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宿遷“三進三幫”,精准拓寬扶貧路

作為江蘇省貧困面最廣、脫貧任務最重的地級市,宿遷市精准識貧、精准施策、精准落實,補齊低收入農民增收“短板”,填平經濟薄弱村致富“窪地”,持續拓寬扶持路徑,説明低收入農民走上小康路。

去年12月,在宿遷市“三進三幫”活動的首個工作日,該市宿城區農委幹部張則貴來到埠子鎮井南村農戶陳士傑家中,實地調研家庭情況、收入來源、難點訴求,按“一村一檔、一戶一卡”的要求認真登記好相關資訊。 瞭解到陳士傑家土地已被國家徵收,生活有保障、缺“活錢”,張則貴想方設法幫陳士傑找到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

在“三進三幫”活動中,宿遷市縣鄉村8.9萬余名幹部走進鄉村、農戶、田頭,幫助農民理清發展思路、發展高效農業、就業創業增收,目前累計走訪農戶81萬戶,排查問題數4.7萬餘個,即知即幫問題2.1萬餘個,提交鄉鎮、縣區解決問題4100餘個。

精准扶貧的前提是精准識貧。

最困難的群體,常常連反映困難的能力都沒有。 “宿遷有66.29萬低收入人口,占江蘇全省23.95%。 188個經濟薄弱村是全省總數的22.9%,扶貧攻堅難度大、任務重。 ”宿遷市委書記魏國強說,惟有逐一摸底貧困村、貧苦戶,搞清貧困人口、貧困程度、致貧原因,才能因戶施策、因人而宜,帶領他們一同走上小康路。

調查顯示,宿遷市低收入家庭中15%有勞力、17%有創業願望,在家門口就業創業是其增收致富的重要管道。 宿遷市沭陽縣是遠近聞名的“花木之鄉”、“電商大縣”。 該縣耿圩鎮多肉植物產業園借助“基地+扶貧+電商”的產業扶貧模式,吸納低收入農戶用工175人,月人均工資達2000元,預計今年將培育多肉植物電商百餘家,再為低收入人口新增800多個就業崗位。

填平經濟薄弱村致富“窪地”是扶貧開發的痛點和難點。 峰山鄉位於宿遷市最貧困的西南崗片區,目前正打造碧根果基地。 峰山鄉黨委書記張國柱說:“借助市里支持的500萬元‘十三五’關鍵工程基金,我們以碧根果合作社形式入股合資公司,每年按股金的5%保底分紅,所得分紅50%用於發展村級集體經濟、50%用於低收入農戶增收,翻身脫貧的底氣更足了!”

宿遷因病、因學、因殘致貧農戶分別占低收入農戶總數的44.7%、6.6%和16.6%,為啃下這塊脫貧的“硬骨頭”,宿遷市建立貧困家庭救助機制,出臺大病補充保險制度和扶貧助學制度,建立貧困殘疾人生活照顧、日常護理、長期看護等方面的“照護體系”,努力織牢政策托底保障網。

“掛村包戶”是宿遷扶貧的“品牌”。 宿遷全市機關企事業單位幹部黨員入村入戶,與10.1萬貧困戶結對,送政策、送崗位、送專案,儘快讓低收入群眾富起來。 去年4月,在沭陽縣直機關工作的黨員胡響林來到省定經濟薄弱村山羊村掛職第一書記。 一年來,胡響林走訪幫扶百余家貧困戶,送來山羊20只,向上爭取10萬元資金建設村莊道路,全力幫助該村增收脫貧。

扶貧脫貧需動員各方面力量。 宿城區龍河鎮明東電器股份公司是經濟薄弱村姚莊村“一對一”結對幫扶企業,企業定向雇傭低收入農戶50余人,月人均工資2000-3500元,每年幫助姚莊村集體經濟增收8萬元,不僅該村低收入農戶集體脫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也明顯增強。

宿遷市還創新建立了年終“述扶”制度,扶貧工作不到位的一律“一票否決”,增強了扶貧工作的有效性。

轉自:新華每日電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