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胎黃和黃疸都會讓寶寶變成“小黃人”

胎黃和黃疸這兩種疾病都會導致嬰兒皮膚變黃, 中醫治療經驗分享!

先天性膽道閉塞(胎黃)

[病案]胡某,男,2個月。 患兒出生後四十天面色發黃,日益加深,大便黃白薄軟,尿黃。

檢查:皮膚鞏膜黃染,腹軟,肝大肋下2釐米,脾肋下1釐米,質稍硬。 血清總膽紅質5.23毫克,1分鐘膽紅質2.72毫克,血清黃疸指數48單位,鹼性磷酸酶19.21氏單位,其他均在正常範圍。 根據會診意見,診斷為先天性膽道閉鎖,請中醫診治。 舌紅、苔薄,指紋紅紫。

[治則]扶脾理氣,疏肝滲濕。

[方藥]參須3克,白術3克,茯苓6克,山藥6克,厚樸6克,柴胡6克,茵陳6克,焦梔子6克,麥芽6克,白芍6克,赤小豆6克,車前子6克(包)。 連服7劑後,身黃稍減,入夜吵鬧,煩躁不安,不思飲食,為濕熱俱盛所致。 宜清熱化濕。 方用參須3克,白豆寇3克,厚樸3克,川貝3克,雞內金3克,麥芽3克,甘草3克,茯苓3克,焦梔子3克,銀花3克,連翹3克。 又3劑後,身黃大減,小便稍黃,大便轉黃,納差。 原方加藿香3克,大棗3枚。

4劑後乳食漸進,能安睡。 繼用參苓白術散加清熱化濕藥,迭進10餘劑,身黃俱退,諸症悉除。

[評析]本病屬中醫學中的“胎黃”範疇。 目前一般尚無有效辦法。 本病的病因是脾虛為本,濕熱為標,是為本虛標實寒熱錯雜症。 帶採用培補脾胃兼利膽退黃的治法,方以參苓白術散為基礎,治療中用參須,取其滋陰補氣,補而不燥之意。 本案初用扶脾疏肝法,由於濕熱俱盛,繼以清熱化濕為主,濕熱既去,黃疸自然消退。 (黃宣能)

黃疸(小兒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

[病案]劉某,男,7個月。 1987月10月15日就診。 皮膚黃,尿黃,黑便,嘔吐月餘。 經多家醫院按黃疸待查治療無效。 於1987年10月6日入某傳染病院。 經查:TTT(麟香草酚濁度)18u、GPT(穀丙轉氨酶)192u、ZnTT(鋅濁度)22u、A/G(白蛋白/球蛋白)4.0/2.0,凡登白試驗:直接即可反應,膽紅素:直接205.2μmo1/L(12mg/d1)、1分鐘124.83#mol/L(7.3mg/d》、膽固醇188mg/d1、AKP(鹼性磷酸酶)126U/L。 B超:肝左右葉內均見縱橫交錯的“幹樹枝樣”內徑分別為2mm、3mm、5mm,提示:肝內膽管擴張、壁厚達3~4mm,其內未見光團回聲。 肝外膽管外徑5mm,壁厚達2.5mm。 B超診斷:1.肝外梗阻2.原發性膽管硬化症。 經保肝藥治療一周無效,病情漸重,自動退院,求中醫治療。

刻診:精神萎靡不振,發焦不澤,食則嘔吐,便黑、皮膚、鞏膜重度黃染,溲黃如衣著色,腹部平軟,肝肋下2cm劍突下3.5cm,質地中等,脾肋下2cm。 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則]益氣祛濕,清熱解毒。

[方藥]紅參2.5克,白術5克,茯苓2.5克,甘草1.5克,茵陳10克,大黃2克(後下),梔子2.5克,木通2克,五味子3克,板藍根5克,丹參3克。 10劑後病情明顯好轉,精神活潑,嘔吐己止,皮膚鞏膜黃染明顯消退,並能進食少量。 繼服15劑,於11月23日諸症悉除。 隨訪近半年,於1988年4月22日複查:TTT、GPT、ZnTT及濃碘試驗均正常,膽紅素1分鐘3.42mol/L(0.2mg/d1)、直接6.84amol/L(0.4mg/d1)以下。 血紅蛋白120克/L(12克%)、紅細胞4.1×109/L(410萬/立方毫米)、白細胞8.9×109/L(8900/立方毫米)。 B超:肝內膽管擴張徵象消失,肝膽外管壁變薄0.1~0.2cm,膽總管腔可達0.7~0.8cm,肝、膽、脾未見異常改變。

[評析]本病少見,法國DeLEt(1924年)首次報導以來,目前國外見諸報告者約300例,而國內報告甚少。 此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中年多見。 國內沈洪熏等在456次膽道手術中發現本病3例(0.66%),患者男多於女。 本病的特點是彌漫性炎症過程導致膽管壁增厚和狹窄,而無膽道手術、結石等病史。 臨床表現和進行性梗阻性黃疸一樣,其典型的聲影改變包括:1.膽管壁顯著增厚,成人可達5mm,甚至11mm或更多。2.受累肝外膽管明顯狹窄,均勻一致。3.肝外膽管管纖維性增生,回聲增強,肝內膽管亦因管壁增厚而阻塞,回聲亦呈增強。4.累及膽囊者膽囊壁呈纖維性增厚,膽囊收縮功能減弱乃至消失。結合臨床表現,應排除膽管結石、腫瘤、先天性異常和術後狹窄等梗阻原因。本案中醫認為系稟賦不足,濕熱蘊蒸,鬱滯不行所致,治療採用益氣祛濕,清熱解毒之法,使濕熱清,氣血流暢,則黃染症狀消失。(馬蔭篤)

臨床表現和進行性梗阻性黃疸一樣,其典型的聲影改變包括:1.膽管壁顯著增厚,成人可達5mm,甚至11mm或更多。2.受累肝外膽管明顯狹窄,均勻一致。3.肝外膽管管纖維性增生,回聲增強,肝內膽管亦因管壁增厚而阻塞,回聲亦呈增強。4.累及膽囊者膽囊壁呈纖維性增厚,膽囊收縮功能減弱乃至消失。結合臨床表現,應排除膽管結石、腫瘤、先天性異常和術後狹窄等梗阻原因。本案中醫認為系稟賦不足,濕熱蘊蒸,鬱滯不行所致,治療採用益氣祛濕,清熱解毒之法,使濕熱清,氣血流暢,則黃染症狀消失。(馬蔭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