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北京安貞醫院孟旭:瓣膜修復做得好,患者能多活10年

“5年前, 我國心臟瓣膜修復手術的比例連10%都不到;3年前, 據一次學術會議統計資料, 我國修復的比例在全亞洲是最低的。 近10年來, 我特別注重的是修復而不是換瓣, 換瓣對患者的遠期生存率以及生活品質, 均有不良影響。 ”

——孟旭

2015年, 孟旭主任接到了一封患者來信。

這是一位來自青島的風濕性瓣膜病患者, 他在信中講述了自己曲折的求醫經歷。 為了治療瓣膜病, 他跑遍了大醫院、找遍了大專家, 所有人都告訴他:只能換瓣。

然而, 他非常執著地想做修復。

沒有辦法, 最後這位患者只能跑到泰國去, 做了這台手術。

這事兒給孟旭帶來的觸動特別大。

“我把這封信做到了幻燈片裡, 是想引發大家的思考:我們中國醫生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我們的患者並不是沒有需求, 我們的醫生並不是不如泰國,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孟旭, 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外科中心9病區主任。

9病區是北京市的瓣膜外科診療中心, 以心臟瓣膜疾病治療為主。 在這個領域, 孟旭已經深耕了30多年。

他介紹, 目前治療心臟瓣膜疾病的主要方法是修復和換瓣。 無論是看遠期生存率還是生活品質, 相比修復手術, 換瓣對患者的不良影響都更加嚴重。 所以, 如果患者情況合適, 最佳的手術方案應該是修復。 然而, 據5年前的統計資料顯示, 我國心臟瓣膜修復手術的比例連10%都不到, 而占其中一大部分的風濕性瓣膜病99%都在採用換瓣治療。

“所以近些年我一直在強調, 要提高大家對心臟瓣膜修復的認知水準和技術水準。 ”

其實, 孟旭與心臟瓣膜修復手術的淵源, 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

當時有一位從雲南來的年輕患者, 不知道從哪裡得來消息“瓣膜病不一定要換瓣, 也可以修復”。 於是, 她來到了北京, 要求進行修復手術。

然而, 醫院給出的治療方法卻是換瓣, 雖然孟旭很想為她進行修復, 但作為一個小大夫, 也只能聽師傅的。 這位患者很失望地回了雲南, 一個半月後, 她還是不甘心,

再次來到了北京。 恰巧, 孟旭的師傅出差了, 於是他便做主進行了修復。

“直到現在, 我還不敢去見這位患者, 一見面, 她就要談起這些事兒, 不斷地流淚感激。 因為恢復得很好嘛, 她已經退休好幾年了。 ”孟旭說。

這例心臟瓣膜修復在當時很具有開創性, 就連做手術需要的線, 都是孟旭花了好多的心思, 找遍各種管道得來的, 十分珍貴。

而現在, 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外科9病區的二尖瓣修復手術比例, 已經連續5年超過了60%。

1. 我國心臟瓣膜修復手術的比例全亞洲最低

孟旭介紹, 心臟外科的主流分支是三大項, 包括:先天性心臟病、冠心病和瓣膜病。 近些年來, 雖然大血管病也在不斷增多, 但瓣膜病一直是心臟外科的重要分支。 而且, 即便介入手術越來越普遍, 瓣膜病中的絕大部分還是要由外科手術來完成, 只有少量高風險患者才會建議採用介入姑息治療。

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外科中心9病區, 是北京市瓣膜外科診療中心, 以心臟瓣膜病的治療為主。

“在我們國家, 大家都知道的風濕性心臟病, 其實最主要的一類就是瓣膜病。此外,還有很多瓣膜病是退行性病變。有些人一生下來,瓣膜(相當於心臟裡的門)的質地和強度就與一般人有差距。小時候,他們的瓣膜異常往往難以被察覺,10多歲的時候可能有輕度的反流,直至到了30、40歲的時候出現脫垂。也就是說,隨著年齡的增長、負荷的增加,問題越來越嚴重。”

