隆寺”,從法隆寺出來,在茶館吃柿子,遠處法隆寺鳴鐘,從鐘聲中聽到綿綿秋意。鐘聲與啖柿並無因果關聯,然而鐘聲喚出胸臆中秋意。此秋彼秋,皆是秋。

1902年9月19日去世,前日詠三句,成絕句。

“糸瓜咲いて 痰のつまりし 仏かな”

絲瓜花開 只喉頭哽痰 日子不久長

“痰一鬥 糸瓜の水も 間に合はず”

痰咳一鬥 絲瓜水祛痰 來不及了罷

“をととひの へちまの水も 取らざりき”

八月十五 絲瓜水雖好 到哪裡尋我

秋山兄弟退役後遠離戰爭神話,並沒有把自豪帶回家鄉帶回家。

再榮光的戰爭,不值得記憶。

(注)

明治維新,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

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稱清日戰爭,國際通稱第一次中日戰爭(First Sino-JapaneseWar),是大清和日本在朝鮮半島、遼東、山東半島及黃海等地進行的一場戰爭。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按照中國干支紀年,時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豐島海戰是戰爭爆發的標誌。最終大清戰敗,並於1895年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日俄戰爭(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是日本和俄羅斯為爭奪在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地區的影響力的戰爭。主戰場位於遼東半島、瀋陽以及圍繞韓國,日本以及黃海的一帶海域。日語稱為日露戰爭,因為俄羅斯的日語譯名為露西亞,亦有比喻露水遇上朝日會被迅速蒸發的蔑視意味。戰爭結果改變了東亞的勢力平衡,日本晉身世界舞臺。清政府雖宣稱嚴守“中立”,但實際上暗中支持日本。戰爭最後以日本的勝利而告終,而清廷也借日本之手從而保住了東北地區。(摘自Wikipedia)

撰文: 江潔

京 夜 聊 (jingyeliao)

希望以之為腳本拍攝電視劇。司馬遼太郎擔心“無法完整表達我本來寫書的意願而被人誤解為讚美戰爭”,沒有接受電視臺提議。NHK當時也提出OFFER,司馬考慮了兩周時間,“還是不成”。

司馬遼太郎1996年去世。NHK 以特別節目形式於2009年11月把《阪上之雲》搬上銀幕,至2011年12月25日完結,歷時3年。

三. 《阪上之雲》中的三個人物

NHK的電視劇開篇是下面這段話

彈丸小國,正迎來開化期。說起小國,還有沒有像明治初期的日本這樣的小國家?說起產業,除了農業沒有其他;說起人才,300年間除了舊士族這個讀書階層再無其他。因為明治維新,日本人第一次有了近代“國家”。所有的人都成了“國民”。雖然不習慣,作為日本史上最初的“國家”體驗者,全新的感覺中日本人情緒高昂。假使不能體會這種昂揚到痛的情感,無法理解這個時代的歷史。只要有一定的記憶力,只要有恒心,去獲得某種資格,不論階層,不論出身,誰都可以成為博士、官吏、教師、軍人。這個時代積極向上的精神就來自于這樣一種樂天主義。

坡道一條向上延伸

如果坡頂藍天 有一朵白雲閃耀

我們一定會朝著白雲 攀援而上

秋山好古

秋山兄弟小時候,家裡很窮,好古沒有機會上學,14歲開始在錢湯幹活,放水、添柴、守櫃檯,有時還要進山劈柴,這樣的重勞動一天只掙得8厘,買一碗蕎麥面的錢。早上去錢湯幹活之前賣豆子,給附近人家搗米幫家用。一點一點存了錢買紙買筆自學,17歲時到大阪考上教員,做了兩年小學教師之後考進陸軍學校,之後服役軍隊直至64歲升至最高軍階陸軍大將。

因為憧憬騎士考進陸軍學校時選擇騎兵科, 21歲畢業,軍階騎兵少尉。25歲時讓16歲的弟弟真之到東京上學。真之本來是打算和同學兼好友正岡子規一起進東京大學學文學,因為經濟上的理由改主意進了海軍學校。

秋山好古後稱“日本騎兵之父”,在滿洲平原憑著亞洲人羸弱的身體,亞洲小型馬戰勝了身體高大的哥薩克騎兵。偉業之二是1924年辭去元帥職位回到老家松山,當上了松山北高等學校校長。做校長六年間一天也沒有請假,鎮子裡的人每天充滿敬意看著秋山校長騎馬上學。有學生或家長請求秋山校長“講講打仗的事情”,“給我們看看陸軍大將的軍裝”,秋山校長一概拒絕,也從不以勳章示人。終生尊敬福澤諭吉,要求自家子弟考入慶應義塾大學學習,骨中生膿,從背部破皮而出,破口眾多,劇痛相伴。最後三年不僅無法站立,甚至無法坐起。由母親和妹妹照顧至死。

著名的俳句家,生涯詠句20萬餘。最著名的一句是1895年作 “柿食えば 鐘がなるなり 法隆寺”,從法隆寺出來,在茶館吃柿子,遠處法隆寺鳴鐘,從鐘聲中聽到綿綿秋意。鐘聲與啖柿並無因果關聯,然而鐘聲喚出胸臆中秋意。此秋彼秋,皆是秋。

1902年9月19日去世,前日詠三句,成絕句。

“糸瓜咲いて 痰のつまりし 仏かな”

絲瓜花開 只喉頭哽痰 日子不久長

“痰一鬥 糸瓜の水も 間に合はず”

痰咳一鬥 絲瓜水祛痰 來不及了罷

“をととひの へちまの水も 取らざりき”

八月十五 絲瓜水雖好 到哪裡尋我

秋山兄弟退役後遠離戰爭神話,並沒有把自豪帶回家鄉帶回家。

再榮光的戰爭,不值得記憶。

(注)

明治維新,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

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稱清日戰爭,國際通稱第一次中日戰爭(First Sino-JapaneseWar),是大清和日本在朝鮮半島、遼東、山東半島及黃海等地進行的一場戰爭。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按照中國干支紀年,時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豐島海戰是戰爭爆發的標誌。最終大清戰敗,並於1895年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日俄戰爭(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是日本和俄羅斯為爭奪在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地區的影響力的戰爭。主戰場位於遼東半島、瀋陽以及圍繞韓國,日本以及黃海的一帶海域。日語稱為日露戰爭,因為俄羅斯的日語譯名為露西亞,亦有比喻露水遇上朝日會被迅速蒸發的蔑視意味。戰爭結果改變了東亞的勢力平衡,日本晉身世界舞臺。清政府雖宣稱嚴守“中立”,但實際上暗中支持日本。戰爭最後以日本的勝利而告終,而清廷也借日本之手從而保住了東北地區。(摘自Wikipedia)

撰文: 江潔

京 夜 聊 (jingyeliao)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