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揭秘|原來滇池的邊沿在馬街 東寺塔下麵有條龍……

今天要說的這八個景點

是昆明人的驕傲

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侃侃它們的秘聞

金馬碧雞坊可以說是昆明的名片,

它見證了昆明的歷史沉浮也陪昆明人歷經了無數次浩劫。

傳說, 金馬碧雞是昆明的守護神, 有一年昆明有三個太陽, 炙烤這昆明這片大地, 使得民不聊生, 碧雞為了救昆明人就用它巨大的翅膀為昆明遮擋烈日。

在碧雞奄奄一息的時候, 金馬為了救它而被雷電擊倒, 最後金馬和碧雞雙雙死去, 而昆明也受了它們的庇護而得以重生。

1958年的金馬碧雞坊舊址 作者/潘星榮

金馬碧雞坊最早是石坊, 坊建後1657年和1857年兩次毀於戰火, 後又兩次重建。 最後一次是在光緒年間重建的。 為兩座木結構斗拱牌樓, 東稱金馬坊, 西稱碧雞坊, 兩坊各寬三楹, 下麵可通車行人。

金馬碧雞坊的歷史淵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漢朝, 漢代班固的《漢書》“王褒傳”中記載, 有人和漢宣帝說, 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 於是, 漢宣帝就派了當時四川的著名文人王褒為諫議大夫, 持節前往求之。 由於諸蠻叛亂, 道路閉塞不通, 王褒並沒有到達雲南而只到了川西一帶, 在西昌寫了一篇《移金馬碧雞頌》進行遙祭。

到了東晉, 常璩的《華陽國志·南中志》對金馬碧雞的描寫又稍加具體:“章帝時, 蜀郡王阜為益州太守, 治化尤異, 神馬四匹出於滇池河中……”“長老傳言, 池中有神馬, 或交焉, 即生駿駒, 俗稱之曰‘滇池駒’, 日行五百里。 ”“碧雞光景, 人多見之。 又傳昔有鳳鳴其上, 土人呼為碧雞, 因以為名。 ”

第一座金馬碧雞坊是於明代宣德年間(1426年至1435年)建的,東為金馬坊,西為碧雞坊。二坊相隔數十米。

金馬碧雞坊最讓人嘖嘖稱奇的獨特之處是,在於某個特定的時候,會出現“金碧交輝”的奇景,太陽將落未落,金色的餘輝從西邊照射碧雞坊,它的倒影投到東面街上;同時,月亮則剛從東方升起,銀色的光芒照射金馬坊,將它的倒影投到西邊街面上;兩個牌坊的影子,漸移漸近,最後互相交接。據說這一奇景60年一遇!

金馬碧雞坊與為紀念咸陽王平章政事賽典赤·瞻思丁的功德而建的忠愛坊形成了品字格局,合稱“品字三坊”。

金馬碧雞坊不僅僅是一個景點,它是昆明城文化歷史的一個悟點。

1915年12月25日,蔡鍔率領的護國軍便經過這裡,北上抗擊袁世凱;

1942年初,為了保衛滇緬公路,杜聿明率領的10萬中國遠征軍也經過這裡,跨出國門;

1950年初,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昆明,陳賡將軍站在汽車上緩緩通過金馬碧雞坊,進入昆明城;

滇池是昆明的母親湖,昆明四季如春的氣候也得益於滇池的調節。

傳說很久以前,昆明一帶沒有湖泊,一個年輕的獵手為了尋找水源,來到了東海。無意中救了東海的三公主,龍王看他英俊善良想招他為婿,就不顧他的意願就將他變為了一條小黃龍困在東海。小黃龍忘不了家鄉和妻子,趁龍王不備逃回了昆明,然而他的妻子思念而亡,傷心欲絕的小黃龍吐出一湖滇池水後撞山而死。有了滇池水,萬物便有了生機,昆明因此而變得富饒而美麗。

滇池古稱“滇南澤”,又名昆明湖,滇池因周圍居住著"滇"部落或有水似倒流、"滇者,顛也"之說,故曰"滇池"。

古代的滇池,北起松花壩,南至晉寧寶峰,東到呈貢王家營,西到今馬街山腳。大觀樓長聯中就有“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的描述,可見滇池之大。

幾千年來,靜靜的滇池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昆明人。那時候的滇池魚蝦成群,水草搖曳人與滇池和諧相處。

直到上世紀60年代末,那個瘋狂的年代,滇池也經歷了一場浩劫——圍海造田!

