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遊戲>正文

每次醒來,我們都離家鄉更近了一步——太空開放世界遊戲《漫長回家路》

和許多朋友一樣, 我看到《漫長回家路 The Long Journey Home》的第一時間也想到了去年炒的沸沸揚揚、最終卻成為最大失望的《無人深空》。 兩款遊戲的基本玩法都是收集物資、製作材料(修理飛船)、最終向著遙遠的宇宙進發。

不同的是, 《無人深空》講的是“去”, 而就如名字起的那樣, 《The Long Journey Home》講述的則是因為某次躍遷的意外, 飛船一行四人淪落到了距離地球幾個星系外的宇宙空間, 抱著最後的一絲希望的歸鄉故事。

遊戲模式介紹

遊戲從提供了幾種模式(玩法), 分別是:

1、在宇宙空間中, 駕駛太空船進行探索、收集材料以及同外星人的交流和戰鬥。

在這個模式下, 遊戲的製作人們又重新教了我一次初中物理, 遊戲的關鍵在於如何有效的利用各個星球的引力與真空環境下的慣性在盡可能節省燃料的情況下到達目的地。

黃色的線代表太空船接下來的運動軌跡, 玩家需要通過向不同方向進行“推進”與“加速”兩個操作來控制飛船改變運動軌跡。

不過說起來容易, 實際玩起來時常常會因為“用力過猛”而與目的行星的航道錯開, 最終不得不花費更多的燃料原路返回。

如果說有什麼訣竅, 總結起來就是“大膽計畫, 小心執行”八個字,

在初中物理裡我們學過, 因為宇宙空間是完全真空的環境, 沒有了空氣也就沒有了摩擦力。

理論上只要給某給物體施加一個簡單的推力, 它就能夠沿著一條直線無止境的飛行下去。 所以在遊戲中, 千萬不要“嫌棄飛船飛的太慢!”, 就給他一個推力, 讓它慢....慢....慢......的走下去吧~

在這趟歸鄉旅途中, 我們也並不孤單。 即便是在如此廣闊的宇宙中, 我們時常會遇到各種風格迥異的外星人, 他們有的友好善良, 不僅給你金錢、還幫你護航;有的則二話不說, 上來就幹。

遊戲提供了不少對話選項來和外星人們打交道, 如果你想, 甚至還可以和某個長著大長腿的外星種族來盤叫做“Jassikan之牙”的太空“昆特牌~”。

除此之外, 外星人們還會交付給玩家各種任務, 玩家完成後即可獲取“太空信用”的貨幣與物資, 進行星系與星系間的長距離跳躍時也需要在外星人處買到傳送門的使用許可才能進行。

2、在各個星球表面上, 駕駛登陸艦進行地表的物資探索。

事實上, 上面提到的“大膽計畫, 小心執行”的遊戲思路是貫穿整個遊戲始終的, 遊戲中玩家為了獲取物資, 需要駕駛登陸艦在各個星球的地表進行探索。

不同星球又會受到重力、溫度、對流以及環境等幾個因素所影響。

這也是我認為遊戲中最困難的一個模式, 遊戲初期如果玩家恰巧到一顆重力極強的星球表面進行探險, 那麼在降落過程中縱使將推進的拉杆推到底也無法阻止登陸艦下降的趨勢。

最終只能在星球表面摔個人仰馬翻,而這時你就會發現,在你還未採集到任何物資之前,你的登陸艦外殼受到了嚴重損傷,你的駕駛員也因為顛簸而骨折,“出師未捷身先死”大概就是這種體驗吧。

當然在登陸每個星球之前,系統都會列出各項資料以及登陸的難易度,玩家們也可以視難度自行決定是否登陸,但在很多時候我們根本沒得選擇,這點我後面會展開說。

3、在太空船內部,將自己收集到的物資進行整理分配,同時也要照顧到四名同行人員的健康狀況。

不同于《無人深空》一個人的孤獨旅行,在《The Long Journey Home》遊戲的最開始,玩家就需要在十個不同職業不同人種,有著不同特長的人中挑選四名作為自己這趟旅程的隊友,在返回地球之前這四名隊友如若全部死亡,則判定遊戲失敗,“Game over”。

四名隊友同樣需要謹慎做出選擇,作為一名單身男青年,首次進行太空探險的我選擇了四名妹子作為隊友,本想著能一嘗“韋小寶”的齊人之福,最終卻連第一個星系都未能走出去。

不過以我目前體驗到的內容而言,隊友的作用還是稍微流於表面,除了偶爾蹦出的幾句體現各自性格的臺詞外,每個人的異同還並不明顯,反倒是他們每個人所攜帶物品成為了我選擇隊友的第一指標。

