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國內利用中科院子宮內膜再生技術誕生嬰兒齊聚南京歡度六一

央廣網南京5月21日消息5月21日上午, 國內8位子宮內膜再生誕生嬰兒寶寶和他們的父母來到南京鼓樓醫院參加首屆“愛與希望”主題活動。

這8位寶寶中最大的2歲10個月, 於2014年7月17日在南京鼓樓醫院, 最小的剛剛25天。

據介紹, 嚴重子宮內膜損傷導致重度子宮腔粘連, 曾被認為是導致不孕的“絕症”。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再生醫學中心戴建武研究員的團隊聯合南京鼓樓醫院胡婭莉教授團隊經過多年歷時10年合作, 進行了大量的基礎和動物實驗。 動物實驗獲得成功後, 利用戴建武研究員團隊研發的利用戴建武教授的功能膠原支架材料複合患者自體骨髓幹細胞或中科院動物所北京幹細胞庫的臍帶間充質幹細胞, 進行嚴重損傷後的子宮內膜功能性修復, 於2013年開始在南京鼓樓醫院開展子宮內膜再生臨床研究, 並取得了重要突破。 三年多來, 已先後有13位重度宮腔粘連致不孕的患者通過該項臨床研究成功受孕並分娩,

共計誕生14位健康的“再生醫學寶寶”(其中一位患者通過治療後先後兩次懷孕產子), 另外還有6位患者已成功懷孕。

他們的母親年齡最大的40歲, 最小的27歲, 大多因為流產導致重度子宮腔粘連、子宮內膜瘢痕化, 並因此經過漫長的求子之旅。 2013年,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戴建武研究員團隊和南京鼓樓醫院胡婭莉教授領導的團隊合作開展的子宮內膜再生研究經過多年試驗在動物實驗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准的基礎上開始應用於臨床, 從而幫助這些不孕患者實現了“生”的希望。

南京鼓樓醫院胡婭莉教授介紹, 隨著宮腔操作的增加,

宮腔粘連發生率升高, 已成為女性繼發不孕的重要病因之一。 最新統計資料顯示, 我國不孕人口數已超過5000萬人, 其中很大一部分20%—40%的不孕是因為女性子宮內膜損傷導致的, 子宮內膜損傷後會出現明顯的瘢痕化, 供血不足, 導致受精卵無法著床發育, 通俗點說, 內膜瘢痕化就像土地變成了水泥地, 而水泥地上是長不出任何植物的。 因此, 解決這部分患者不孕的關鍵便在於如何對患者子宮內膜進行修復, 目前宮腔鏡粘連分離術是治療宮腔粘連的經典方法, 但預防粘連復發效果不佳。 因此, 戴建武團隊瞄準了再生醫學技術, 前期經過大量研究, 證實其所研發的功能膠原支架材料複合幹細胞或生長因數能夠促進大鼠的子宮壁的全層損傷修復。
隨後, 在中科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支持下, 與胡婭莉院長的團隊合作, 通過大動物試驗, 進一步驗證了該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並於2013年在鼓樓醫院正式開展臨床研究。 戴建武教授介紹, 這項技術的本質就是將自身骨髓幹細胞或臍帶間充質幹細胞, 附著在可降解的支架材料上, 利用支架材料幫助幹細胞定植、分化, 從而實現血管、組織的再生, 修復瘢痕化的子宮內膜, 為受精卵提供著床、發育的環境。 據瞭解, 該項技術在很多細節上都有創新, 獲得多項專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