圍海造田從1969年底開工,每天至少有10萬人在往滇池裡傾倒石頭和泥土,經過築堤、排水、填土造田三大“戰役”,歷時8個月,圍湖面積3萬餘畝。

今天的滇池不再如當年的磅礴,卻依然安靜而美好的養育著昆明這一方水土。

這裡曾是古時滇池東岸所設的船舶渡口,入夜,渡船和漁舟上的燈火宛若群星閃耀。南詔時期,官宦往來拓東城,需橫渡滇池,在此登船下船,於是改原名“渦洞”為“官渡”,意味官家的渡口。

官渡古鎮文化古跡眾多, 人文景觀豐富, 在不到 1.5 平方公里的面積內就有唐、 宋、 元、明、清時期的五山、六寺、七閣、八廟等多處景觀。

官渡古鎮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早已經深深的烙印在這座小鎮的每一個角落。

官渡有句老話:“千年古城看官渡,官渡之魅在寶塔”,這裡的寶塔指的就是位於官渡古鎮最中心的金剛塔。

金剛塔塔高16.5米,重1350噸,全以紅砂石砌成。讓人稱絕的是正方形的塔座,全部砌空,有東西南北四道弧形拱門相通,就像城門洞一樣。

隨著歲月的流逝,官渡不再是一個碼頭,當年的繁華已不再。古老的廟堂建築逐漸陳舊破敗,有的甚至被拆除,著名的金剛寶座塔也沉陷了一米多,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坑。

2001年4月,官渡古鎮文化古跡搶救工程動工,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努力,各級政府投鉅資,將1350噸的金剛寶座塔整體抬升2.4米,並重建了妙湛寺及西塔,修復了孔廟,武廟,賜書堂,法定寺,土主廟,觀音寺,上、下閣樓等古建築。

傳說雲南龍王黑龍的龍宮就在此,這裡的潭水又終年不會枯竭,故後稱“黑龍潭”。

唐宋以來,昆明地區的老百姓就到黑龍潭祭祀求雨。明初,黔國公沐氏在此大興土木,將龍神祠改名為黑龍宮,整個龍泉觀初具規模。此後,明清兩代,雲南督撫多次對龍泉觀進行修葺,規制不斷完善。民國年間,這裡稱龍泉公園。

千百年來,黑龍潭公園裡始終有一道奇觀:一個清水潭和一個渾水潭,兩個水潭形如一對兄弟,雖然相互連接,但是兩潭水卻始終是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現在的黑龍潭公園在後山上廣植梅樹,有紅、白、綠梅等近90個品種6000餘株,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梅園之一。

圓通山是老昆明人的記憶,除了很多可愛的小動物,3月的櫻花海也是美得深入人心。

攝影:方銀

圓通山不僅僅只是動物園,它還有著很厚重的歷史淵源。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數紀念“重九起義”和護國戰爭英烈的“螺峰閣”。

攝影:方銀

螺峰閣。俗稱大方亭,因屹立螺峰山巔,故命名螺峰閣。建亭初衷是為了紀念雲南辛亥重九起義及護國首義陣亡將士。省主席龍雲備大石碑,請袁嘉穀撰寫碑文,但袁嘉穀不久病逝,石碑遂成無字碑遺留亭中。

攝影:方銀

緬甸戰役中國陣亡將士碑。又稱“安瀾紀念塔”建於1945年,後因歷史原因被損毀,如今的安瀾紀念塔是2013年重建的。西戰役紀念碑上刻有陣亡的士兵和軍官的名錄。

安瀾紀念塔。在塔基的正面,用簡筆勾勒出戴安瀾將軍身著軍服、運籌帷幄的形象,兩旁刻有題字。

1942年3月,戴安瀾將軍率第200師出雲南,遠征緬甸,期間取得同古保衛戰、收復棠吉等戰役的勝利。1942年5月,戴安瀾在指揮突圍戰鬥中不幸中彈負傷,因缺乏藥物治療、傷口感染嚴重,26日於緬甸北部壯烈殉國,年僅38歲。

