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北大滙豐商學院開“分號”到牛津大學“隔壁”

北大滙豐商學院牛津校區。 校方供圖

北大滙豐商學院院長海聞接受南方日報記者獨家專訪。 朱洪波 攝

在英國牛津市西南的博士高地, 有一座佔有15英畝林地的英式莊園, 從今年6月開始, 它將成為中國北京大學的資產, 並作為北大滙豐商學院牛津校區的所在地。 與之15分鐘的車程, 便是世界頂尖學府——牛津大學。

“這是中國大學第一次在海外獨立建設, 自主管理的實體辦學機構”、“將主要招收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學生,

修讀北京大學的金融學、管理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將開設諸多具有中國元素的課程”……諸多元素使得北大滙豐商學院開辦牛津校區的消息備受矚目, 英國BBC予以報導, 英國大使館、牛津大學等予以關注。

北大滙豐商學院, 這所創立於深圳的國際化商學院, 為何要“走出去”辦學, 而且將校區開到牛津大學“隔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其“走出去”有著怎樣的意義, 又將面臨什麼……日前, 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北大滙豐商學院院長海聞接受南方日報記者獨家專訪, 詳解北大滙豐商學院“走出去”辦學背後的故事, 並暢談其對深圳高等教育發展等問題的看法。

為何去海外建校區?

擴展高教影響力“恰逢其時”

10多天前, 英國BBC報導了北大滙豐商學院將要在英國牛津建校區的消息, 也是在10多天前, 海聞回北大校本部開會, 一些同事誇讚他:“北大、中國高等教育真正走到發達國家去了, 你這事兒辦的牛啊。 ”

“有偶然性, 但也順理成章。 ”在位於深圳市南山區西麗大學城的北大滙豐商學院會議室, 海聞這樣開啟北大滙豐商學院去牛津辦校區的故事。

在“南國燕園”建立的北大滙豐商學院, 從創辦之初, 就確定了國際化的辦學定位。 隨著全球化的推進, 學院怎樣加快融入世界的步伐?海聞曾考慮過在海外設辦事機構或租用寫字樓的方式開展國際化辦學, 但總覺得不夠理想。 就在去年8月, 海聞的一位老朋友——來自英國大學的知名教授告訴他,

英國開放大學準備出售其位於牛津市的一座英式莊園。 這個消息一下點燃了海聞心念已久的“讓中國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夢想。

除了北大滙豐商學院自身的“軟實力”, 外部條件也使得其去海外辦學“恰逢其時”。 “如今中國經濟的影響力已經很大, 而且中國高校經過十多年的改革開放, 已逐漸國際化。 此外, 全球都對中國感興趣。 這些都是我們能‘走出去’的外部條件。 如果沒有這些, 你即使去海外辦學, 也有可能沒人來讀, 因為人家會覺得沒有必要瞭解中國。 ”海聞記得, 去年他去歐洲多所學校訪問交流時, 多個國家對於北大滙豐商學院辦海外校區很興奮, 並歡迎他們去當地辦學, “他們很願意跟中國頂級大學合作,

通過中國的大學更好的瞭解中國。 ”

實地勘察、莊園競拍……與北大高層溝通得到支持後, 去牛津市建北大滙豐商學院校區迅速推進。 從得知出售消息到與英國開放大學正式簽約, 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 教育界也用“史無前例”來形容北大滙豐商學院牛津校區的創辦。 之所以稱“史無前例”, 是因為它是中國大學第一次在海外獨立建設, 自主管理的實體辦學機構。

這處北大滙豐商學院全資購買的位於牛津市的新校區, 是一座占地15英畝(約6萬多平米)的英式莊園, 始建於19世紀90年代, 擁有草坪、湖泊和三棟主要建築。 其中, 主要建築總使用面積3600平米, 包括40多間辦公室, 5間教室, 1間圖書閱覽室, 2個集會大廳以及其他設施。 從1976年起,其成為英國開放大學的牛津校區。

目前,北大滙豐商學院已完成對牛津校區的購置,教學與管理方面的準備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5月“接手”後,將根據教學需求進行改造,並在全球啟動教師招聘和招生。2018年北大120周年校慶時,該校區將正式啟動。同年8月,新招國際學生將正式開始在那裡的學習和生活。

根據規劃,北大滙豐商學院牛津校區將主要招收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學生,修讀北京大學的金融學、管理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學制兩年,學生第一年在牛津校區學習,第二年到深圳主校區學習。與此同時,校區還將招收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企業家,開設短期高層培訓課程。今後,北大滙豐商學院深圳主校區的中國學生也可以去牛津校區選修課程,一些中國企業家的短期培訓課程也將在牛津校區進行。

如何與牛津大學等名校“同台比拼”?

