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教育孩子"別和陌生人說話" 孩子不敢和小朋友做...

如今, 關於孩子安全問題的負面消息層出不窮, 很多家長也越來越重視, 可這樣一來, 雖然孩子的安全是得到了保障, 可他們的心理、動手能力、探索精神是否也會受到束縛呢?家長們又該如何拿捏好安全教育這個“度”, 既不會對孩子身心產生負面影響, 又達到安全教育的目的呢?

家長反思

女兒膽小怯生

是不是對她安全教育過了頭?

王先生說, 《少兒安全防範手冊》這本書是前不久北侖警方在搞安全教育活動時拿來的, 平時他也和眾多家長一樣, 特別關注孩子安全方面的教育。

“護得比較多, 提醒的多,

放手的少, 環境如此沒有辦法。 ”王先生說, 平時經常會在新聞中看到一些關於孩子走失以及孩子高空墜樓之類的新聞, 每每看到這些, 他和妻子就更加在意孩子的安全問題了。

“有一次孩子問我, 爸爸, 路上如果有陌生的爺爺奶奶讓我帶路, 我是不是應該先問他們, 你們是不是人販子?我帶路時會不會被拐走?”也正是女兒的這一句話瞬間觸動了王先生, “雖然孩子已經有安全意識, 有人販子的概念了, 但畢竟人與人之間還是需要一些信任。 讓孩子從小不能輕易信任陌生人, 在實際生活中, 不可能讓孩子遠離所有陌生人。 ”

王先生說, 女兒如今已經五歲了, 可是平時跟同齡孩子比起來還是比較怯生, 有時候路上遇見朋友同事,

女兒總是不與人打招呼, 甚至會躲在王先生身後。

王先生還發現了一個細節, 女兒平時在一些人多的遊樂場裡, 不敢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做遊戲, 生怕自己被欺負, “除了性格的因素, 我在想, 是不是自己對她從小安全教育方面灌輸太多, 導致她對別人的不信任?”

記者調查

家長都很重視孩子安全教育

但“度”很難把握

記者對數十位元家長進行了隨機採訪, 發現大家都非常重視孩子安全教育問題。 一位夏女士說, 他們一家人對孩子都管得比較緊, 大人出去玩基本上是眼不離孩子, 絕對不會讓孩子隨心所欲到處亂跑。

“經常看到血淋淋的事故報導對我觸動很大, 我認為經常灌輸孩子安全意識是非常有必要的,

讓孩子明白, 什麼是危險的, 什麼事情是值得去害怕的。 ”夏女士說, 如果街頭每位車主都能做到文明禮讓, 電瓶車不亂開, 公共區域設施細節能考慮更周全一些, 比如樓梯扶手設置成兩層或者三層, 適合不同身高的人去扶, 包括三歲孩子也能用, 那麼, 家長也會放心很多。 但現實並沒有那麼理想。

慈溪的黃女士告訴記者, 平時孩子上下學, 家人早晚接送;出去玩, 家長也會跟著, 孩子基本上沒什麼機會單獨跟陌生人相處。 黃女士家人也會經常講一些關於溺水及拐騙小孩的故事給孩子聽。

“這個度確實不太好把握, 我們當然希望給孩子灌輸正能量, 但有些負面的消息又不得不說。 如果說多了, 會不會導致他膽怯、冷漠, 對他人產生不信任呢?”黃女士表示很茫然。

經驗之談

教給孩子安全知識

也鼓勵孩子與同伴交往

作為年輕奶爸, 北侖新碶派出所一位黃警官也談了自己一些看法。 他說, 寧波治安總體還是不錯的, 可能因為自己是民警, 對情況比較瞭解, 平時倒是不擔心孩子被拐騙, 更多還是擔心孩子溺水、交通安全以及家裡的用電安全等問題。

“家長的情緒和態度對孩子有一些影響, 父母所表現出來的恐懼和擔憂也會困擾著孩子, 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 還是要考慮孩子的年齡和心理承受能力, 不要過分強調社會陰險和陰暗面, 否則會使孩子從小缺乏安全感。 ”黃警官表示, “我對孩子的要求就是, 去河邊玩一定要在大人陪同下;馬路上要遵守交通,