攝影:方銀

忠烈碑亭。建於1914年,是為了紀念雲南辛亥革命志士黃毓美而建。其在辛亥重九之夜,衝鋒在前,首破北門,建“光復首功”,雲南光復後回師途中被刺身亡,年僅28歲。

攝影:方銀

唐繼堯墓。唐繼堯墓是1932年修建,墓為石砌圓丘形,高6米,直徑為16米,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在國內為較大的陵墓。

唐墳正中刻寫著“會澤唐公冥墓”,兩邊對聯是:“功業須當垂永久,風雲常為護儲胥。”唐墳前神道兩旁立有石獅、華表,唐墳之上還有許多石雕,氣勢壯觀!

唐繼堯(1883年-1927年5月23日),字蓂賡,中國雲南會澤人,滇軍創始人與領導者。辛亥革命爆發後,參加蔡鍔指揮的昆明重九起義。隨即並組織 “護國軍”進行武裝反對袁世凱復辟稱帝的可恥行徑。是雲南的英雄!

東寺塔。位於書林街,始建于唐南詔時期,東寺塔原在常樂寺內,清道光十三年,因昆明大地震而傾塌。光緒九年重建,因考慮原址地基不牢,仍向東移數百步建造,所以東寺塔不在東寺街。

東寺塔,塔高40.57米,基座為正四邊形,邊長12米。塔身為方行密簷式空心磚塔,共13級。塔底層南面辟一門,從第二層起簷上四面均開有券洞,每洞置一小佛龕,內有石雕佛像一尊。

塔頂四角各有一隻銅制貼金金翅鳥,每只高約2米,俗呼金翅鳥為金雞,故又稱金雞塔。

相傳這4只金雞,在冬春風多季節,還會“喔喔”啼叫,遠近都能聽到。

傳說東寺街下麵鎮著一口水井,鎮壓著一條惡龍。老昆明人還在見過這口井呢。後來在井上蓋了近日樓。

西

西寺塔又名慧光寺塔,立于昆明市南面的東寺街中段西側,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

西寺塔約建於大理三塔完成之年的840-859年之間,西寺塔在慧光寺內,東寺塔原在常樂寺內,與東寺塔對峙,一起歷經昆明風雨

據說古時的西寺塔既是佛塔,也是滇池漁民的燈塔。西寺塔每層都有佛龕,夜晚會在佛龕上點燈,在塔燈的指引下,漁民們搖著漁船,唱著漁歌,駛往回家的路。

攝影:修修

長蟲山又叫蛇山,昆明大觀樓長聯“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中的“北走蜿蜒”即指長蟲山。

滿眼望去,山上光禿禿的不長樹,而就只有草,和那些如同被上帝放牧在這裡吃草和漫步的羊群一般的石頭。這些石頭的分佈既有規律而又無規律,在天地之間構成了別樣的和諧風景。

在昆明有句老話叫:“長蟲山,長蟲山,吃雲南,屙四川。”從這句老話中可以領悟到長蟲山延綿數百公里的山勢走向。

攝影:修修

長蟲山是昆明城區的最高點,可以適合鳥瞰昆明全市,特別是夜晚,整個昆明燈火輝煌,帶來的震撼言語無法形容。

第一座金馬碧雞坊是於明代宣德年間(1426年至1435年)建的,東為金馬坊,西為碧雞坊。二坊相隔數十米。

金馬碧雞坊最讓人嘖嘖稱奇的獨特之處是,在於某個特定的時候,會出現“金碧交輝”的奇景,太陽將落未落,金色的餘輝從西邊照射碧雞坊,它的倒影投到東面街上;同時,月亮則剛從東方升起,銀色的光芒照射金馬坊,將它的倒影投到西邊街面上;兩個牌坊的影子,漸移漸近,最後互相交接。據說這一奇景60年一遇!