“中國元素”將是最大亮點

英國教育領域的開放政策為北大滙豐商學院牛津校區的誕生提供了可能,同時也造就了當地全球競爭下的優質高等教育。相關報導顯示,目前,包括海外投資機構在內,已有近110家高教機構在英國高教領域競爭全球生源。而北大滙豐商學院的牛津校區恰巧地處牛津市大學群,與世界聞名的牛津大學車程僅15分鐘。 “在高教強鎮,在擁有700多年歷史的世界名校面前,我們怎麼能夠站得住腳?人家憑什麼到我們這來讀書?”海聞反問。而“中國元素”無疑是最好的答案。

在牛津校區,北大滙豐商學院不僅開設與國際接軌的理論、基礎課程,同時還將開設許多具有中國元素的金融與經管課程,使學生不但掌握專業理論基礎知識,同時也瞭解中國的改革發展實踐。“比如我們會講中國的金融體制和企業管理、成功或失敗的案例等等,而且還會開設有關中國的經濟、歷史、文化等課程,帶他們觀察生產企業、金融機構等,讓學生們真正瞭解中國,同時他們還會有很多最優秀的中國同學。這些在牛津大學等任何一所國外大學都是沒有的。”海聞說。

而讓他頗為自信的一點,還有北大滙豐商學院12年國際化發展的實踐。學院全日制研究生教學中全部使用英語,在管理制度、師資建設、課程設計、學生培養等各個方面全方位與國際先進標準接軌:90%以上的教授擁有海外著名大學博士學位,外籍教授占教師總數的40%以上。攻讀碩士學位的國際留學生占學生總數的比例已超過15%……

去年11月,當海聞將在牛津市建設北大滙豐商學院校區的消息告訴牛津大學副校長時,對方很是驚訝。“據說牛津大學商學院有討論我們在牛津市辦校區的事情,商學院院長也托人瞭解我們未來的辦學計畫。”海聞透露。

在海聞看來,相比所謂的競爭、挑戰,他看到的更多則是如何與這些世界頂尖高校互補合作,“我們要挑戰自己,必須跟世界最好的學校在一起,在他們面前找自己的差距,這樣我們才會提高的更快。我們一定會在互補合作方面下功夫。”北大滙豐商學院已經為利用地理優勢,聘請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一流大學的著名學者來牛津校區兼職授課或進行客座交流做好了準備。

全球高校為何都熱衷海外辦學?

擴大品牌,在全球背景下培養人才

2月19日的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稱,牛津大學或將打破其700年的傳統,有望在法國巴黎建立其分校。除了牛津大學外,法國也在不遺餘力地吸引英國其他高校來法國建設新校區。 近些年來,高校全球“擴張”日益頻繁。在中國,美國紐約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在上海舉辦上海紐約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與浙江萬里學院合作創辦寧波諾丁漢大學、英國利物浦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合作創辦西交利物浦大學等。深圳近些年在引進海外名校合作辦學上也動作頻繁,如創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深圳吉大昆士蘭大學等。

高校為何熱衷海外“擴張”?在海聞看來,無外乎幾種情況,如擴大其教育品牌全球影響力、在全球背景下培養人才、借用別國發達的經濟支援其科研或賺取經濟回報等等,“像我們自掏‘腰包’去牛津辦校區,沒想過賺很多錢,最重要是想把它作為我們國際化辦學延展的一個舞臺,擴大我們教育品牌的影響力,同時在全球背景下培養我們的學生。”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朝暉則認為,世界範圍內,高校普遍面臨生源不足的問題,一些在世界排名較前的大學願意到其他國家辦學,背後的一大動力就是招到更好的生源。

與國外高校頻頻進入中國合作辦學數量、以及諸多中國學生去海外留學相比,中國大學“走出去”的數量尚少、來中國留學學生數量也相對較少。對此,海聞說,這是因為中國高等教育在一些方面還比較弱、需要向“別人”學習。而且去海外辦大學需要很多客觀條件,“一些學校可能沒敢想,或者想到了沒敢做,這是一件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事情。”