不能闖紅燈;家裡插孔不能亂玩;塑膠袋別套腦袋上防止窒息;還有就是氣球爆破也有可能傷到眼睛, 氣球皮也可能吸入氣道導致窒息……”

黃警官認為, 在教給孩子一些自我保護和安全知識的前提下, 鼓勵孩子與同伴交往, 培養勇敢精神和獨立意識, 不能為了讓孩子增強安全意識, 用一些本不太適合孩子聽的血淋淋的故事作為例子, 把一些負能量灌輸給孩子, 更加不可拿一些不合時宜的圖片給孩子看。

專家建議

不和陌生人說話適用于幼兒

對小學生要具體引導

昨天, 記者採訪了一位元從事校園安全工作的老師。 作為一位元爸爸, 他表示反對當前部分家長這樣的教育方式。 “我們把社會描述得那麼複雜, 那麼可怕,肯定會讓孩子對這個社會產生不信任感。我們的社會就那麼不好嗎?”他有些無奈地表示,“但從學校的安全教育角度出發,我們又不得不這樣做,因為安全問題是頭等大事。一個孩子出問題,就牽扯了一戶家庭。我們馬虎不得,也不敢馬虎,所以我們一定會告訴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這是基礎。”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這個觀點我不敢苟同。我們可以教育孩子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禮物,不要跟著陌生人走,而不是把自己封閉起來。”寧波教育學院科研處專家徐曉虹說,其實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針對的教育可以有所區別。如果你的孩子已經上小學了,你還在告訴他不要跟陌生人說話,這顯然是不恰當的。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更多的是在幼兒階段,這樣的孩子是沒有辨別能力的。到了小學,辨識度高了,遇到見過的人,家長當然應該引導孩子主動打招呼,比如社區裡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輩的人,比如家長的同事朋友。

不過徐曉虹也表示,我們需要告訴孩子的是:如果你在大街上,遇到向你求助的大人,那麼就要警惕,因為一般情況下大人是不會向一個孩子求助的;第二是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禮物,比如小零食、飲料等;第三就是絕對不可以跟著陌生人走,哪怕是去看自己喜歡的東西,比如小動物小植物;另外,帶孩子出去的時候,把那些緊急情況下可以尋求説明的地方或人員告訴他,比如派出所、安全庇護點、穿制服的人。 現代金報記者葉萌茗章萍漫畫吳玉涵

那麼可怕,肯定會讓孩子對這個社會產生不信任感。我們的社會就那麼不好嗎?”他有些無奈地表示,“但從學校的安全教育角度出發,我們又不得不這樣做,因為安全問題是頭等大事。一個孩子出問題,就牽扯了一戶家庭。我們馬虎不得,也不敢馬虎,所以我們一定會告訴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這是基礎。”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這個觀點我不敢苟同。我們可以教育孩子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禮物,不要跟著陌生人走,而不是把自己封閉起來。”寧波教育學院科研處專家徐曉虹說,其實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針對的教育可以有所區別。如果你的孩子已經上小學了,你還在告訴他不要跟陌生人說話,這顯然是不恰當的。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更多的是在幼兒階段,這樣的孩子是沒有辨別能力的。到了小學,辨識度高了,遇到見過的人,家長當然應該引導孩子主動打招呼,比如社區裡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輩的人,比如家長的同事朋友。

不過徐曉虹也表示,我們需要告訴孩子的是:如果你在大街上,遇到向你求助的大人,那麼就要警惕,因為一般情況下大人是不會向一個孩子求助的;第二是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禮物,比如小零食、飲料等;第三就是絕對不可以跟著陌生人走,哪怕是去看自己喜歡的東西,比如小動物小植物;另外,帶孩子出去的時候,把那些緊急情況下可以尋求説明的地方或人員告訴他,比如派出所、安全庇護點、穿制服的人。 現代金報記者葉萌茗章萍漫畫吳玉涵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