金馬碧雞坊與為紀念咸陽王平章政事賽典赤·瞻思丁的功德而建的忠愛坊形成了品字格局,合稱“品字三坊”。

金馬碧雞坊不僅僅是一個景點,它是昆明城文化歷史的一個悟點。

1915年12月25日,蔡鍔率領的護國軍便經過這裡,北上抗擊袁世凱;

1942年初,為了保衛滇緬公路,杜聿明率領的10萬中國遠征軍也經過這裡,跨出國門;

1950年初,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昆明,陳賡將軍站在汽車上緩緩通過金馬碧雞坊,進入昆明城;

滇池是昆明的母親湖,昆明四季如春的氣候也得益於滇池的調節。

傳說很久以前,昆明一帶沒有湖泊,一個年輕的獵手為了尋找水源,來到了東海。無意中救了東海的三公主,龍王看他英俊善良想招他為婿,就不顧他的意願就將他變為了一條小黃龍困在東海。小黃龍忘不了家鄉和妻子,趁龍王不備逃回了昆明,然而他的妻子思念而亡,傷心欲絕的小黃龍吐出一湖滇池水後撞山而死。有了滇池水,萬物便有了生機,昆明因此而變得富饒而美麗。

滇池古稱“滇南澤”,又名昆明湖,滇池因周圍居住著"滇"部落或有水似倒流、"滇者,顛也"之說,故曰"滇池"。

古代的滇池,北起松花壩,南至晉寧寶峰,東到呈貢王家營,西到今馬街山腳。大觀樓長聯中就有“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的描述,可見滇池之大。

幾千年來,靜靜的滇池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昆明人。那時候的滇池魚蝦成群,水草搖曳人與滇池和諧相處。

直到上世紀60年代末,那個瘋狂的年代,滇池也經歷了一場浩劫——圍海造田!

圍海造田從1969年底開工,每天至少有10萬人在往滇池裡傾倒石頭和泥土,經過築堤、排水、填土造田三大“戰役”,歷時8個月,圍湖面積3萬餘畝。

今天的滇池不再如當年的磅礴,卻依然安靜而美好的養育著昆明這一方水土。

這裡曾是古時滇池東岸所設的船舶渡口,入夜,渡船和漁舟上的燈火宛若群星閃耀。南詔時期,官宦往來拓東城,需橫渡滇池,在此登船下船,於是改原名“渦洞”為“官渡”,意味官家的渡口。

官渡古鎮文化古跡眾多, 人文景觀豐富, 在不到 1.5 平方公里的面積內就有唐、 宋、 元、明、清時期的五山、六寺、七閣、八廟等多處景觀。

官渡古鎮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早已經深深的烙印在這座小鎮的每一個角落。

官渡有句老話:“千年古城看官渡,官渡之魅在寶塔”,這裡的寶塔指的就是位於官渡古鎮最中心的金剛塔。

金剛塔塔高16.5米,重1350噸,全以紅砂石砌成。讓人稱絕的是正方形的塔座,全部砌空,有東西南北四道弧形拱門相通,就像城門洞一樣。

隨著歲月的流逝,官渡不再是一個碼頭,當年的繁華已不再。古老的廟堂建築逐漸陳舊破敗,有的甚至被拆除,著名的金剛寶座塔也沉陷了一米多,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坑。

2001年4月,官渡古鎮文化古跡搶救工程動工,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努力,各級政府投鉅資,將1350噸的金剛寶座塔整體抬升2.4米,並重建了妙湛寺及西塔,修復了孔廟,武廟,賜書堂,法定寺,土主廟,觀音寺,上、下閣樓等古建築。

傳說雲南龍王黑龍的龍宮就在此,這裡的潭水又終年不會枯竭,故後稱“黑龍潭”。

唐宋以來,昆明地區的老百姓就到黑龍潭祭祀求雨。明初,黔國公沐氏在此大興土木,將龍神祠改名為黑龍宮,整個龍泉觀初具規模。此後,明清兩代,雲南督撫多次對龍泉觀進行修葺,規制不斷完善。民國年間,這裡稱龍泉公園。

千百年來,黑龍潭公園裡始終有一道奇觀:一個清水潭和一個渾水潭,兩個水潭形如一對兄弟,雖然相互連接,但是兩潭水卻始終是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現在的黑龍潭公園在後山上廣植梅樹,有紅、白、綠梅等近90個品種6000餘株,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梅園之一。

圓通山是老昆明人的記憶,除了很多可愛的小動物,3月的櫻花海也是美得深入人心。

攝影:方銀

圓通山不僅僅只是動物園,它還有著很厚重的歷史淵源。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數紀念“重九起義”和護國戰爭英烈的“螺峰閣”。