然而,孟旭強調,目前我們在瓣膜病的治療上,存在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修復手術比例過低。

“5年前,我國心臟瓣膜修復手術的比例連10%都不到,90%以上都是在換瓣;3年前,一次學術會議的統計資料顯示,中國瓣膜修復的比例在全亞洲是最低的,其它國家可能是我們的3至4倍。”

近10年來,孟旭特別注重提倡修復。因為從患者的角度出發,換瓣對患者的遠期生存率以及生活品質,均有不良影響。

2. 修復手術沒有開展起來主要是觀念沒跟上

“大家對修復手術的認識不夠,不只是患者,也包括醫生。同時,做修復對醫生的要求更高,不僅要經驗豐富,對整個瓣膜的解剖和基本功能都要有更深刻的認識。當然,從技術上講這些東西確實相對複雜,但並不是無法做到的。”

——孟旭

“我經常在網路上看到患者諮詢,請問哪個醫院換瓣做得好?哪個醫生換瓣做得好?”

孟旭說,很多患者根本就不知道還可以修復。

不僅如此,就連一些每年要做幾百例心臟瓣膜手術的醫院,其中很多醫生也沒有見過修復,全是換瓣。他們並沒有清楚地認識到,換瓣對患者的遠期生存率和生活品質有多大的影響。

“從技術上講,修復確實比換瓣更有難度。”

打個比方,進行人工瓣膜置換就像是換門。只要把門的型號和尺寸量好,使用幾個螺釘,裝上了就好。人工瓣膜置換也是一樣,需要把原先的瓣膜剪掉,然後像縫被子一樣,按照一定規則固定上新的即可。

然而,修復手術不同。它需要把歪的地方要弄正、多的地方去掉、少的地方補上...對醫生有很多挑戰。不但要求有豐富的手術經驗,還得對整個瓣膜的解剖和基本功能,有更深刻的認識。

比如說,一個瓣葉,它在膨隆狀態和癟著的狀態下,作用是不一樣的。在膨隆狀態下,它的功能是怎麼樣的?從血流動力學上應該怎麼分析?在做修復手術前,你必須要理解透這些東西,才能付諸實際運用。

“不過,修復手術沒有開展起來,最主要原因還是認識不到位。技術雖然複雜,但都是能夠練好的。”孟旭強調。

3. 中國風濕性瓣膜病的修復比例應達到30%

“很多專家一直認為,風濕性瓣膜病是不能修復的,因為它的病變嚴重、效果不好。所以,目前我國99%的風濕性瓣膜病都在採用換瓣治療。其實,風濕性瓣膜病是分等級的,在我們病區,一級、二級患者占到了45%以上,其中90%都可以修復。”

孟旭介紹,曾經在國內一個學術大會上,他提到了風濕性瓣膜病修復手術的重要性,然而有幾個專家反駁道:風濕性瓣膜病是無法修復的。

“當時,我就問全場,有多少人認為它是不能修復的?結果90%以上都舉手了。我接著問,為什麼?大家說因為風濕病變非常嚴重,無法修復,即使修復了效果也不好。”

但問題是,按嚴重程度來講,風濕性瓣膜病可以劃分為四類。

一級、二級相對來講病情比較輕,能夠修復的比例高;三級、四級相對來講病情比較重,能夠修復的比例低。特別嚴重的病例,的確只能通過換瓣治療。如果真的像有些醫生說的,他們來就診的時間特別晚、病情特別嚴重,所以不能修復。

那麼請問,到底有多少患者是屬於三級、四級?當時我們並沒有這方面的資料。

所以,近些年在孟旭的病區裡,凡是風濕性瓣膜病的患者,他都會留下照片、分析材料,進行總結。

“根據現在的統計資料,來我們病區就診的患者中,一級、二級基本能占到45%以上。對於這一類,我們90%以上都是在修復。”

所以孟旭提出,中國風濕性瓣膜病的修復比例應該達到30%,是比較合理的。

現在,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外科9病區每天都有心臟瓣膜修復手術進行,這也是全國唯一一家能夠達到此水準的醫院。截至目前,9病區所有的二尖瓣手術中,修復比例已經連續5年超過了60%。