海聞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科技實力越來越強,以及中國高校改革發展、走國際化道路,中國高等教育會越來越強,甚至會更多的“走出去”。

據媒體報導,目前已有95%的中國高校在其發展戰略規劃中對本校的國際化發展提出明確要求,93%的中國高校制定了國際化發展戰略目標,89.7%的學校根據國際化發展戰略目標制定了中長期規劃和實施方案。

對於高等教育國際化,一直對此踐行的海聞有著自己深刻的觀察。他說,中國一部分大學已經採用國際接軌的教科書,“但問題是,外國學生為什麼要來中國學校去讀這些國際標準的教科書?我們的優勢應該是在與國際接軌的理論的基礎上,研究中國。光有主流的理論,只是國際化的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在與國際接軌的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我們比其他國外學校能夠更深入的研究中國。”

他以北大滙豐商學院為例說,相比國外學校的商學院,其優勢就是讓學生能夠深入瞭解中國的經濟發展、體制改革、企業管理等等,該學院正在建設上述方面的案例庫,形成英文教材,充實到日常教學中去。

海聞還提出,在某種程度上,如果說高等教育國際化的1.0版本,是招留學生,以及師生出國交流;2.0版本則是把校園辦到國外去,讓國外更好的瞭解中國。而這種“軟實力”的輸出,對於中國崛起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

【對話】

【談中國高教走向世界】

通過軟實力競爭贏得真正尊重

南方日報:記得2013年專訪您時,您說過,20多年前放棄美國優越的中產階級生活回國,其中一個夢想就是“讓中國高等教育走向世界”。這次到牛津建校區,應該也是在做這樣的探索。在您看來,中國的高等教育為什麼要走向世界?

海聞:到海外建校區,確實跟我的經歷和夢想也有關。中國經濟在全球化當中從一個跟隨者逐漸變成引領者,教育也要與之相適應。我們必須培養一批能夠適應國際環境變化的學生。這包括兩部分,一方面是中國學生瞭解世界,另一方面是外國學生瞭解中國。“走出去”去海外建設校區,是中國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其中一種形式。可以擴大我們的教育影響力,同時也是為了更好的在全球背景下培養我們的學生。因為現在世界經濟是全球化的,未來的競爭,人才必須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能力,這需要在不同的文化裡面進行磨煉。

經濟和高等教育有著密切的關係。企業優秀、經濟發達是人們認可一個國家的必要條件,但僅僅有這些,並不意味著人家認同你國家的偉大和發達,只有在科研、教育、技術、制度等方面具有世界水準時,一個國家才會真正受到尊重。實現中華民族崛起,需要中國產品走出去、企業走出去、文化走出去,中國高等教育也要走出去。不過,與中國企業的全球佈局和影響力相比,我們的高等教育還相對比較落後。

【談深圳辦高校熱】

深圳高等教育沒有“過剩”

南方日報:為了實現高等教育“彎道超車”,十多年前,深圳引進北大、清華、哈工大分別來深創辦研究生院。在您看來當年深圳引進這些名校辦學,與此輪“引進高校辦學熱”有何區別?

海聞:十多年前的“引進高校熱”是全國性的,並不是深圳所獨有。當時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國內很多城市都通過擴展本地學校的模式建設大學城,。深圳高等教育相對落後,當時只有深大,所以才有了吸引北大、清華、哈工大這些外地名校過來辦大學城的特殊舉措。

目前這一輪的引進國內外高校辦學熱,可以說是深圳所特有的。早年深圳對發展高等教育不夠重視,不少人認為“不辦大學照樣可以吸引優秀人才”。深圳經濟逐漸轉型升級,開始真正意識到其發展短板。在深圳工作的這十幾年中,我在各種場合都會強調辦一批與城市經濟發展相匹配的高品質大學的重要性。這不僅是為了可持續地培養未來產業所需要的高端人才,也是為了更好地留住人才。中國特有的高考招生制度,使得能否上好大學跟居住地有關。如果當地沒有好的大學,子女將來不能到一流的高校就讀,人才怎麼會願意在深圳留下來?

南方日報:那您如何看待深圳此輪引進國內外高校辦學熱?又有何建議?

