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年度文學評論家(提名)

江弱水 《湖上吹水錄》(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11月版)

江弱水1963年生, 安徽青陽人,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 浙江大學教授。 著有《中西同步與位移》、《古典詩的現代性》等。 兼寫詩與隨筆, 有詩集《線裝的心情》、隨筆集《陸客臺灣》、《賴床》。

《湖上吹水錄》是江弱水在《讀書》雜誌十餘年來寫作的結集。 “吹水”是廣東話閑侃的意思。 文章也一如江弱水這十來年給《讀書》寫作的狀態:沒有固定的話題與題材, 從心所欲不逾矩, 穩定的是其不俗的見識和文筆:瀟灑、雅致、通達。

《湖上吹水錄》的內容大致分成三輯:第一輯中外文人的評論,

包括思想觀念、文學風格;第二輯圍繞著語言問題, 由翻譯文體等不同的話題引起、展開的思考;第三輯主要是古典詩詞的文本細讀, 這些不為人知的絕妙好辭, 都是江弱水想寫出擘肌分理的賞心之作。

《湖上吹水錄》以盧梭學說和威爾遜社會主義觀念史開始, 以休閒的政治經濟學結束, 不但有中西方的雙重知識背景, 而且不拘泥于文學和語言, 視野兼及社會與思想, 讀來更是讓人耳目一新, 也表明了江弱水個人廣闊的讀書旨趣。

張莉

《持微火者:當代文學的二十五張面孔》

(百花文藝出版社2016年5月版)

張莉河北曲陽人, 2007年畢業于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文學博士。 現為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已出版專著《浮出歷史地表之前:中國現代女性寫作的發生(18 9 5 - 19 25 )》《姐妹鏡像:21世紀以來的女性寫作與女性文化》。

曾任中國現代文學館首批客座研究員。 獲第三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2014年度華文最佳散文獎等獎項。

近年來, 批評家張莉的一系列文藝隨筆在文壇以及媒體上產生了廣泛影響。 她以生動親切又鋒芒畢現的筆觸, 對當代作家與當下文學現象提供了個性化的觀察與描繪。 《持微火者》收錄25位當代文學面孔, 別開生面解讀當代經典作品, 包括莫言小說中奇幻的民間性, 賈平凹作品中難以轉譯的“中國性”, 余華敘述聲調裡的秘密, 鐵凝對人性內面的洞察, 王安憶的日常生活書寫等等。 另一方面, 文集也體現了張莉作為一個評論家對文壇新銳的關注, 包括對周曉楓、陳希、魏微、廖一梅、徐則臣、葛亮等作家的文本剖析。

早年的寫作經驗為張莉在文學批評上提供了莫大的幫助,“你開始理解作家,以前寫批評很容易覺得‘作家應該怎麼寫’,但慢慢會意識到每個寫作者的局限性,站在作家的立場去考慮。”她援引伍爾夫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一個好的批評家、讀者,應該是趴在作家的肩膀上與他一同看世界,而不是站在他的對立面。

陳福民 《批評與閱讀的力量》(作家出版社2016年4月版)

陳福民生于河北承德,1982年畢業于河北師範學院中文系;1995年畢業于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1996年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當代文學研究室供職至今。任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秘書長;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新媒體文學委員會主任。

《批評與閱讀的力量》由文學批評自救為起點,給讀者展示了一個知識系統與情感價值陷入分裂的局面,試圖在批評實踐上對文學表達一些立場與關切,它給讀者創造了一個切入點,深刻領會文學批評與文本之間的關係。

陳福民在書中指出,今天的文學批評不僅越來越深陷職業化窠臼,而且這門技藝所擁有的名目及其過度的負荷,變得越來越“科學”而且“面目可憎”。僅就分類而言,文學批評被命名為馬克思主義批評、形式主義批評、結構主義批評、女性(權)主義批評、後殖民批評等等。批評與文本之間的關係,被拓展成各種學說爭相競技的空前熱鬧的場域。與此同時,文學批評理應保有的純正樂趣,以及面對文本時真正的切入閱讀體驗,被抽空了它的語言根基。

