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平潭一中師生組建白鷺紀錄片製作團隊

“關是靠一個人的力量或者是拍攝一部紀錄片,對於保護平潭生態和白鷺是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我希望平潭可以成立專門的愛鳥協會等公益組織,不僅只是白鷺,所有平潭的鳥類都應該受保護。 ”

紀錄片攝製組進入白露棲息地拍攝

3月14日,本報刊發《濕地上追尋白鷺蹤跡》一文,報導了平潭一中學生王蔚的白鷺研究歷程,引起了廣泛關注。 為了更加深入研究白鷺的生活習性和生存狀況,王蔚和老師張寶龍想拍攝一部關於白鷺的紀錄片,這得到了攝影愛好者林先生的支持和加入。 目前,他們組建起了一個紀錄片製作團隊,開始進行前期追蹤拍攝。

走進白鷺棲居地

記錄其生活習性

“大家小心啦,手把手在一起慢慢走進去。 ”近日,王蔚、張寶龍、林先生等人組成的團隊,徒步涉水前往竹嶼湖附近的某處白鷺棲息地,近距離拍攝白鷺。

“竹嶼湖一帶是20世紀60年代左右的填海造田區,植被多為人工營造的木麻黃為主的防護林,種類少,群落結構單純,自然植被稀疏多生長矮小的亞熱帶草類,以各種雜草類為主,潮間帶植被主要以蘆葦、堿蓬鹽生植物為主,林地綠化率曾經達到95%以上,這些為白鷺提供了留存條件。

”王蔚說,以前竹嶼湖周圍灘塗有成片的蘆葦蕩,這是白鷺鳥最好的居處。 可惜,現在這樣的蘆葦蕩已消失多年了。

當日,一行人正排成一列縱隊,手把手,以一條斜線的形式,小心翼翼地涉水走過水沒過膝蓋的濕地。 深入濕地內部,則是另一番洞天,木麻黃等樹木上,數百隻白鷺展翅盤旋在上。

“白鷺的覓食環境以魚塘和淺水灘塗為主,分佈於竹嶼湖周圍的魚塘和灘塗自然成為它們的好去處,白鷺一般不會前往深水位的地方,白鷺多在岸邊走動、巡視、攪動等方式覓食。

”王蔚說。

鏡頭直擊發現問題

白鷺生存不容樂觀

“有兩隻幼鳥已經孵化而出,可以看見它們在拍打著自己的小翅膀,似乎想飛向藍天。 ”透過鏡頭,王蔚把自己所看到的情景展現出來,他將作為紀錄片的解說員。 現場,王蔚小心翼翼的抓著身邊的樹枝,步履艱難的在樹林裡來回走動,時不時地看向天空,左顧右盼,追尋著白鷺的聲影。 “你看,那邊有只白鷺停在枝頭上,似乎在看著我們。 ”“白鷺警惕性很高,我們要儘量的安靜。 ”王蔚觀察著樹林裡的白鷺,時不時地說。 一側,林先生扛著攝像機,快速的捕捉白鷺,白鷺覓食、生活環境等被一一的記錄到鏡頭裡。

“怎麼回事,怎麼有這麼多的空巢?”“你看,那邊還有幾隻白鷺屍體。 ”在王蔚一行人跟蹤拍攝過程中,大家發現了白鷺生存問題不容樂觀。

張寶龍表示,白鷺對生長環境的要求極為苛刻。 在幼鳥成長為成鳥可以飛向藍天的這段時間,它們只能窩在鳥巢裡,由父母餵食。 這過程中,如果出現大風大雨天氣,可能把它們打落下水,那就會造成死亡。

“我們就是想通過鏡頭,把白鷺的生存環境展現在大家面前,告訴大家白鷺生存的不易,希望大家可以保護白鷺和生態環境。 ”王蔚說。

單個人力量有限

呼籲大家同保護

“噪音、交通設施建設和房地產的開發、污水排放、人為干擾這些給白鷺的棲息地和食物來源造成污染,危及白鷺的生命。

”王蔚說,堅定在保護白鷺的這條路走下去。

“目前,素材拍攝得差不多了,但是很多後期工作有待跟進。 ”林先生告訴記者,他們想用自己的鏡頭把白鷺拍成一部紀錄片,希望能為平潭生態保護盡一點力量。 對於這次的拍攝,他表示些許遺憾,展現的只能是一小部分,不能最大限度的還原白鷺的生活環境等。 “白鷺的警惕性非常高,像我們剛才人一進去,它們就都盤旋在天上,不下來,如果為了拍紀錄片,一定會影響到它們,但是拍紀錄片又是多一個保護它們的一個途徑,這是一個矛盾的選擇。 ”張寶龍說。

“關是靠一個人的力量或者是拍攝一部紀錄片,對於保護平潭生態和白鷺是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我希望平潭可以成立專門的愛鳥協會等公益組織,不僅只是白鷺,所有平潭的鳥類都應該受保護。”王蔚說,希望大家共同行動起來,一起來保護。 (平潭時報記者 吳平平)

我希望平潭可以成立專門的愛鳥協會等公益組織,不僅只是白鷺,所有平潭的鳥類都應該受保護。”王蔚說,希望大家共同行動起來,一起來保護。 (平潭時報記者 吳平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