攝影:方銀

螺峰閣。俗稱大方亭,因屹立螺峰山巔,故命名螺峰閣。建亭初衷是為了紀念雲南辛亥重九起義及護國首義陣亡將士。省主席龍雲備大石碑,請袁嘉穀撰寫碑文,但袁嘉穀不久病逝,石碑遂成無字碑遺留亭中。

攝影:方銀

緬甸戰役中國陣亡將士碑。又稱“安瀾紀念塔”建於1945年,後因歷史原因被損毀,如今的安瀾紀念塔是2013年重建的。西戰役紀念碑上刻有陣亡的士兵和軍官的名錄。

安瀾紀念塔。在塔基的正面,用簡筆勾勒出戴安瀾將軍身著軍服、運籌帷幄的形象,兩旁刻有題字。

1942年3月,戴安瀾將軍率第200師出雲南,遠征緬甸,期間取得同古保衛戰、收復棠吉等戰役的勝利。1942年5月,戴安瀾在指揮突圍戰鬥中不幸中彈負傷,因缺乏藥物治療、傷口感染嚴重,26日於緬甸北部壯烈殉國,年僅38歲。

攝影:方銀

忠烈碑亭。建於1914年,是為了紀念雲南辛亥革命志士黃毓美而建。其在辛亥重九之夜,衝鋒在前,首破北門,建“光復首功”,雲南光復後回師途中被刺身亡,年僅28歲。

攝影:方銀

唐繼堯墓。唐繼堯墓是1932年修建,墓為石砌圓丘形,高6米,直徑為16米,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在國內為較大的陵墓。

唐墳正中刻寫著“會澤唐公冥墓”,兩邊對聯是:“功業須當垂永久,風雲常為護儲胥。”唐墳前神道兩旁立有石獅、華表,唐墳之上還有許多石雕,氣勢壯觀!

唐繼堯(1883年-1927年5月23日),字蓂賡,中國雲南會澤人,滇軍創始人與領導者。辛亥革命爆發後,參加蔡鍔指揮的昆明重九起義。隨即並組織 “護國軍”進行武裝反對袁世凱復辟稱帝的可恥行徑。是雲南的英雄!

東寺塔。位於書林街,始建于唐南詔時期,東寺塔原在常樂寺內,清道光十三年,因昆明大地震而傾塌。光緒九年重建,因考慮原址地基不牢,仍向東移數百步建造,所以東寺塔不在東寺街。

東寺塔,塔高40.57米,基座為正四邊形,邊長12米。塔身為方行密簷式空心磚塔,共13級。塔底層南面辟一門,從第二層起簷上四面均開有券洞,每洞置一小佛龕,內有石雕佛像一尊。

塔頂四角各有一隻銅制貼金金翅鳥,每只高約2米,俗呼金翅鳥為金雞,故又稱金雞塔。

相傳這4只金雞,在冬春風多季節,還會“喔喔”啼叫,遠近都能聽到。

傳說東寺街下麵鎮著一口水井,鎮壓著一條惡龍。老昆明人還在見過這口井呢。後來在井上蓋了近日樓。

西

西寺塔又名慧光寺塔,立于昆明市南面的東寺街中段西側,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

西寺塔約建於大理三塔完成之年的840-859年之間,西寺塔在慧光寺內,東寺塔原在常樂寺內,與東寺塔對峙,一起歷經昆明風雨

據說古時的西寺塔既是佛塔,也是滇池漁民的燈塔。西寺塔每層都有佛龕,夜晚會在佛龕上點燈,在塔燈的指引下,漁民們搖著漁船,唱著漁歌,駛往回家的路。

攝影:修修

長蟲山又叫蛇山,昆明大觀樓長聯“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中的“北走蜿蜒”即指長蟲山。

滿眼望去,山上光禿禿的不長樹,而就只有草,和那些如同被上帝放牧在這裡吃草和漫步的羊群一般的石頭。這些石頭的分佈既有規律而又無規律,在天地之間構成了別樣的和諧風景。

在昆明有句老話叫:“長蟲山,長蟲山,吃雲南,屙四川。”從這句老話中可以領悟到長蟲山延綿數百公里的山勢走向。

攝影:修修

長蟲山是昆明城區的最高點,可以適合鳥瞰昆明全市,特別是夜晚,整個昆明燈火輝煌,帶來的震撼言語無法形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