陳富民認為,《批評與閱讀的力量》的出版正是為了表達對上述問題的一些立場與關切,對此一局面的深刻自省,是文學批評自救的必由之路。

張定浩 《愛欲與哀矜》(新星出版社2016年7月版)

張定浩1976年生於安徽,現供職於上海某雜誌。著有隨筆集《既見君子:過去時代的詩與人》、文論集《批評的準備》、譯著《我:六次非演講》等。2016年憑藉詩集《我喜愛一切不徹底的事物》獲首屆書店文學獎。

《愛欲與哀矜》收入張定浩近十年所寫的文學隨筆二十餘篇。其中所涉及的,從格雷厄姆·格林、愛麗絲·門羅到奧登、布羅茨基,從《斯通納》到《無愁河的浪蕩漢子》,基本都是其鍾愛的作家與作品。

書中的二十余篇文章,其時間跨度約有十年,這十年,恰好是張定浩人生從三十歲走向四十歲的十年,也仿佛是身為寫作者緩緩開啟的十年。“重讀這些過往的文章,我意外地覺得尚有新鮮可取之處,並對艾略特的話產生深深的共鳴,他說,‘隨著時光流逝,依然能讓我感到信心十足的文章,寫的都是那些讓我心存感激、可以由衷讚美的作家。’”

某種意義上,這是一本閱讀之書,也是一部寫作之書。張定浩在閱讀中探尋寫作的奧秘,繼而在寫作中完成閱讀的使命。他以為好的寫作都是為了被愛,而好的閱讀,則指向愛。張定浩身兼文學批評家與詩人的雙重身份,其文字也將精確與詩意完美結合,金句迭出,口齒噙香,是難得一見的優美而極致的漢語書寫。

李雲雷 《新視野下的文化與世界》(中國言實出版社2016年6月版)

李雲雷1976年生,山東冠縣人,200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獲博士學位。現任職於《文藝報》。在《文學評論》、《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論文與評論上百篇,著有評論集《如何講述中國的故事》、《重申“新文學”的理想》、《新世紀底層文學與中國故事》,小說集《父親與果園》等。曾獲“年度青年批評家獎”、“十月文學獎”。

《新視野下的文化與世界》共分為三部分,首部分為“文學觀察”,主要對當前文學界的重要問題做出探討;第二部分為“影視評論”,對具體影視作品及相關影視現象做出了觀察與思考,提出了一些值得討論的問題;第三部分為“思想管窺”,對當代知識界的話題與人物做出了自己的分析。

2006年以來,李雲雷撰寫了以“如何講述中國的故事”為主題的一系列文章,這些文章所針對的問題主要是,五四以來尤其是1980年代以來的中國文學是在以西方文學為參照發展起來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如何重建中國文學的主體性?李雲雷在與思想界民族主義文化保守主義的切磋中明確了個人的想法。全書試圖用一種新的思想視野對當代文化進行關照,在當前語境中回應熱點與前沿問題,並昭示一種新的想像與新的未來。

采寫:南都記者 朱蓉婷

包括對周曉楓、陳希、魏微、廖一梅、徐則臣、葛亮等作家的文本剖析。

早年的寫作經驗為張莉在文學批評上提供了莫大的幫助,“你開始理解作家,以前寫批評很容易覺得‘作家應該怎麼寫’,但慢慢會意識到每個寫作者的局限性,站在作家的立場去考慮。”她援引伍爾夫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一個好的批評家、讀者,應該是趴在作家的肩膀上與他一同看世界,而不是站在他的對立面。

陳福民 《批評與閱讀的力量》(作家出版社2016年4月版)

陳福民生于河北承德,1982年畢業于河北師範學院中文系;1995年畢業于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1996年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當代文學研究室供職至今。任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秘書長;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新媒體文學委員會主任。

