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老舍筆下的煙火氣和觀眾沒距離

作者:童薇菁

“老舍是迄今為止最能代表京味的作家。 ”戲劇人方旭, 從2011年開始陸續將老舍先生的《我這一輩子》《貓城記》《二馬》等作品搬上舞臺, 努力讀懂老舍的內心世界。 在這些作品中, 2013年首演的《老李對愛的幻想》無疑是在舞臺呈現上最大膽的一部, 它被老舍之子舒乙稱為“史上一次最神奇的改編”。

話劇《老李對愛的幻想》改編自老舍長篇小說《離婚》, 劇名來自原著法文版書名的直譯。 方旭笑道:“很多朋友警告我, 如果直接用《離婚》做劇名, 恐怕沒有一對愛侶願意來看。 事實上, 在《離婚》裡, 婚最後沒離成。 ”和老舍其他作品一樣,

《離婚》的字裡行間無不透露著他那股子獨特的幽默與犀利。

長篇小說《離婚》是老舍先生自己相當偏愛的作品之一, 他曾評價在這部作品中, 自己“建立了自己的文字風格”, “用接近生活的語言來表達”, 是自己諸多作品裡“文字簡潔清新的典範”。 2013年, 在成功改編《我這一輩子》和《貓城記》後, 戲劇人方旭再度自編自導自演了《老李對愛的幻想》, 他把一部有幾十個人物出場的小說“化整為零”, 僅憑藉兩位演員在舞臺上呈現關鍵人物、關鍵情節。 這次大膽的嘗試, 被老舍之子舒乙稱為“史上一次最神奇的改編”。

“面對優秀的文學作品, 應該為它尋找到最合適的改編呈現方式。 ”方旭認為, 老舍文字的最大特點是“以人物帶故事”。

以文學經典《茶館》為例, 故事中出場的人物形形色色近50個, 老舍三言兩語就勾勒出一個個人物形象的輪廓來。

《離婚》圍繞著民國小人物的生活展開, 故事中的“張大哥”“老李”等一夥人被捲入一股離婚的風潮, 他們都掙扎在婚姻與詩意、理想與現實之間, 求而不得。 為了捕捉這種恍惚感, 方旭讓臺上僅有的兩名演員時而一人分飾多角, 時而兩人飾演一角, 真真假假, 你中有我。

“戲劇是現場演出, 它有一個當下的屬性。 觀眾和演員‘聊’不到一塊就挺尷尬。 ”但從《老李對愛的幻想》首演至今的演出情況來看, 老舍作品具有的現實意義, 完全不必令方旭擔心, “這個戲沒有和時代脫節”。 下個月《老李對愛的幻想》將來到上海, 亮相東方藝術中心歌劇廳。

在很多人看來, 老舍可以稱得上是最能夠代表這座城市的作家了。 但他並沒有因為寫作北京而縮小自己的主題與命意, 他筆下的人物汲汲營營, 各個都有煙火氣, 這些人物從來不是“戲霸”, 沒有太多的掌控力, 而是蟄伏在他人和社會的蛛網之上, 動彈不得的小人物。

老舍從小在胡同、大雜院裡長大, 對小人物的生存狀況和性格特點都非常瞭解, 而胡同文化造就了獨特的語言體系。 方旭告訴記者, 為了加深突出老北京氣質, 《老李對愛的幻想》 採用現場即興演奏的方式進行配樂, 以笛、蕭、三弦這三種樂器營造出聲韻悠揚的北平城。

從2011年到現在至今, 老舍的戲做了一部又一部, 最初是源于方旭對“京味”的迷戀。

他生長在北京的四合院裡, 從小被“京味”熏大。 隨著年齡越長, 對那種老北京的東西卻越發難以割捨。 2011年, 方旭誕生了把老舍筆下《我這一輩子》“一個老員警的自述”改編成獨角戲。 最初只是為了圓一個致敬大師的夢, 沒想到演到第二場時很多圈裡人聞風而來。 就這麼著, 方旭與老舍的緣分就結下了, 《貓城記》《老李對愛的幻想》《二馬》就這樣接二連三地到了現在。 (童薇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