孟旭強調,我們必須把修復開展好,因為跟換瓣相比,患者可能獲得多活10年的機會。

“我們評價修復手術,在統計學上有一個指標叫做10年的二次手術率;評價人工瓣膜置換,最常用的指標是10年生存率。目前,我們中國人工瓣膜置換的10年生存率基本上在85%左右,而對於修復手術,哪怕我給你修復好之後只用了10年,然後再換瓣,那患者的死亡率也是從10年後開始算的。”

而且,任何人工瓣膜對人體來說都是異物,10年不良事件的發生率要遠遠高於修復手術。

舉個例子,機械瓣是金屬,在血液中會起到破壞作用,必須常年吃抗凝藥。原則上,機械瓣出廠時的力學強度可以支撐使用50年。然而,換瓣後患者的20年生存率低於70%,30年生存率可能只有20%。出現這種情況,往往就是因為異物導致的栓塞或者藥物帶來的併發症。

因此,無論是看遠期生存率還是生活品質,心臟瓣膜修復手術都有優勢。如果患者符合指征,我們更推薦瓣膜修復技術。現在我們要做的,是提高大家對修復手術的認識以及醫生的修復手術技能。可以說,瓣膜修復手術是瓣膜外科領域專業技術的標杆,是保障患者遠期生存和生活的有效手段。

孟旭主任說,在自己有限的職業生涯中,要力所能及地為推動心臟瓣膜外科事業發展和推廣心臟瓣膜修復手術做點實事。

歡迎關注

❶ 彙聚中國名醫 打造智慧醫療❷ 採訪、合作、廣告請聯繫: jingyihui666@163.com

❸ 長按右側二維碼關注

其實最主要的一類就是瓣膜病。此外,還有很多瓣膜病是退行性病變。有些人一生下來,瓣膜(相當於心臟裡的門)的質地和強度就與一般人有差距。小時候,他們的瓣膜異常往往難以被察覺,10多歲的時候可能有輕度的反流,直至到了30、40歲的時候出現脫垂。也就是說,隨著年齡的增長、負荷的增加,問題越來越嚴重。”

然而,孟旭強調,目前我們在瓣膜病的治療上,存在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修復手術比例過低。

“5年前,我國心臟瓣膜修復手術的比例連10%都不到,90%以上都是在換瓣;3年前,一次學術會議的統計資料顯示,中國瓣膜修復的比例在全亞洲是最低的,其它國家可能是我們的3至4倍。”

近10年來,孟旭特別注重提倡修復。因為從患者的角度出發,換瓣對患者的遠期生存率以及生活品質,均有不良影響。

2. 修復手術沒有開展起來主要是觀念沒跟上

“大家對修復手術的認識不夠,不只是患者,也包括醫生。同時,做修復對醫生的要求更高,不僅要經驗豐富,對整個瓣膜的解剖和基本功能都要有更深刻的認識。當然,從技術上講這些東西確實相對複雜,但並不是無法做到的。”

——孟旭

“我經常在網路上看到患者諮詢,請問哪個醫院換瓣做得好?哪個醫生換瓣做得好?”

孟旭說,很多患者根本就不知道還可以修復。

不僅如此,就連一些每年要做幾百例心臟瓣膜手術的醫院,其中很多醫生也沒有見過修復,全是換瓣。他們並沒有清楚地認識到,換瓣對患者的遠期生存率和生活品質有多大的影響。

“從技術上講,修復確實比換瓣更有難度。”

打個比方,進行人工瓣膜置換就像是換門。只要把門的型號和尺寸量好,使用幾個螺釘,裝上了就好。人工瓣膜置換也是一樣,需要把原先的瓣膜剪掉,然後像縫被子一樣,按照一定規則固定上新的即可。

然而,修復手術不同。它需要把歪的地方要弄正、多的地方去掉、少的地方補上...對醫生有很多挑戰。不但要求有豐富的手術經驗,還得對整個瓣膜的解剖和基本功能,有更深刻的認識。