海聞:深圳這一輪的引進國內外高校辦學熱總的方向是對的。城市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大力投入高等教育,是順理成章或者說非常有必要的措施。目前的這些高校如果都能夠辦起來,並不意味著深圳高等教育過剩了。深圳與北京在城市規模、GDP總量以及人口數量上都已差不太多,但北京有100多所高等院校,深圳不到10所,所以深圳再辦十個八個大學也根本不算多。

在合作辦學中,一定要把學校的辦學積極性和深圳的利益結合起來,雙方一起努力,學校不要“躺在”深圳生長。政府在政策、制度上應該有一些設置,防止外界所擔心的“圈地圈錢”等不好情況的發生。同時,政府也要放開手腳,相信學校對自己教育品牌的重視,不要把學校管得太死。

【談創新】

創新絕不僅僅是理工科的事情

南方日報:與北大滙豐商學院牛津校區同時創立的還有另外兩個機構——北京大學牛津中心和深圳市牛津創新中心。因為深圳的源頭創新能力尚弱,所以外界對深圳市牛津創新中心也頗為關注。這個中心對深圳的創新發展會有何幫助?

海聞:深圳要在全球科技發展前沿地區建十個海外創新中心,深圳市牛津創新中心應是其中一個。目前,這是深圳唯一一個與大學合作的創新中心,其他的都是與企業合作。

這個中心應該對深圳市與牛津大學的創新合作起到橋樑的作用,但具體怎麼做、怎樣推動合作,怎樣促進創新,還需要接下來我們跟深圳市進一步的探討。從我個人而言,我覺得建立中心後,至少可以把牛津大學引到深圳,加強牛津大學科研跟深圳產業的融合。把牛津大學引到深圳,也並不一定是辦學,也可以是建立實驗室或者研發中心。

我認為創新有兩種,一種是引領產業的技術創新,另一種是市場導向的模式創新。創新不僅僅是科技的事情,也不僅僅是理工科的事情,必須要結合人文、經濟、金融等等。光靠技術創新,影響力不會發揮到最大程度。技術創新與模式創新的結合,科技研發與產業發展的結合,高新技術與資本市場的結合,創新才會持續,才能真正推動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孫穎 朱洪波

從1976年起,其成為英國開放大學的牛津校區。

目前,北大滙豐商學院已完成對牛津校區的購置,教學與管理方面的準備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5月“接手”後,將根據教學需求進行改造,並在全球啟動教師招聘和招生。2018年北大120周年校慶時,該校區將正式啟動。同年8月,新招國際學生將正式開始在那裡的學習和生活。

根據規劃,北大滙豐商學院牛津校區將主要招收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學生,修讀北京大學的金融學、管理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學制兩年,學生第一年在牛津校區學習,第二年到深圳主校區學習。與此同時,校區還將招收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企業家,開設短期高層培訓課程。今後,北大滙豐商學院深圳主校區的中國學生也可以去牛津校區選修課程,一些中國企業家的短期培訓課程也將在牛津校區進行。

如何與牛津大學等名校“同台比拼”?

“中國元素”將是最大亮點

英國教育領域的開放政策為北大滙豐商學院牛津校區的誕生提供了可能,同時也造就了當地全球競爭下的優質高等教育。相關報導顯示,目前,包括海外投資機構在內,已有近110家高教機構在英國高教領域競爭全球生源。而北大滙豐商學院的牛津校區恰巧地處牛津市大學群,與世界聞名的牛津大學車程僅15分鐘。 “在高教強鎮,在擁有700多年歷史的世界名校面前,我們怎麼能夠站得住腳?人家憑什麼到我們這來讀書?”海聞反問。而“中國元素”無疑是最好的答案。

在牛津校區,北大滙豐商學院不僅開設與國際接軌的理論、基礎課程,同時還將開設許多具有中國元素的金融與經管課程,使學生不但掌握專業理論基礎知識,同時也瞭解中國的改革發展實踐。“比如我們會講中國的金融體制和企業管理、成功或失敗的案例等等,而且還會開設有關中國的經濟、歷史、文化等課程,帶他們觀察生產企業、金融機構等,讓學生們真正瞭解中國,同時他們還會有很多最優秀的中國同學。這些在牛津大學等任何一所國外大學都是沒有的。”海聞說。

而讓他頗為自信的一點,還有北大滙豐商學院12年國際化發展的實踐。學院全日制研究生教學中全部使用英語,在管理制度、師資建設、課程設計、學生培養等各個方面全方位與國際先進標準接軌:90%以上的教授擁有海外著名大學博士學位,外籍教授占教師總數的40%以上。攻讀碩士學位的國際留學生占學生總數的比例已超過15%……

