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蘭山論語】讓人才實至名歸

【蘭山論語】讓人才實至名歸

楊元戎

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 只有使人才資源得到有效開發, 人才因素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 才能使發展充滿生機和活力。 因此, 切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既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 也是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保證。

近些年, 各地紛紛出臺優惠政策, 千方百計引進和培育各類人才, 不斷提升本地區核心競爭力, 有力助推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但也有個別地方, 費勁“挖”來的人才、費心“育”出的人才, 並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甚至淪為“雞肋”, 棄之可惜、食之無味。 究其原因, 主要是“引人、育人、用人”上出了問題, 使“人盡其才”成為一句空話。 對此, 相關部門應認真思考, 如何著眼“引”、著力“育”、著實“用”, 才能讓人才實至名歸。

著眼“引”字。 要引進人才, 先要識准人才。 那麼, 怎麼樣精准識才、匯才?一方面, 要在“准”上下功夫, 明確重點、細化標準, 以“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為統攬, 既要看能力、比業績, 更要觀德行、看作風, 把善幹事、作風正的人才納入視野;另一方面, 要在“識”上下功夫, 拓寬管道、多方考核, 堅持多方評價人才, 廣邀上級、同事、服務物件、群眾參與人才評價, 並及時將評議結果向社會公開, 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把關。 同時, 還要與時俱進、不斷調整和完善相關的人才政策,

有針對性地開闢引進人才的“綠色通道”, 並確保承諾的優待條件落實見效, 讓人才心有所屬、才有所施。

著力“育”字。 一個地方的發展, 千方百計引進人才, 確實能解燃眉之急、緩一時之困, 但是, “引”並非固本之計, 如果人才的培養跟不上, 長久下去, 必然“青黃不接”, 仍會陷入“兵微將寡”的窘境。 因此, 培育人才是關鍵。 一方面, 要“因材施教”, 根據崗位需求和素質狀況, 有針對性地選定課程、安排實踐, 做到“幹什麼學什麼, 缺什麼補什麼”, 既全面細緻、科學合理, 又超前謀劃、準確研判。 另一方面, 要“精益求精”, 既要堅持高標準、高定位, 又要分類設置、分層推進, 通過設置滿足工作要求、合乎人才實際的培育目標, 最大限度地加快人才進步。

此外, 還要大力宣傳人才、引導教育人才、説明服務人才, 激發培育人才的“鯰魚效應”。

著實“用”字。 引進人才、培育人才的最終目的, 都要落實到“用才”。 如果只注重“引”或“育”, 卻不注重“用才”, 充其量就是表面文章, 只會造成更大的資源浪費。 古人雲:“好賢而不能任, 能任而不能信, 能信而不能終, 雖有賢人, 終不可用矣。 ”所以, 匯才是學問, 用人更是學問。 一方面, 要綜合考量人才的專業知識、能力素質, 將人才科學合理地放到匹配的崗位上, 確保人適其崗、能盡其才;另一方面, 要將崗位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陣地, 使人才通過崗位鍛煉, 能夠不斷提高、進一步成長, 實現人才與崗位的良性互動與相互促進。 除此之外, 還需要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

為人才銳意進取、勇於擔當撐腰鼓勁, 從而充分釋放“人才紅利”, 有力推動各項事業的不斷發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