比如說,一個瓣葉,它在膨隆狀態和癟著的狀態下,作用是不一樣的。在膨隆狀態下,它的功能是怎麼樣的?從血流動力學上應該怎麼分析?在做修復手術前,你必須要理解透這些東西,才能付諸實際運用。

“不過,修復手術沒有開展起來,最主要原因還是認識不到位。技術雖然複雜,但都是能夠練好的。”孟旭強調。

3. 中國風濕性瓣膜病的修復比例應達到30%

“很多專家一直認為,風濕性瓣膜病是不能修復的,因為它的病變嚴重、效果不好。所以,目前我國99%的風濕性瓣膜病都在採用換瓣治療。其實,風濕性瓣膜病是分等級的,在我們病區,一級、二級患者占到了45%以上,其中90%都可以修復。”

孟旭介紹,曾經在國內一個學術大會上,他提到了風濕性瓣膜病修復手術的重要性,然而有幾個專家反駁道:風濕性瓣膜病是無法修復的。

“當時,我就問全場,有多少人認為它是不能修復的?結果90%以上都舉手了。我接著問,為什麼?大家說因為風濕病變非常嚴重,無法修復,即使修復了效果也不好。”

但問題是,按嚴重程度來講,風濕性瓣膜病可以劃分為四類。

一級、二級相對來講病情比較輕,能夠修復的比例高;三級、四級相對來講病情比較重,能夠修復的比例低。特別嚴重的病例,的確只能通過換瓣治療。如果真的像有些醫生說的,他們來就診的時間特別晚、病情特別嚴重,所以不能修復。

那麼請問,到底有多少患者是屬於三級、四級?當時我們並沒有這方面的資料。

所以,近些年在孟旭的病區裡,凡是風濕性瓣膜病的患者,他都會留下照片、分析材料,進行總結。

“根據現在的統計資料,來我們病區就診的患者中,一級、二級基本能占到45%以上。對於這一類,我們90%以上都是在修復。”

所以孟旭提出,中國風濕性瓣膜病的修復比例應該達到30%,是比較合理的。

現在,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外科9病區每天都有心臟瓣膜修復手術進行,這也是全國唯一一家能夠達到此水準的醫院。截至目前,9病區所有的二尖瓣手術中,修復比例已經連續5年超過了60%。

孟旭強調,我們必須把修復開展好,因為跟換瓣相比,患者可能獲得多活10年的機會。

“我們評價修復手術,在統計學上有一個指標叫做10年的二次手術率;評價人工瓣膜置換,最常用的指標是10年生存率。目前,我們中國人工瓣膜置換的10年生存率基本上在85%左右,而對於修復手術,哪怕我給你修復好之後只用了10年,然後再換瓣,那患者的死亡率也是從10年後開始算的。”

而且,任何人工瓣膜對人體來說都是異物,10年不良事件的發生率要遠遠高於修復手術。

舉個例子,機械瓣是金屬,在血液中會起到破壞作用,必須常年吃抗凝藥。原則上,機械瓣出廠時的力學強度可以支撐使用50年。然而,換瓣後患者的20年生存率低於70%,30年生存率可能只有20%。出現這種情況,往往就是因為異物導致的栓塞或者藥物帶來的併發症。

因此,無論是看遠期生存率還是生活品質,心臟瓣膜修復手術都有優勢。如果患者符合指征,我們更推薦瓣膜修復技術。現在我們要做的,是提高大家對修復手術的認識以及醫生的修復手術技能。可以說,瓣膜修復手術是瓣膜外科領域專業技術的標杆,是保障患者遠期生存和生活的有效手段。

孟旭主任說,在自己有限的職業生涯中,要力所能及地為推動心臟瓣膜外科事業發展和推廣心臟瓣膜修復手術做點實事。

歡迎關注

❶ 彙聚中國名醫 打造智慧醫療❷ 採訪、合作、廣告請聯繫: jingyihui666@163.com

❸ 長按右側二維碼關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