去年11月,當海聞將在牛津市建設北大滙豐商學院校區的消息告訴牛津大學副校長時,對方很是驚訝。“據說牛津大學商學院有討論我們在牛津市辦校區的事情,商學院院長也托人瞭解我們未來的辦學計畫。”海聞透露。

在海聞看來,相比所謂的競爭、挑戰,他看到的更多則是如何與這些世界頂尖高校互補合作,“我們要挑戰自己,必須跟世界最好的學校在一起,在他們面前找自己的差距,這樣我們才會提高的更快。我們一定會在互補合作方面下功夫。”北大滙豐商學院已經為利用地理優勢,聘請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一流大學的著名學者來牛津校區兼職授課或進行客座交流做好了準備。

全球高校為何都熱衷海外辦學?

擴大品牌,在全球背景下培養人才

2月19日的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稱,牛津大學或將打破其700年的傳統,有望在法國巴黎建立其分校。除了牛津大學外,法國也在不遺餘力地吸引英國其他高校來法國建設新校區。 近些年來,高校全球“擴張”日益頻繁。在中國,美國紐約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在上海舉辦上海紐約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與浙江萬里學院合作創辦寧波諾丁漢大學、英國利物浦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合作創辦西交利物浦大學等。深圳近些年在引進海外名校合作辦學上也動作頻繁,如創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深圳吉大昆士蘭大學等。

高校為何熱衷海外“擴張”?在海聞看來,無外乎幾種情況,如擴大其教育品牌全球影響力、在全球背景下培養人才、借用別國發達的經濟支援其科研或賺取經濟回報等等,“像我們自掏‘腰包’去牛津辦校區,沒想過賺很多錢,最重要是想把它作為我們國際化辦學延展的一個舞臺,擴大我們教育品牌的影響力,同時在全球背景下培養我們的學生。”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朝暉則認為,世界範圍內,高校普遍面臨生源不足的問題,一些在世界排名較前的大學願意到其他國家辦學,背後的一大動力就是招到更好的生源。

與國外高校頻頻進入中國合作辦學數量、以及諸多中國學生去海外留學相比,中國大學“走出去”的數量尚少、來中國留學學生數量也相對較少。對此,海聞說,這是因為中國高等教育在一些方面還比較弱、需要向“別人”學習。而且去海外辦大學需要很多客觀條件,“一些學校可能沒敢想,或者想到了沒敢做,這是一件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事情。”

海聞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科技實力越來越強,以及中國高校改革發展、走國際化道路,中國高等教育會越來越強,甚至會更多的“走出去”。

據媒體報導,目前已有95%的中國高校在其發展戰略規劃中對本校的國際化發展提出明確要求,93%的中國高校制定了國際化發展戰略目標,89.7%的學校根據國際化發展戰略目標制定了中長期規劃和實施方案。

對於高等教育國際化,一直對此踐行的海聞有著自己深刻的觀察。他說,中國一部分大學已經採用國際接軌的教科書,“但問題是,外國學生為什麼要來中國學校去讀這些國際標準的教科書?我們的優勢應該是在與國際接軌的理論的基礎上,研究中國。光有主流的理論,只是國際化的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在與國際接軌的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我們比其他國外學校能夠更深入的研究中國。”

他以北大滙豐商學院為例說,相比國外學校的商學院,其優勢就是讓學生能夠深入瞭解中國的經濟發展、體制改革、企業管理等等,該學院正在建設上述方面的案例庫,形成英文教材,充實到日常教學中去。

海聞還提出,在某種程度上,如果說高等教育國際化的1.0版本,是招留學生,以及師生出國交流;2.0版本則是把校園辦到國外去,讓國外更好的瞭解中國。而這種“軟實力”的輸出,對於中國崛起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

【對話】

【談中國高教走向世界】

通過軟實力競爭贏得真正尊重

南方日報:記得2013年專訪您時,您說過,20多年前放棄美國優越的中產階級生活回國,其中一個夢想就是“讓中國高等教育走向世界”。這次到牛津建校區,應該也是在做這樣的探索。在您看來,中國的高等教育為什麼要走向世界?

