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國學老師育兒記 讓兒子念私塾 兒子卻迷上航空偏離“航道”

父子合影

分歧

父:回學校“不是我想要的發展方向”

子:在學堂“枯燥, 沒有朋友一起玩”

最近幾個月, 同同一直跟隨從事心理教育相關工作的媽媽在北京學習。

不久前, 鄒智敏特意去了一趟北京。 除了參加一場會議外, 與同同見面談心, 是他此行的一大重要任務。

這一次, 鄒智敏帶著兒子去了一趟位於昌平的中國航太博物館, 一方面是滿足兒子對於航太知識的愛好, 而另一方面, 則是希望借此告訴兒子一個“真相”。 鄒智敏帶著兒子逛完了整個場館, 同同顯得很興奮, 對解說員口中的各種航空航太知識不少都能說出一二。 “老實說, 他確實掌握了不少航空知識, 甚至超過了我這個曾經的業內人員的瞭解。 ”鄒智敏說, 但當時, 他還是給正在興頭上的兒子潑了一盆冷水。

“你覺得以後搞航空很有意思嗎?我告訴你, 錯了。 ”在現場, 鄒智敏突然嚴肅了起來, “比如一架飛機的誕生,

是一群人的成果, 它背後的很多人一輩子都只是在為一架飛機的某一個零部件而工作。 這樣的人生格局太小了。 ”一旁的同同則沉默不語。

什麼樣的人生格局才是大格局呢?鄒智敏認為, “人生應該是宏觀的, 科學僅是一小部分。 不能只把他當工科技術人才培養, 不然他就只能在技術領域, 跳不出來, 人生會很狹窄, 反而容易在某些方面受到誘惑。 ”

“我是理科出身, 也幹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航空發動機工作, 我太清楚了。 工作時看似挺好, 退休後卻總是處於迷茫中, 不知道能做什麼。 ”鄒智敏告訴成都商報記者。 他說, “如果他真的以後想搞航空, 在私塾學習肯定是不行的, 他就必須回學校讀書。 但這又並不是我想要的發展方向,

那樣的話他的未來不會有真正的幸福和快樂。 ”鄒智敏坦言, 他希望借這番話讓“沉迷”於航空世界裡的兒子儘早“認清未來”, 回歸私塾學習。

事實上, 對於學堂學習, 現年13歲的同同很早就已表現出了抗拒, “枯燥, 沒有朋友一起玩。 ”同同說, 學堂老師的教學也有問題。 “每天都要規定固定的背誦任務, 完不成還要被老師說, 甚至遭到個別老師的打罵。 ”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 同同不願意再到學堂學習。 對此, 同同媽媽杜女士則認為, 兒子應該是把在學堂裡的不愉快與讀經混為一談了。 鄒智敏也稱, 目前私塾學堂的教育中, 師資和教學方法的確還存在諸多問題, 的確會傷害到孩子的心靈, 自己也在反思中。

同同在家裡做實驗和航模的相關器材

對抗

架著他去學堂

毀掉他的飛機

一開始, 同同對經典學習的不喜歡, 僅僅表現在一些小情緒上, 後來則發展為哭鬧著拒絕。 最嚴重時, 無論父母怎樣勸說, 他都不願再去。 一次, 鄒智敏和杜女士開車將同同送到學堂, 到達後,

同同始終不願下車, 雙手死死揪住把手。 鄒智敏只好用胳膊把同同架著送到學堂。 杜女士介紹, 這樣的情況發生了不止一次。 這也讓同同對父親產生了強烈的敵對情緒。

“不喜歡的東西, 硬要學怎麼可能有效果?”同同說, 很多時候, 自己拗不過父親, 但在讀的時候就不會那麼上心, 口上在讀, 心裡並不當回事。 鄒智敏其實非常清楚這一點, 很多時候, 佈置的背誦內容, 同同到最後根本沒有完成, 還會分心玩他的飛機玩具。 一開始, 鄒智敏還會容忍, 但有幾次還是忍不住爆發了。

有一次, 同同讀經時不專心, 折飛機, 玩玩具, 鄒智敏一氣之下沒收了同同所有的玩具, 甚至還毀掉了部分飛機玩具。 此後的一段時間裡, 以前從不動手的鄒智敏甚至會動手教訓一下“不聽話”的同同, 這讓同同的抗拒情緒愈加強烈。同同開始鼓起勇氣,向父親提出抗議,要求到學校學習。在去學校上學的問題上,同同得到了外公外婆的支持,但鄒智敏卻認為他們的支持實質上是對兒子的一種“教唆”。最後,鄒智敏還是妥協了,將當時已8歲的同同送到成都的一所小學上一年級。

在學校裡,同同很快找到了認同感。“有很多同學可以一起玩,除了要做很多作業外,都很輕鬆,老師也喜歡我。”同同說,更重要的是,可以逃避之前每天必須面對的經典誦讀。而在這段時間裡,學校老師也對同同的學習成績給予了肯定,“優”成為同同作業本上最常見的評價。

同同的小學學習一直持續到2015年三年級結束,因生病才退學回家,此後沒有再去學校。鄒智敏認為,兒子的退學其實並非壞事,反倒能夠讓同同繼續完成接下來的傳統文化學習。退學後,鄒智敏要求同同每天在家誦讀經典,“時間上可以自由一點,但每天還是要背誦幾百字的內容才行。”最近兩個月,同同和媽媽待在北京,跟媽媽參加學術交流等活動,暫未到專門的私塾學習。