《批評與閱讀的力量》由文學批評自救為起點,給讀者展示了一個知識系統與情感價值陷入分裂的局面,試圖在批評實踐上對文學表達一些立場與關切,它給讀者創造了一個切入點,深刻領會文學批評與文本之間的關係。

陳福民在書中指出,今天的文學批評不僅越來越深陷職業化窠臼,而且這門技藝所擁有的名目及其過度的負荷,變得越來越“科學”而且“面目可憎”。僅就分類而言,文學批評被命名為馬克思主義批評、形式主義批評、結構主義批評、女性(權)主義批評、後殖民批評等等。批評與文本之間的關係,被拓展成各種學說爭相競技的空前熱鬧的場域。與此同時,文學批評理應保有的純正樂趣,以及面對文本時真正的切入閱讀體驗,被抽空了它的語言根基。

陳富民認為,《批評與閱讀的力量》的出版正是為了表達對上述問題的一些立場與關切,對此一局面的深刻自省,是文學批評自救的必由之路。

張定浩 《愛欲與哀矜》(新星出版社2016年7月版)

張定浩1976年生於安徽,現供職於上海某雜誌。著有隨筆集《既見君子:過去時代的詩與人》、文論集《批評的準備》、譯著《我:六次非演講》等。2016年憑藉詩集《我喜愛一切不徹底的事物》獲首屆書店文學獎。

《愛欲與哀矜》收入張定浩近十年所寫的文學隨筆二十餘篇。其中所涉及的,從格雷厄姆·格林、愛麗絲·門羅到奧登、布羅茨基,從《斯通納》到《無愁河的浪蕩漢子》,基本都是其鍾愛的作家與作品。

書中的二十余篇文章,其時間跨度約有十年,這十年,恰好是張定浩人生從三十歲走向四十歲的十年,也仿佛是身為寫作者緩緩開啟的十年。“重讀這些過往的文章,我意外地覺得尚有新鮮可取之處,並對艾略特的話產生深深的共鳴,他說,‘隨著時光流逝,依然能讓我感到信心十足的文章,寫的都是那些讓我心存感激、可以由衷讚美的作家。’”

某種意義上,這是一本閱讀之書,也是一部寫作之書。張定浩在閱讀中探尋寫作的奧秘,繼而在寫作中完成閱讀的使命。他以為好的寫作都是為了被愛,而好的閱讀,則指向愛。張定浩身兼文學批評家與詩人的雙重身份,其文字也將精確與詩意完美結合,金句迭出,口齒噙香,是難得一見的優美而極致的漢語書寫。

李雲雷 《新視野下的文化與世界》(中國言實出版社2016年6月版)

李雲雷1976年生,山東冠縣人,200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獲博士學位。現任職於《文藝報》。在《文學評論》、《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論文與評論上百篇,著有評論集《如何講述中國的故事》、《重申“新文學”的理想》、《新世紀底層文學與中國故事》,小說集《父親與果園》等。曾獲“年度青年批評家獎”、“十月文學獎”。

《新視野下的文化與世界》共分為三部分,首部分為“文學觀察”,主要對當前文學界的重要問題做出探討;第二部分為“影視評論”,對具體影視作品及相關影視現象做出了觀察與思考,提出了一些值得討論的問題;第三部分為“思想管窺”,對當代知識界的話題與人物做出了自己的分析。

2006年以來,李雲雷撰寫了以“如何講述中國的故事”為主題的一系列文章,這些文章所針對的問題主要是,五四以來尤其是1980年代以來的中國文學是在以西方文學為參照發展起來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如何重建中國文學的主體性?李雲雷在與思想界民族主義文化保守主義的切磋中明確了個人的想法。全書試圖用一種新的思想視野對當代文化進行關照,在當前語境中回應熱點與前沿問題,並昭示一種新的想像與新的未來。

采寫:南都記者 朱蓉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