海聞:到海外建校區,確實跟我的經歷和夢想也有關。中國經濟在全球化當中從一個跟隨者逐漸變成引領者,教育也要與之相適應。我們必須培養一批能夠適應國際環境變化的學生。這包括兩部分,一方面是中國學生瞭解世界,另一方面是外國學生瞭解中國。“走出去”去海外建設校區,是中國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其中一種形式。可以擴大我們的教育影響力,同時也是為了更好的在全球背景下培養我們的學生。因為現在世界經濟是全球化的,未來的競爭,人才必須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能力,這需要在不同的文化裡面進行磨煉。

經濟和高等教育有著密切的關係。企業優秀、經濟發達是人們認可一個國家的必要條件,但僅僅有這些,並不意味著人家認同你國家的偉大和發達,只有在科研、教育、技術、制度等方面具有世界水準時,一個國家才會真正受到尊重。實現中華民族崛起,需要中國產品走出去、企業走出去、文化走出去,中國高等教育也要走出去。不過,與中國企業的全球佈局和影響力相比,我們的高等教育還相對比較落後。

【談深圳辦高校熱】

深圳高等教育沒有“過剩”

南方日報:為了實現高等教育“彎道超車”,十多年前,深圳引進北大、清華、哈工大分別來深創辦研究生院。在您看來當年深圳引進這些名校辦學,與此輪“引進高校辦學熱”有何區別?

海聞:十多年前的“引進高校熱”是全國性的,並不是深圳所獨有。當時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國內很多城市都通過擴展本地學校的模式建設大學城,。深圳高等教育相對落後,當時只有深大,所以才有了吸引北大、清華、哈工大這些外地名校過來辦大學城的特殊舉措。

目前這一輪的引進國內外高校辦學熱,可以說是深圳所特有的。早年深圳對發展高等教育不夠重視,不少人認為“不辦大學照樣可以吸引優秀人才”。深圳經濟逐漸轉型升級,開始真正意識到其發展短板。在深圳工作的這十幾年中,我在各種場合都會強調辦一批與城市經濟發展相匹配的高品質大學的重要性。這不僅是為了可持續地培養未來產業所需要的高端人才,也是為了更好地留住人才。中國特有的高考招生制度,使得能否上好大學跟居住地有關。如果當地沒有好的大學,子女將來不能到一流的高校就讀,人才怎麼會願意在深圳留下來?

南方日報:那您如何看待深圳此輪引進國內外高校辦學熱?又有何建議?

海聞:深圳這一輪的引進國內外高校辦學熱總的方向是對的。城市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大力投入高等教育,是順理成章或者說非常有必要的措施。目前的這些高校如果都能夠辦起來,並不意味著深圳高等教育過剩了。深圳與北京在城市規模、GDP總量以及人口數量上都已差不太多,但北京有100多所高等院校,深圳不到10所,所以深圳再辦十個八個大學也根本不算多。

在合作辦學中,一定要把學校的辦學積極性和深圳的利益結合起來,雙方一起努力,學校不要“躺在”深圳生長。政府在政策、制度上應該有一些設置,防止外界所擔心的“圈地圈錢”等不好情況的發生。同時,政府也要放開手腳,相信學校對自己教育品牌的重視,不要把學校管得太死。

【談創新】

創新絕不僅僅是理工科的事情

南方日報:與北大滙豐商學院牛津校區同時創立的還有另外兩個機構——北京大學牛津中心和深圳市牛津創新中心。因為深圳的源頭創新能力尚弱,所以外界對深圳市牛津創新中心也頗為關注。這個中心對深圳的創新發展會有何幫助?

海聞:深圳要在全球科技發展前沿地區建十個海外創新中心,深圳市牛津創新中心應是其中一個。目前,這是深圳唯一一個與大學合作的創新中心,其他的都是與企業合作。

這個中心應該對深圳市與牛津大學的創新合作起到橋樑的作用,但具體怎麼做、怎樣推動合作,怎樣促進創新,還需要接下來我們跟深圳市進一步的探討。從我個人而言,我覺得建立中心後,至少可以把牛津大學引到深圳,加強牛津大學科研跟深圳產業的融合。把牛津大學引到深圳,也並不一定是辦學,也可以是建立實驗室或者研發中心。

我認為創新有兩種,一種是引領產業的技術創新,另一種是市場導向的模式創新。創新不僅僅是科技的事情,也不僅僅是理工科的事情,必須要結合人文、經濟、金融等等。光靠技術創新,影響力不會發揮到最大程度。技術創新與模式創新的結合,科技研發與產業發展的結合,高新技術與資本市場的結合,創新才會持續,才能真正推動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孫穎 朱洪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