因為直接決定遊戲失敗與否,所以在船艙的內部管理模式下,玩家需要時常留意船員們的健康狀況,例如盡可能讓健康狀況更良好的人員執行外派任務,我就曾意外地把一個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的彪形大漢派出艙修理外殼,最後害得他死於非命。

令人眼前一亮之處

我見過不少獨立遊戲因為人手和資金不足,縱使有著不錯的創意,卻毀在了bug和優化兩點上,從這點上看,《The Long Journey Home》的完成度真是意外的高,我在遊玩過程中沒有碰到任何使遊戲無法進行的惡性BUG,彈出和崩潰也未曾有過。

遊戲的新手引導做的很好,在選擇遊戲時我們可以選擇從地球出發和躍遷意外後兩個階段,前者正是專門為第一次遊玩的玩家所準備,一方面較大遊戲背景及故事的起因、同時利用直觀的教程幫助玩家逐漸學習遊戲中的各項操作。

當然,因為遊戲由杉果代理發行,所以在漢化方面也完全不必擔心。除了個別內容的漢化還未來得及加入之外,整個遊玩體驗都非常順暢。

太空船航行模式下,駕駛著飛船在靜謐、美麗而又神秘和廣闊的宇宙空間行駛時,背景音樂中女聲恰到好處的詠唱為我帶來了相當沉醉的體驗。

這是一種融合了愜意、孤獨同時又帶有一絲絲不安的複雜情緒。

我的一些疑惑

遊戲的成長系統略顯匱乏,也有點單調。同時又不像其他的一些太空類遊戲一樣帶有豐富的DIY設定。

僅我目前遊玩到的進度來看(跨越了三個星系)。玩法和模式上沒有區別,依舊是收集物資、修理飛船,進行躍遷,在商店能夠買到的強化部件中也都是以提升性能為主,也沒有對模式玩法上有新的補充,考慮到整個過程中至少要跨越7個星系、幾十顆行星,難免會產生審美疲勞。

同時也伴隨著另一個疑惑,就是遊戲好像有些過於倚重運氣成分。

雖然在進入每個星球之前都有該星球上自然資源種類的介紹,但是不同星球上真正的自然氣候以及是否適合登陸等資料卻沒有任何預測手段,每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搭上某顆星球的軌道,下一秒卻發現探索難度一項寫著“致命”兩個紅澄澄的大字,真是挫敗與絕望頓生。

遊戲中好像只有進行躍遷後才能觀看星系的大地圖,所以當我有時猶豫是繼續在這顆星球上探索還是飛到下一刻星球再做打算時只能浪費寶貴的一次躍遷機會飛到星系中才能觀察到其他星球的狀態。

最要命的是,當我發現周邊的星球環境更糟糕後,我卻不能原路返回這顆星球,除非耗費兩次躍遷機會飛到其他星球再飛回來。

每次醒來,我們都離家鄉更近了一步

星空和海洋,是兩個人類渴望探索和征服的永久命題。

《漫長回家路(The Long Journey Home)》則反其道而行之的將太空遊戲中普遍採用的“去”,改為了“歸”,借由一行幾人的漫長旅途展現一個瑰麗又亮點紛呈的太空世界。

從某種程度上說,遊戲將幾種模式(玩法)相結合的設計頗像是《孢子》,在帶來許多奇妙體驗的同時也犯了與《孢子》相同的錯誤,各個模式中的聯繫不夠緊密。

整個遊戲又沒有相對突出的主線故事或劇情,很難支撐起如此漫長的一段旅程。

同時“大膽計畫,小心執行”的謹慎玩法又貫穿始終,這就使得遊戲的節奏更加緩慢,所以我覺得這款遊戲或許更適合每天的業餘時間玩上一兩個小時。

那麼在降落過程中縱使將推進的拉杆推到底也無法阻止登陸艦下降的趨勢。

最終只能在星球表面摔個人仰馬翻,而這時你就會發現,在你還未採集到任何物資之前,你的登陸艦外殼受到了嚴重損傷,你的駕駛員也因為顛簸而骨折,“出師未捷身先死”大概就是這種體驗吧。