“我只想用我20年來的邏輯思考和我自己的人生經歷,來讓兒子少走彎路。另外,從小培養孩子多做題,這不是我想要的。”鄒智敏說。

專家說法

“個性化教育” 請尊重孩子個性

“首先要確認一點,孩子在義務教育階段是必須接受義務教育的,這是一個前提,不能用私塾學堂完全替代義務教育。”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同同與鄒智敏的教育問題在國內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不少家長希望孩子接受個性化的教育,比如在家上學、讀私塾、讀經典,但“父母不能將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應該尊重孩子的個性。”

熊丙奇介紹,目前國內的眾多類似案例中,還很難找出成功的案例,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單純地放棄義務教育進行讀經學習,難以讓孩子擁有獨立的人格,這對於培養一個強大的個體是很不利的。“可以學習國學,但是不能缺失基本的義務教育。”

教育專家紀大海認為,正規學校教育與私塾辦學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學校的集體生活與家庭式生活對孩子的性格養成是不一樣的,學校能夠讓孩子置身于群體之中,有較強的社會性;而私塾學堂教育,會削弱這種社會性。同時,正規學校教育的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方式,經過了多年的系統規劃,更加成體系;而私塾在系統性方面就會有很大的缺陷,很難讓孩子接受到全面教育,得到全面發展。另外,從孩子的天性來看,小時候是很嚮往外面的世界的,在私塾則難以滿足孩子的這些本性需求。紀大海認為,孩子處於義務教育階段,按照法律規定,仍應該送往學校就讀,可以以學校教育為主,私塾、個人教育為輔。

另外,家長沒有必要強行扭轉孩子的愛好,“有可能他現在喜歡,高中大學喜歡,但並不代表最後一定能幹這個。但這是孩子潛能的一種展示,不應扭轉。”同樣,國學學習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國學學習應該作為培養孩子人文品質、人文情懷、人生價值的一部分,但不應進行“國學大師”式的專業培養。

成都商報記者 杜玉全 攝影報導

這讓同同的抗拒情緒愈加強烈。同同開始鼓起勇氣,向父親提出抗議,要求到學校學習。在去學校上學的問題上,同同得到了外公外婆的支持,但鄒智敏卻認為他們的支持實質上是對兒子的一種“教唆”。最後,鄒智敏還是妥協了,將當時已8歲的同同送到成都的一所小學上一年級。

在學校裡,同同很快找到了認同感。“有很多同學可以一起玩,除了要做很多作業外,都很輕鬆,老師也喜歡我。”同同說,更重要的是,可以逃避之前每天必須面對的經典誦讀。而在這段時間裡,學校老師也對同同的學習成績給予了肯定,“優”成為同同作業本上最常見的評價。

同同的小學學習一直持續到2015年三年級結束,因生病才退學回家,此後沒有再去學校。鄒智敏認為,兒子的退學其實並非壞事,反倒能夠讓同同繼續完成接下來的傳統文化學習。退學後,鄒智敏要求同同每天在家誦讀經典,“時間上可以自由一點,但每天還是要背誦幾百字的內容才行。”最近兩個月,同同和媽媽待在北京,跟媽媽參加學術交流等活動,暫未到專門的私塾學習。

“我只想用我20年來的邏輯思考和我自己的人生經歷,來讓兒子少走彎路。另外,從小培養孩子多做題,這不是我想要的。”鄒智敏說。

專家說法

“個性化教育” 請尊重孩子個性

“首先要確認一點,孩子在義務教育階段是必須接受義務教育的,這是一個前提,不能用私塾學堂完全替代義務教育。”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同同與鄒智敏的教育問題在國內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不少家長希望孩子接受個性化的教育,比如在家上學、讀私塾、讀經典,但“父母不能將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應該尊重孩子的個性。”

熊丙奇介紹,目前國內的眾多類似案例中,還很難找出成功的案例,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單純地放棄義務教育進行讀經學習,難以讓孩子擁有獨立的人格,這對於培養一個強大的個體是很不利的。“可以學習國學,但是不能缺失基本的義務教育。”

教育專家紀大海認為,正規學校教育與私塾辦學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學校的集體生活與家庭式生活對孩子的性格養成是不一樣的,學校能夠讓孩子置身于群體之中,有較強的社會性;而私塾學堂教育,會削弱這種社會性。同時,正規學校教育的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方式,經過了多年的系統規劃,更加成體系;而私塾在系統性方面就會有很大的缺陷,很難讓孩子接受到全面教育,得到全面發展。另外,從孩子的天性來看,小時候是很嚮往外面的世界的,在私塾則難以滿足孩子的這些本性需求。紀大海認為,孩子處於義務教育階段,按照法律規定,仍應該送往學校就讀,可以以學校教育為主,私塾、個人教育為輔。

另外,家長沒有必要強行扭轉孩子的愛好,“有可能他現在喜歡,高中大學喜歡,但並不代表最後一定能幹這個。但這是孩子潛能的一種展示,不應扭轉。”同樣,國學學習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國學學習應該作為培養孩子人文品質、人文情懷、人生價值的一部分,但不應進行“國學大師”式的專業培養。

成都商報記者 杜玉全 攝影報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