當然在登陸每個星球之前,系統都會列出各項資料以及登陸的難易度,玩家們也可以視難度自行決定是否登陸,但在很多時候我們根本沒得選擇,這點我後面會展開說。

3、在太空船內部,將自己收集到的物資進行整理分配,同時也要照顧到四名同行人員的健康狀況。

不同于《無人深空》一個人的孤獨旅行,在《The Long Journey Home》遊戲的最開始,玩家就需要在十個不同職業不同人種,有著不同特長的人中挑選四名作為自己這趟旅程的隊友,在返回地球之前這四名隊友如若全部死亡,則判定遊戲失敗,“Game over”。

四名隊友同樣需要謹慎做出選擇,作為一名單身男青年,首次進行太空探險的我選擇了四名妹子作為隊友,本想著能一嘗“韋小寶”的齊人之福,最終卻連第一個星系都未能走出去。

不過以我目前體驗到的內容而言,隊友的作用還是稍微流於表面,除了偶爾蹦出的幾句體現各自性格的臺詞外,每個人的異同還並不明顯,反倒是他們每個人所攜帶物品成為了我選擇隊友的第一指標。

因為直接決定遊戲失敗與否,所以在船艙的內部管理模式下,玩家需要時常留意船員們的健康狀況,例如盡可能讓健康狀況更良好的人員執行外派任務,我就曾意外地把一個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的彪形大漢派出艙修理外殼,最後害得他死於非命。

令人眼前一亮之處

我見過不少獨立遊戲因為人手和資金不足,縱使有著不錯的創意,卻毀在了bug和優化兩點上,從這點上看,《The Long Journey Home》的完成度真是意外的高,我在遊玩過程中沒有碰到任何使遊戲無法進行的惡性BUG,彈出和崩潰也未曾有過。

遊戲的新手引導做的很好,在選擇遊戲時我們可以選擇從地球出發和躍遷意外後兩個階段,前者正是專門為第一次遊玩的玩家所準備,一方面較大遊戲背景及故事的起因、同時利用直觀的教程幫助玩家逐漸學習遊戲中的各項操作。

當然,因為遊戲由杉果代理發行,所以在漢化方面也完全不必擔心。除了個別內容的漢化還未來得及加入之外,整個遊玩體驗都非常順暢。

太空船航行模式下,駕駛著飛船在靜謐、美麗而又神秘和廣闊的宇宙空間行駛時,背景音樂中女聲恰到好處的詠唱為我帶來了相當沉醉的體驗。

這是一種融合了愜意、孤獨同時又帶有一絲絲不安的複雜情緒。

我的一些疑惑

遊戲的成長系統略顯匱乏,也有點單調。同時又不像其他的一些太空類遊戲一樣帶有豐富的DIY設定。

僅我目前遊玩到的進度來看(跨越了三個星系)。玩法和模式上沒有區別,依舊是收集物資、修理飛船,進行躍遷,在商店能夠買到的強化部件中也都是以提升性能為主,也沒有對模式玩法上有新的補充,考慮到整個過程中至少要跨越7個星系、幾十顆行星,難免會產生審美疲勞。

同時也伴隨著另一個疑惑,就是遊戲好像有些過於倚重運氣成分。

雖然在進入每個星球之前都有該星球上自然資源種類的介紹,但是不同星球上真正的自然氣候以及是否適合登陸等資料卻沒有任何預測手段,每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搭上某顆星球的軌道,下一秒卻發現探索難度一項寫著“致命”兩個紅澄澄的大字,真是挫敗與絕望頓生。

遊戲中好像只有進行躍遷後才能觀看星系的大地圖,所以當我有時猶豫是繼續在這顆星球上探索還是飛到下一刻星球再做打算時只能浪費寶貴的一次躍遷機會飛到星系中才能觀察到其他星球的狀態。

最要命的是,當我發現周邊的星球環境更糟糕後,我卻不能原路返回這顆星球,除非耗費兩次躍遷機會飛到其他星球再飛回來。

每次醒來,我們都離家鄉更近了一步

星空和海洋,是兩個人類渴望探索和征服的永久命題。

《漫長回家路(The Long Journey Home)》則反其道而行之的將太空遊戲中普遍採用的“去”,改為了“歸”,借由一行幾人的漫長旅途展現一個瑰麗又亮點紛呈的太空世界。

從某種程度上說,遊戲將幾種模式(玩法)相結合的設計頗像是《孢子》,在帶來許多奇妙體驗的同時也犯了與《孢子》相同的錯誤,各個模式中的聯繫不夠緊密。

整個遊戲又沒有相對突出的主線故事或劇情,很難支撐起如此漫長的一段旅程。

同時“大膽計畫,小心執行”的謹慎玩法又貫穿始終,這就使得遊戲的節奏更加緩慢,所以我覺得這款遊戲或許更適合每天的業餘時間玩上一兩個小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